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地图
柞水县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特征
柞水为中国西北东线内陆地区,兼有南北气候带的特征,北部属暖温带,东南部属北亚热带,整个县域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人常说,“高一丈不一样”。“六月太阳晒半边,即气候影响植物带垂直和平行分布特点明显。适宜多种类植物群,原始种类保留与繁衍、进化、生长,是有利于各种药物生长的基地,自然形成天然药库。全年日照1860.2小时,最冷平均气温0.2℃,最热平均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37.1℃,最低一13.9℃,无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宜长、短日照和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植物发育生长。特色美食
腊肉炒粉皮:腊肉炒粉皮是的传统名菜,腊肉香而不腻,粉皮滑软爽口,是佐酒的佳肴。《重修县志》中有载“年节时,家稍宽裕者,无不宰猪,腌以盐,熏以烟,即为腊肉”。柞水的腊肉炒粉皮不同与饭店、宾馆里的腊肉炒粉带,它是选用上好的腊肉和洁白的洋芋粉精工细作而成。将选好的腊肉,最好是猪后臀肉,肥瘦都有,用温水洗净,放在铁锅里煮熟,切成薄片待用。洋芋粉放大碗内,放盐、水适量,鲜蛋一枚,搅拦成糊状。锅置火上,把粉糊制成硬币厚的粉皮,将其切成菱形方块待用。置炒锅,放腊肉烤炒,沥出油来时,放葱、姜略炒,再放青椒、粉皮翻炒,出锅时放蒜泥即好。成菜香气四溢,爽滑可口,腊肉棕红,粉皮白中微黄,色美味香,营养丰富,回味悠长,是招待宾朋的首选菜肴。粉皮的厚薄程度,亦可展示主妇的厨艺。柞水小炒:柞水小炒原料:精瘦肉4两、土豆1个、红薯粉条、木耳、青椒少许、葱、姜、盐、料酒、味精、鸡蛋、粉面。制作:1、土豆去皮切丝,精瘦肉切丝加盐,料酒入味,加蛋清,粉面上浆,红薯粉条热水泡软,木耳、青椒切丝。2、锅上火烧热加油半斤烧三四成热下肉丝滑散,捞出待用。3、锅留底油下葱、姜呛锅,加入土豆、木耳、青椒丝、肉丝、粉条、盐、料酒翻炒熟加味精出锅装盘。
历史沿革
位置与境域: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西部。东与商州市、山阳县接壤;南邻镇安县;西邻宁陕县;北与长安、蓝田县相连。介于东经108°50′~109°410′、北纬33°20′~34°之间。因地处秦岭南麓,山岭起伏,沟壑纵横。东西最长72公里,南北最宽42公里,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13%,占商洛地区面积的12%。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旧县关原孝义厅城所在地。距省会西安70公里,距首都北京1076公里。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孝义厅,面积1915.8平方公里。嘉庆七年(1802),因大山岔厅城被战争焚毁和水冲,将时镇安管辖之界牌湾以南至石嘴子18.7平方公里划归孝义厅,在旧县关重建新城。1950年3月,将镇安辖地下梁、石瓮子、赤脚坪、曹家坪及金井乡划归柞水,增加238平方公里。1956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蓝田管辖的高桥、万青及大沙窝划归柞水,增加142平方公里。1958年12月撤销柞水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制时,将原柞水管辖的东川、太白两区划归镇安,将镇安管辖的凤镇区划归柞水。相抵后,柞水净增17.5平方公里。至此,柞水总面积为2332平方公里。沿革:柞水县在唐天册万岁元年(695)前无县制,分属旬阳、杜陵、山北、蓝田等县。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界牌湾以南,蔡玉窑区的窑镇、曹坪,红岩寺区的红岩寺、马家台、张家坪、穆家庄、瓦房口、黄土砭以及凤镇区全境,同今镇安县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取安家立业之意),县城在今下梁乡夜珠坪(古名永宁堡)。唐乾元元年(758)取乾元年号将安业县改名乾元县。后汉乾佑二年(949)取乾佑年号,将乾元县改为乾佑县。金初将乾佑县降为乾佑镇,并入上洛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乾佑巡检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乾佑县。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撤销乾佑县。明洪武八年(1375)再设乾佑巡检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设孝义厅,民国二年(1913年)撤厅设孝义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柞水县。1949年11月20日全县解放,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1958年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恢复建制。柞水县辖:乾佑镇、凤凰镇、周塬乡、石瓮乡、杜家村乡、下梁乡、西川乡、七坪乡、黄金乡、皂河乡、宽坪乡、杏坪乡、肖台乡、云蒙乡、铁佛乡、柴庄乡、小岭乡、红岩寺乡、万青乡、黄土砭乡、张家坪乡、穆家庄乡、瓦房口乡、马家台乡、九间房乡、窑镇乡、银碗乡、丰北河乡、高桥乡、红石乡、曹坪乡、药王乡、老林乡、太河乡、龙潭乡、两河乡。2000年,柞水县辖9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84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乾佑镇22686、营盘镇4548、下梁镇11255、石瓮镇6568、小岭镇12078、凤凰镇14378、红岩寺镇9615、曹坪镇6096、蔡玉窑镇7567、老林乡3527、两河乡808、皂河乡3912、杏坪乡12460、柴庄乡5644、肖台乡6112、张家坪乡7716、马家台乡6731、瓦房口乡8266、九间房乡4258、丰北河乡4196。柞水县辖10个镇、6个乡,120个村:乾佑镇、营盘镇、蔡玉窖镇、杏坪镇、下梁镇、红岩寺镇、凤凰镇、曹坪镇、石瓮镇、小岭镇;柴庄乡、瓦房口乡、丰北河乡、两河乡、九间房乡、马家台乡。
