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衡水市地图 >
枣强县地图
枣强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概况:2004年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综合: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继续增强。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亿,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亿,同比增长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500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092元,增长9.6%。
二、农业
三、工业:全年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3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2亿元,同比持平,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2.08亿元,同比增长10.9%。工业企业基础设施雄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20亿元,从业人员达12691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0569万元。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8.4亿元(快报),同比增长14.2%。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60158万元,增长12%,城镇及私人建房投资完成1114万元,增长22%,房地产综合开发完成300万元,增长143%。
五、内外贸易: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亿元,同比增长14.3%。利用外资比上年有所增长,对外出口总值继续上升。全县利用外资73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9.9%,外贸出口总值完成172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7.8%。
六、财政、金融:2004年,全县各级政府努力培植财源,调整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基本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全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9417万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完成10119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9298万元,财政支出25053万元,同比增长35%。金融形势保持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409928万元,比年初增加112082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40123万元,比年初增加77800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0006万元。
七、人口与人民生活:2004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2元,增长6.9%。全县职工平均工资10815元,比上年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3382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居住条件的继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区域经济:
皮毛产业,枣强县大营镇是裘皮业的发源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裘皮加工、生产、集散基地。如今,裘皮业不仅是枣强县经济的支柱,而且成为全市乃至河北省重要的区域特色产业之一。悠久的历史渊源。裘皮业相传为商朝宰相比干在枣强大营为官时发明,秦始皇曾下旨赐封枣强大营为“天下裘都”。明嘉靖年间,营皮被额定为“土贡”,名扬天下。郑和下西洋,营皮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色泽协调时尚”而进入欧洲上流社会;清朝道光年间,英、俄、日、荷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开始在大营设立货栈;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皮曾长期作为出口免检产品远销海外。雄厚的群体基础。全县拥有加工企业摊点1.2万家,大营一带“村村干皮毛、户户搞加工、人人懂经营”的局面已经形成。