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宁德市地图 >
柘荣县地图
柘荣县相关地区地图:

民间艺术

柘荣剪纸:柘荣民间剪纸源自明末清初。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历史悠久,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的美感。史载,柘荣的原住民多来自北方,每逢中原逐鹿,大批中原百姓和文人学士迁入柘荣,为柘荣带来绚丽多彩的人文财富,其中包括剪纸,此后,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在柘荣靠口口相传和手把手传技,得以保留、传承。柘荣民间剪纸由于不同的风尚习俗、地理环境、审美观点,有着鲜明的风格与特色。柘荣剪纸源远流长并得以在群众中萌生延续,是因为那些民间巧女,她们得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抠花样,习针作线。剪纸形式服从于民俗,或装饰窗户,或为饰嫁妆,覆盖于箱、笼、枕、被和坛口上,从婚嫁、小孩满月到“大生大礼”………长期以来深受群众喜爱,其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特别是春节之际,家庭主妇即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神这天将剪好的几对福、禄、寿、喜等贴于碗橱和灶边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驱邪。农村则贴在耕锄上,以盼来年五谷丰登。从上世纪80年代起,柘荣剪纸参加省民间美术展览、晋京展演,并曾10多次赴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埃及、丹麦、巴基斯坦等国交流,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博物馆以及海外一些博物馆收藏。1993年剪纸女艺人袁秀莹参加“八闽绝艺”大观园表演,荣获“演艺精湛,艺苑奇花”称号,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展览上,她被授予“中华巧女”称号。2004年10月,柘荣剪纸作为“情满中秋”闽台文化交流的礼品赠送给金门同胞。2005年柘荣剪纸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柘荣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改革开放以来,柘荣县政府对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坚持走“抢救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将柘荣剪纸作为特色产业,开始了“市场化经营,公司化运作”旅程,各项扶持政策频频出台,建立“柘荣民间艺术馆”和“柘荣民间艺术产业发展中心”,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剪纸职业班,率团考察剪纸市场,设立柘荣剪纸之窗,并在温州、福州、义乌、厦门等地设立了柘荣剪纸经销点,带动从业人员一千三百多人。柘荣剪刀:是传统名牌产品,经过水磨、下钢、热处理三道传统技艺。草编凉席:精选上乘席草,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质优耐用、造型美观、携带方便等特点。,福建柘荣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是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经济建设

经济概况:2009年,柘荣县完成生产总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12.6%。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06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7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
工业经济:2009年,柘荣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27.3%;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4.7%,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家,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30.8%,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家,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6家。外贸出口态势平稳,全年实现外贸出口144万美元。“闽东药城”建升的基础上致力建设“海西药城”,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力捷迅药业、广生堂药业等2家亿元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药业实现产值8亿元,广生堂研发的新药阿德福韦酯取得国家药监局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成为福建省2002年以来首个国家一类新药。柘荣县被国家日用品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中国刀剪之乡”称号。
农业经济:2009年,柘荣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增长7.4%。药、茶、竹木、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41520亩,其中太子参面积38050亩;茶园面积38770亩;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4369吨,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人工更新面积0.3万亩,成林抚育面积2.2万亩。培育形成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柘荣太子参”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芽”和“彭山翠芽”茶叶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彭山翠芽”牌绿茶被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全面完成春修水利建设及重点水毁设施修复任务,改善灌溉面积1067公顷。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完成21个建制村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建成农村垃圾焖烧炉3座,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口。
第三产业: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增长12.9%;批发和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887万元,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879万元,增长9.0%;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670万元,增长6.1%;房地产业增加值4059万元,增长44.6%;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915万元,增长8.1%。
招商引资:全年引进企业5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投资总额2.78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61亿元,增长72%。实际利用外资57万美元,增长7倍。外贸出口150万美元,增长74.7%。
人民生活:实施“16833”就业工程,新增就业人数6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4%。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58人。农村低保全面实施,落实低保对象2656户5457人,发放保障金243万元。投入扶持资金158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26项。完成造福工程和易滑坡险情村搬迁157户646人。基本完成乡村人饮工程20个,硬化农村道路53公里。新增商品房面积5万平方米。

特产美食

柘荣太子参:为石竹科孩儿参属植物,属滋补类中药。牛肉丸:将牛肉剁成肉浆,配上淀粉及酱油、辣椒粉、醋、酒等作料,搓揉至有很强的黏性后,揉成一粒粒小丸后煮即成。鸡冠松:因形似鸡冠而得名。主要原料有面粉、糖、猪油,经过加工制成半咸半甜的食品,以香、甜、酥、脆为特色。

