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商洛市地图 >
商州区地图
商州区相关地区地图:

民间传说

仓颉留步造商字:仓颉在洛南洛河北阳虚山造字之后,因嫌不足,来到丹江源头,自西而东访问乡老。一日,他走到距丹江源头近百公里的地方,被一座锦乡峰峦吸引,即走近狩猎捕鱼人群。当人们知道仓颉造字少而烦恼时,便劝慰道:“一个人识见有限,字要造得多,得造众人商量。”仓颉从而受到启发,随即当众造出“商”字。这“商”字不是一个口,而是三个口。《古尚书》等篆字中的商字就是三个口,表示众人商量之意。由于商字是在山前商量造出的,所以三口之后以起伏的山峦为背景合成商字。为纪念商字的问世,人们便将仓颉留步造字的那座秀丽山峦取名商山(坐落在今丹凤县商镇丹江之南)。其山形颇似商字,特别是大雪初晴,活像一个银镶玉嵌的巨大商字,即《商州八景》之“商山雪霁”。中国教育鼻祖契,封商后使商国的经济、文化都发达起来,契传位给儿子昭明,昭明又传位给了契的孙子相土。相土具乃祖风,不仅是位英明国君,而且发明了中国第一辆马拉车。商国人本来就善做买卖,有了马拉车,提高了运载量,生意更是越做越红火,人们遂将商国人熟操之业,称作商业。因为商品交换,是以“贝”作为货币流通的,所以商字便由“众口”商变为“贝”心商。《说文》贝部,即保留了“贝”字心的商字。由于世风变化,一些商人信口要价,单凭一张口字买空卖求,龙驹寨的一位读书人写对联时,首次将商字由“贝”字心变为“单口”心。此后因一些奸商见钱心黑,尽做此没心肝买卖,这位读书人又在过年写对联时,故意写个无心商字。商人们不察其意,反因此字用起来方便,便日益流行开来。
大禹治水历商山:大禹治水时,曾“导洛至熊耳”。然历来对“熊耳”之实指尚存争议。一指河南省卢氏县之熊耳山,一禹应是陕西省商州市(古称上洛县)西南之熊耳山。北宋理学家邵雍(字尧夫,号康节),寓居商州城南之天柱山达八年,即持后一种意见,并为此题写了一首《辩熊耳山》的“五律”: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熊耳自有两,未知孰为是?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书传称上洛”,即是禹《尚书》《左传》所说的“导洛自熊耳”,系指上洛县(今商州市)之熊耳山。而且又强调了一句“期言得之矣”,就是说这话说对了。熊耳水患治理之后,大禹又治水商山。商山,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西南7.5公里处,因形若商字而得名。《商州八景》有“商山雪霁”,且因秦末“四皓”(四博士)隐居此山而名噪书史。治理商山水患,要比治理熊耳水患难得多。在大禹正犯愁的当日,有位名真行子(或贞行子)的奇人,为指点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登门馈赠给大禹两部“宝书”:《九畴书》及《灵宝五符治水真文》。大禹正是读了这两部书才将神州划为“九州”,分区疏导,不仅降服了丹江“妖龙”,而且治住了全国洪水之灾。这便是“月儿弯弯照九州”之“九州”的肇端。后来,和大禹一起治水的契(音薛)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赐姓子氏”。商地古称商国,即契之封国。商洛人,为祭祀这些古代治水英雄,曾在境内多处修筑“禹王宫”、“契庙”。
四皓相聚在商山:四皓,是战国时秦国传授《诗经》的四位博士,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四人因见秦政暴虐,怀着“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的情志,相继隐于终南深山,后同隐商山(以称地肺山,在今丹凤县城西南,秦时属商县),过着“岩居穴处”,采草木这英以充饥的清贫隐逸生活。甪里先生初隐在秦岭深山的商南县城北双峰山,本地人民看到甪里先生辞官不做,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十分敬佩,遂将先生隐居之“双峰”改称“甪山”,称谓至今。相传,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六月的一天,商南县知县罗文思信步东门上了东岗(东门外一小山丘),突然发现面前站着一位老翁,红颜白须,神采奕奕。罗问:“老翁贵姓高名?”老翁笑呵呵地答道“甪里”。罗又问“家住哪里?”老翁用手指向城北双峰山,转眼间,老翁不见了。罗知县请工匠在见到老翁的地方竖一石碑。碑文横额“北望双峰”,中间为“甪里先生隐处”6个大字。右边刻注“先生秦时人姓周名术字元道隐城北双峰今角山。”