毛皮业以大营为中心,已辐射到周边5市县500多个村庄,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形成了方圆百里的经济圈。颇具规模的加工集散地。主要生产经营生皮、熟皮、半成品、裘皮服装、裘皮饰品、剪绒、工艺品等七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了生产产品由仿效制作向自行设计的转变、加工销售由挂靠品牌向创建品牌的转变、出口方式由间接贸易向直接贸易的转变、生产工艺由传统手工向现代技术的转变,营皮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枣强大营已经成为国内外同行业品种齐全、样式新颖、潜力充足的皮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基地。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枣强毛皮产品原材料来自芬兰、丹麦等国际著名毛皮拍卖行以及世界各地,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北美、西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名符其实的“买世界、卖世界”。原来营皮出口产品主要以皮张、褥子等原材料、半成品为主,现在主要以成品服装、流行饰品为主。繁荣的市场交易。大营拥有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中国·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中心,每天客流量近万人,年交易额达36亿元,被评为“全国皮草商品示范市场”。今年又投资2.6亿元,开工建设了以裘皮原材料市场、太和假日酒店为主的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将在大营镇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皮草市场体系。连续15次成功举办中国·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会,每届皮草会都有近万名中外客商云集大营,交流信息,洽谈贸易。完善的环保设施。投资7000多万元兴建了日处理能力3万吨污水的大营污水处理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新建企业一律集中处理,做到达标排放,为裘皮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具有现代气息的工业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招商,规划建设了大营皮毛工业区。建成面积2000亩,形成了“两纵五横”格局,实现了水、电、路、讯等“六通一平”,进区企业100多家。遍布各地的营销网络。目前莫斯科裘皮服装市场,80%以上的皮毛产品都来自枣强大营,枣强在北京雅宝路裘皮服装市场摊位80多个,占全部市场的60%。浙江桐乡崇福镇皮毛市场的300多个经销摊位中,枣强占到70%。还有一批经销人员活跃在绥芬河、满州里、广州、义乌、大连等地。
地方特产:马莲小枣,马莲小枣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的枣强县一带,但以枣强县为最多。马莲小枣以个大小来说,介于大枣和小枣中间。它的果实纵径为3.3-3.6cm,横径为2.3-2.5cm。果实呈圆柱型,果个大小整齐,成熟期一致,平均单果重8.35g。鲜果果肉白绿色,肉质致密酥脆,果实汁液中等,甜酸适口,风味上等;鲜果含糖量为38.9%。干果深红色,含糖量为68.8%,用手掰开时,可拉出黄色金丝。因其品质好,先后在全省1992年小枣鉴评会上,被评为河北第一名。在1997年省首届农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省优质果品;1999年在农博会上获省优质农产品称号。它含有丰富的的Vc和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营养元素铁、钙、磷等,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医药价值很高,对消化系统、脑心血管病、贫血病、癌症等都有良好疗效,是人们保健的极佳食品。枣强县的马莲小枣,除生食外,还可做成许多食品,如枣糕、枣卷、棕子等,另外,还加工制做枣酒、枣醋、枣酱、枣泥、枣面、蜜枣、乌枣等多种加工品。马莲小枣树体稍大、长势偏旺,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耐盐碱、抗涝。结果较早,稳产高产。但由于过去战乱和人为因素,现栽植面积很少。东方甘薯
东方甘薯是河北省枣强县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栽培品种为脱毒北京553,该品种薯块整齐、均匀,薯形较长,表面光滑,块根皮色为黄色,维生素及胡萝卜素含量多,含糖量可达30%,鲜食熟制均可,其产品深爱广大消费者青睐。除食用外,还是工业上制造酒精和淀粉的重要原料,也可制造乳酸、味精、柠檬酸、淀粉等,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粉条、粉丝等,其用途非常广泛。该产品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称号。在枣强县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东方牌脱毒甘薯已发展成以肖张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六乡镇,面积达2.8万亩的生产基地。并且推行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使产量逐步提高,亩产由原来的1500公斤增加到现在3000多公斤,亩收入一般可达1500元左右。种植甘薯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品种之一。
