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坝镇地图
中坝镇相关地区地图: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
区域概况:中坝镇位于紫金县境东北部,东邻五华县、敬梓乡,西邻附城、乌石,南连水墩,北接河源县。镇政府驻地中坝圩,西南距县城19公里。中坝旧称中心坝,因圩坐落在中坝盆地中央而得名。明清属琴江都贺岗、上镇两社(约)。民国初属第六区,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三区良庄、富坑乡及中正乡部分,民国30年分属升平、富良乡及中正乡,民国34年并为中山乡。另据《紫金县志》记载,1949年5月,紫金县划为4区28乡,其中附城区辖中山乡,中山乡即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至1957年12月,紫金县撤销区的设置,改为29个乡(镇),其中保留中坝乡,中山乡的名字从此消失。现在紫金县的中坝圩,即为原中山乡。建国初属第一区(附城),1958年10月成立中坝公社,1961年分出敬梓公社,1963年3月敬梓公社并入中坝公社,1973年4月分出敬梓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中坝镇。环境资源:地势北高东低,西、南、北三面山峰环抱,中间是小盆地。北部与河源市郊区、五华县交界的鸡心石为最高峰,海拔1026米。琴江支流中坝河(又称北琴江)贯穿其间,流入敬梓乡。矿产资源有铅锌、钨、锡、铜、水晶、钽铌等。其中水晶、钽铌等矿较著名。
经济发展: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壤多为花岗岩赤红壤,含砂粒多,容易水土流失,河床淤积严重。建国后,进行综合治理,初见成效。1988年,水稻播种面积3.59万亩,总产0.90万吨;各类果树面积0.95万亩,总产308吨。乡镇工业有木器厂、钟厂、水电站等企业;木制品、机械挂钟、石英钟等销往县内外。交通较为方便,惠水公路和华中公路穿过其间。商业网点多集中在中坝圩。建国前,为中坝、敬梓、水墩及五华长布等地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建国后,圩镇规模扩大。至1988年,有国营和集体商业门市数十间,全镇个体工商户308户,年集市贸易额439万元。
社会事业:文教卫事业方面,民国34年(1945年),创办中山中学。至1988年,有完中1所,小学14所,在校中学生1100余人,小学生4600余人,教职工260余人;还设有镇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站、电视差转台、卫生院等。
历史典故:镇内发昌村孙屋排是孙中山先生祖籍。保存有蒋中正题写的“琏昌公纪念亭”匾额、原南京中央立法院长孙科题写的“中山中学”校牌,以及广福村文天祥所题的“壮帝居”和“竹叶诗”碑刻遗迹等。1986年11月,设立有孙中山祖籍纪念馆,民革中央主席屈武题写馆名。孙中山祖籍纪念馆比较简单,馆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目前,馆内陈列着孙氏的家世源流、列祖考妣墓碑拓片、孙科先生(孙中山长子)赠送的孙中山照片和寄来的一些函件等。在纪念馆,还有不少纪念孙中山的题词,孙中山革命时期的老照片也被挂在四壁。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1987年,该馆被列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专著《孙中山家族世系表》记载,孙中山的先祖有松(考)、骆氏(妣),明永乐年自河田迁至紫金中坝,为入粤始祖(入粤一世),生四子:敬忠、惠忠、勤忠、荣忠。传至孙中山先生为十八世。到了连昌(考)、陈氏(妣)(入粤第十二世)时,清康熙年间由紫金中坝迁居广东增城,复徙中山(香山)县涌口门村。孙中山入粤始祖开基地位于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距中坝镇1公里。祖屋建于清代,民国重修,1942年辟为紫金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孙屋排是经孙中山后代确认、部分专家和学者考证后,认为这里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开基地。由此,这里成为孙中山祖先入粤的第一站。
经济发展
产值:200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9.148亿元,是1988年5551.92万元的34.49倍,企业总产值实现17.325亿元,是1988年3702万元的46.79倍,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5.25亿元,是1988年3702.84万元的14.18倍;财政税收实现3380万元,是1988年415.96万元的8.13倍;农业总收入实现1.823亿元,是1988年694万元的26.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986元,是1988年694元的5.74倍。农业: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以发展“三高一优”农业为主,不断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有限土地的产出率和产销比,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较好地发挥了城效农业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企业1个。
畜牧业:在畜牧业的发展上,以不断增加养殖业大户来实现畜牧产值,并以饲养母猪、肉牛、奶牛为主,生猪出栏100头以上大户达到了18户,肉牛出栏10头以上的2户,母猪存栏10头以上5户,奶牛存栏10头以上2户,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实现36%。
工业: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上,紧紧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翼”的强大提升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激活存量资产等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效益,推进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区域内有各类企业6404家,其中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342家(包括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筑及房地产业4家,以餐饮娱乐及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企业6508家。1992年,该镇利用非耕地的荒河滩2000多亩,建立河西开发区”,投资190余万元,建立进区道路,10千伏变压线路及水塔、水井等基础设施。区内主要布局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工业项目。目前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该镇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开发区”建设成新型的“工业园区”。
其他:第二、三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该镇从1998年开始,对镇属企业进行了全面改制。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目的,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坚持“工业兴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艰辛努力,改制后的企业在产业层次、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一大批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截止2000年底,全镇共有私营企业100余家,个体工商户近5000户,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3亿元,实现利润960万元,上交税金1900万元,固定资产近亿。冶金、建材、建筑、机械加工、纺织器材、包装、针纺织品、服装、皮革、百货五金、造纸、化工、食品、旅游、运输和商贸服务等企业群体遍及辖区。已形成较大规模的钢材市场、水泥及其制品市场,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
