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宁德市地图 >
周宁县地图
周宁县相关地区地图:

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较为发达。截止2006年底,全县约有7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创办企业800多家,年经营总额近800多亿元,其中上海约5万人,主要从事钢材贸易,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周宁上海商帮”。在外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回报家乡,近三年,周宁在外企业家、经济能人无偿捐助家乡慈善事业、城镇建设、助学支教、村道硬化等资金达2000多万元。经济指标:2006年全县实现GDP15亿元,农业总产值4.67亿元;工业总产值15.3亿元,鑫源等3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实现亿元企业零的突破;财政总收入1.65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7545万元;全社会外贸出口总值703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元。随着宁武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周宁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乡镇简介

代码:狮城镇代码350925100,辖6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002_兴福居委会、~004_中兴社区、~005_城西社区、~006_东源社区、~007_长安社区、~008_桥南社区、~204_洋庄村、~205_龙潭村、~206_安后村、~207_洋尾村、~208_坂头村、~209_虎岗村、~210_前坪村、~211_陈凤村。咸村镇代码350925101,辖1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001_咸村居委会、~201_咸村村、~202_洋中村、~203_咸洋村、~204_上坂村、~205_坪坑村、~206_詹家洋村、~207_下坂村、~208_云门村、~209_富赖村、~210_川中村、~211_梅山村、~212_芹村村、~213_光夏村、~214_樟源村、~215_茶广村、~216_碧岩村、~217_南门楼村、~218_高际头村、~219_梧桐村、~220_梅台村、~221_枣岭村、~222_王宿村、~223_车盘村、~224_樟岗村。浦源镇代码350925102,辖17个村委会:~201_浦源村、~202_端源村、~203_萌源村、~204_上洋村、~205_溪坪村、~206_西坑村、~207_东升村、~208_官司村、~209_紫云村、~210_吴山底村、~211_萌底村、~212_进登村、~213_半岭村、~214_龙亭村、~215_龙住院村、~216_五源坑村、~217_江源村。七步镇代码350925103,辖20个村委会:~201_七步村、~202_登科地村、~203_龙溪村、~204_八蒲村、~205_岭头村、~206_梧柏洋村、~207_桐岔村、~208_象运村、~209_苏家山村、~210_柿洋村、~211_郭洋村、~212_后洋村、~213_宅头村、~214_官洋村、~215_坑源底村、~216_徐家山村、~217_溪头村、~218_洋头村、~219_竹下村、~220_黄家山村。李墩镇代码350925104,辖10个村委会:~201_李墩村、~202_东山村、~203_黄埔村、~204_陈厝村、~205_际会村、~206_阮洋中村、~207_阮家洞村、~208_际头村、~209_芹溪村、~210_楼坪村。纯池镇代码350925105,辖18个村委会:~201_纯池村、~202_祖龙村、~203_溪尾村、~204_禾溪村、~205_桃源村、~206_桃园村、~207_前溪村、~208_林源村、~209_莲地村、~210_底源村、~211_西山村、~212_三门桥村、~213_庭洋中村、~214_儒源村、~215_福山村、~216_豪阳村、~217_后溪村、~218_向阳村。泗桥乡代码350925200,辖12个村委会:~201_泗桥村、~202_赤岩村、~203_洋尾弄村、~204_周墩村、~205_下西坑村、~206_红阳村、~207_坂坑村、~208_下楼村、~209_硋窑村、~210_常洋村、~211_杨厝边村、~212_溪口村。礼门乡代码350925201,辖17个村委会:~201_礼门村、~202_仕本村、~203_贡川村、~204_大碑村、~205_芹源村、~206_大林村、~207_常源村、~208_陈峭村、~209_秋楼村、~210_玉山村、~211_溪山村、~212_山头村、~213_梨坪村、~214_首洞村、~215_后垅村、~216_梅度村、~217_油湾村。玛坑乡代码350925202,辖15个村委会:~201_玛坑村、~202_升阳村、~203_灵凤山村、~204_首章村、~205_紫竹村、~206_杉洋村、~207_宝岭村、~208_长峰村、~209_赤洋村、~210_下坑村、~211_孝悌村、~212_东坑村、~213_芹太丘村、~214_沈洋村、~215_溪边村。
