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地图
商洛市相关地区地图:
教育文化
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受到重视,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良好。2005年,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6.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商洛学院在校学生5222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4139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675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94319人;小学在校学生数247983人;幼儿院在园幼儿22644人;小学入学率99.7%。商洛文化独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刚阳,蓄楚文化之柔美,剧种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黄(汉剧)、豫剧,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五十年代“夫妻观灯”、六十年代“一文钱”、七十年代“屠夫状元”、八十年代“六斤县长”、“凤凰飞入光棍堂”、九十年代的“山魂”等剧目,均获得省以上创作一等奖,有的赴京汇演,有的搬上银幕。1985年被省文化厅誉为“戏剧之乡”。2005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47.3万册,各类报纸总发行量1017万份。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9.4%、94.6%。商洛人兼有北人之质朴,又不缺南人之秀气,商州区以及洛南县、丹凤县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也称关中话、陕西方言,中原官话的一种),西部的柞水县、南部各县中的镇安、山阳、商南方言比较多,主要分布有:下湖话(湖广方言)、客家话、江淮话、西南官话,呈现出南北方言荟萃的特点,也有部分地区近似与商洛为临的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阳方言。也许因为陕西官话曾经也是中国官话的原因,商洛人说普通话普遍比长江以南的南方人标准。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6月1日,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商洛市面积19292平方千米,人口243万人(2010年)。商州区面积2672平方千米,人口55万。邮政编码726000。区人民政府驻城关街道南大街。洛南县面积2562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726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丹凤县面积2438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726200。县人民政府驻龙驹寨镇。商南县面积2307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726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山阳县面积3514平方千米,人口44万。邮政编码726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镇安县面积3477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711500。县人民政府驻永乐镇。柞水县面积2322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711400。县人民政府驻乾佑镇。*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10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0)》,人口截至2010年底。*有汉族、回族、满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锡伯族、蒙古族、朝鲜族、土族、藏族、维吾尔族、黎族、白族、苗族、羌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发展
乾隆年间编修的《直隶商州总志》载:“龙驹一镇,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税所由复增,税额所由日益也”。足见当时经济之兴盛。到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战争频仍,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刀耕火种”落后状态;工业仅有几家小煤窑、土铁炉、砖瓦窑、土纸坊和酒作坊;商业贸易也是凋敝萧条,山货土特产不能运出而闲置流失。新中国成立以后,商洛人民在中共商洛地委、行署领导下,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5年,粮食产量70.62万吨,比上年增长5.8%;林业产值大幅增长,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23.90亿元,增长7.8%;林业产值3.86亿元,增长14.1%;牧业产值14.02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0.13亿元,增长10.3%。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7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58亿元,增长7.2%,占生产总值的25.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88亿元,增长19.8%,占生产总值的39.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1.58亿元,增长15.6%,占生产总值的35.4%,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7291元。
区域概况
商洛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与豫、鄂两省接壤.位于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5'40"——34'25'40"之间,西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江汉平原.总面积19293平方公里。内设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六县一区,196个乡镇。商洛市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710--930毫米。雄伟的秦岭主脊、蟒岭、流岭、鹃岭、郧西大梁和新开岭五条主要山脉,像五根粗壮的手指,由西北向东北、东、东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内,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洵河蜿蜒其中,岭谷相间依次排列,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把商洛造就成为一巨大的掌状山地。北亚热带与南暖湿带的气候过渡,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以及高山低谷的垂直差异,秦楚文化的交流融会,更是给这“魔掌”般的山地上蒙覆了神奇的面纱。使商洛成为一块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山,神奇的水,神奇的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了一串串神奇的故事:像“契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于商”;卫鞅破魏,秦封之商於(音沃),号称商君;“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而隐居采芝;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驰骋中原;五支红军进商洛,撒播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贾平凹著书戏说商州,等等,这些都让商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中多次闪光!