历史沿革

县名似以柘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柘荣在宋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元为福宁州灵霍乡柘洋上里。明初属福宁县;公元1473年(明成化九年)属福宁州。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属福宁府霞浦县。宋设库溪(今富溪)巡检司。公元1441年(明正统六年)设柘洋巡检司,公元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裁撤,公元1739年(清乾隆四年)复置。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至公元1931年(民国20年),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公元1932年(民国21年),为霞浦县第六区。公元1933年(民国22年),为霞浦县第四区。公元1934年(民国23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柘洋开辟苏区成立霞浦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同年5月-10月,柘洋苏区建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属闽东苏维埃政府。公元1935年(民国24年)6月,设立柘洋特种区,直属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驻长乐县城,公元1938年即民国27年移驻闽侯,公元1942年即民国31年移驻福安)。公元1943年(民国32年)9月,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公元1945年(民国34年)10月1日,撤销柘洋特种区建制,设置柘荣县,仍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公元1947年(民国36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49年6月15日柘荣县解放,属第三专区(专员公署驻福安县城,1950年3月改名福安专区)。1956年8月12日,柘荣县制撤销,原县境并入福安县辖。1961年10月15日,柘荣恢复县建制,仍属福安专区。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次裁撤,原县内的城关、东源、宅中、黄柏、富溪、楮坪、英山7个人民公社划归福安县辖,乍洋人民公社划归福鼎县辖。1975年3月15日,柘荣再次恢复县建制,属宁德地区。2003年,柘荣县辖2个镇、7个乡:双城镇、富溪镇、城郊乡、乍洋乡、东源乡、宅中乡、黄柏乡、楮坪乡、英山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10.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5万人。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柘荣县人民政府下设1个双城镇和第一(富溪)、第二(石咸)两个区,暂时沿用旧保甲编制贯彻新政。1950年1月,撤销双城镇,划全县为3个区。6月,废除旧保甲制度,实行民主建政,建立乡政府。全县划分为3个区,辖24个乡。一区区公所驻地上城。辖新城、溪坪、上城、高园、仙源、乍洋、长玉、东源、青岭9乡。二区区公所驻地富溪。辖富溪、前宅、柏峰、蒲安、长冠、双溪、霞洋、宅中8乡。三区区公所驻地石咸。辖楮坪、石咸、榴坪、英山、官安、漈头、西源7乡。1952年4月,土地改革完成,全县划为3区1镇35乡。一区辖城关镇(由原新城、溪坪二乡合并而成)和上城、高园、五蒲、乍洋、石山(由原长玉乡析出)、长岐(由长玉乡析出)、东源、绸岭(由原青岭乡改称)、桃坑、西源、湄洋(由原三区西源乡析出)、岭边亭、熊透等13乡。二区辖富溪、前宅、黄柏(原柏峰乡改称)、蒲洋(由原蒲安乡改称)、长冠、西溪(由原双溪乡改称)、菖蒲洋、宅中、山樟、霞洋、岭后等11乡。三区辖石咸、楮坪、英山、官安、漈头、湾里、和尚洋、彭家山(由原有榴坪乡改称)、半岭、社坪、洪坑等11乡。1954年9月,全县调整为3区1镇43乡。一区辖城关镇和上城、高园、五蒲、乍洋、石山、长岐、岭边亭、东源、绸岭、鸳鸯头、西源、湄洋、熊透、梨□下、桃坑等15乡。二区辖富溪、岭后、前宅、黄柏、蒲洋、软岭、长冠、菖蒲洋、西溪、东溪、宅中、后垄、山樟、霞洋、倒流水等15乡。三区辖楮坪、彭家山、石咸、英山、何家山、官安、熊状、漈头、湾里、洪坑、和尚洋、半岭、社坪等13乡。1955年,撤销一区区公所,所辖1镇15乡归属县直接领导;二区改称富溪区;三区改称楮坪区,原区公所驻地由石咸移驻楮坪。1956年4月,全县原来1镇43乡整编为1镇30乡。县直辖双城镇(由原城关镇、上城乡、湄洋乡合并改称)和长坑(由高园、梨□下2乡合并改称)、青岚面(由绸岭、鸳鸯头2乡合并改称)、太洋(由西源乡改称)、东源、桃坑、岭边亭、熊透、乍洋、石山、五蒲、长岐等11乡。