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黄镇地图
张黄镇相关地区地图:
8、历史上的张黄镇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张黄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张黄属象郡辖地。秦末汉初,张黄属南越国辖地,张黄地名出现。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郡、合浦县,张黄属合浦县。三国时期,张黄属吴国,仍是合浦郡、合浦县辖地。有正式文字记载的是在南朝宋明帝景和年间(公元465年),其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设越州郡,第一任刺史、开州鼻祖为西江督护、广州刺史佐将陈伯绍。其时越州郡管辖东至今广东茂名、南至今广东徐闻(雷州半岛)、西至今广西灵山县与南宁界、北至今广西容县之广大地域20个郡县,时与广州同一省级军事建制单位。越州郡城设在张黄东南20余公里的仰天湖。陈伯绍于当年时常率兵剿匪,征讨地方敌对势力,常驻军张黄,其又为开发张黄农业水利基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今张黄江东岸的大王庙依旧香火不断。大王庙即是为了纪念陈伯绍而建,张黄世代人民永远铭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销龙苏郡,复置入合浦郡;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越州为禄州,城治在张黄南部10余公里的南流江畔施渡坡(现泉水镇旧州古城),直至宋朝初年,历时900多年。唐朝武德五年和贞观八年,几易其郡,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越州为廉州;张黄属封山、合浦、蔡龙辖地一部分,以合浦为最。五代十国时期,张黄先属楚后属南汉,属廉州辖地。宋朝、元朝时均属合浦县辖地,廉州于元朝隶属湖广行中书省。张黄同此。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张黄属广东布政司管辖。张黄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起初由张氏和黄氏先祖在此设客栈卖茶、粥及其他商品,供往返于海上和南流——张黄江的求购合浦珍珠的达官贵人住宿餐饮,此后集市渐大,因地起源于张、黄二姓,“张黄”故此得名。清朝(公元1644—1911年),廉州府、合浦县之名不变,隶属广东省,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后与钦州同一行政区,改为钦廉。张黄属合浦、钦廉辖地。
11、张黄的文物古迹
在张黄镇西北部五皇岭山脉下的六罗垌,有一座祠堂,张氏祠堂。张氏,即张金公,原住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猪市街瓦子巷,明朝成化三年(公历1467年)携由闽迁粤,初到粤西暂住,明朝成化7年(公历1471年)迁居广东省廉州府石康县六罗,从此繁衍后代。今环北部湾、桂东南、粤西及海南等地张氏,大部均出自金公门下。每至清明,六罗垌召回各方张氏后人祭祖焚香,祈祷平安。笔者作为金公后人,当以祖训“金杭祖远”“书香万年”为豪。清朝年间,圩镇南大门建有一座贞节牌坊,高十多米,气势宏伟,下面有三个拱门,中间能过汽车,抗战时期已拆毁。此时,所剩的只有几座古庙祠堂,如大王庙、妈祖庙(天后宫)、文武庙、观音堂、三官堂及土地祠、百家祠。可惜这些古建筑在解放前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已拆毁或损坏,尚存的是上八团学堂,由清朝道台大人宋安枢创办,其时是合浦县北部最高学府。学堂最有特色的是所有支柱全部用一丈多长的花岗石凿成,有圆的、有方的,而每对石柱都刻有对联(凹字),字体刚劲秀丽,可惜年久失修,已经面目全非。我常说老街还是民国时期。如今老街风貌仍多以民国特色建筑为主,二层骑楼楼挨楼,迄今还发挥它们的作用。在老街上八团学堂遗址旁,是广东省立合浦县农业职业学校(学校由国民党上将香翰屏创办),但现已杂草丛生。从其大理石、花岗岩及不少广州来源的建筑材料来看,已明证了当时这所农校为钦廉地区所作出了的历史贡献及一定的宏伟规模,门口左侧立有一块“合浦县抗日青年代表大会遗址”碑记。
基本概况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民营经济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财政总收入实现了连续四年翻番,连续三年跨入了全市经济强乡镇行列。
2、张黄镇简介
张黄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张黄江冲积平原、盘地遍布全镇,多小丘陵,西北部是省级地质公园——五皇山森林公园,土壤为红壤、细沙土和黑土,地形条件好、开发成本低;城区距浦北县城40公里、合浦县城53公里、北海市区75公里、钦州市区约100公里、灵山县城67公里、防城港市160公里、南宁市区约230公里,与湛江市仅隔100多公里。张黄镇东与安石镇交界,南跟泉水镇相连,西和大成镇接壤,北同龙门镇、白石水镇畔邻,全镇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41公顷,境内有广西第二大水库——合浦水库。