左边注“大清乾隆十三年六月上浣商南县西蜀罗文思立”(石碑现存商南县文化馆),以示尊崇。此传说虽有点奇妙,但与碑文对照,确是该县知县罗文思所立。后甪里先生与其三人联系考察,认为商山地处丹江南岸,山高而不显陡,地阔而易隐身,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山清水秀,风景迷人,且盛产商芝等草木本食物,是适宜隐居之地。他们同隐商山后,借山穴建茅舍,日间在弯弯曲曲的深山幽谷中采摘商芝、野果充饥,吟诗作歌(即《采芝歌》,每人一句,上对下联: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林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四人合言]唐虞往矣,吾当安归?”)倒也无忧无虑,安闲自得。汉高祖刘邦闻此,曾派使臣进山请四皓出山辅佐,他们认为刘邦“轻士善骂”,拒而不受。四皓先生不贪官禄,高风亮节,博得了世代人们的敬仰。
三角池边三叉柳:沐河,从商南县城之北山曹营向城南弯弯曲曲流去,流至今天的三角池地带,同龙窝河、甘露沟河汇合,转折向西南。三河交汇处,旋涮成一个三角形的水潭,大约有一亩地大小,深黑莫测,乱树丛中紧靠边有一棵巨大的红柳树,分枝三股,斜罩着半个潭面,山风吹来,发出刺耳惊心的呼啸,令人毛骨悚然。相传,就在这柳树笼罩的深潭里,经常有一只碾盘大的三脚蟾蜍出没其间,伤害生灵,吞噬了不少过往行人。当时,虽有勇敢的猎人,也不敢冒险捕射,因此,这里路断人稀。为了避免恶蟾的伤害,附近居民就利用藻木、葛藤扎篱编笆,截隔险区,并于较远山梁上另辟小道。因恶蟾怕火,又在潭罔岩壁上錾成臼状石洞,注入桐油,夜间点火示警,名曰“天灯”,以防侵扰。若干年后,双河口有个名叫鱼龙的猎人,智勇超群,能徒手伏虎擒豹。夜梦有人相约除蟾。至期,乌云密布,鱼龙持火枪来潭边如约潜伏。一阵雷鸣电闪,潭水翻滚如沸,见怪物惊出潭,疲惫至极,憩息仰卧于红柳丫间,鱼龙乘机瞄准,火发蟾坠,庞然大物浮尸,随波逐流,不知所止。自此这一带得以平安。多年来,洪水夏涨冬落。沿潭下游常发现有火镰、铜纽、金银首饰等物出于泥沙之间,据认是恶蟾吞人后的排满泄之物,后人听之咂舌。因地形三角,红柳三叉,蟾生三脚,又与鱼龙故事相关,使人念念不忘。此后三角池这一地名逐渐传开。
孝爷湾里孝子多:商州市城东35公里的孝义湾,原名“孝爷湾”,其来历故事为同其产“孝义柿饼”一样,闻名遐迩。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户由父亲、儿子、孙子三代人组成的人家。儿子不孝敬父亲,认为老人年老多病,是个累赘。这些孙子看在眼里,气在心头,总想找机会说服父亲。一天,儿子自制了一副担架,让孙子帮忙,言说抬着爷爷去医院看病。儿、孙俩抬着爷爷,来到丫环崖畔歇息时,儿子对孙子悄悄耳语,要将爷爷同担架一起从陡崖上撂下去,落个零干。这时孙子以为机会已到,便不慌不忙地说:“不,爹爹。这副担架是些作的,不能撂,等将来你也走不动时,我还要它抬你呢。儿子听了孙子的话,大为震惊和羞愧,便说:“快将你爷爷抬回,不能撂了!”就这样儿子又抬回了爷爷,从此万分孝敬,被方圆群众传为佳话。孝爷湾就由此而得名。
罗汉洞前香火旺:距洛南县城25公里的柏峪寺街对面的洛水北岸,有一悬崖,名叫洞儿崖。洞儿崖的山腰峭壁上,古柏苍松间密布着36处大小不同、纵横交错的石洞,在祥云飞渡中时隐时现,十分可观,人们称它“罗汉洞”。登罗汉洞,可远眺白云、蓝天和连绵起伏的山峦,近看田园、村舍和洛水蜿蜒,鱼游浅底,鸭浮水面。在通往罗汉洞的石门下边,竖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汉唐古迹”四个大字。相传,在汉唐时期,柏峪寺附近有18个乞丐。白天,他们分头沿门乞讨,夜晚腹中无食,加之身上衣单,饥饿难耐,便常常围坐在一起,生火取暖。一天,他们从山上取来了檀香树的枝叶,燃起了熊熊大炎。倾刻,香气四溢,香烟袅袅,飘上云天。此时,玉皇大帝正在天宫休息,闻到浓浓香气,十分惊奇。心想:人间什么人破费,香火这样旺盛?他拨开云头,往下细看,原来是18个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乞丐在燃烧檀香。玉皇大帝误以为他们在焚香拜佛、乞求上苍,便生也一片怜悯之心,传令土地,封他们为“十八罗汉”,令其在石洞里长期安身,享受人间香火供品。石洞也因此而得名“罗汉洞”。后人为纪念这18个罗汉,特铸造了18个体高5尺、面貌不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铁罗汉,现石洞里1110个小罗汉为伴。