二区辖富溪(原前宅乡撤销并入)、岭后、黄柏、蒲洋(原软岭乡撤销并入)、西溪(原倒流水乡撤销并入)、霞洋(原东溪乡撤销并入)、宅中(原山樟乡撤销并入)、长冠、菖蒲洋、后垄等10乡。三区辖楮坪(原洪坑乡撤销并入)、石咸(原和尚洋乡撤销并入)、官安(原熊状乡撤销并入)、英山(原何家山乡撤销并入)、湾里、半岭、社坪、漈头、彭家山等9乡。1956年8月,柘荣县建制裁撤,全境并入福安县。原(柘荣)县直辖的1镇11乡和楮坪区辖的9乡合并成立柘荣区,区公所驻下城。富溪区名称及其辖乡不变。1958年8月,富溪区裁并柘荣区,两区原辖的1镇30乡,重新调整为1镇8乡。双城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下城,辖下城、溪坪、湄洋、上城、岭边亭、柯岭、东源、洋边、山岭、西宅、西源、太洋、半路洋、下村、靴岭尾、金家洋、漈头、南岔、石鼓岚、福基冈、前山、赤岭、宝鉴宅、铁场等村。岐洋乡乡人民政府驻地石山,辖石山、前楼、溪口、长岐、凤里、桥岭、留水、乍洋、南洋等村。蒲坑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坑里,辖五蒲、水碓、仙源、坑里、熊透、长坑、梨坑等村。青坑乡乡人民政府驻地青岚面,辖青岚面、绸岭、鸳鸯头、龟洋、桃坑、岚中、上坭、完店等村。宅中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宅中,辖宅中、赤岩、山樟、山竹坑、后垄、坪坑、坑坪等村。菖西乡乡人民政府驻地菖蒲洋,辖西溪、菖蒲洋、西坪、蔡山、双冈洋、上楼、陈家山、山后、长冠、倒流水、高峰等村。富溪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富溪,辖富溪、前宅、半岭、叶山、陈上洋、天头冈、岭后、横龙坑、花坪、南坪、东山、东溪、霞洋、黄柏、游家边、沙坑里、蒲洋、软岭等村。楮坪乡乡人民政府驻地楮坪,辖楮坪、石咸、后楼、秀家宅、坑头、郑家洋、仙岭、洋坪、彭家山、湾里、马蹄岩、苏家洋、社坪等村。英山乡乡人民政府驻英山,辖英山、何家山、冈后坪、半岭、李家山、和尚洋、田头洋、岭头、桦岭、熊状、官安、上宅、王社等村。1958年10月,实行“公社化”管理体制,建立“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原柘荣区改建成立福安县柘荣农村人民公社联合社,下辖柘荣、富溪、楮坪、岐洋4个农村人民公社(简称公社,下同)、42个生产大队:柘荣公社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下同)驻地下城,辖城湄、城溪、岭边亭、五蒲、熊透、长坑、漈头、太洋、东源、桃坑、青岚面、西源、前山等13个生产大队。富溪公社管委会驻地富溪,辖富溪、蒲洋、黄柏、长冠、霞洋、宅中、后垄、菖蒲洋、西溪、前宅、岭后、软岭、倒流水等13个生产大队。楮坪公社管委会驻地楮坪,辖楮坪、社坪、彭家山、湾里、半岭、英山、官安、石咸、田头洋、洪坑、和尚洋、何家山、熊状等13个生产大队。岐洋公社管委会驻地石山,辖乍洋、石山、长岐等3个生产大队。1959年12月,岐洋公社撤并柘荣公社。1960年,富溪公社增设东溪、山樟2个生产大队。1961年7月,公社体制下放,恢复区建制。原来3个公社改为柘荣、富溪、楮坪3个区,原来社属44个生产大队整编为区属23个人民公社(简称小公社),并在柘荣区之下,另设1个双城镇,专理非农业人口事务。柘荣区区公所驻地下城,辖双城镇和新城、溪坪、东源、桃坑、太洋、漈头、长坑、五蒲、乍洋、石山等10个人民公社。富溪区区公所驻地富溪,辖富溪、岭后、黄柏、蒲洋、菖蒲洋、西溪、宅中、霞洋等8个人民公社。楮坪区区公所驻地楮坪,辖楮坪、洪坑、彭家山、英山、田头洋等5个人民公社。10月15日,恢复柘荣县制,仍辖3个区、1个镇、23个公社。原柘荣区改称为城郊区(区公所由下城移驻前山)。1964年,城郊区的双城镇与新城公社合并成立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城关镇和城关公社。1965年2月,实行撤区并社。由23个公社(镇)合并为8个公社,下辖83个大队:城关公社管委会驻地下城,辖北街、南街、上城、溪坪、岭边亭、前山、赤岭、下村、漈头、南岔、湄洋、福基冈、长坑、熊透、坑里、梨坑等16个大队。乍洋公社管委会驻地乍洋,辖乍洋、南洋、留水、前楼、石山、长岐、凤里、宝鉴宅、水碓、五蒲、仙山等11个大队。东源公社管委会驻地东源,辖东源、绸岭、青岚面、桃坑、山岭、西源、太洋、半路洋、岚中、山场(70年改称完店大队)等10个大队。富溪公社管委会驻地富溪,辖富溪、叶山、陈上洋、花坪、岭后、东山、东溪、霞洋、前宅、半岭等10个大队。黄柏公社管委会驻地黄柏,辖黄柏、沙坑里、蒲洋、软岭、高峰、长冠、菖蒲洋、双冈洋、游家边、倒流水等10个大队。宅中公社管委会驻地宅中,辖宅中、山樟、西坪、蔡山、后垄、坑坪等6个大队。楮坪公社管委会驻地楮坪,辖楮坪、坑头、仙岭、彭家山、湾里、石咸、秀家宅、洪坑、社坪、苏家洋、金家洋等11个大队。英山公社管委会驻地英山,辖英山、何家山、半岭、李家山、和尚洋、熊状、官安、王社、石鼓岚等9个大队。1966年,东源公社增设洋边1个大队(由东源大队析出)。1970年7月1日,柘荣县建制再度裁撤,将城关、东源、富溪、黄柏、宅中、楮坪、英山7个公社及其所辖73个大队并入福安县管辖(并入后,城关公社改称柘荣公社);乍洋公社辖11个大队划入福鼎县管辖。1972年,英山公社增设田头洋1个大队。1973年,黄柏公社增入下坪1个大队。