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镇地图
中心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6年粮食总产仅188万公斤。1949年夏实行土地改革后,粮食总产达到28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24公斤,总产达到1456.8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对境内3.8万亩耕地进行合理改造,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472公斤大关,总产已达1.82万吨。1990年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果园8460亩,植棉1.99万亩,总产1102吨,总收入达1162万元。全镇大兴“白色工程”,共建冬暖式大棚1100个,种植各种蔬菜3500亩,总收入1050万元。植桑2600亩。养鸡60万只,总收入120.6万元;养羊1.44万只,牛2400头,牧业总收入达263.8万元。林业收入41.6万元。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534.2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675.6万元,养殖业240万元。第二产业:1949年前,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编织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58年,先后建起砖瓦厂、农机厂、草辫厂,从业人员200余人。1974年建橡胶厂,从业人员100余人。80年代后,以中原油田为依托,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起公司(厂)9家。进入90年代后,全镇民营工业企业已达到46家(不含固定资产3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达到1.5亿元。其中工业园内企业38家,固定资产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6家。主要行业为石油化工、保温材料、玻璃制品、电器仪表、纸制餐具、建筑建材、粮油加工等,产品达100多种。2000年度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完成税收553.2万元,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县年终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一,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明星乡镇”。2001年已竣工投产和正在动工兴建的新上工业企业16家(不含扩建项目和50万元以下的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总投入近1亿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9000万元。己竣工投产的11家,固定资产投入4571.38万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3806.6万元;正在破土动工的5家,预计固定资产投入4900万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4400万元。
第三产业:1949年前,镇内有几个商号和6个有集市的大村,商业比较活跃。新中国成立初,区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区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强大。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国营网点6处,集体网点发展到41户,农村小商贩2.6万余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建起农贸市场2个,镇驻地商业街1条,蔬菜与干鲜果品批发市场网点5处,5个专业村。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710户,私营企业79家,个体运输户200余家,其中客运户100余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4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66亿元,实现总产值2.35亿元,创利税1413万元。
特色产业:古云镇境内有国家企业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构成了该镇的经济特色,镇内的一、二、三产业大都是围绕油田而兴起,以服务于油田为特点。
镇村建设
古云镇发展民营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五大优势条件:一是背靠中原油田,电、气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二是南靠濮台、东临莘范两条超二级公路,贯穿境内南北的朝葛路被省军区定为二级战备路,交通便利;三是水资源丰富;四是通讯便利;五是境内有县级工业园区,电、气、水、路、通讯已具备“五通”标准。经过10年艰苦奋斗,创业已初见成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中心镇。1988年建成全县第一座三层45间的镇办公楼,搞好镇村建设,己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2000年,该镇以争创中心镇为契机,实现了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该镇城区规划区面积10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至同智营村、古西至三厂为两条中心街。2000年底,共完成城镇开发建设项目6项:一是拓宽了城镇东西中心街,全长5575米、宽34米,投资650万元;二是拓宽了城镇南北大街,全长1500米、宽26米,投资150万元;三是在城区北街新建石桥一座,长26米、宽20米,投资50万元;四是三厂--古西一街长4400米、宽34米,修柏油路14公里,投资200多万元;五是城区通讯工程扩容改造工程总投资700万元;六是城镇电力配套工程,投资50万立元;七是按规划新建商业、居民楼25座,投资350万元。