枣强红富士苹果:枣强县现有红富士苹果面积4万多亩,年产量5000万公斤。主要集中在王均、恩察、肖张、城关四个乡镇,特别是王均乡苹果面积已发展到近万亩,5500亩于03年通过了无公害环评认定。该乡镇建立了果品批发市场和果农协会,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王均”牌红富士苹果商标。枣强县林业局自2002年在全县推广了无公害果品生产,7000亩苹果于2003年通过无公害环评认定,其余3.3万亩准备于今年申报。我们依据GB/T18406.2《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和DB1311衡水市地方标准制定了我县的《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做到生产有规程,监管有标准,果品无公害。枣强县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平均单果重250克,最大果重400克,果高桩,全红果率80%以上,红色鲜艳,果肉淡黄色,肉质清脆,风味浓甜,含糖14-15度之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品质上乘。在双节期间即供应市场,直至次年5月,供期长,经济效益很好,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鞋底儿烧饼
特产介绍:鞋底儿烧饼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的特产。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枣强县城一个叫宋善庄(1895——1969)的人。民国初年,他在县城老十字街南头路东的宋家胡同口支炉烤烧饼。当时,他做的烧饼有三种:一种是死面圆形烧饼,外面扣着芝麻,受热鼓起来形似油炸糕;一种是发面圆形烧饼,不带芝麻;最后一种是鞋底儿烧饼。特产发展,当时鞋底儿烧饼还没有名气,卖得不算快。到宋善庄的徒弟江存波时(绰号四麻子),鞋底儿烧饼开始小有名气。江存波是枣强城西江庄人,早年从其远房叔叔宋善庄学做烧饼。四十年代中期他也在县城老十字街开了个烧饼作坊,3年后去冀县城做烧饼生意。改革开放后,他从枣强县大食堂出来单干,在老十字街重操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适合夹肉的鞋底儿烧饼开始受到欢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烧饼流派:江存波已82岁时。他的两个儿子继承父业,在县城经营鞋底儿烧饼(不卷肉)他的孙子江海也熟练掌握这门手艺,并且江海准备把这门手艺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另一个流派是宋善庄的侄媳张淑霞,张淑霞八十年代初在县城老十字街附近烤烧饼,由于她有祖传的熏肉手艺,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将鞋底儿烧饼与熏肉融为一体,使之珠联璧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制作工艺:制作鞋底儿烧饼的设施不是很复杂,但却有一套独特的配方和工艺,而且只有纯手工制作,才会烤出风味。它所需的主要原料有精粉、麻酱、香油、小茴香、煮肉汤。另外,煮肉需要七种中药配制的调料。所用烤炉是特制的,分上下二层。把面团做成鞋底儿状后,先放在上层的铛上烙,待至七、八成熟则放在密闭的下层烤,使其外皮酥脆。根据火候和火性控制烘烤时间,一般是2—3分钟。烤好后取出,切开一个口,把已煮好且经过白糖熏制后放在老汤中的肉取出剁碎,放进鞋底儿烧饼里。这样趁热吃,口感外酥里嫩,唇齿留香,别有一番滋味。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枣强人都对鞋底儿烧饼情有独钟。生活在武汉的枣强籍《平原枪声》作者李晓明先生,当年在县城读师范时,他经常花几个铜板买鞋底儿烧饼吃。如今,他仍保留着喜食鞋底烧饼的习惯。
改革创新:如果说张淑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鞋底儿烧饼与熏肉融为一体是一次创新的话,那么她的儿子宋长雪则在九十年代进行了一次经营上的创新,使枣强鞋底儿烧饼走出沿用多年的街摊式的经营模式而与酒店经营相结合,登上了大雅之堂。1997年,宋长雪在枣强县城东环南头投资兴建了馄饨楼饭庄,经营地方风味小吃——鞋底儿烧饼和各种炒菜,生意火爆,规模不断扩大。许多来自山东、山西、东北等地的司机在馄饨楼吃完饭后还把枣强鞋底儿烧饼带回家乡,馈赠亲友。几年来,从馄饨楼走出的弟子们已有几十位,他们大多采用馄饨楼的经营方式,在一些县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打出“枣强鞋底儿烧饼”的品牌,做为自己所经营酒店的特色主食。枣强鞋底儿烧饼已融入祖国饮食文化的大家庭并将持久地散发诱人的芳香。
赵记熏肉、熏肠