自然资源
商洛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据调查统计,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宜林面积230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70%。有林地1500万亩,木材蓄积量2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是陕西省木材主产区之一。以生漆、油桐、核桃、板栗、葡萄、柿子、木耳等林特产品而著称。尤其是核桃、板栗、柿子产量居全省之首,核桃出口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商洛又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其中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的有连翘、五味子、丹参、苍术、青风藤、淫羊霍、黄姜、桔梗、威灵仙、茵陈等10余种;年产量10~50万公斤的有金银花、柴胡、天麻、白术、山楂、黄芪、猪苓、山萸、柏子仁、远志等10余种。其中连翘、金银花、丹参、山萸、五味子、桔梗年收购量居陕西省之首。木耳、香菇总产分别达到1000多吨和3700多吨。茶叶年产量,40多万公斤,连续1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野生动物近千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羚牛、苏门羚、林麝、锦鸡、金钱豹、大鲵等24种。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处。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钒、钛、银、锑、铼、水晶、萤石、白云母和钾长石等17种,其中柞水大西沟铁矿储量3.02亿吨,占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铜、锌、钼、铅等13种。水力资源丰富,据勘测,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总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30.2万千瓦。
商洛八大怪
商洛第一怪:商洛核桃甲天下,营养味美销世界,商洛第二怪:商洛方言种类多,南腔北调都存在,商洛第三怪:群山环绕商洛市,千条隧道通障碍,商洛第四怪:商洛茶叶味香醇,香飘四海受青睐,商洛第五怪:商洛小吃真不赖,种类繁多老少爱,商洛第六怪:物兼南北药材多,山清水秀动物怪,商洛第七怪:秦楚融合文化盛,文学作品传海外,商洛第八怪:商鞅功绩天下闻,商洛之名少人解
戏曲文化
商洛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商洛剧团,为商洛获得“戏剧之乡”的美誉。商洛的戏曲主要有:秦腔、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静板书等。1、秦腔,秦腔(Qinqiang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商洛花鼓戏,商洛花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条对商洛花鼓的历史渊源、当代发展及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介绍,该艺术形式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目前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地区:陕西,编号:Ⅳ—61,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商洛道情戏,“商洛道情”源于我国道教化缘时的颂经调,自道教有史以来广为流传,民间利用这一形式进行民间戏剧表演,流传至今。“商洛道情”是陕西道情的始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地区:陕西·商洛,遗产编号:IV-25,遗产类别:传统戏剧,遗产级别:省,申报人/申报单位:商洛市剧团,4、洛南静板书,洛南静板书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盛行,属土生土长的民间曲种,曾是盲艺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洛南静板书一人可操六种乐器,融弹、说、打、敲、唱于一身,一人顶七人,音韵宏亮,吐字清晰,刚柔相济,古朴粗犷。说唱以求神、谢土神和为农户红白喜事助兴取乐为主,书目形式分为大本书、中篇书、小回书以及二三十句的小书帽,内容大多以唱七字句韵文的传统书目为主,爱憎分明,有褒有贬,上自天文,下自地理,人物形象逼真,生活气息浓郁,融入成语、歇后语和方言土语,既有西北秦人的豪爽,又有中原风情的委婉。由于静板书铺派稀少,简便易行,田间地头、家庭院落,一张桌椅即可演唱,深受群众欢迎,百年不衰。解放后,洛南县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就致力于静板书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县文化、宣传部门多次组织民间艺人学习培训,挖掘整理传统书目《包公案》《施公案》、《三国志》、《杨家将》、《二十四孝》、《八仙传奇》等大小书目300多本(回),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拉荆把》、《马前波水》、《尿床王》、《性子急》等50多部,并且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新秀,将这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参加省、地、县的文艺汇演,使这一古老曲种大放异彩。城关文化站站长吴全喜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三十余年,对洛南静板书可谓情有独钟,多次深入洛南上寺店、庙台、灵口、三要、石门、石坡、永丰、四皓等地,遍访老艺人,对静板书的传承谱系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至今还保留着30年前三代老艺人现场表演和参加汇演的录音、录像、照片等弥足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