以上七项工程共拆迁房屋2000余间,动土石方50多万立方,完成镇开发建设投资1950万元,使城镇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服务带动功能明显增强。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2年张诚一在范朝濮乡师入党,回村在张庄发展党员,1934年秋建立了该镇第一个村党支部--中共张庄党支部,支书张诚一。1934年冬建立徐庄党支部,支书徐宾。1935年春,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和徐洪扬建立了古云集第三完小党支部,支书王振生。1935年秋王鹏程建立了孙堤口党支部,支书王鹏程。1935年,古云已有8个党支部,几十名党员。在黎玉指导下,正式建立了莘县第一个区委--中共古云区委,书记由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兼任。1942年10月,古云集区委改称中共濮县第六区委,书记先后为李泽、李瑞琪、徐玉峰、李静民、金景然。1964年划归莘县,书记先后为李先源、孙文炳、朱同乐、王新法、张云吉。1980年后书记依次为张志显、常家荣、史新贺、宋景润、石汝强。2000年底,党支部共有56个,党员1567人。基层政权建设:1940年2月,濮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古云集建立了濮县第四区抗日区公所。1942年10月改称濮县六区抗日区公所。1945年12月,濮县调整区划,区公所先后驻徐庄、古云一带农村,隶属濮县抗日民主政府。1958年归范县马陵区管辖。1958年建人民公社。1960年建古云区。1964年划归莘县。1971年撤区复社。1984年改为古云乡。1987年撤乡划镇。2000年批为中心镇。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35年冬,中共河北省委代表、冀鲁豫边区特委书记黎玉及特委巡视员刘宴春,深入徐庄指导工作,帮助建立了莘县第一支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徐庄游击队,队长徐光泗。黎玉、刘宴春依靠徐庄游击队和其他武装,带领广大党员和贫苦群众,开展了分粮吃大户和镇压“地头蛇”的斗争,一时震动了鲁西。党的外围组织穷人救国会得以发展壮大。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古云农民协会,抗日战争时期救国会简称农会。1964年成立古云贫下中农协会。妇女团体在抗日时期有古云妇女抗日救国会,新中国成立后称古云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改称古云妇女联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称古云青年救国会。1949年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古云区委员会。1952年成立古云工商联合会。1982年成立古云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1983年成立古云个体劳动者协会。90年代后成立了古云计划生育协会。现任镇党委书记、镇长:石汝强
黑龙江省依安县中心镇
中心镇隶属依安县管辖。位于县境中部。依(安)明(水)公路纵贯全境。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2.5公里。中心镇,原名“刘国忠店”。1923年10月,依安设治局成立后,划归局属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1932年5月,设置百川保,1938年6月改为百川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中心区,1950年12月改为第十一区。1955年5月,复改中心区。1956年2月,撤区划乡,设置中心乡。1958年9月,改称中心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为中心乡。1985年5月,改设中心镇。中心镇全境地处松嫩平原北缘,地势平坦。全镇总面积2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甜菜、马铃薯等。镇办工业有制砖、造纸、铁木加工厂等。全镇共辖兴胜、民乐、建设、和顺、翻身、中平、太阳升、兴安、兴长、庆祝、庆荣、丰富、同庆、中心等14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75人。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中心镇
武胜县辖镇。明嘉靖三十年为县治所,置护城乡,1935年建镇,1953年县治迁沿口镇,1956年改为民建乡,1964年置中心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62.4平方公里,人口4.7万。嘉陵江水运可达南充、重庆。辖环江、南门坝、清滩、大通、会龙、水文、郭家坪、天印、龙门、象鼻石、鸡公山、锡壶沟、枣树垭、石板塘、老鹰沟、普建、大中坝、南山、秀观、紫树、练山湾、狮子口、油柿湾、金马、东岩、响田坎、龙王塘、沙石坎、道马、平静、吊兰花31个村委会和东街、南街、北街3个居委会。企业有丝绸、灯泡等厂和商贸、运输、建筑、饮食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特产柑橘、甘蔗和土烟。街道主要有无逸街、十字街等地,人口现已减少很多。山东省莘县古云中心镇(古云镇)
概况:沿革相传明初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前有云兴寺,村后有座古城,故取名古云。该镇曾属平原省濮县管辖。1956年归范县马陵区管辖。1958年建古云人民公社。1960年建古云区。1964年划归莘县。1971年撤区复社。1984年改为古云乡。1987年撤乡建镇。2000年被省批为中心镇。地理位置:古云镇位于莘县县城西南65公里,西、南分别与河南省清丰县、濮阳县接界;北与大张家镇为邻;南、东南分别与范县的王楼乡、白衣阁乡隔金堤河相望。地处金塔河之北,聊(城)古(云)公路的终点,徒骇河之源头。