商山人参与桔梗:很早以前,商山人参和商山桔梗都成了“精”,化为人形,而且长相、装扮十分相似。一群身穿绿袄红裤子的幼童,常常追逐嬉戏于商山山麓花草丛中。秦末汉初之际,““四皓先生”为躲避秦始皇焚书坑儒,来到商山隐居。这四个老头,读书多,见识广,一看到这些穿红着绿的幼童,便知道是人参、桔梗变的。更奇的是,他们还能辩得出哪是人参娃娃,哪是桔梗娃娃。从此,商山人参越来越少。好多人参娃娃都被“四皓”吃了。人参娘娘害怕在商山再往下云会断子绝孙,便毅然地迁到辽东。此后,东北参便取代商山参成为上乘佳品。人参娘娘率子女搬家前,找桔梗娘娘曾对天盟誓:“绝不泄露人参搬家秘密,如若违背誓言,就黑心烂肝。”的确几百年间,从未违背诺言。到唐代,唐玄宗生病求药,夜梦服了商山土地进献的药材,第二天果然病愈,便要下旨封赏商山土地和所进药材。谁料,唐玄宗误认商山桔梗为商山人参,准备封赏商山人参。这时,商山桔梗娘娘再也沉不住气了,急忙上殿辩白,说治愈陛下贵恙的是商山桔梗,不是商山人参,商山人参早跑到辽东去了。这句话脱口而出,因违背当初诺言,便开始黑心烂肝(今商山桔梗大多黑心)。唐玄宗当时因判不清此案,也没封商山人参,也没封商山桔梗。只封了务药有功的商山土地为“都土地”(相当都城土地神),并赐王者冕服(给予王子王孙的冠带),建庙于商山怀中,与四皓并祀。

节庆活动

商州人一年十二月,月月都有节。辛亥革命后,公历通行,元旦、女妇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皆从公历,节日活动与全国大致相同。春节、清明、端阳节、中秋节等仍从农历,但习俗不同于外地。
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过年,是商州人最重视的节日。从上年腊月初,家家就忙着备粮备菜,添碗购蜡,缝制新衣。俗话说,“过了五豆,糊里糊涂”,“过了腊八,见啥买啥”。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家家贴对联,挂红灯,放鞭炮,全家老幼围坐一桌吃团圆饭,谓之“全年”。正月初一寅时起床,燃放鞭炮,祭天地祖先,老幼衣着一新,论辈次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发压岁钱。早餐吃水饺。水饺馅中包一枚钱币,吃着钱币者,当年财源茂盛。从初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先丈人,后舅家、姑姨、世交好友,礼物多为点心、馍、挂面、酒,俗称“四色礼”。俗云“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访老邻。”移商的客藉人,初一由德高望重者(即族长)执族谱率全族人轮流到某家吃年饭,讲家史,传礼仪。初五称“破日”,取“破土动工”意。早亦放鞭炮,吃水饺,示年节过毕,各执其事。此日将春节间扫积的垃圾倒到十字路口,焚以香表,谓送五“穷”,即韩愈《送穷文》中所说的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山阳县岭北自初六起,长辈到给自己拜年的晚辈家族玩一日,谓“送礼”(回礼中有小孩玩的花灯笼)。
人日:正月初七谓“人日”。晋代董勋《答问礼俗说》: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九日为豆,十日为麦。俗逢人日,全家团聚,吃好饭,夜间点檐灯。人日后,开始扮社火、花鼓、狮子、竹马、龙灯,走村串户,一直耍到二月二,今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旧时十四开始,十六结束,后只十五一日。午餐丰盛,晚上必吃元宵,户户点红蜡,挂红灯,各村灯、狮、竹马、旱船会赛,通宵达旦。俗于是日将出嫁姑娘接回娘家团聚,称之“躲灯”。
中和节:二月初二为中和节,又称“龙抬头”。民国前于是夜玩龙灯,现为当晚炒包谷花吃,谓为“憋疙蚤”。白天用草木灰在记屋周围撒放,在院落撒画人、农具等形状,征兆人丁兴旺、房屋安全、五谷丰登、虫害绝迹。
花朝节,二月十五为花朝,又称百花生日,俗多于是日结婚。山阳县岭南“下湖人”有于花朝带小孩栽红棒树之举,传说此日之植之椿木做成的家具,装粮虫不蛀,盛水不变馊。
清明节:俗称寒食节,相传由晋文公追悼介子推而得名。清明前一日,与寒食节合并举行。此俗到了商州,习成扫墓祭祖活动日。此日,本族五服以内的男性到坟冢扫墓。旧时扫墓毕,举行族会,轮流吃饭,俗称“吃节桌”。现时清明节前几天,各家各户祭祖,修补坟冢,在坟冢上悬挂白纸绺,放鞭炮,谓之“清明吊”。农民多于此日植树,种瓜种豆。学校师生和城市机关干部到烈士陵园纪念先烈。
四月八:本为佛教节,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山阳县则传为城隍生日。城隍为道教所传守护城池之神。明代山阳城建后,俗例于四月八日过城隍会,抬城隍像游街,会期有戏剧、杂耍县兴。此时临近夏收,关中农民多进商山买牛,届期耕牛交易量很大。建国后,城隍庙会变为物资交流会。