1975年3月15日,柘荣县再次恢复建制,原划给福安及福鼎管辖的8个公社,全部划归柘荣。同时,在柘荣撤县期间,福安县潭头公社划归黄柏公社管辖的下坪大队,也随同柘荣复县而划入柘荣管辖。撤县期间的柘荣公社在复县后仍恢复为城关公社。此时,全县共辖8个公社、86个大队。7月,楮坪公社增设茶湾(由湾里大队析出)、靴岭尾(由金家洋大队析出)2个大队;英山公社的和尚洋大队改称凤洋大队。全县共辖88个大队。1980年8月16日,城关公社析出北街、南街、溪坪、上城4个大队恢复设置县属城关镇。原城关公社则改称城郊公社,同时将乍洋公社的仙山大队和楮坪公社的金家洋、靴岭尾2个大队划城郊公社管辖。10月,乍洋公社增设溪口(由长岐大队析出)、桥岭(由留水大队析出,初名半岭,后改桥岭)、柯岭(由宝鉴宅大队析出)3个大队;富溪公社增设横龙坑(由岭后大队析出)1个大队;黄柏公社增设蒲头(由菖蒲洋大队析出)、陈家山(由双冈洋大队析出)、山后(由长冠大队析出)、上楼(由倒流水大队析出)4个大队。11月,东源公社增设仙后(由山岭大队析出,初名山后,后改仙后)、铁场(由太洋大队析出)、西宅(由西源大队析出)、鸳鸯头(由青岚面大队析出)、山场(由完店大队析出)、龟洋(由桃坑大队析出)、上坭(由桃坑大队析出)7个大队;宅中公社增设赤岩(由宅中大队析出)、山竹坑(由山樟大队析出)、坪坑(由后垄大队析出)3个大队。12月,楮坪公社增设后楼(由石咸大队析出)、马蹄岩(由湾里大队析出)、洋坪(由仙岭大队析出)等3个大队;英山公社增设冈后坪(由何家山大队析出)、桦岭(由熊状大队析出)、岭头(由官安大队析出)、上宅(由官安大队析出)4个大队。全县全年共增设25个大队。是月,撤销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恢复人民公社和大队的管理委员会。1981年,黄柏公社增设上黄柏(由黄柏大队析出)1个大队。合前全县共辖114个大队。是年11月,城关镇恢复双城镇原名。1984年10月23日,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重建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全县共辖9个乡(镇)、3个街道、114个行政村。行政区划直至1990年底未变。
行政代码:双城镇,代码350926100,辖3个居委会、5个村委会:~001_城北居委会、~002_城南居委会、~003_城溪居委会、~201_上城村、~202_北街村、~203_南街村、~204_溪坪村、~205_青凤村。,富溪镇,代码350926101,辖11个村委会:~201_富溪村、~202_前宅村、~203_北岭村、~204_叶山村、~205_花坪村、~206_陈上洋村、~207_岭后村、~208_横龙坑村、~209_东山村、~210_东溪村、~211_霞洋村。城郊乡,代码350926200,辖15个村委会:~201_岭边亭村、~202_湄洋村、~203_福基岗村、~204_前山村、~205_赤岭村、~206_下村村、~207_靴岭尾村、~208_金家洋村、~209_际头村、~210_南岔村、~211_长坑村、~212_梨坑村、~213_熊透村、~214_坑里村、~215_仙山村。乍洋乡,代码350926201,辖13个村委会:~201_长岐村、~202_溪口村、~203_凤里村、~204_前楼村、~205_石山村、~206_桥岭村、~207_留水村、~208_南洋村、~209_乍洋村、~210_宝监宅村、~211_柯岭村、~212_水碓村、~213_五蒲村。东源乡,代码350926202,辖18个村委会:~201_宝聚洋村、~202_铁场村、~203_太阳村、~204_西源村、~205_西宅村、~206_东源村、~207_洋边村、~208_山岭村、~209_仙后村、~210_绸岭村、~211_王家山村、~212_鸳鸯头村、~213_完店村、~214_山场村、~215_桃坑村、~216_岚中村、~217_上泥村、~218_龟洋村。黄柏乡,代码350926203,辖16个村委会:~201_黄柏村、~202_沙坑里村、~203_上黄柏村、~204_蒲洋村、~205_下坪村、~206_软岭村、~207_高峰村、~208_长冠村、~209_山后村、~210_游家边村、~211_川木洋村、~212_蒲头村、~213_双岗洋村、~214_陈家山村、~215_倒流水村、~216_上楼村。宅中乡,代码350926204,辖9个村委会:~201_宅中村、~202_赤岩村、~203_后垅村、~204_坪坑村、~205_坑坪村、~206_山樟村、~207_山竹坑村、~208_西坪村、~209_蔡山村。楮坪乡,代码350926205,辖15个村委会:~201_楮坪村、~202_坑头村、~203_石咸村、~204_后楼村、~205_秀家宅村、~206_仙岭村、~207_洋坪村、~208_彭家山村、~209_茶湾村、~210_湾里村、~211_马蹄岩村、~212_苏家洋村、~213_社坪村、~214_洪坑村、~215_湖头村。英山乡,代码350926206,辖14个村委会:~201_英山村、~202_王社村、~203_何家山村、~204_岗后坪村、~205_半岭村、~206_李家山村、~207_凤洋村、~208_田头洋村、~209_官安村、~210_上宅村、~211_熊状村、~212_岭头村、~213_桦岭村、~214_石古兰村。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行政区划