自然状况:该镇地处鲁西平原最西南角,地势平坦,地质系黄河冲积平原,南屏金堤,西障徒骇(河),中有新建的国家工程彭楼引黄工程的沉沙池,另有东池干渠南北纵贯。中原油田采油三厂座落在该镇西部同智营、阎庄、潘庄三村中央,占地213.33公顷。镇东西最大距离1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公里,总面积为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74.4公顷。三条水流长均在5公里之上,流域面积约30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等,果林、桑林也有发展前途。全镇植被面积2497.2公顷,覆盖率97%。全镇辖44个行政村,总人口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人口16人。全镇有李、张、王、刘等100多个姓氏,其中张姓最多。
主要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1978年为205.6万元,2000年为6534.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为5∶13∶l。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53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1亿元。该镇以中原采油三厂为依托,工业发展很快。全镇民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30万元以上)已达46家,固定资产达到1.5亿元,其中工业园区内企业38家,固定资产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6家。主要行业为石油化工、保温材料、玻璃制品、电器仪表、纸制餐具、建筑建材、粮油加工等。2000年度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完成税收553.23万元。个体经济在全县年终目标考核中名列第一。
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9家:华阳实业有限公司、傅氏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四强化工有限公司、蓝盾化工有限公司、汇丰绿色纸制品有限公司、海峡实业有限公司、华夏超细玻璃棉厂、义和诚实业有限公司、华祥石化有限公司。以上工业企业刺激促进了古云镇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经济的全面发展。
强镇由来:全镇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县第一名。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基层农经服务先进单位、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土地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农村财物管理示范镇、县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市安全文明乡镇、县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市发展私营企业先进乡镇、县2000年度水利工作先进乡镇、县2000年度民营经济先进乡镇、县2000年度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县个体私营经济明星乡镇、县200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重点目标综合考核第一名、市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市城市建设先进镇、市2000年度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市1999年度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乡镇、市发展私营企业先进乡镇、市十佳乡镇团委、市文明乡镇等。
大事记:公元前16世纪,大禹曾疏通“九河”之一的徒骇河源于境内,今尚存“徒骇河”三字碑。春秋末期,镇北1公里处曾构筑一座古城--铁庙古城,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五代十国时,后周郭威曾屯积粮草于此。1972年至1975年出土文物有宋代或宋代以前的陶器、铜钱、青砖等。春秋时期,滋水南建有一古寺,叫薪台寺,《诗经》“薪台有古滋”即此,古寺位于境内大李楼村东北。东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齐军师孙膑用减灶之计在黑迷寨(今境内文明寨村)迷惑魏军庞涓,后在马陵、道口设伏大败魏军,庞涓自刎。东周时,卫懿公曾在该镇境内,修“饲鹤池”东西各一,在东者为“东池”,在西者为“西池”。现为东池村和西池村。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曾“南修金堤挡洪水”于该镇境内。金堤自高堤口村入境,向东北蜿蜒10公里,于王堤口村出境。1932年,张诚一在范朝濮乡师入党,成为古云镇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1934年秋,张诚一在张庄建立该镇第一个中共村支部。1935年春夏,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古云村人,后任山东省商业厅厅长)和在徐庄入党的徐洪扬建立了中共古云集第三完小支部。是年,古云地区已有张庄、徐庄、孙堤口等几个党支部,几十名党员。是年冬,在黎玉帮助下,正式建立了古云地区区委。区委书记由濮县县委书记王士希兼任。是年冬,中共直南特委书记黎玉在徐庄指导建立穷人救国会,并建立秘密武装,先后搞了三次分粮吃大户斗争,一时震动鲁西。是年冬,中共山东省工委代理书记赵健民在徐庄见到河北省委代表、边区特委书记黎玉,他表示将山东情况报告北方局。从此山东党组织终于和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1939年,杨勇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进入鲁西,指挥部曾设在该镇同智营村。是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政委肖华,曾在该镇弓庄住半年之久。1940年,国民党顽军孟昭进暂编第一师,突袭被誉为“八路村”的徐庄,中共党员徐洪俊、徐开先落入敌手,宁死不屈,均被活埋。是年12月8日,八路军“一战古云”战斗打响,至11日结束,共歼敌2000人,俘敌800余人。