特产简介:赵记熏肉、熏肠是与鞋底儿烧饼齐名的枣强县特产,赵记熏肉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色泽鲜艳,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齿,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此肉因系松木熏帛,及多种药材煮制,故夏季蚊蝇不爬,伏天能贮存三、四天不变质。功效: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作用。赵记熏肠是用上好的精瘦肉、五花肉和红薯粉芡,配以多种药材,精心熏制而成。
历史沿袭:赵记熏肉自民国以来就在枣强老十字街出摊售卖,深受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自上世纪70年代赵记熏肉第二代传人赵增福(绰号赵二社)与鞋底儿烧饼传人江存波(绰号四麻子)合作在枣强老城区十字街出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售卖一空,深受乡亲的喜爱。与至今已传至第三代传人赵明道,仍在县城老十字街开店经营。
发展现状:赵记熏肉经过几代传承和群众意见的改进,口味逐步完善、发展。目前已发展出多个新品种,如:真空包装、礼品盒包装,成为逢年过节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行政区划

1995年以前,枣强县辖26个乡镇,其中6个镇、20个乡,6镇为枣强镇、大营镇、恩察镇、加会镇、马屯镇、肖张镇,20个乡为康马乡、门庄乡、滕村乡、孟屯乡、宅城乡、张秀屯乡、崔庄乡、卷子乡、娄子乡、张米乡、石村乡、金子乡、新屯乡、王均乡、唐林乡、流常乡、王常乡、臣赞乡、吉科乡。1996年实行撤乡并镇,枣强县原有26个乡镇撤并为11个乡镇,其中6个镇、5个乡。由原枣强镇、康马乡、门庄乡、滕村乡、孟屯乡、宅城乡6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枣强镇,原大营镇、张米乡、石村乡、金子乡4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大营镇,恩察、加会、肖张、马屯仍保留原建制镇,原马屯镇、流常乡、吉科乡3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马屯镇,原新屯乡、娄子乡2个乡合并为现在的新屯乡,原张秀屯乡、崔庄乡、卷子乡合并为现在的张秀屯乡,原唐林乡、吉利乡2个乡合并为现在的唐林乡,原王常乡、臣赞乡2个乡合并为现在的王常乡,王均乡仍保留原建制。枣强县6个镇的建制时间分别为:枣强镇、大营镇于1984年6月建制,马屯镇于1987年1月建制,肖张镇于1991年1月建制,恩察镇于1993年12月30建制,加会镇于1998年12月24日建制。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枣强县属于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除索泸河两岸有少许沙丘外,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23?D29米。在总体平坦之中,尚有不少洼地:重点大洼12个,小片洼地500多个。
水资源:地上水:多年平均降水量521.8mm,2001,年平均降水量为525.5mm,平均径流深1.5mm(多年13.0mm),2000年末至2002年初通过清凉江引黄输水,全县总入境水量22175.7万立方米,总出境水量21757.6万立方米。地下水:2001年全县地下水资源量为5411.8万立方米,加上2~3g/1和3~5g/l微咸水量,地下水总量为9403.7万立方米,2001年末全县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3.06米,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63.82米。水资源利用情况:2001年全县用水总量20686万立方米,其中农灌用水18896万立方米,工业用水805万立方米,城镇用水92万立方米,农畜用水893万立方米,分别占总用水量的91.4%、3.9%、0.4%和4.3%。水利工程及桥梁情况:全县现有两河十渠和150个小蓄水坑塘。截至2002年8月底全县有完好机井7955眼,其中深井2201眼。至2001年末全县共有164座桥梁。

董仲舒故里

最早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称:“董仲舒,广川人也。”董仲舒存世之际,既有广川国,又有广川县。司马迁所说的广川是指广川国,还是广川县呢?东汉史学家斑彪在论《史记》时称,司马迁说指应为广川县,并非广川王国。即董仲舒为广川县人。明代嘉靖《枣强县志》载:汉世,枣强广川,离合废置,本为一也。据考,其疆域大致包括今枣强县及今景县西南角与今故城县西北角。古汉之广川为今之枣强。董仲舒故里为今枣强县旧县村处,依据如下:1、近年来在旧县村发现“董氏宗祠”石刻门楣及其清代拓片,标记“祥符丑重修”字样。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重修即表示此前这里就存有:“董氏宗祠”。宗祠即家庙,乃族人祭祀先祖之所。2、明《冀州志》载:旧县村西有一座“四名寺”,当地俗称“西大寺”。前身为董子当年讲学之所,河间国献王刘德所建。该寺毁于清代末,遗址尚存,凸出地面。遍地瓦砾。村民在此挖出陶制灯台,上写秉烛课徒,诲人不倦。为董仲舒当年讲学所用之物。3、董仲舒举家徒长安。故里董氏日渐徒亡。