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党镇地图
周党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民生
民生:抓民生,强化社会保障。该镇把民生建设作为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推动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先后投资180余万元,高标准地兴建了3个光荣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近100人,为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提供了平台。投资150余万元,新建了镇民政和劳动保障服务大厅、东街社区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进一步方便了全镇群众。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将1500余名低收入群众纳入低保范围予以救助,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民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使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全面发挥,增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促进了和谐社会局面的形成,魅力周党建设更进一步。周党镇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十大改造工程,即西街入口综合改造工程、周马西路示范路面硬化工程、卫生街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中心街三期改造工程、北街区综合示范大街建设工程、沿河景观大道建设工程、东街文化大院及婴幼儿培训中心建设工程、沿东西大街5条背街小巷排水及路面硬化工程、中心广场改造美化工程。此外,加强环卫工作力量,对镇区主要街道实行全天保洁。教育:周党镇的教育事业也正在腾飞,现有包括“长安小学”在内的初等教育学校若干所,两所镇初级中学和一所高级中学,其中罗山县周党高级中学创建于1956年,位于周党镇中心,濒临开武路,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在竞争求生存、求发展中,年富力强的学校班子,以“以德立校,全面育人”为办学思想,以“办特色学校,创一流业绩,创市农村示范高中”为办学目标,“站着做人,跪着做事。”教学低起点,慢进度,重素质,练技能,适应时代要求;德育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道路,教师个个是班主任,班主任人人当家长。既有尔尔婆婆心,又有殷殷父子情,营造了教师爱心、家长放心,学生称心的育人氛围。学校设立贫困生基金,推行奖学金制,保证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实施级段管理,教师况聘上岗。在岗教师中,高级教师9人,中级教师30人,其中,进入国家教育人才库2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名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教师争名师,铸师魂,以智育智,以德培德。每年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十多篇。学校拥有18班规模的教学楼、能容纳1000人的学生寝楼,图书实验楼、学生餐厅、语音室和微机房齐全,班班通有线电视,集校园网、天文观测台、多媒体电教室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办公楼技办公楼即将竣工。半个世纪的创业创新,智慧、汗水幻化成累累硕果,沈着、实干谱了曲曲颂歌。70年代熊传胜率先叩开北大的校门。80年代向红斌第一个跨入武汉大学,李欣枝考入中山大学,张立又考入武汉大学。90年代人才辈出,喜报频传。90年陈其勇考入陕西师大;92年北大的校门又被柳自力叩开。何国良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孙波也跨入中国矿大;93年胡长春考入北京农工大;95年柳兵考取中国人在;98年鲁翔跻身于中央财大;99年李林升又跨入陕西师大。2000年叶争艳考入东北林大,何旭帆考进长春税务学院。2001年杜克忠考入哈工大。党校先后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和市“高考先进单位”的称号,连年被县教委表彰为“高考先进单位”99年被县政府授予“收费管理规范化学校”称号。2001年被县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件先进单位”称号,又获县“高考一等奖”,省专上线92人,居全市农村高中第8名。“雄心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竞争是对我们进步的竞争,冲击是对我们落后的冲击。”周高人以超前的办学理念,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的精神,干事创业,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展示风采。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周党高中张开热情的双臂与你相拥,智慧与汗水碰撞,青春的希望将在这里放飞。
农村交通:2008年,政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新、改建农村公路9万公里。重点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标,预计2010年实现部分自然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标;积极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工程,进一步增强县(市)与乡镇、经济区、行政村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2010年县道基本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标准,乡道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标准;加快大中桥梁改造步伐,基本解决县乡道路有路无桥、宽路窄桥和危桥问题。
历史沿革
建国后设乡,1988年建镇。1997年,面积125.5平方千米,人口5.1万,辖桂店、水寨、朱楼、前乡、田河、周党、杨柳、雷畈、秦畈、吊桥、杨寨、闵湾、青龙、龙镇、桃园、中山、长安、杨冲、东峰19个行政村和东街、北街、南街、中心街4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周党镇。经济发展
经济数据:近年来,周党镇以发展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农业夯基础、抓工业增实力、抓开发提品位、抓民生强保障的工作思路,倾力打造魅力周党,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达4.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7元,综合经济实力跃至全市第30位,上升位次居全市第一。农业发展:抓农业,夯实发展基础。该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进一步调优种植业结构,大面积推广优质稻、“双低”油菜,反季节蔬菜、信阳毛尖茶等作物,全镇年均种植优质稻面积达2600公顷,种植“双低”油菜2200公顷,茶叶种植面积达400余公顷,种粮3公顷以上的大户发展到近80户。以节水节劳节资为特点的拱棚育秧、盘育抛秧等先进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插秧、耕作、收割等先进生产方式在大宗农产品的种植中得到全面普及,提高了种植业的比较效益。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的开发,加快了精米加工、茶叶加工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全镇已有大型“农”字号企业9家,农副产品就地消化转化和附加值提高能力明显增强,拉长了产业链条,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以养猪为龙头,养鸭、牛、鱼、龙虾等水产、畜禽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全镇大型养殖场发展到27家,青龙、周党等村部分农民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了增收。
工业发展:抓工业,增强经济实力。该镇牢固树立“工业兴镇”的理念,始终把发展工业摆在镇党委、镇政府发展镇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坚持领导力量向工业集中,工作思想向工业靠拢,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势向工业倾斜,强力推进工业发展。工业效益大幅攀升,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信阳鑫鑫木业有限公司和投资1000余万元的豫南鑫源建材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全县同行业的龙头企业,筹建中沿周马路的工业园区已有7家投资规l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进驻,工业园区建设初具雏形。目前,全镇已有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投资500万元的9家,投资1000万元的5家。2007年,全镇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064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052万元,创利税4068万元。
新区开发:抓开发,提升城镇品位。该镇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思路,打好经营城镇牌,拉大镇区框架,膨胀城镇经济,彰显了“中州名镇”的独特魅力。以重新修编后的《周党镇镇区总体规划》为依托,采取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社会融资、有偿出让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聚集发展资金。不断加大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先后筹资近1000万元,实施了一系列镇区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以开展“六城联创”为契机,中心街综合改造、北街区综合示范大街建设、西街入口改造、沿河景观路建设等工程建设相继进行,镇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和配套。总规中拟定一期开发占地面积1.21公顷的3#步行街、占地面积0.8公顷的双语学校等开发项目已通过挂牌出让的形式,由开发商进行商业运作,即将竣工投入市场,改善了镇区投资经商、居住生活环境,吸纳了人气,拉大了镇区框架。目前,镇区已有常住人口1.7万人,个体工商户15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