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镇地图
中新镇相关地区地图:
中新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2031男11600女10431家庭户户数6006家庭户总人口(总)21827家庭户男11432家庭户女103950-14岁(总)53860-14岁男28570-14岁女252915-64岁(总)1491015-64岁男793515-64岁女697565岁及以上(总)173565岁及以上男80865岁及以上女927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1824
教育发展
增城市中新中学创办于1958年,至今已有49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位于广州市中心城镇之一的中新镇内,广汕公路旁边,是增城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增城市一级学校。2006年9月,中新镇第二中学撤并到中新中学,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学校分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0012平方米,建筑面积13560平方米,有5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部16个,初中部38个。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培养和引进人才。目前,学校有教职工186人,专任教师169人,其中6位教师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学习,有3位教师正在攻读研究生课程,有2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到新西兰学习。学校有高级教师6人,增城市学科带头人3人。增城市教育局和中新镇党委政府对该校发展非常关心,并给予了大力支持。2001年教育局投入100多万元为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大楼,并逐年为学校添置一些教学设备;2003年以来中新镇政府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为学校征得了发展用地近50亩,新建了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间,完善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电脑室、物理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生物实验室、卫生室等专用场室,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学校场室装饰和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根据新的发展规划,教育局和镇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为学校新建1幢综合楼、2幢教学楼、2幢学生宿舍和运动场。这些都将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理想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资源状况
截止至2005年底,该镇有土地面积3775.59公顷,耕地1053.73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72亩。植被面积1434公顷,森林面积1359顷,森林覆盖率达36%。
名胜古迹
增城坑背古村落坑背古建筑群位于中新镇坑背村(广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初,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米。整体建筑分类10列5排,面向东北方向。房屋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纵横青云巷。最右列为书房、花园前后各半的布局,中间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为整个建筑群核心大祠堂。左后角建有碉堡楼。碉堡楼长、宽均为16米,原五层20米高(现只剩2层),着层设有内隔墙、水井和粮仓,而二层多置较大枪眼,该碉堡楼防卫非常坚固,如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登楼避险。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还有些居民住在其中,高高的耳锅屋顶,也正说明这个村里曾有过高官。崔太师祠中新镇坑背村的崔太师祠是为纪念宋明相崔与之所建,同时坑背村周围也是体现了明末清初岭南传统特色风貌村寨的典型。崔与之是广东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曾被宋理宗拜为右丞相,但他上书13次,坚辞回乡,潜心写作,开一代岭南宋词之风,为岭南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崔太师祠,和坑贝古村隔广汕公路对望。崔太师祠,是一间穿斗式木构梁架的平屋,砖墙黑瓦顶,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主面积约一百八十平方,两侧悬挂书法精品极多,是书香气重而府院味淡之筑。太师祠中供崔与之坐像,纱帽朝服,慈颜善目,作沉思状,凛凛然一身正气。八百年风雨过去了,人们仍追忆前贤,且作“岭南活佛,西蜀福星”供奉,行焚香敬祭之礼,他故乡的人们以增邑大地奉献过这么一位历史人物而自豪。
行政区划
:截止至2005年底,全镇总面积37.08平方公里。镇辖15个行政村,场镇居民委员会1个。全镇总人口22444人,6024户。
基本概况
:中新镇历史悠久,原名中兴场,俗称常乐寺,其寺为明代所建。位于县城东南部绵(阳)渝(重庆)线上16公里处,北纬31°00′,东经105°10′,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海拔560-590米。东接射洪县,南界乐加乡,西连断石乡,北邻潼川镇。中新镇下辖村:安乐村高新村辛勤村金钩村青林村大林村革新村红豆村培元村五碑村益新村巩固村齐心村双月村竹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