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商洛市地图 >
柞水县地图
柞水县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特征

柞水为中国西北东线内陆地区,兼有南北气候带的特征,北部属暖温带,东南部属北亚热带,整个县域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人常说,“高一丈不一样”。“六月太阳晒半边,即气候影响植物带垂直和平行分布特点明显。适宜多种类植物群,原始种类保留与繁衍、进化、生长,是有利于各种药物生长的基地,自然形成天然药库。全年日照1860.2小时,最冷平均气温0.2℃,最热平均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37.1℃,最低一13.9℃,无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宜长、短日照和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植物发育生长。

特色美食

腊肉炒粉皮:腊肉炒粉皮是的传统名菜,腊肉香而不腻,粉皮滑软爽口,是佐酒的佳肴。《重修县志》中有载“年节时,家稍宽裕者,无不宰猪,腌以盐,熏以烟,即为腊肉”。柞水的腊肉炒粉皮不同与饭店、宾馆里的腊肉炒粉带,它是选用上好的腊肉和洁白的洋芋粉精工细作而成。将选好的腊肉,最好是猪后臀肉,肥瘦都有,用温水洗净,放在铁锅里煮熟,切成薄片待用。洋芋粉放大碗内,放盐、水适量,鲜蛋一枚,搅拦成糊状。锅置火上,把粉糊制成硬币厚的粉皮,将其切成菱形方块待用。置炒锅,放腊肉烤炒,沥出油来时,放葱、姜略炒,再放青椒、粉皮翻炒,出锅时放蒜泥即好。成菜香气四溢,爽滑可口,腊肉棕红,粉皮白中微黄,色美味香,营养丰富,回味悠长,是招待宾朋的首选菜肴。粉皮的厚薄程度,亦可展示主妇的厨艺。
柞水小炒:柞水小炒原料:精瘦肉4两、土豆1个、红薯粉条、木耳、青椒少许、葱、姜、盐、料酒、味精、鸡蛋、粉面。制作:1、土豆去皮切丝,精瘦肉切丝加盐,料酒入味,加蛋清,粉面上浆,红薯粉条热水泡软,木耳、青椒切丝。2、锅上火烧热加油半斤烧三四成热下肉丝滑散,捞出待用。3、锅留底油下葱、姜呛锅,加入土豆、木耳、青椒丝、肉丝、粉条、盐、料酒翻炒熟加味精出锅装盘。