其故居董氏宗祠毁,后人于原址建董子祠。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重修,并雕董仲舒坐姿石像(高约2米)一尊奉于内,后祠宇毁,石像仍存。1982年被定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重修董子祠于原址,以保护石像。关于董仲舒石像置于后旧县村还有一段传说,称当年在西山雕刻石像完毕后,要运往董故庄村安放,但运至旧县村“忽重不可举,遂置之而去。”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董仲舒出生于董故庄村,怎能将其石像弃之他村。董故庄村距旧县二三里。4、《世说新语》记载:董仲舒有一个儿子名符起,被误为不孝而赶出家门,投奔于距旧县村四五里路的董仲舒好友王善有。董符起将王善有老人送终后,继续生活在此村。明《枣强县志》载,有王善有此人,但无生平文字。因“善有”音同“寿”,后此村改名王寿。后来演变为前王寿,后王寿二村。现两村95%为董姓。古时,前后王寿及周边的苏谷,朴庄等同宗董氏,聚于旧县村的“董氏宗祠”前祭祖,近代依然。王寿村至今藏有清代重修族谱,序称董仲舒为太始祖。对于说“董故庄小学所占的三亩地就是董仲舒老家”之说,早有异议。这一带唐宋时期的村落,尽淤埋于地下。西汉时代董故庄也难以存于地面。西汉旧县村曾为县治所,曾历500年未变。至今地面凸出,瓦砾遍地。怀疑旧县村与董故庄村本为一村,从旧县村分离而出。但在何年代?至今尚未发现证据。5、今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以北约500米处,又一村叫“策村”,村民多为董姓,村民说自己是董仲舒的后裔。策村东南约250米处,有一座古冢,村民称为“策冢”。这就是董仲舒的墓冢。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董仲舒曾进呈“天人三策”有功于汉,为铭记先人功绩,遂一直为名。旧县村现隶属于河北省枣强县。是一个拥有上千人口的行政大村,村中姓氏繁多,据考百家姓其村皆有。从衡水驱车往南过肖家镇(就是电影平原枪声的发生地)到枣强县城,从县城一直往东经吉利乡便来到王常乡境内。旧县村就是王常乡的一个自然村。王常乡现在是全国闻名的地方,林秀贞的事迹就发生在这里。从吉利乡到旧县村有两条路。一,吉利乡直接往东经仓房口到旧县村。二,从吉利乡往北经王常乡再往南经张站村到旧县村。旧县村人民朴实,分为前旧县和后旧县两个行政村。流淌千年的清凉江就经过这个历经沧桑的村庄。有水就有灵性,这里农工发达,风调雨顺,就是遇上天灾,也会平安而过。村民皆说受董子之福也。旧县村原为枣强县旧治之所,后为洪水所坏。有学者称旧县非县,为一村儿,可见鼠目寸光,不知其可!现旧县村存有根据,枣强县志绘制的旧县村古城池图,可见当时繁荣。现在的旧县村,农业发达,工业昌盛。玻璃钢、皮毛、橡胶、印刷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带来新鲜血液。董子中学的落成更是给这个以董子故里为荣的村庄带来新的希望。据河北省《景县志》751页载:“大董故庄在县城西南70余里。为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出生地。有董子祠,毁于元代,明代重修。1958年又毁。现遗有《景州重修董子书院记》碑首、龟座残件等”。

历史趣闻

生吞活剥:唐朝初年,枣强县(今河北)有个县尉叫张怀庆。此人想作诗,又不下功夫,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或生拼硬凑,或改头换面,拿来当自己的作品。诗人李义府有首《堂堂词》: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在每句前加两个字,就成了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对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当时的名士张昌龄、郭正一的诗,也被他这样“处理”过,人们讥笑他,送了他两句话:生吞郭正一,活剥张昌龄。
县城无贼:清末,枣强县知县方氏。在任上,他以道学家的方式处理政务,堪称破天荒之举。有一个富人抓到小偷送到衙门要求严惩,方氏曰:“你损失了什么财物?”富人说:“幸好还没有,刚刚听到他挖墙的声音就将他抓住了。”方氏曰:“彼亦人子也,迫于饥寒,才这样做的。本县不德,不能以教化感动我的人民,我很惭愧。人非木石,未有不感化的。你暂时将这个人带去,善待之,晓以大义,养其廉耻,饮食之,教诲之,为本县代劳也可,不能把他当作小偷而虐待他。本县将五日或十日一验其感格否?”富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小偷带回家。小偷听到县令的话,到了富人家,俨然以宾客自居,稍不称意,便说你居然敢违背官府的命令。富人无可奈何,又不敢纵之去,害怕县令来检验感化的结果。最后,富人辗转托人向方县令送了重金,县令这才不过问此事。从此,县内没有人再敢告偷窃的案件。