交通条件非常优越,贵合高速公路(贵港至合浦,2010年开建)经过境内并设入口处,距合山高速公路(合浦至山口接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入口处40公里,距玉铁高速公路(玉林至铁山港,已开工建设)入口约35公里,距玉铁高速铁路(玉林至铁山港,开工在建)火车站30公里,浦铁二级公路(浦北至铁山港)、钦张二级公路(钦州至张黄接博白、陆川,规划在建),距北海福成机场65公里,距南流江旧州港口18公里,是国道209线和省道S21845线交汇处,境内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周边城镇三级水泥公路贯穿全镇,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镇现有1个社区居委会和23个村委会、470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总人口近10万。张黄镇是北部湾经济区13个重点建制镇之一,2020年人口规模发展到10—20万人。张黄镇一直称“镇”,未设过“乡”,自古为合浦县南北咽喉重镇。据有关史料记载,张黄镇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起初由张氏和黄氏先祖在此设客栈卖茶、粥及其他商品,供往返于海上和南流—张黄江的求购合浦珍珠的达官贵人住宿餐饮,此后集市渐大,。
10、张黄的文人墨客
从清末道台宋安枢,到叶浦昌秀才,邓倬堂翰林,到抗日诗人陈芦获教授……,还有我们引以为豪的革命前辈、广西文联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著名电影剧作家李英敏,当代中国文坛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常务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轰动华南文坛的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我国著名剧作家龚知敏,世界华文艺术大师、基层文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黄家玲,柳州市政府副市长、《柳州日报》总编辑、著名作家陈明贵,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作家容本镇……,他们吸取张黄江魂,汇集南流江魄,采五皇岭之灵气,收六万山之幽粹,用他们的笔,写出一篇篇大展宏图的佳作,使乡人之志流于全国。让我们返回900多年前、张黄南部10余公里的古渡头,其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而存在。宋朝文豪苏轼,从海南取道合浦溯江北上至此,曾歇脚古渡头。苏轼喜欢穿着合浦丝绸服饰,而合浦丝绸又以泉水丝绸质地为最,于是停船观赏地道的真丝绸缎。一位养蚕的老人得知,便把自己珍藏备用的一匹绸缎赠送给苏轼。苏轼给多少钱他都不肯收,他只要苏轼写“丝绸”二字送给他。苏轼听了,恣情大笑,当即挥毫泼墨,写了形似春风拂柳的行草送他。老人欣喜若狂,将苏轼真迹以石刻碑立于古渡头时,才发现所题不是“丝绸”,而是“思愁”二字,可见流放文人苏轼的“思愁”之情颇重。900多年前苏轼曾垂青这里,似乎早有预料到900多年后,这里时文人杰出的地方。40多年前,著名作家、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视察张黄时,他说了一句话:“张黄人能吃好好饭、穿好衣、住好房不一定行,但写东西肯定行。”不知他这是批评还是夸奖,因其时张黄流行严重疾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张黄确实具有“文赳赳”的脾气的。
6、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超8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财政收入2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张黄工业集中区上规模的企业现有35家,已经形成造纸制糖、农食产品(凉果)加工、烟花炮竹、剑麻和竹编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张黄镇政府适时提出发展目标:“张黄城以工业发展为主,带动商贸和服务业发展,集工农贸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努力建设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工业强镇。”作为省级A类产业园区,张黄镇工业园区与泉水工业园区连成一片进行总体规划开发,在巩固传统支柱工业的同时,近年来不断引资开拓造纸、冶金、电子、轻工食品、高新技术、物流交通、纺织服装等产业,现张黄—泉水工业园区正在加紧建设电镀城和五金城,以及完善园区与城区基础设施,正迈向北部湾加工制造业的重点配套产业基地。
区域现状
目前,该镇村村通上了柏油路,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人人参加了新农合,“一池三改”工程全面完成,全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上、和谐共进,先后被省授予“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平安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和“信访先进单位”,被市授予“经济强乡镇”、“五个好乡镇党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等数十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