概况:狮城镇,狮城镇位于县境中部。东临龙亭溪与福安境隔溪相望,南与七步乡毗连,西、北与浦源乡接壤,全镇面积57平方公里。民国29年(1940)1月设周墩镇,民国31年改称狮城镇。1950年4月,属第一区(后改称端源区)。1957年11月,成立城关镇,直属县府。1958年8月,城关镇分设城关镇和陈凤乡(9月均改设人民公社)。1959年1月,与陈凤合并为城关公社;1961年8月,恢复城关镇建制。1966年8月,改称城关公社;1980年9月,分设城关镇(1983年2月,改称狮城镇)和城郊公社。1984年6月,城郊公社并入狮城镇,镇人民政府驻狮城。小(古镇)浦(城)公路贯通城区,为闽东北交通要道。传统名产“东洋铁锅”,清雍正间畅销闽东北。建国后涌现大批冶炼、铸造技术人才,经营业务遍及9省1市。狮城为高山间之小盆地,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兼有“九龙矿泉”,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浦源乡,浦源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5公里。东与寿宁县的凤阳乡、福安县的晓洋乡接壤,南与狮城镇相连,西南以圣银楼山与李墩乡毗邻,西北以大麻岭山与泗桥乡交界,北与纯池乡接壤,全乡面积106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浦源村。民国时浦源属周墩镇与龙亭乡。民国31年(1942)8月属狮城镇。1950年4月,属第一区(1955年9月改称端源区)。1958年8月,改划为端源、龙亭、紫云3个乡;9月,改设端源、龙亭、紫云3个人民公社。1959年1月,合并为端源公社。1963年3月,与泗桥公社合并,设浦源区,区公所迁驻浦源。1966年8月,划出原泗桥公社,成立浦源公社。1984年4月,设浦源乡。浦源乡盛产“官司”云雾茶,香清味醇,耐泡爽口,为本省出口茶叶之上品。浦源村的鲤鱼溪历史悠久,人鱼同乐,独具情趣。泗桥乡,泗桥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北与纯池乡隔溪相望,东南与浦源乡接壤,西北与政和县的镇前、澄源两乡毗邻。全乡面积100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泗桥村。泗桥,宋初属宁德县关隶镇。咸平三年(1000年),隶属建宁府关隶县(政和五年改名政和县)。明景泰六年(1455)划归寿宁县,属政和里七都。民国时,隶属寿宁县纯池、赤岩乡。1950年,属寿宁第六区(纯池区)。1955年9月,纯池区划入周宁县辖,设泗桥、周墩、赤岩、坂坑、孩窑5个乡。1958年8月,设赤岩、坂坑两个乡;9月,改为赤岩、坂坑人民公社。1959年1月,赤岩、坂坑并入纯池公社。1961年8月,从纯池公社分出12个大队,成立泗桥公社。1963年3月,泗桥并入浦源区。1966年8月,恢复泗桥公社。1984年4月,设泗桥乡。全乡行政村均通公路,交通方便。“硋窑碗”已有千年历史。纯池乡,纯池乡位于县境北部。东、北与寿宁县的凤阳、平溪两乡交界,南与浦源乡相连,西南与泗桥乡隔溪相望,西北与政和县的澄源乡毗邻。全乡面积208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乡人民政府驻纯池村。纯池乡,宋、元时分属政和、福安两县。明景泰六年(1455)属寿宁县。民国时设纯池乡。1950年,属寿宁第六区(纯池区)。1955年9月,纯池划入周宁县辖,并由一区(端源)划出莲地、底源村,设纯池区。1958年8月,分设纯池、禾溪、三门桥、赤岩、坂坑5个乡(9月改称纯池、禾溪、三门桥、赤岩、坂坑人民公社)。1959年1月5个公社合并为纯池公社。1961年8月,分设纯池、泗桥两个公社。1963年3月,设纯池区。1966年8月,复称纯池公社。1984年,设纯池乡。全乡茶叶总产量居全县之冠。乡办万亩林场初具规模。李墩乡,李墩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以鬼洞岩与七步乡交界,东南与咸村乡相连,西南与礼门乡接壤,西北以洞宫山与政和县杨源乡毗邻,北与浦源乡相邻。全乡面积89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李墩村。