历史沿革

位置与境域: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西部。东与商州市、山阳县接壤;南邻镇安县;西邻宁陕县;北与长安、蓝田县相连。介于东经108°50′~109°410′、北纬33°20′~34°之间。因地处秦岭南麓,山岭起伏,沟壑纵横。东西最长72公里,南北最宽42公里,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13%,占商洛地区面积的12%。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旧县关原孝义厅城所在地。距省会西安70公里,距首都北京1076公里。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孝义厅,面积1915.8平方公里。嘉庆七年(1802),因大山岔厅城被战争焚毁和水冲,将时镇安管辖之界牌湾以南至石嘴子18.7平方公里划归孝义厅,在旧县关重建新城。1950年3月,将镇安辖地下梁、石瓮子、赤脚坪、曹家坪及金井乡划归柞水,增加238平方公里。1956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蓝田管辖的高桥、万青及大沙窝划归柞水,增加142平方公里。1958年12月撤销柞水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制时,将原柞水管辖的东川、太白两区划归镇安,将镇安管辖的凤镇区划归柞水。相抵后,柞水净增17.5平方公里。至此,柞水总面积为2332平方公里。
沿革:柞水县在唐天册万岁元年(695)前无县制,分属旬阳、杜陵、山北、蓝田等县。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界牌湾以南,蔡玉窑区的窑镇、曹坪,红岩寺区的红岩寺、马家台、张家坪、穆家庄、瓦房口、黄土砭以及凤镇区全境,同今镇安县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取安家立业之意),县城在今下梁乡夜珠坪(古名永宁堡)。唐乾元元年(758)取乾元年号将安业县改名乾元县。后汉乾佑二年(949)取乾佑年号,将乾元县改为乾佑县。金初将乾佑县降为乾佑镇,并入上洛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乾佑巡检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乾佑县。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撤销乾佑县。明洪武八年(1375)再设乾佑巡检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设孝义厅,民国二年(1913年)撤厅设孝义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柞水县。1949年11月20日全县解放,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1958年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恢复建制。柞水县辖:乾佑镇、凤凰镇、周塬乡、石瓮乡、杜家村乡、下梁乡、西川乡、七坪乡、黄金乡、皂河乡、宽坪乡、杏坪乡、肖台乡、云蒙乡、铁佛乡、柴庄乡、小岭乡、红岩寺乡、万青乡、黄土砭乡、张家坪乡、穆家庄乡、瓦房口乡、马家台乡、九间房乡、窑镇乡、银碗乡、丰北河乡、高桥乡、红石乡、曹坪乡、药王乡、老林乡、太河乡、龙潭乡、两河乡。2000年,柞水县辖9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84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乾佑镇22686、营盘镇4548、下梁镇11255、石瓮镇6568、小岭镇12078、凤凰镇14378、红岩寺镇9615、曹坪镇6096、蔡玉窑镇7567、老林乡3527、两河乡808、皂河乡3912、杏坪乡12460、柴庄乡5644、肖台乡6112、张家坪乡7716、马家台乡6731、瓦房口乡8266、九间房乡4258、丰北河乡4196。柞水县辖10个镇、6个乡,120个村:乾佑镇、营盘镇、蔡玉窖镇、杏坪镇、下梁镇、红岩寺镇、凤凰镇、曹坪镇、石瓮镇、小岭镇;柴庄乡、瓦房口乡、丰北河乡、两河乡、九间房乡、马家台乡。
隶属:夏代柞水属雍州。殷商时期,属巴方。西周时期属褒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代(前221~前206),于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今柞水东南部(界牌湾以南、石嘴子、七坪、下梁、杜家村、石瓮、西川、窑镇、银碗、曹坪、马家台、红岩寺、瓦房口、穆家庄、张家坪、黄土砭、九间房及凤镇区全境)归汉中郡的旬阳县;西北部(界牌湾以北、药王、两河、老林、太河、龙潭)归内史的杜县;东北部(丰北河、高桥、红石、万青)归内史的蓝田县。西汉时期(前206~25),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秦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汉中郡的旬阳县管辖。东汉时期(25~220),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京兆尹的上洛侯国管辖。三国时期(220~280),今柞水西北部为魏雍州京兆郡的杜县(汉杜陵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魏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蜀荆州魏兴郡锡县(汉旬阳县改称)管辖。晋代(265~420),今柞水西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杜城县(曹魏时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司州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制度混乱失常,侨设盛行,郡县朝设夕废,名目冗繁,统属复杂,且缺乏记载。其中有记载的朝代如下:北魏(386~534)时期,今柞水西北部和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山北县(431年分杜城、蓝田二县地设)管辖;东南部为洛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西魏(535~556)时期,今柞水西北部、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万年县管辖(505年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设万年县);东南部为洛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北周(557~581)时期,今柞水的西北、东北部仍为雍州京兆郡的万年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578年改洛州为商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隋代(581~618),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郡的大兴县(583年撤万年县,设大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上洛郡(607年废商州设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唐代(618~907),今柞水西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万年县管辖;东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丰阳县管辖。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柞水东南部和镇安全境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景云元年(710)改属商州。乾元元年(758),改名乾元县。五代(907~960),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府的大年县(911年改唐万年县为大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乾元县。后梁、后唐、后晋均属商州管辖。后汉乾佑二年(949),改为乾佑县,改属京兆府管辖。北宋时期(960~1127),今柞水西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大年县管辖。宣和七年(1125)改大年县为樊川县。东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乾佑县,亦属永兴军路的京兆府所辖。南宋、金时期(1127~1279),今柞水西北部为金领地,属京兆府路京兆府的咸宁县(1181年改樊川为咸宁);东北部属京兆府路京兆府的蓝田县;东南部的乾佑县于贞元二年(1154)撤销。今红岩寺区的红岩寺、瓦房口、马家台、穆家庄、张家坪、黄土砭并入上洛县,属金京兆府路的商州管辖;下梁、石瓮、杜家村、曹坪以及凤镇全区属南宋利州东路金州的旬阳县管辖。元代(1206~1368),于至元十三年(1276),在原乾佑县地设乾佑巡检司,辖入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商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乾佑县,仍由奉元路的商州管辖;西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蓝田县管辖。明代(1368~1644),今柞水西北部为西安府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西安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于景泰三年(1452)设镇安县,初属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改属商州。清代(1616~1911),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分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设孝义厅(含今镇安东川、太白区,不含今柞水凤镇区),属陕西省西乾鄜道西安府直辖。民国(1912~1949)时期,今柞水在民国2年(1913)撤厅设孝义县,民国3年(1914)取古柞水(乾佑河)之名,改称柞水县,由陕西省四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属陕西省商洛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3月将原属镇安的下梁、石瓮、杜家村、曹坪等划归柞水。1956年将蓝田管辖的高桥、万青等划归柞水。1958年12月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将原属柞水的东川、太白区划归镇安,将原属镇安的凤镇区划归柞水。