综合农业:该镇农业具有典型的城郊型农业特点。所辖6个村均处于市区或市郊,全镇耕地面积2600余亩。种植业主要生产粮食、蔬菜、水果、生姜等作物;养殖业围绕城市所需建立了以养肉猪、肉鸡、奶牛、禽蛋和鱼为主的生产基地。近年来,该镇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为指导,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新路子,支持和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推动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2元,85%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95%的农户家有彩电、冰箱,25%的农户有电话,村村通公路。根据城郊农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增加收入。扩大蔬菜栽种面积,粮食收入与蔬菜收入比为15:85;蔬菜栽种向“大棚”、“小棚”、“地膜”方式发展,其“白色农业”占蔬菜收入的52%。积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与养殖业收入比为44:56;以肉牛、奶牛、太湖母猪、观赏狗为重点的特种养殖保持了良好势头,占养殖业收入的60%。2001年,粮食总产量1076吨,蔬菜总产量6503吨,生猪出栏9060头,饲养小家禽畜33985只。
城镇建设:中坝镇处于江油市城区中心,城镇建设与整个市区建设融为了一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近十年的旧城改造,现已成为初具规模的中等现代化城市。该镇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大街宽阔笔直。近年新建、改建主要城市道路13条,整个城区的5个进出口通道得到了全面改造。城市道路总长度近40公里。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电讯、绿化、排水防洪、环卫条件、环境保护,市内公共交通等市政设施都进行了同步配套建设。每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火树银花,霓虹闪烁,好一个安定祥和、歌舞升平的“不夜城”。城市供电、供气充足。城东北装机88.4万千瓦的西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和本市自建的青莲电厂,保证这里有富足的电力资源;川西北石油矿区为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天燃气。交通通讯:宝成铁路江油车站距该镇仅2公里。城内与火车站之间的公共汽车、出租车川流不息。绵(阳)江(油)公路,平(武)江(油)公路、中(坝)雁(门)公路交汇于中坝。涪江干流纵贯全镇。镇内通讯设施齐全,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现代通讯网络。人均手机和固定电话占有率居全市第一。金融保险业:辖区内有人行、中行、工行、农行、建行、证券交易所、投资公司、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十多家,资金实力雄厚,金融工具齐全,良性资产比例高。另外,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理念灵活、管理科学、竞争力强。餐饮娱乐业:镇内文化娱乐设施和服务设施齐全。高档次的宾馆有6家(星级宾馆5家),旅馆30多家。大小饭店、特色名优小吃遍布大街小巷,且生意兴隆。餐饮、娱乐业十分发达。可容纳3万余人的大型体育场馆已建成投入使用。今日的中坝镇,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平直宽阔,绿化带星落棋布,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市场兴旺,一派繁荣景象。镇境内的江油一中为省重点中学,江油中学为国家级重点中学。镇辖学校8所,其中,初中一所、小学5所、幼儿园3所,在校学生65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中心一所。全镇普及了小学教育,全日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实施。镇内有江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九0三医院、中坝镇医院及下属卫生、个体医疗室20多家,医务人员1000余人,病床800余张,中、高级医务人员130余人,医疗卫生条件优越。为让受灾居民早日住上放心房,江油市中坝镇及时发放补助金,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城镇住房重建维修又好又快推进。截至目前,全镇房屋维修加固已开工32875户,完工21693户。及时发放补助资金。该镇认真核实申报家庭收入状况,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居委会代表对申请进行评议,并经代表签字后在居委会辖区及集中安置点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再由镇上派专人入户审核。同时,对补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和核算,根据房屋的受损程度,以户确定资金补助标准,按照“按户计算,按栋结算”的原则,加固完工后将资金拨付给负责修复加固的组织(或施工)单位。严把工程质量关。该镇选出20余名优秀党员组成服务队,进行相关政策法规、业务技能培训后,深入社区,对施工进度、质量进行督查;严格执行项目合同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质量责任终身制等规章制度,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传授简单的建筑常识,与专家、干部一起对竣工房屋进行验收。
名优产品:中坝附子,个头大、体柔软,肉质细腻,精加工从形状、色泽、片口、刀法上都十分考究。药材行业素有“附子处处种,唯中坝是正宗”之说。作为驰名中外的名特药材,中坝附片性味甘、热,质地酥脆,具有回阳补火、散寒祛湿之功效,主治四肢厥逆、微脉欲绝,阳气虚脱等危重疾症。现在,中坝不仅是全国附片的供应基地,而且每年为外贸提供出口产品150多吨。中坝口磨酱油色泽褐亮、形态浓酽、无沉淀、酱香窑香浓郁,内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添色提味,增进食欲的功效,适于烧、炒、炖、卤、凉拌等,风味独特,色香味精妙,连获各种大奖,评为部、省双优,被载入《中国名食百科》,《中国土特名产词典》。
发展规划: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该镇充分发挥交通、通讯、人才、资金、技术、环境等优势,在坚持“科教兴镇”、“工业兴镇”的基础上,把“发展作为主题、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力度,确保全镇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将旅游、交通、房地产、商贸等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加速发展进程。把中坝建成以工业为主体、建筑、商贸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的多功能现代化中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