李墩在民国24年(1935)设联保。民国29年分设李枣、礼门乡。民国31年,改为蒲溪、西社乡。1950年隶属第二、第四区。1955年,第二、第四区合并成立李墩区。1958年8月设李墩、贡川、首洞、秋楼、七步5个乡(9月均改称人民公社)。1959年1月,李墩、贡川、首洞、秋楼4个公社合并为李墩公社。1961年8月,析出贡川、首洞、秋楼公社另设礼门公社。1963年3月,礼门与李墩公社合并成立李墩区,下辖12个乡。1966年8月,分设李墩、礼门两个公社。1984年4月,设李墩乡。李墩乡镇企业居全县首位,主要产品活性碳行销20多个省市及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地。传统手工业有棕织、建筑。礼门乡,礼门乡位于县西南部。东南与咸村乡相邻,西南、西北与宁德、屏南、政和接壤,东、北与李墩乡毗邻。全乡面积134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礼门村。礼门在民国29年(1940)开始设乡。民国31年属西社乡。1950年4月,设第二区。1955年9月,并入李墩区。1958年8月,分设贡川、秋楼、首洞3个乡(9月均改称人民公社)。1959年1月,并入李墩公社。1961年8月,由李墩分出成立礼门公社。1963年3月,再度并入李墩区。1966年8月,复设礼门公社。1984年4月,设礼门乡。礼门乡境内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木材蓄积量多,是县主要林区。矿产有明矾、珍珠岩。有名胜古迹“滴水岩”(又称显圣岩)。七步乡,七步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临福安县,南接玛坑、咸村两乡。西与李墩乡接壤,北与狮城镇毗邻。全乡面积115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七步村。七步乡民国时属七溪乡、蒲溪乡。1950年4月属第二区,7月改为第四区。1955年9月,改属李墩区。1958年8月设乡,9月改称人民公社。1963年3月改设七步区。1966年8月,复称七步公社。1984年4月,建七步乡。七步乡水力资源丰富,闽东水电站总装机1.89万千瓦和县龙溪水电站装机容量1万千瓦,及正在筹建的穆阳溪梯级电站的主体站——三湾电站均在境内。七步溪下游的九龙潦瀑布群,1987年1月被列为福建省首批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咸村乡,咸村乡位于县境南部。东与宁德县赤溪交界,南与宁德县的莒洲、柏步隔溪相望,西南接礼门乡,北靠天山顶与七步乡接壤。全乡面积164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咸村。咸村乡,明时分属十四、十五、十八、十九都,隶宁德县辖。清初,十五、十八都划入周墩县丞辖治,十四、十九都仍属宁德县。民国时称咸杉乡。民国37年(1948)9月,咸杉乡划入周宁县辖后,析出蒲溪乡的碧岩、樟源,西社乡的枣岭、樟冈、詹家和咸杉乡的咸村、洋坂、桐坑、云芹共9保,设桃源乡。1950年属第三区。1955年9月改称咸村区。1958年8月,改设咸村、枣岭、樟源3个乡(后改称人民公社)。1959年1月,玛坑、沈洋并入成立咸村公社。1961年8月,划为咸村、玛坑、樟源3个公社。1963年3月,又合并为咸村区。1966年8月,分设咸村、玛坑公社。1984年4月建咸村乡。咸村乡地处海拔65~1300米之间,高差悬殊,气候迥异。有8个行政村海拔在200米以下,气候温和,可种双季稻和果、蔗、芋等经济作物;其余16个行政村地处高山,只种单季稻,盛产毛竹、木材。咸村是全县人类活动最早的地方,新石器时期和商周文物遗址范围达4.5万平方米。唐咸通二年(861)建云门寺、凤山寺、普济桥。传统手工业品有木制家具、木蒸笼等,其中木蒸笼、抽纱制品畅销国内外。玛坑乡,玛坑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北与福安县界竹、赤路、象地接壤,东南与宁德县赤溪毗邻,西南、西北分别与咸村、七步乡相连。全乡面积73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小的一个乡。乡人民政府驻玛坑村。玛坑乡,明时分属十四、十五都。清初,十五都划入周墩县丞辖治。民国时属咸杉乡。民国37年(1948)9月,咸杉乡划入周宁县辖后,划出蒲溪乡的首章、沈溪与咸杉乡的玛紫、杉洋、宝山、孝坑、川中、梅夏等8保,设凤湖乡。1950年4月,属第二区(后称咸村区)。1958年8月,设玛坑、沈洋两乡(9月改称人民公社)。1959年1月,并入咸村公社。1961年8月,从咸村公社析出设玛坑公社。1963年3月,再次并入咸村区。1966年,复设玛坑公社。1984年,建玛坑乡。玛坑乡地处群山之中,交通不便,但风景秀丽,名胜古刹方广寺、林公宫俱在境内。