经济发展

柞水历届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多次派考察组到外地考察,也聘请了许多专家和领导,进行反复论证。目前,柞水的旅游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发展目标非常明确。柞水县围绕建设陕西生态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突出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特色定位,按照一带三区一镇,(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溶洞、县城、牛背梁景区,凤凰古镇)的空间布局加快了龙头景区、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初步构筑起了功能配套、设施完善、要素齐全的大旅游框架。随着西柞高速公路的开通,柞水旅游将以全新的态势融入陕西旅游大循环。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年接待游客量由2000年的2.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万人,年均增长17%,旅游直接收入从2000年的4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05万元,年均增长21.5%。本县居民出游呈上升态势,本地居民旅游支出“十五”末比2000年同期增长350%。旅游总收入由2001年的30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2000万元,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45%。旅游总收入占全县GDP的比重由0.4%增长到2.9%,旅游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一带三区一镇”的总体布局,启动了总投资达5.6亿元的林丰、龙王沟、高砭沟、秦楚古道等旅游景点开发和乾佑镇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建成了百神庙、三道井、七里峡、云台山等一批景点。牛背梁森林公园获得批准,溶洞AAA级国家风景区和省级地质公园项目己上报待批。县城“穿衣戴帽”工程已完成楼房改造;东坡森林公园道路建设和护栏已完成,成为居民休闲游乐的绝佳去处;凤凰古镇制定了保护方案,目前正在修订完善。同时,溶洞国债项目的完工,使“一带三区一镇”的大旅游格局日显雏形。“十五”期间柞水县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西康铁路的开通极大拉近了西安一级客源市场与柞水县的距离,提高了景区的可进入性;县内开通了火车站到溶洞景区的班车,基本实现了使目标游客随到随走。旅游咨询及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备。“一带三区一镇”的大旅游格局日渐雏形,在龙头景区的带动下,牛背梁和县城旅游功能区的开发和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已提上重要议程,并已着手开发。农家乐、水上娱乐等项目,多点开花。溶洞品牌效应日趋明显。经过多年积极累和“十五”期间的努力,溶洞旅游已成为柞水旅游的主要品牌。柞水溶洞在西安地区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西康铁路开通后,大量游客慕名而来,经过2004年灯光改造后的柞水溶洞更加受到游客青睐。在周边溶洞类旅游替代产品迭出的情况下,柞水溶洞仍是游客首选,景区于1999年被中国洞协评为“中国十大名洞”之一,来柞水的游客不断增多。经济不断飞速发展。