端阳:五月五日端阳节,又称“端午”。《本草纲目》上说,“今佐五月五日,以粽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做此投江,以饲龙也。”商州古习,此日家家插艾叶、草蒲,贴门符,有时还写对联:“艾叶为旗招百福,草蒲似剑斩妖魔。”吃粽子,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涂耳、鼻,相传可防毒虫入窍。小孩带香包,并用五色线搓成的绳儿套在手腕上,“五花绳”象征“五龙”,以降“妖邪”,可长命百岁。这天,外婆要给外孙子送新“肚兜”。1949年,商南县道观较多,此日僧、道给各家送端午符,以企消灾驱邪。
六月六:又称天贶(Kuang,音况,音赐)节。此时正值伏日,家家必晒衣物,俗云“六月六,晒丝绸”。此日物可防虫蛀。相习此日吃冷食,新女婿给岳丈家送新(新麦面馍)。岳丈家赠其扇子、草帽子、背心、凉鞋等物,并给带“囫囵”(中间有空、带有花鸟图案的圆形锅盔馍)。山阳县地处商洛南部,六月最热,该县农家至今重视此节,藉之休息一日。
巧娘节:七月初七为“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又因商州姑娘手巧,亦名为“巧娘节”。这天中午,姑娘们把长好的豆芽摘掉豆瓣,扔茎(巧芽儿)于水盆,在阳光下照影,看谁的“巧芽”奇特“如针、剪、花、鸟、鱼、虫),谁的手就会越来越巧。晚上,姑娘们以瓜果祭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并躲在葡萄树下,倾听牛郎织女谈情说爱。相传偷听了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出嫁后夫妻更加恩爱。
中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道经》以正月望日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此日商州农家祭土地爷,多用黄表制成三角小旗,上写“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插于包谷杆和田埂上,预祝丰收。晚上,在场边、十字路口以草木灰围圈化纸祭祖,并专设一圈,为赈济孤魂野鬼。佛教传说:目连之母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这他说盂兰盆经,教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人将中元视为“鬼节”,有施饿鬼的迷信活动。此日,又有一些想积阴德的有钱人,买少许鱼鳖放于河中,故此日又叫(放生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唐诗人韦庄有“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之句,可见唐代已有中秋尝月之习。相传元末时,泰州张士诚趁中秋夜,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的纸条藏于圆馍中串连起义,因之后习八月十五吃月饼,亲朋互赠月饼。嬉戏者当晚偷邻人葫芦,送给缺儿人家,谓之“偷子”,瓜主不怪。此节亦与嫦娥奔月故事有关。人们把悲欢离合与月圆月缺相联,故圆月成为亲人团聚的象征,此节为商州民间一大节。全家团圆,午饭丰盛,晚吃月饼、鲜果,并于庭院设香案,陈月饼、瓜果敬月神,饮酒尝月,欢庆丰收。在商南县,此夜还有“摸秋”之俗,小孩个子矮的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去摸茄子,没有女子的去摸辣子,不聪明的去摸葱。1949年后,此举不存。
重阳: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双九而称重阳。吴均著《续齐谐记》载:在汉时费长房对汝南友人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地方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晚归,桓景见未带走的犬鸡俱死。这大概是后人九登高饮酒之来源。商州农家休息半日,就近登山,午餐必酒必新米饭。丹凤县龙驹寨人登鸡冠山,商镇人登商山。今民多不沿登高饮酒旧习,师生常登山秋游、登山比赛。近年定此日为老年节,敬老活动广泛开展。

自然资源