基础设施

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6亿元,增长7.4%。甘棠至东关变110kV输变电工二期扩建项目和礼门35kV输变电工程完工,咸村35kV输变电工程进入调试阶段。通村道路硬化的行政村达11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2.3%。马头山地质灾害点治理通过省市验收,东西街拓建工程规划设计、丈量等前期工作扎实开展,西环桥、粮食大楼投入使用,南坂路、桥南街东西段、西环路南段人行道以及气象站路口下水道改造等项目竣工,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

历史沿革

原属宁德县的一部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于宁德县境建周墩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县丞驻治。1935年设周墩特种区。1945年设周宁县,取宁德县之宁字,周墩特种区的周字为县名。1949年6月28日解放,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2000年,周宁县辖6镇3乡:狮城镇、咸村镇、浦源镇、李墩镇、纯池镇、七步镇、泗桥乡、礼门乡、玛坑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88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狮城镇36316、咸村镇23078、浦源镇20340、七步镇15895、李墩镇14182、纯池镇20214、泗桥乡13891、礼门乡12511、玛坑乡12460。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3年,周宁县辖6个镇、3个乡:狮城镇、咸村镇、浦源镇、李墩镇、纯池镇、七步镇、泗桥乡、礼门乡、玛坑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19.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3万人。

经济建设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8.10亿元,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71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7.07亿元,增长2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亿元,增长16.9%。实际利用外资552万美元,增长9.1%。全年外贸出口总值750万美元,增长6.7%。年末户籍总人口19.8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416元。农业经济。农业总产值6.45亿元,增长6.6%。粮食播种面积0.7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99万吨。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年生产干毛茶7350吨、产值1.17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3640万元,占茶叶总产值33%;华兴、绿立两家茶叶企业通过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继续发展锥栗、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畜牧和淡水养殖等特色农业。竹业富民工程深入实施,引进竹业开发企业2家。9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稳步实施,成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会2个,筹资总额1600多万元,年捐赠家乡公益事业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工业经济。工业总产值26.40亿元,增长26.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9.45亿元,增长36.5%。实施企业技改项目12个,总投资1.64亿元。周宁工业园区落户项目4个。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签订合同项目13个,投资总额8.56亿元,项目履约率、动工率、到资率位综合评比居宁德市第三位。财贸金融。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增长10.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8055万元,增长16.4%。年末,金融各项存款总额32.3亿元,增长37.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58亿元,增长0.6%。基础设施。投入300多万元实施狮浦大道改造二期工程和兴业街夜景工程。牲畜定点屠宰场竣工。投入4500万元硬化农村道路121千米,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目标。建成农家店47个。30个行政村垃圾治理工作通过省市验收,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36口、垃圾焖烧炉4个。“造福工程”及地质灾害点搬迁316户1350人。建成农村候车亭22个,改造危桥2座。川中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行,抗冰输电线路通过审查。土地整理验收1939.6公顷、中低产田改造166.7公顷。投入1000多万元修复水利水毁工程。解决了8300多人安全饮水问题。社会事业。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7000多平方米,建设寄宿制学生宿舍楼4座,职专教学综合楼投入使用;新设立周宁英才实验学校,有效缓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免费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提供教科书,全年免除学杂费815.5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58.3万元;发放省中职学校国家专项助学金150万元;新成立教育基金会5个,共筹集资金320多万元,全年发放助学助教资金近80万元;高考本科录取率继续名列全市前茅。及时开展手足口病、问题奶粉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等疾病的筛查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免疫规划工程,为儿童免费接种9种疫苗;新建、修缮4所乡(镇)卫生院业务楼。浦源郑氏宗祠、泗桥硋窑宋瓷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所、农民健身点13个、农家书屋9个;完成103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农业经济

周宁农业从建国初期的单一粮食生产,慢慢扩大到茶叶、马铃薯、茉莉花、黄花菜、魔芋等经济作物;而后再扩大到桔、梨、西瓜、葡萄、油柰、板栗、食用菌等果蔬;再扩大到渔、禽、畜等养殖业,生产范围逐年扩大,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5亿元,是1949年的60倍。粮食总产量5.65万吨,比1949年增长387.5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茶叶总产量6034吨,是1949年的23倍;发展反季节蔬菜1万多亩;食用菌500万袋;波尔山羊2000多只,芹山水库网箱养鱼1万亩;肉类总产量3941吨。建立了农业科技园区,引进了超大集团,培育了仙洋洋、群鑫、紫云、盛丰等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造就了一大批富有实力的经济能人,农民的非农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生态公益林界定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评审验收。

城乡建设

县城城区用地面积扩展至6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桥南街东段、法院旧楼至和丰公司段的旧城改造拆迁工作基本完成,东街一中段拓宽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完成了仙溪绿化广场的设计方案论证工作。鲤鱼溪和狮浦大道治理、河滨公园和东大门水泥路建设顺利完成。30个行政村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当年竣工验收51公里,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