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电子地图 > 绥化市地图 > 青冈县地图 >
中和镇地图
中和镇相关地区地图:

三、经济

中和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玉米、稻谷、薯类、小麦、豆、荞子等,适宜种甘蔗、花生、油菜、土烟、磨芋等作物,茶叶、竹笋、竹材、五倍子、天麻等且中和盛产柚子、柑桔等农副产品,特色产品有中和陈醋和板鸭,特色小吃有中和豆花。其中陈醋极有特色,远销各地。乡镇企业有化肥、建材、加工等厂。

镇情概述

中和镇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东北部,居东经104°45'49"--104°53'08",北纬30°03'17"--30°13'31″之间,平均海拔445米,其东、南、北面分别与雁江区的丹山镇、东峰镇、清水乡、宝台镇、保和镇接壤,东北部与乐至县的中天镇毗邻。幅员面积12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7222亩(以下数据均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准),其中田24500亩,土52722亩,占雁江区22个乡镇中的第二位,系雁江区第二大农业镇。307县道(板永路)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乡道贯穿南北。镇区距资阳市区27公里。镇区内有街道8条,辖居委一个,镇人民政府驻中和街。农村辖中和、铜锣、大圣、白云、广德、鱼水、飞山、狮马、青龙、罗家、红光、干沟、巨善、雷庙、金马、龙嘴、清凉、三清、瓦盖、方家、凉风、明月、罗汉、高字、龙虎25个村,451个组。该镇有人口56931人,其中藏族9人,彝族6人,傈僳族1人,佤族1人,布衣族1人,傣族3人,苗族2人,纳西族2人,非农人口2936人。中和历史悠久,唐属丹山县,宋隶磐石县,明归资阳县北乡,1743年(清乾隆八年)移宝台寺香馆建中和场,1747年呈准开市,1909年置中和乡(宣统元年);民国时期属九区,辖保和场、中和场、太和场、人和场、裕通场,区公所驻地保和场;解放初期属二区管辖,区公所驻地丹山镇。土改时期改为第四区,辖中和、金星、太和、添福、凉风、永泰、复兴、吉祥、迎龙、光明、真武、龙潭、方家、干沟、大同、高字、胜利17镇乡,区公所驻地中和场;合作化时期设保和区,中和、高字、凉风隶属保和管辖;干沟、龙潭、太和隶属丹山管辖。1961年10月,从保和区分出中和、凉风公社,丹山区分出干沟、太和、龙潭公社,临江区分出大洪公社,增设中和区,区公所驻地中和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属中和区管辖的太和、中和、凉风、龙潭四镇乡合并建立中和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中和场。解放初,只有一条老街,约300余米长,石板镶嵌,街道狭窄。改革开放以来场镇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撤区建镇以来,场镇建设突飞猛进。水泥浇铸的板永路由西向东贯穿镇域全境,竹太路、中大路横跨镇域南北,全镇通村公路纵横交错,以镇区为中心,向西可通往区内老君镇、保和镇、资阳城区;向东可通往区内丹山镇、回龙乡、新场乡和东至县石湍镇、通旅镇等;向南可通往区内东峰、小院、堪加和资中县骏马镇等;北可通乐至中天镇等,公路宽阔,四通八达。先后修建了1000米长的方碧路水泥街道(为板永路的组成部分)、建横街,修建了育英桥、林江桥,引资1000万元修建的20000平方米的综合商贸市场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成为丹山、中和、保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新近浇踌完工的林江路水泥大街与原有的方碧路水泥大街纵横交错,投资80万元完成了三级客运站的建设,增设了移动和联通机站各一处。在镇上,小灵通也能使用,信号很好。镇区面积迅速扩大到1.5平方公里,有街道8条,场镇可容纳人口8000余人;计划2000万元的老街改造.正在规划中。

二、历史变革

1921年建黎梓卫乡,1941年改中和乡,1952年建中和镇,1966年更名赤卫镇,1971年复中和镇,1984年中和乡并入,1992年渠河乡并入。

特色产业

解放初,只有一家铁器社、一家木器社、酿造小作坊一家、豆油生产作坊一家,缝纫社一家。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较快,大小企业(含小作坊)986个,其中工业企业161个。主要以建材、酿造、铸造、粮油、食品加工为龙头,尤以酿造业最为发达。2005年该镇企业总产值8397万元。重点企业有资阳市中和校办砖厂、资阳市中和酿造厂、四川省露乐矿泉水公司、中和预制构件厂、资阳市玉林食品有限公司、中和国灿酿造厂、千年好公司等,成为区政府规划的河东片区工业重镇。中和地处雁江区丹山、中和、保和三镇的腹心地带,成为该地区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四方客商云集,场镇吞吐量较大,除日用百货外,以水果、海椒、榨菜、中和醋和“中和”锄头等生产资料为主。
1、中和醋、榨菜:中和素以“酿造之乡”著称。早在成立供销社时,酿造业就已产生,当时主要生产醋、豆瓣、酱油,品种少,企业形式是单一的集体制。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目前大小酿造企业十余家,其中股份制企业两家,年产值达800万元3家,产品由原来的3种发展到现在的“中和醋”、“四川泡菜”、“四川榨菜”、“四川泡椒”、“红油豆瓣”、“资阳泡姜”等二十多个系列产品。1994年“中和”牌中和醋被上级命名为“传统名特食品”,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南京、天津、湖北等省内外十多个大中小城市。2007年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工作,积极鼓动中和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和浙江余姚相思达菜业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于5月25日在西博会上正式协议,由相思达投资5000万元,对榨菜和中和醋进行深加工并扩大规模生产,一期工程现已投资1000万元,“老板牌”中华榨菜拉丝切片无菌真空包装生产线已于6月正式投入试生产。国灿食品厂、中和醋业、玉林食品等全镇主要食品工业企业正在进行扩建、完成资产投资480万元。
2、“露乐”矿泉水:中和气候温和,雨量偏少,日照充足。自然特种矿产资源“露乐”矿泉水经国家地质部鉴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饮用水天然矿泉水》<GB8537-8>标准,水质为锶、偏硅酸钙、镁型优质矿泉水,全市独一无二,甘甜可口,闻名省内外,龙潭、干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地下水源。此外有遍布全镇的石料和云母等地下矿产。