植物:境内木本植物共有259种。草本植物发现的有820种,采集鉴定标本249种,分属58科。由于山地的影响,气候条件沿垂直方向变化。随着高度的增加,植被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形成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带。商州的植被分带(区),可分为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区,(海拔1200米以下),低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200-1800米),中(高)山桦木林带(海拔1800米以上)。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区,此植被区主要分布于丹江、南秦河、板桥河、大荆河河谷川道及其两侧坡塬和山地,海拔1200米以下,山势较低,地形开阔平缓,水热条件较好,是境内主要的农作物、果树、用材树栽培区。本区的木本植物主要是落叶用材树、经济树。针叶树有天然的侧柏林,人工抚育的小片油松林。草本植物主要是各种农作物以及杂草。本区植被突出的特点是受人工影响大。粮食作物3大类,20种,234个品种。禾谷类玉米、小麦、水稻、大麦、谷子、糜子、高梁、荞麦、洋麦。豆类大豆、小豆、扁豆、蔓豆、绿豆、豌豆、豇豆、黑豆。经济作物油菜、蓖麻、大麻、芝麻、苎麻、花生、向日葵、烟叶、甜菜、荏子、仁罕、甜瓜、茴香、霍香、芦苇、黄花菜等。蔬菜作物洋葱、春花白、夏花白、西红柿、黄瓜、辣椒、梅豆、南瓜、西戎芦、芹菜、香菜、韭菜、莴笋、菜花、冬瓜、笋瓜、丝瓜、葫芦、大白菜、白萝卜、大葱、秋花白、蔓青、莲菜、芥菜、热萝卜、苤蓝、茭白、大头菜、油白菜、胡萝卜、大蒜、菠菜、黑油菜、大青菜、刀豆、山药等。经济树核桃、柿子、板栗、漆树、苹果、梨、桃、杏、葡萄、樱桃、猕猴桃、花椒、李梅等。用材树侧柏林是此植被区内唯一的林带、分布于丹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坡地。一般为幼龄林,总覆盖度40-50%,平均树高4-8米,胸径一般为20厘米以下。林中星散分布的其他乔木有山刺柏、油松、黄连木等。林下有灌木和草本植物。刺槐呈零散分布,也有人工栽植的小片林,分布于谷坡及低山丘陵的坡面上。“四旁“栽植的用材树主要有红椿、白椿、中槐、白杨、泡桐等。灌木藤木类马桑、酸枣、胡颓子、沙棘、锦鸡儿、榛子、黄栌、苦木、马皇梢、荆条、忍冬、柴穗槐、五味子、葛藤、南蛇藤、二花、卫茅等。药用植物桔梗、白术、黄芪、红参、沙参、半夏、当归、生地、远志、白芍、瓜蒌、天麻、茵陈、薄公英、地丁、金银花、白芨等。草本植物铁杆蒿、白茅、白羊草、黄菅草、野菊、茵陈等。菌类木耳、银耳、蘑菇、香菇、平菇等。
地表水:水系商州境内河网密度为0.69—1.28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11条;10平方公里的以上的72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条。境内河流分属丹江、金钱河、灞河流域。丹江流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3.9%,金钱河流域占13.1%,灞河流域占3%。丹江水系,丹江,一名州河,亦称丹水,为长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境内西北部的凤凰山南麓。由西北方向蛇行东去贯穿全境,境内长度87.5公里,流域面积2242平方公里。据记载,唐代丹江即为沟通京城长安与东南地区的一条水运通道。明、清时期,丹江水运更为繁盛。“民国四、五年,龙驹寨为水陆码头。载重五、六千的大船,傍码头者日不下百艘。有时丹江水大时,可直达商县”。民国29年(1940)年,“龙驹寨以上岸阔水平,两岸无石,河床沙滩愈壅愈高,无法修浚,阴雨连绵时,舟楫尚可至县城南门外,水位稍落则节节搁浅”。五十年代初,每逢涨水货船可上溯县城南门外码头。1959年尚有小木船由下游溯至商县城。1961年后丹江河床淤高,再未通航。到1970年县城水门只剩1米多高,洪水可通进莲湖。从1973年二龙山水库建成拦洪至今,丹江河床又复冲刷下切,到1985年二龙山水库坝下已刷深3米多,城南刷深2米,东龙山至夜村深1米至0.5米。丹江河谷特征,二龙山上下截然不同,二龙山至河源,长42公里,属丹江河源段,海拔730—1500米,河道比降1/100—1/200。铁炉子以上,河床狭窄,谷坡陡峻。铁炉子以下,河谷逐渐开阔,注入本段的支流有板桥河、韩峪河、泥峪河;二龙山至两岔口刘一村,长45.5公里,海拔540—730米,河床比降为1/300,谷宽1—3公里,河床宽45—250米。主要支流有南秦河、王山河、会峪河、董家河(两水寺)、甘岔沟河等。