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镇地图
大营镇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开发
镇内观音阁景点素来以雄、险、奇、幽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宗教气息吸引着无数旅游观光者和善男信女。近两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景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着力在强化景点基础设施,优化景区生态环境,提升景点管理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并实施了景点游道及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工程,从而使景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日益优美,文化内蕴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了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休闲好去处。
村庄代码
代码131121102:~201十八行村~202东小营村~203黄路村~204普路屯村~205时槐村~206马王寺村~207顾庄村~208吴旧路寺村~209戴家营村~210陡河村~211东花里村~212白粥庄村~213大营村~214李旧路寺村~215后马庄村~216前艾庄村~217西小营村~218南姚庄村~219南军屯村~220韩庄村~221黄路庄村~222后艾庄村~223冯家庄村~224陈庄村~225老小营村~226李花里村~227封花里村~228前马庄村~229南孙庄村~230危庄村~231焦村~232东张米村~233西杨庄村~234李富庄村~235石佛头村~236冯村~237岳家圈村~238冀王滩村~239朱王滩村~240西张米村~241邢王滩村~242石家庄村~243赵王滩村~244范家堤村~245孙王滩村~246鹿家屯村~247老官营村~248南石村~249魏洪流故村~250天地林村~251东石村~252西石村~253高家庄村~254魏村~255郭庄村~256北石村~257王儒林村~258西刘庄村~259张儒林村~260郑洪流故村~261李洪流故村~262刘儒林村~263郑庄村~264后金子村~265前金子村~266东油故村~267北白塔村~268杨白塔村~269王崔浒村~270巩家庄村~271后油故村~272芍药村~273前油故村~274东崔浒村~275东杨庄村~276阎油故村~277西崔浒村~278姚油故村~279南王庄村~280乔麦庄村~281李崔浒村~282沙土顶村~283北崔浒村~284大郑庄村~285小李庄村~286东刘庄村~287许庄村~288小郑庄村
行政区划
辖大营、河南、东三泉、西三泉、老泉头、左所、马庄、孤庄、涧头、下台庄、龙池河、后所、小店、上台庄、齐城、刘家窑、腰站、神沟、角耳庵、鹞子涧、团城口、迷回、新圐圙、南洪水、北洪水、朴寨、固伏、杨庄、小庄、卤城30个村委会。
营皮文化
枣强县大营镇,史属冀南古镇,因明代燕王南征在此设大营而得名。现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6.5万。裘皮加工是这里的传统特色产业。因商末丞相国神比干在此制裘,故这里是中国皮毛业和裘皮文化的发源地。悠悠3000载,辉煌贯古今。古之皇封“天下裘都”,今之闻名全国“皮草之乡”。据县志记载:殷商末年,“比干制裘于广郡”(广郡即今枣强大营一带)。相传,商末丞相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当时此处,遍地荆棘,野兽肆虐,比干贴出告示,励众打猎食肉,将剩下的兽皮收集起来,进行反复泡制,终于发明了热皮技艺,使生硬的各种兽皮变成柔软的皮张。进而将不同色泽、不同毛眼的皮张分类缝制成衣服,是为裘服。他将这一技艺传授乡里,造福庶民,为人乐道。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将狐狸皮熟制后做成袍袄献给纣王御寒的故事,就是比干制裘的佐证。后比干进朝为相,忠言谏君,声望极高。因纣王荒淫无道,听信妲己谗言,被逼剖腹摘心而死。乡民们不仅对比干的忠烈赤诚精神所感动,更为他传授制裘技艺而或感恩戴德。曾于公元前841年在大营村北修“比干庙”一座,以示纪念。比干发明的熟皮制裘技艺,延续了3000年,至今惠及大营一带百姓。皮毛从业者奉比干为裘祖,世代供奉。1994年大营镇政府投资重修比干庙,使之香火不断。在全国几处比干墓、比干庙遗址中,大营比干庙是唯一以“裘祖”而祭祀纪念的。因此,大营无疑是中国皮毛业的发源地。比干制裘时,曾在枣强县大营镇比干公园用这口古井的水熟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皮张,因此枣强大营是世界上熟皮技艺传播最早的地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久远,妇孺皆知。秦始皇封“裘都”的故事就来自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征百万农夫修长城,并派大将蒙恬监督。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春去冬不回。孟姜女徒步千里送寒衣。途经大营遇上大雪,因冻饿昏倒在磨棚里,被大营南街一皮匠所救。恢复健康后,大营父老送孟姜女上路,不仅送她一身皮衣,还让她给丈夫带去一身裘服。孟姜女到长城后,听说丈夫已死被垒进长城,便号淘大哭,哭倒长城四十里。秦始皇巡长城时,听蒙恬说到这一奇事,亲见孟姜女,并欲纳她为妃。孟姜女机智多谋,假装答应,向秦始皇提出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为感谢大营父老救命之恩,要求封大营为“天下裘都”。秦始皇点头答应,并下诏。从此,大营便有了“天下裘都”的美称。明、清两代几百年是大营裘皮的兴盛时期。元末明初,大营周围上百个村庄就相继发展起了裘皮业。这时的大营裘皮已小有名气,成为朝廷“贡品”,有“一品窝道,二品貂”之说。大营因皮毛名扬天下,皮毛因大营奕奕生辉。郑和下西洋时,“营皮”就与苏州绣品、景德镇瓷器等一同漂洋过海,到达沿途各国,并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做工考究、款式新颖、色泽协调”的特点,赢得欧亚上流社会的赞誉。清道光20年(1840年)“营皮”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皮货商人云集大营,售生买熟,出皮购裘。可谓“四海商贾集大营,举步可得天下皮”。呈现了“街巷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是皮张”的繁华景象。英、俄、德、法、葡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在大营设立货栈、商行,从事交易,使大量的“营皮”远销海外。
经济发展
兴(化)白(驹)公路过境。龙沟河、洋子港河在境内成十字相交。农业以种植三麦、水稻、棉花、油菜为主,养猪、羊、兔、鸡、鸭、鹅及蚕。水产品主要有鱼蟹、鳖等。
行政区划
镇政府驻大营,人口2.40万人,面积120.00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土门、孙屯、八家、王沟、四门、孙德胜、新房、碑上、四家、李屯、红丰、苗家、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