隶属:夏代柞水属雍州。殷商时期,属巴方。西周时期属褒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秦代(前221~前206),于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今柞水东南部(界牌湾以南、石嘴子、七坪、下梁、杜家村、石瓮、西川、窑镇、银碗、曹坪、马家台、红岩寺、瓦房口、穆家庄、张家坪、黄土砭、九间房及凤镇区全境)归汉中郡的旬阳县;西北部(界牌湾以北、药王、两河、老林、太河、龙潭)归内史的杜县;东北部(丰北河、高桥、红石、万青)归内史的蓝田县。西汉时期(前206~25),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秦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汉中郡的旬阳县管辖。东汉时期(25~220),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京兆尹的上洛侯国管辖。三国时期(220~280),今柞水西北部为魏雍州京兆郡的杜县(汉杜陵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魏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蜀荆州魏兴郡锡县(汉旬阳县改称)管辖。晋代(265~420),今柞水西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杜城县(曹魏时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司州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制度混乱失常,侨设盛行,郡县朝设夕废,名目冗繁,统属复杂,且缺乏记载。其中有记载的朝代如下:北魏(386~534)时期,今柞水西北部和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山北县(431年分杜城、蓝田二县地设)管辖;东南部为洛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西魏(535~556)时期,今柞水西北部、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万年县管辖(505年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设万年县);东南部为洛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北周(557~581)时期,今柞水的西北、东北部仍为雍州京兆郡的万年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578年改洛州为商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隋代(581~618),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郡的大兴县(583年撤万年县,设大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上洛郡(607年废商州设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唐代(618~907),今柞水西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万年县管辖;东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丰阳县管辖。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柞水东南部和镇安全境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景云元年(710)改属商州。乾元元年(758),改名乾元县。五代(907~960),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府的大年县(911年改唐万年县为大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乾元县。后梁、后唐、后晋均属商州管辖。后汉乾佑二年(949),改为乾佑县,改属京兆府管辖。北宋时期(960~1127),今柞水西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大年县管辖。宣和七年(1125)改大年县为樊川县。东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乾佑县,亦属永兴军路的京兆府所辖。南宋、金时期(1127~1279),今柞水西北部为金领地,属京兆府路京兆府的咸宁县(1181年改樊川为咸宁);东北部属京兆府路京兆府的蓝田县;东南部的乾佑县于贞元二年(1154)撤销。今红岩寺区的红岩寺、瓦房口、马家台、穆家庄、张家坪、黄土砭并入上洛县,属金京兆府路的商州管辖;下梁、石瓮、杜家村、曹坪以及凤镇全区属南宋利州东路金州的旬阳县管辖。元代(1206~1368),于至元十三年(1276),在原乾佑县地设乾佑巡检司,辖入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商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乾佑县,仍由奉元路的商州管辖;西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蓝田县管辖。明代(1368~1644),今柞水西北部为西安府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西安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于景泰三年(1452)设镇安县,初属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改属商州。清代(1616~1911),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分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设孝义厅(含今镇安东川、太白区,不含今柞水凤镇区),属陕西省西乾鄜道西安府直辖。民国(1912~1949)时期,今柞水在民国2年(1913)撤厅设孝义县,民国3年(1914)取古柞水(乾佑河)之名,改称柞水县,由陕西省四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属陕西省商洛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3月将原属镇安的下梁、石瓮、杜家村、曹坪等划归柞水。1956年将蓝田管辖的高桥、万青等划归柞水。1958年12月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将原属柞水的东川、太白区划归镇安,将原属镇安的凤镇区划归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