五、历史古迹

“双枪老太婆”陈联诗夫妇墓。“双枪老太婆”陈联诗夫妇墓,其墓地坐落在岳池县中和镇城边的一个高高的山顶上,背倚巍巍华蓥山,面向滔滔渠江水。岳池县政府和重庆市文联为双枪老太婆夫妇修建了合葬墓,墓碑上刻着“廖玉壁烈士、陈联诗同志之墓”。墓地后面还立着两排石碑,上面刻载着他们的革命誓词和著作。当日虽大雨倾盆,但来此悼念的人们仍络绎不绝。也许是人们都太熟悉《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传奇故事,因此才对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形陈联诗充满着由衷的敬意。陈联诗和她的丈夫廖玉壁烈士就长眠在他们故乡的土地里,他们俯瞰着宽阔的双枪湖,朝夕相伴着浩浩的渠江水,朝沐清风、暮浴落霞,流芳千古。陈联诗(1900~1960),又名陈玉屏,1900年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中和乡一个书香世家(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岳池县女师毕业,1923年与共产党员廖玉璧结婚,并一同去南京就读于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五卅运动”。大学毕业后,回乡组织华蓥山武装起义。华莹山武装起义参与者(经多方查实当时起义游击队中没有女性,故推测并为直接参加战斗)。一九二六年,我党正是幼年时期,对于武装斗争还处于摸索阶段,接受了马列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廖玉壁毅然接受了党组织的派遣;带着妻子陈联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川北华蓥山下的岳池县。他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一揽当地的民团武装大权,和同志们一起抓住群众和中小地主痛恨反动军阀的心理,参与了以抗丁抗粮、地方自治为旗帜的“川北民军”起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我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极其险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二十多年游击战争,这在四川和全国都是罕见的。1935年2月23日和丈夫廖玉璧(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双双被四川军阀杨森逮捕,廖玉璧英勇就义。出狱后,带着孩子闹革命,步丈夫的足迹,任川东北临工委赤卫队三支队支队长,转战于岳池、武胜、合川、营山、大竹、渠县、西充和垫江八县的深山老林。她领导的由四十多人组成的双枪队,左右开弓,出奇制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因此“双枪老太婆”的赫赫威名,就这样传遍了西南各省。抗战开始国共二次合作,被调做统战工作。重庆解放后,被分配到重庆市妇联工作,任生产部副部长。她任重庆市妇联生产部副部长期间,因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和一批老党员一起被强行“劝退出党”。从妇联出来之后,被派到小南海金戒山劳动教养院工作。一年以后,她当选为人大代表。以后,由当时的西南文联副主席邵子南同志奔走呼吁,被调到了重庆市文联。她又拿起了放下多年的画笔,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她以画花鸟和仕女见长,尤其擅长画蝴蝶。她画的“百蝶图”等曾参加全国美展,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1960年7月21日,陈联诗让人代她写下了最后一份“入党申请书”,即第42份入党申请书。第二天,她在安静的蝉鸣中,乘鹤远去。1982年8月16日,《重庆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一篇重要文章中郑重宣布:为地下党老党员陈联诗同志平反,并恢复党籍。此时离她“退党”的时间,整整30年零两个月。刘兰芳评书版的《双枪老太婆》就是以她为原型。14、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街道(原四川省双流县中和镇)中和(街道(原中和镇)位于成都市城南新区,原隶属于成都市双流县,现隶属成都市高新区。辖4个社区、3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9.2平房公里,人口3.8万人;区位优势突出,是成都市主城区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成都核心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毗邻成都高新区和锦江区,背靠华阳卫星城,是省级试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镇。中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市特设文化之乡,正创建省级先进文化乡镇,竞技龙、女子连萧、威风锣鼓享誉川内外。是市级教育强镇,建成国家级职业中学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市级义务教育示范校1所。拥有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1个。市区7条公交线路直达中和,方便市民出行。

一、地理概况

中和镇原名黎梓卫,镇境位于岳池县东南部,与华蓥市明月镇、岳池县临溪镇、伏龙镇、罗渡镇、广安区化龙乡接壤,黎梓卫社区又座落于渠江河畔,水陆交通发达,曾经是水上重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3公里。面积34.7平方公里,人口3.1万。该镇下辖羊头坝、河峡溪、祝垭、太阳坪、山陵湾、兔儿梁、凉风垭、大庙山、河堰沟、长梁子、智光嘴、长石坝、龙泉寺、卿家堂、金鼎山、甘家梁、左家寨、马家桥、大庙、资阳坪、二郎庙21个村委会和新场街、正南街、上东街3个居委会。

经济状况

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茶、生姜、大豆、山楂籽和红瓜子。随着宁中公路油化工程竣工和五里沟路段的拓宽,交通条件显著改善。镇经济中商贸经济和乡镇企业占有较大比重。镇年国内生产总值20100万元,年财政收入380万元。境内有锑品冶炼厂、选矿厂、红砖厂、竹木加工厂等。设有中学6所,小学70所,医疗机构5个。主要古迹有杉木园等地的汉晋古墓群、宝峰村峦头岭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保和五里沟段,江水碧绿,青山倒影,清代建设的春水桥飞架两岸,如长虹般壮观,正在建设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