本段河谷宽阔,地势平坦,干流蜿蜒,形成一系列开阔谷地,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丹江多年平均径流4.48亿立方米,径流模数6.3立方/秒平方公里,平均流量8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流量1520立方/秒。丹江年径流量多集中在5—10月,占总径流量的40—65%,最小流量在1—3月,占10%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5.67公斤/立方米,平均输沙率为42.3公斤/秒,年平均输沙量134万吨,侵蚀模数1390吨/平方公里。丹江主要支流有:南秦河又名乳水、楚水,是丹江一级支流,境内第二大河,发源于西部东岳庙乡鸡冠岭,流向由西向东,流程48公里,至刘湾乡汇入丹江。流域面积575.9平方公里,海拨702—1577.6米,总落差875.6米,平均比降0.83%。主要支流有林岔河、石道峪、赤水峪、石龙湾河、金陵寺河、刘峪河。南秦河谷除南秦水库至垭口一段较窄外,其余均较宽阔平坦,村舍农田分布两岸,是境内的川道地区之一,人称南秦川。
矿产资源:商州漫长的地质史中,经历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水进退、生物繁衍,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活动伴随着岩浆的侵入,构成了多样的成矿条件。目前已经查明的矿产有21种,产地65处;其中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铝、锌、锑、钨、钼、金、银共10种,产地42处;非金属矿产有煤、萤石、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花岗石、石膏、黄铁矿、透闪石、蛭石、粘土等11种,产地23处。商州的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占相对优势。在非金属矿产中,建筑材料用矿又占绝对优势,其储量大,前景可观。主要矿产如下:
铜矿:主要有两水寺和三十里铺矿点,矿体较大,品位较高。两矿矿石储量为26.08万吨,金属储量2437.27吨。
铅锌矿:主要有道岔沟矿床和龙王庙银厂沟矿点。道岔沟铅锌矿为一多金属矿床,除铅锌外还有黄铁磁铁矿、黄铜矿、毒沙、砷黝铜矿、水针铁矿以及铅矾,并伴生有金、银等。经多次普查,铅锌金属储量78.16万吨,金523.5公斤,银56.7吨,硫6.7万吨,为一中型工业矿床。
萤石矿:主体分布于松树嘴、麻池河赤水峪一带。主要有玉石坡矿床和祠堂沟、曹湾、拉鸡庙、赤水峪等矿点。
石灰岩:主要有金陵寺水泥灰岩和大赵峪灰岩,储量约500万吨。东沟垴矿体质量较好,优质矿石。
大理石、花岗石:经多年地质勘探,已知商州大理石、花岗石资源有21个品种,主要分布于黑山至杨斜、大荆至腰市、北宽坪至韩子坪等地段。其中,黑山至杨斜一带属花岗石矿,主要品种有黑山花、秦玉红、菊花青等,经地质初探圈定矿体采储量有1500万立方米。大荆至腰市属大理石矿,主要品种为玫瑰红、马角灰、奶油、鱼鳞石等,矿体储量500万立方米。北宽坪至韩子坪一带属大理石矿,主要有蛇纹石化大理石、冰花石、肉红、雪花白等品种,矿体储量100万立方米以上。
透闪石矿:位于韩子坪分水岭,已圈定7个矿体,总储量500万吨。
蛭石矿:位于杨斜至管坪一带,矿带长度3000多米,厚度1-2米。

自然资源

商州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商州地处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秦岭的腹地,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山清水秀,风光迷人,大云寺、仙娥湖、秦王山、静泉山、砚池河溶洞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自古就是文人墨客会集胜游之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三游商州,由衷发出了“我有商州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的咏叹。