1941年4月中旬,国民党顽军高树勋、石友三主力一八一师再次进攻古云集,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南进支队、新三旅、新四旅进行反击,将敌击退,歼敌400余人。1942年春,国民党顽军向古云集合击,被主力部队击退。八路军二十一团进驻古云集。1946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全区开展了土地改革。1950年,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活动,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入朝参战,全区捐款3.6万元。1958年,孙堤口砖瓦厂、古云农机厂建立。1960年,东池干渠完工,从根本上改变了守着水用不上水的落后局面。1973年,闫庄砖瓦厂建立。1979年,山东省莘县炼油厂在该镇建立。2000年8月改名为山东省莘县华洋石化有限公司。是年,华阳实业有限公司建厂。1992年2月,莘县义和诚实业有限公司在该镇兴建,固定资产1300万元。有高、中碱玻璃棉生产炉26台,其中白金锅17台,AGM蓄电池隔板生产线一套。2000年产值900万元,利税135万元。1999年,莘县华夏超细玻璃棉厂在该镇建立。是年8月,莘县蓝盾化工有限公司在该镇成立,固定资产400万元。当年完成销售收入30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2000年9月,莘县四强化工有限公司在该镇成立,固定资产投入3700万元,设计年生产量1万吨,主导产品为癸二酸,年出口创汇600~700万美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08年境内有私塾15处,学生320余人,次年开始兴办学堂,创建初等小学4处,后限制私塾,发展新教育,创办高等小学3处。1931年文明寨办师范班1个,学生4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境内有抗日小学26处,在校生21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50%左右。1948年小学达到35处,在校生28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7%。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普通教育达到村村有小学。徐庄、张庄创办速成识字班,后改为农民文化夜校,发展到36处。其学员多数达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80年代至90年代初,全镇校舍设备均达到国家级标准。特别是90年代,镇投资280万元,建起两处高标准中学,1处高标准的中心小学,1处地市达标的中心幼儿园。集体投资370万元,建成高标准完全小学8处。1998年建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校,培育农村技术人才累计1万余人。岗前培训工人近1000人。镇每年筹集2万余元,奖励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2000年,全镇小学并点合校调整为30处,在校生6340人。中学3处,在校生2320人。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达到国家级标准。中心初中设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7400余名。产品:2000年,全镇科技人员1684人,自1985年以来,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共54项。“中国地形三级模型”、“东西半球时差演示仪”及祥源电器厂的产品,均获国家专利权。义和诚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中玻璃棉和蓄电池专用(ACM)隔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高科技产品。镇党委书记史新贺,在市科普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轰动整个会场,引起很大反响。县、市电视台多次采访并重点报道,《聊城日报》、《大众日报》多次载文详细报道。2000年被评为市“明星乡镇”。市委书记张敬涛视察时,对镇科技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古云镇历史悠久,因处两省四县交界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文化事业的光辉灿烂。舞蹈、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泥塑等艺术代代相继。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特别是地方戏达5种之多。这些地方戏唱出了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唱出了当家作主人的自豪。如闻庄豫剧团,一度唱红鲁西。1958年建立了广播站,同年又建立了文化站,组成了电影放映队。1978年以来机关、学校、先进村庄相继都建立了文艺宣传队、图书馆、阅览室,镇建立了档案室。1949年前,由于地处偏远边区,境内医疗条件极差,只有几个中药铺。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卫生工作者协会,办起了卫生联营诊所,卫生人员增加到60人。1958年由卫生保健站改为卫生院,占地1公顷,1993年投资54万元,建门诊楼一幢。医务人员64人,病床48张,辖姜庄、三厂、高堤口、潘庄、古云5处卫生所,辖卫生室40处。乡村卫生员120人。1986年四省八市在镇医院召开了医务管理现场会,被定为省医务管理重点医院。1995年投资20万元购置大型X光机、B超机、脑电图机、心电图机等先进医疗设备。被评为“市一级甲等医院”。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及镇办企业设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古云镇人民自古具有尚武精神,习练武术,平时强身健体,战时内惩邪恶,外御敌寇。特别是抗日战争中,金堤两岸儿女,振旗呐喊,于血光剑影中,演出了一幕幕威震敌胆的英雄剧。80年代本镇铁庙建立了一所武校,在校学生200余人,全镇出现了习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