任枣强:任增(1723-1784),字蔚岭,一字损之,号寓圃,河南永城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曾先后任南和、宛平、枣强、禹城、惠民等县知县。但世人却称他为“任枣强”,因为他在枣强的政绩最为突出。任增于1830年到1834年间在枣强任职,前后不到5年时间,但他去职后,枣强的百姓却一直在怀念他。枣强土地肥沃,较周边各县富足,富翁也多,但这些富翁之间经常为利益发生摩擦,以至打官司。而一些小人则在其中挑拨离间,以冀分得一杯羹。所以任增上任之初,积案如山,诉讼不断。任增洞察秋毫,晓之以理,在办案过程中严明纪律,首先自己做到不吃请不受贿,不偱私情,谈笑间就很快处理了各种诉讼。此后民风渐淳,富翁们也都保全了自己的财产。当时枣强还有一个弊端,即里长、保正巧立名目,征收赋税。老百姓自己在家里织了不足一匹布,纺了不到一斤线也要上税。因为税额较小,老百姓也就忍了,所以官府并不知道这个情况。任增到民间走访了解到了实情,立即取消了这些苛捐杂税,严厉禁扰民。任增还建了普济堂,施衣施粥,收养没有生活能力的孤寡贫民,造福一方百姓。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山东寿张爆发了以王伦为领袖的“清水教”起义,义军北上,攻占临清,距枣强只一日之程,城内官吏和商贾士民惶惶不可终日,纷纷准备弃家而逃。此时任增因为在宛平任期内修建营堡报册逾期而被免去枣强知县,继任者也已到任,按理说任增可以携家眷名正言顺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任增毅然决定留下,他说:城内只有一典史、一把总,士兵不过数十人,肯定不能御寇。新任者初来乍到,对当地情况一无所知。“我一去,则民必散;民一散,则贼必乘虚来据城;城陷,而此城不可为矣。吾宁与城存亡耳!”于是部署兵力守城,与新任者分工合作,各守一方。过了一个多月,形势逐渐稳定下来,任增才放心地赴京述职。幸好吏部未详加追究,又把他派到山东禹城做知县去了。巧合的是,任增的儿子任衔蕙后来也被任命为枣强知县,政绩也很卓著,枣强百姓高兴地说:“公有子也。”,任增与纪晓岚是同榜登科的进士,在重修枣强县志时,纪晓岚欣然撰写了《枣强知县任公传》,任增去世后,又亲自撰写墓志铭,称赞任增“意气豪爽,胸怀坦白。……每酒酣耳热,议论飙发,四座耸动,觉光明磊落,鄙吝之意都尽。”,(顺便解释一下,“刘枣强”、“方枣强”、“任枣强”都是古人对品德高尚、有政绩官吏的尊称,如东汉范冉曾为莱芜县令,被称为“范莱阳”,南朝齐谢眺曾任宣城太守,被称为“谢宣城”。)
赵三多举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拳斗争已在直隶、山东蓬勃开展。四月初四,赵三多在枣强县卷子镇以摆会亮拳为名,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当时由于直隶南部大旱,“粮价日增,秋苗未播,人心惶惶”,贫苦百姓纷纷参加义和拳起义队伍。义和团队伍打着“助清灭洋,杀尽天主教”的大旗,分三路前进,一路由乜头领率领,在景县、阜城一带进攻教堂,一路由阎书勤带领,由运河东往恩县、武城一带。阎书勤的义和团与义和团首领牛豁子、孙汉章等联合,并“邀请卫河两岸”义和团众,攻打了武城十二里庄教堂,因教会武装装备精良,义和团未能攻下,但义和团队伍却空前壮大。第三路由赵三多率领,向晋州、无极、正定进发。起义队伍沿途烧教堂、杀洋人,攻无不克。官府惊呼:“该匪等逃窜南来,则临清一属与冠县等处先受患。”

历史沿革

西汉初刘邦时代置枣强县。两汉之世,枣强与广川两县,几度“离合废置,本为一也”。其疆域包括今枣强县东南部之一部、南部之一部、中部、北部、东北部及今景县西南角与今故城县西北角。故有汉之广川即今之枣强之说,虽不十分准确,但基本符合。广川与景县及故城县从无“离合废置”历史。今王均乡东西故县村处于今王常乡旧县村处交为县治所。时属广川王国(郡)所辖,王城在今景县广川镇北数里处,而非县之治所。时属信都国(郡),治所在今冀州市北数里处。时属清河国(郡),治所在今清河东处。王国与郡同级,列侯国与县同级。“离合废置”是指枣强县(侯国)广川县(侯国)之关系,非指郡国疆域之变。三国时代属魏,省广川县,复置枣强县,仍属冀州清河郡。西晋时代,枣强县省入广川县,属冀州渤海郡。东晋时代,后燕复置枣强县,并置广川郡,枣强为其所辖。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并枣强、索泸入广川县。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重置枣强县。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广川县,并入枣强县,属长乐郡。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枣强县治所复为今旧县村。三年(公元583年),废长乐郡为冀州,枣强属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郡为州,信都郡复为冀州,枣强属之。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州以上设道,枣强属河北道冀州。入宋,枣强属河北东路冀州。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县城毁于洪水,十年(公元1132年),由旧县村处迁于刘马村,即今县城址,仍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冀州。至元代,枣强属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真定路冀州。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真定路改属中书省。明代,改路为府,枣强属北直隶(京师)真定府冀州。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并将北直隶改为直隶省,又以冀州为直隶州,枣强、新河、南宫、武邑、衡水5县同属冀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仍袭清制,本县属直隶省(省会在天津)冀直隶州。