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永泰县|连江县|罗源县|平潭县厦门市思明区|海沧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莆田市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三明市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明溪县|将乐县|大田县|宁化县|建宁县|沙县|尤溪县|清流县|泰宁县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金门县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平和县|南靖县|诏安县|漳浦县|华安县|东山县|长泰县|云霄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建阳市|松溪县|光泽县|顺昌县|浦城县|政和县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永定县|连城县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寿宁县|霞浦县|柘荣县|屏南县|古田县|周宁县

地理环境

地势地形:柘荣县地处闽东北内陆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太姥山脉主峰东山顶海拔1479米,是全县最高点;英山乡下清水坑海拔仅78.8米,是全县最低点。境内山岭众多,盆谷交错,地形复杂,为太姥山脉的主体部分,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1000米之间,城关海拔668米,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境内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呈偏酸性。主要溪流有龙溪、交溪、西溪和东溪等。
气候特征:气温:柘荣县气候温和湿润,气温立体分布明显雨量充沛,冬长夏短,霜雪冻害较严重的特征,由于境内各地海拔相差较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各地平均气温在13-18℃之间,一月平均气温5.6℃,绝对低温-9.8℃(1983年12月31日)。七月平均气温25.1℃、35℃以上的酷暑极少见。年总积温5000-6500℃,年平均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期在3月30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38天左右,多年平均雪日7天,年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28天。降水:该县年平均水量在1600-2400毫米,降水充沛。3-4月春雨季,占年总量的16.5%,其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少,强度弱;5-6月梅雨季,占26.3%,其特点是雨区广,雨量多,湿度大,雨时长而稳定;7-9月台风雷阵雨季,占41.3%,其特点是降水量最多,降水突然,强度大,雨量变化大,极不稳定;10月-翌年2月少雨季,占16.5%。蒸发和温度:由于该县气温不高,且山地云雾多,蒸发量不大,属潮湿状况,年平均绝对温度15.7百帕,10月至翌年1月属干季,蒸发量大,气候较干燥。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1634.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