商州近省城而未染尘嚣,处深闺而不衍靓丽,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目前,国家已把该区确定为全国生态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商州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区宜林地500万亩,林木覆盖面积200万亩,草坡可利用面积61万亩,以核桃、柿子、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树160多种,“商州核桃”、“孝义柿饼”在全国久负盛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药用菌产量名列全省前茅。全区野生中药材多达140余种,是陕西省天麻、桔梗、黄芪、二花等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全区目前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铅、锌、钼等21种,产地65处;水资源蕴藏量646万千瓦;野生动物50余种,其中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12种。

历史沿革

北周置商州。据《太平寰宇记》:“取古商于之地为名。”,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区地属内史商县(治近丹凤县龙驹寨镇古城村)境。西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初区地设县,名上洛县,因居洛河上游故名。包括今区、洛南县两地。属弘农郡,隶司隶校尉部。东汉(公元25——220年(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三国(公元220——265年)属曹魏之京兆郡。西晋(公元265——316年(泰始二年(266),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为荆州和上洛郡治。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为洛州和上洛郡治。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为商州和上洛郡治。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郡,保留商州,上洛县为商州治。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上洛均为治所。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入商州。元代(公元1279——1368年)商州先属安西路,后属奉元路管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属西安府,辖今区、丹风县两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祟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辖今区、丹风县西南部,属关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过蓝田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5月,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工分区,辖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1950年,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仍辖以上7县。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1658年12月,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元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县为商州市。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商洛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商洛市人民政府。商州市更名为商州区。区人民政府驻南大街。

经济发展