2年(1913年),直隶省废府、州,一律改称县,各县直隶于省。不久,分全省为渤海、范阳、冀南、口北4个观察使。3年(1914年),将4个观察使改划为4道,本县属大名道。17年(1928年)6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道,改为省、县两级制,各县直隶于省。24年(1935年)试行省、区、县3级制,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26年(1937年)3月又划为17个督察区,本县属第14督察区。27年(1938年)8月,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枣强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专员公署。29年(1940年)夏,枣强分为枣南、枣北两个县。32年(1943年)秋,为纪念在西江官村对日伪作战中牺牲的冀南军区五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和副司令员陈耀元,枣北县曾改名为赵陈县。34年(1945年)10月,枣南、枣北两县合并为枣强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五专署。37年(1948年)9月,华北行政区建立,枣强县属华北行政区之冀南区。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县政府属河北省衡水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1952年11月,衡水专区撤销,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本县与衡水、武邑、冀县合并为衡水县,县治在衡水县城。1961年5月,衡水县又分为衡水县、冀县,原枣强县、冀县并为冀县,县治在冀县县城。1962年1月,恢复枣强县,仍属石家庄专区,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本县属之。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本县仍属之。1996年5月31日,衡水地区改为地级衡水市,本县仍属之。

人口概况

一、总人口与人口增长:2000年11月1日0时,全县总人口为37.699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全县总人口同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35.37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2.33万人,增长6.59%,平均每年增加0.2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63%。
二、人口分布:全县各乡镇人口分布如下:枣强镇97257人、恩察镇15554、人大营镇64576人、嘉会镇11796人、马屯镇42262人、肖张镇13923人、王常乡20979人、新屯乡31160人、王均乡22617人、唐林乡23235人、张秀屯乡33631人。
三、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县出生人口为4224人,死亡人口为2296人。出生率为11.25‰,死亡率6.12‰,自然增长率为5.14‰。
四、家庭户人口:2000年月11月1日0时,全县共有家庭户10.2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6.41万人,占总人口的96.57%,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4人。
五、:性别构成:全县总人口中,男性为19.09万人,占总人口的50.64%,女性为18.61万人,占总人口的49.3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61。
六、年龄构成:全县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6194人,占总人口的20.21%;15-64岁的人口为272511人,占总人口的72.2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8285人,占总人口的7.50%。
七、:民族构成:全县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76921人,占总人口的99.9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9人,占总人口的0.02%。
八、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县总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3580人,占0.95%;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28216人,占7.48%;接受初中教育的171863人,占45.59%;接受小学教育的125241人,占33.22%。全县总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219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