河流分布

县境内山青水长,水多药丰。有溪流大小7320条,水域面积占2.8万亩,河流总长5693.4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50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9条。平水年计算,全县地表水总流量6.54亿。”,人均占水量4100m3”,为全地区人均3.2倍,是陕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沣县之一。主要有乾佑河,金井河,金钱河,社川河,洛河,流域山高谷深,比降大。如乾佑河,流长131.6公里,年经流量2.51亿m3,汇水面积865.76平方公里,悬落差1037m,最大流量1094m3/S;金钱河,流长133公里,年径流量2.77亿m3,汇水面积1041.46平方公里,悬落差1696。最大流量1565m3/S,利用水能发电和水力资源丰富。更有甚者,这丰泞的水源是中草药滋生的优越条件。水是生物的摇篮,有水才有药,水多药更丰。如水生药物就有浮萍、水松、耦、鱼类、鳝、鳖、青蛙、檐蜍、娃娃鱼;阴湿地有木贼、九头鸟;溪流沟涧也有卷柏、石泽兰、石针、石茶、老君丹;沼泽地普遍生长莆黄、鱼腥草、灯芯草、夏枯草等等枚不胜举。

自然资源

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生物、水力和旅游等资源享有盛名。柞水县是陕西省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树木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大,用途广泛板栗、核桃、木耳、香菇、香椿等林特产品畅销全国而驰名各地。同时柞水县是天然“药仓”,中草药分布广,品种多,数量大,质量高。柞水县又是“自然博物馆”,到处是“天然公园”。有“聚集人间千幅画,呼出玉宇万家仙”,“终南胜景知多少,柞水别开一重天”之说。除享有盛名的柞水溶洞风晾区外,还有牛背梁,香炉海螺,佛洞龙泉,药王庙等。矿产资源独厚。初步查明有色金属矿藏量3000万吨、黑色金属矿藏35000万吨、非金属矿藏量584000万吨。柞水矿产资源不仅量大,而且种类多,品位高,开采开发方便。经地质部门勘察,国家鉴定大西沟矿床是一个铁藏量居全省之首位,名列全国前茅,银铜藏量名列全国第二的一个多矿种的矿田,被誉为陕西省未来的大型钢铁基地。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柞水县开发历史较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根据柞水的县情实际,全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思路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发挥资源、生态、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战略,优先培育医药、旅游、矿产三大产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方向与空间;加大本地资源优势的宣传工作,吸引有实力具有开放潜力的投资项目,招商引资聚集可开发项目与资金,促使加快本地城镇规划建设和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推动民生与福利公众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自然地貌

柞水地处西安以南,商州以西,东经108°50′—109°36′;北纬83°25′一36°56′之间,东西长72.7公里,南北宽55.2公里,莽莽秦岭之南坡。总面积2366.67平方公里。秦岭横贯北境,林海涛涛的原始森林是国家生物基因库。地形以西北高,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1米;东南低,社川河谷最低海拔541米。从西北向东南,山脉延伸尤如五指,唐代诗人贾岛笔下“一山末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真实的描绘了柞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土石山区地貌。中部是海拔800--1500米的中低山川,以乾佑河、社川河两大水系为主,有川道平地及青秀山峦,有地壳运动,海底台升的喀斯特地貌及海底海螺化石沉积。有金山粮仓著称的鱼米之乡,亦有商贾云集的古镇,还有筹备未开采的铁山、银矿。从西北主峰的苍松林海到中南的经济林带及茂密的农桑,柞水是绿色的植物库,瑶草山青,琪花药香。从排水自然地貌特色看,中草药的生成优势优于太白山,更优于关中平原,最主要的一条是柞水处秦岭南坡带,有数次地壳运动变化,年代不同褶皱形态各异,方向不一形成的小区域地形,构成动植物不同生态环境,药物种类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