综合: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桃核、板栗、蔬菜、烤烟、食用菌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以医药化工、矿产开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以生态旅游、餐饮服务、劳务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道路交通、流域治理、扶贫开发、城镇建设等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末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7.01亿元,年均增长10.9%,顺利实现了翻一番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产业富区、科技兴区、开放活区”五大战略,强力推进“稳定农业调结构、主攻工业上项目、强化基础抓三产、改善环境争投入”四项工作重点,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突破发展,力争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3亿元,实现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四个翻一番的目标,为建设小康商州、和谐商州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近年来,商州区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载体,依托种植、畜牧、旅游等重点生态产业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国道沿线百里“绿色长廊”。至2003年,全区建立了刘湾中药材示范园、杨峪河丹参、张村桔梗等18个无公害药源基地,刘湾大蒜、沙河子胡萝卜、杨峪河双孢菇等6个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基地,孝义、沙河子、牧护关、大荆等9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全区发展中药材10万亩,总产值达1亿元;蔬菜6.5万亩,总产值达7875万元;食用菌袋料栽培550万袋,天麻200万平方米,总产值达5300万元;高农业,健康发展肉、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17800吨、5000吨、900吨,畜牧总产值达1.1亿元。同时,以牧护关避暑山庄等生态旅游项目为龙头,促进当地紫豆角、水杂果等天然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目前,“商山桔梗”“孝义黄芩”“商州天麻”、“孝义柿饼”、“黑龙口白条肉”、“黑龙口豆腐”、“大荆畜禽”等农产品已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药业:商州地处秦岭腹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中草药最佳适生地。境内现有野生中药材800余种,挂牌出售14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陕西天麻、桔梗、二花、黄芪等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近年来,商州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全区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1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5%、13倍和16%。建成了刘湾百亩中药材示范园,杨峪河丹参基地,大赵峪梁铺、白杨店唐寨子、于塬3个千亩黄姜基地,大荆砚川千亩丹参基地,孝义千亩黄芪、千亩板兰根基地,张村千亩桔梗基地等18个有一定规模的药源基地。黄姜、丹参、天麻、桔梗、黄芪、柴胡、板兰根、黄芩、丹皮、白术、二花、五味子、山茱萸等13个骨干品种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丹参已于2003年通过国家级GAP认证,柴胡、桔梗、黄芩GAP项目开发正在争取国家认证。全区成立了10个中药材产业协会,在药农培训、中药材推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