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长治市地图 >
长子县地图
长子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长子县地域古老,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试验种五谷,教民农耕,尧舜时代,尧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并由引得县名,并简称为“丹城”。在这里流传着许多传说,精卫填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这样描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秦汉400年间,长子城一直为上党郡郡治,西汉置长子县,治上党郡。汉、魏俱为长子县,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历时9年。北魏仍为长子县,北齐废。隋开皇九年寄氏县来治,于开皇十八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不改。抗战期间,属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后归太岳行署第一专员公署和第二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归属山西省长治专区。1958年8月,长子、屯留合并为屯长县,同年11月,撤消屯长县,并入长治市,长子为区联社。1959年1月恢复屯长县。1961年屯长县分治后,恢复长子县建置,长子属晋东南专区(地区)。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长子属长治市。1997年,长子县辖5镇18乡:城关镇、鲍店镇、石哲镇、色头镇、东田良镇、草坊乡、岚水乡、南常乡、碾张乡、常张乡、壁村乡、晋义乡、岳阳乡、横水乡、王峪乡、西堡头乡、南陈乡、大堡头乡、南郭村乡、南张店乡、南漳乡、宋村乡、谷村乡。县政府驻城关镇。(399个行政村),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长子县总人口337354人,其中:城关镇51205人、鲍店镇10837人、石哲镇11670人、大堡头镇22764人、色头镇18831人、东田良镇17037人、草坊乡15353人、岚水乡18486人、南常乡11398人、碾张乡15240人、常张乡8997人、壁村乡6345人、晋义乡6237人、岳阳乡4805人、横水乡4960人、王峪乡3574人、西堡头乡7443人、南陈乡15493人、南张店乡12821人、南郭村乡14954人、南漳乡25136人、宋村乡17709人、谷村乡16059人。有汉族、回族、壮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回族次之。2001年区划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5个乡:丹朱镇、鲍店镇、石哲镇、大堡头镇、慈林镇、色头镇、南漳镇、岚水乡、碾张乡、常张乡、南陈乡、宋村乡。数千年来,沧桑巨变,朝代兴衰,长子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阔步迈进了二十一世纪。

社会事业

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狠抓科教文化卫生工作,使全县科教文化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技为长子全面走向富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扎扎实实狠抓科学技术普及和科学技术培训,每年都要花费几十甚至上百万元用于农业技术培训。各级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优环境、依法制教,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县共有中、小学388所,高中教学班83个,在校生4987名,初中教学班372个,在校生19549名,有小学教学班1461个,在校生31881名,全县共有中、小学生56417名,在幼儿园10907名,共计67324名。文化、旅游业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上新的台阶。该县现在民间曲队130多支,从来人员达3400多个,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团体。该县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山川锦秀,不乏名胜是炎帝神农氏教民传传耕之地,是精卫填海的故乡,是尧王长子丹朱的故国,并因此而得长子县县名。上下数千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世界珍宝——2亿5千年历史的华北最大的木化石群,有中华国宝——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兴寺和崇庆寺,有炎黄文化瑰宝——精卫填海千古风靡神州,熨台春晓,神农手植菌草,开创之文明。人文、自然和森林等旅游资料十分丰富,是开发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该县一贯重视卫生事业。特别是近年来卫生事业成绩更加喜人,主要体现在:1、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2、农民不良卫生习惯逐步改善;3、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4、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逐步提高;5、县疾控办公大楼改建落成;6、卫生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7、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新成绩;8、“非典”防控成绩突出;9、卫生下乡“三五”工程进展顺利。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全县人民治病、防病创造了更加优势的条件,改善了人民的精神风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政区划

长子县辖7个镇、5个乡:丹朱镇、鲍店镇、石哲镇、大堡头镇、慈林镇、色头镇、南漳镇、岚水乡、碾张乡、常张乡、南陈乡、宋村乡。

历史文化

长子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长子县地域古老,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试验种五谷,教民农耕,尧舜时代,尧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并由引得县名,并简称为"丹城"。千年古刹法兴寺、崇庆寺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唐宋彩塑、唐代建造的石舍利塔、燃灯塔堪称国宝。迄今二亿五千万年的仙翁山木化石群,无论历史的久远,还是群落的规模,在亚洲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因《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的美丽传说而闻名遐迩的发鸠山就坐落在该县境内的西部。全县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藏有石器、铜器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

名优特产

党参为长子县的主要土特产。此外,长子县的理发业是民间的传统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长子炒饼”色鲜味美,历史悠久,是长子县特有的名吃。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山西省长子县参与申报的“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68。2010年,山西省长子县的“长子鼓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目类别,序号2。

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后劲。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5328万元,人均GDP达到3652元,比上年增长14.9%,比1978年增长27.6倍;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89亿元,比1978年增长31倍;比1997年增长134%,工业总产值完成94106万元(不变价),同比增长22%,分别是1978年的16.9倍、1997年的3.8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5756.9万元,同比增长16.4%,是1978年的238倍,比1997年增长93.2%。各项经济指标较1978年都有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