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镇地图
竹园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竹园镇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学9所,幼儿园4所,有线电视连网2100户,30多家个体文化经营户;乡镇甲级中心卫生院1所,卫生站(所)5个,贸易、金融、社会保险等各项社会事业功能齐全,并于2000年被省政府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学校:四川省青川第一高级中学,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医院:青川县竹园镇中心卫生院
新农村建设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年投入资金513.3万元,建成学田、土桥、上庄地、大法车、中湾沟、上河口、新街子、上岔河小组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硬化村庄道路11932米,修复乡村公路4条17000米,新修下法门小组毛路5000米,建设沼气池7口,新建垃圾池14个,新装路灯20盏,新建乡村卫生公厕40个,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房1.2万平方米,清理沟渠10000余米,建设田心、太和小组活动场2块852平方米。强化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开展以“三民主、一公开”制度为管理模式的依法治村活动,做到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管理农村事务,建立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的民主监督制度,村民对村务的满意率达9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2008年下派州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3名,县级3名,镇属4名,1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基层,扎实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帮助农村切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州、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帮助联系的村委会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万余元,加快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步伐。2008年,竹园镇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州级先进单位。社会事业
2002年末,全镇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2438人;有中心完小12所,在校学生606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巩固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14周岁人口完学率为93%。初中入学率达95.7%,辍学率为0.63%;中考升学率达19.2%。创省级三好学生1名,州级三好学生1名,县级三好学生27名,优秀学生干部3名,州、县先进集体各1个,评出镇首届“春蚕奖”、“十佳班主任”各10名。全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评出“十星户”1472户,九星户3110户,八星户2919户;创县级文明单位8个。文化教育: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2008年,全镇电视用户发展到9959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全镇7个坝区村委会83个村民小组均架设光缆,有线电视信号正常播出,能同时传播收看32个电视频道,通过不断加强安装后的维护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光缆有线电视转播系统在全州乃至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全年镇文化站购书800余册,累计划拔经费3200余元,投入配套资金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基层站点。教育事业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现有小学12所,19个教学点,在校生48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9%,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04%,儿童入园率为90.5%;小学在校学生毕业率为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全年共有4849名小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9698套,共计381192.48元,共补助寄宿制学生581人,补助290500元。
医疗卫生: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制定《竹园镇2005—2010年初级卫生保健实施规划》及《2008年度卫生保健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在春秋两季开展灭鼠工作。艾滋病防治采取入户宣传,培训基层宣传员,及横幅标语、板报,举办全球基金项目重点社区宣传,外展人员培训等方式,目前,艾滋病知晓率坝区达95%,山区达90%。全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110张,卫生工作人员93人,10个乡村医疗点,30个乡村医生。10个村委会的卫生所竣工投入使用。全年共有39634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门诊病人104659人次,门诊补偿费用914458.9元,参合住院病人2409人次,住院补偿费用(补偿金额在3000元以下)117364.6元。
劳动保障: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积极为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和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不断拓宽群众就业门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年共开展了19期劳动就业培训,累计培训人数1982人,输出2607人,其中:自发输出1862人,有组织输出745人,输出省外803人,省内675人,县内1129人,女性937人。办理再就业优惠证25册,发放养老保险补贴84人次。
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及省、州、县党代会精神,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镇妇联、团委、工会、老协等群团组织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抓好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组建“甸溪之声”乐团、“翠屏之声”中老年乐队和“老来红”文艺宣传队,全年共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风的文艺宣传28场次。组织青年文艺队20余名演员精心排练2个具有竹园文化底韵的节目《家乡美》、《田歌》参加全县新农村文艺汇演,受到县领导的高度赞誉。开展“双学双比”、“争先创优”、“法与我同行”、“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争创五好文明家庭”、“农村科技致富女能人培训”等活动深入人心,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科技培训:从产业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搞好农民适用技术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4期,350名农民经培训合格后取得绿色证书。经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433次,培训人员达20791人,其中专业技术培训115次6300人,现场会122次6376人,以会代训196次8115人,印发资料5315份,投入科技培训经费36万元,通过培训,农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群众性科普活动在全镇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民政扶贫:高度重视民政救济工作,努力解决农村贫困户、受灾农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到落实,弱势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全年发放救助大米2200公斤、临时救济大米4205公斤、春荒救济面条4000公斤、发放农村低保金427620元,城镇低保金493050元,棉被114床,新衣服122套,有效解决432户1548人的缺衣少粮问题。扶贫工作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多方筹措资金,扎实开展山区特困户家庭水窖建设,彻底改变山区“吃水贵如油”的现状,全年完成山区特困户家庭水窖建设80件,分布在补其、者甸村委会。补助25.14万元购买大中型农机具1台和小型耕机111台,喷雾器8台,实现机耕面积2100亩。通过“一折通”发放补贴资金318.64万元,有效地支持了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综合治安:全力开展“和谐竹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和严打并举方针,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镇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年共调处各类民事矛盾纠纷291件,成功283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7.3%;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9次,排查矛盾纠纷6件;协助调委会调处重大疑难纠纷37件;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8次。发生刑事案件立案33起,破20起,破案率60.6%,治安案件发现受理45起,查处45起,查处率100%;抓获吸毒人员16人,全部送强制戒毒。没有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也没有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转化为刑事案件的事件发生,全镇呈现出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社会事业
教育文化:2007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了“普九”标准以上,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有村级完小11所,在校学生达10073人,其中:初中2794人,小学7164人,幼儿园115人。现有教师472人,其中:初中教师153人,小学教师319人。文化、邮政、通讯信息化工程建设有了新突破,全镇实现了无通讯盲区;文化部门加大稽查力度,规范了对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医疗卫生: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切实改善竹园镇人民群众的医疗环境。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有效降低农民群众看病成本,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成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工程,完成茂兰、现鸡田等五个村委会村级卫生所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
扶贫攻坚
引导并争取到境内企业大力支持,逐步建立健全了贫困人口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帮助一大批困难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使一大批困难学生正常接受了教育;民政、扶贫部门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社会救灾救济工作,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按照有关原则要求,把有限的救灾救济物资用好用实,全年共解决贫困人口温饱950余人,巩固贫困人口温饱2100人,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基本概况
竹园镇位于奉节县北大门,地处长江北岸,距离奉节县城76公里,北靠巫溪县文峰镇(新店),南接大树镇,东与巫溪县接壤,西邻新政乡,是重庆、奉节通往湖北、陕西的交通要道,是奉节北岸经济走廊的交通枢纽,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商贸、旅游、物资集散地。,竹园镇幅员面积178.32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7个行政村,358个居民小组,14227户,总人口51800人,其中农业人口41149人,农业人口户数1.2万户,劳动力人数2.2万余人,向外输出劳动力7000余人,耕地4.3万余亩,园地500余亩,林地16万余亩,草原1.1万余亩。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是中山地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0℃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盛产木耳,是远近闻名的“木耳之乡”。竹园镇因竹园坪而得名。此地四处环山,一条溪流蜿蜒而下,中间是平坝,呈圆形,生长着一片茂密的蓼竹林,故取名竹园,由于中间是平坝,所以又称竹园坪。,竹园镇交通发达,村村通公路。全镇公路总长385公里,其中县镇路约30公里,属于三级公路;乡道2条,约32公里,属于四级公路;500米以上村道43条,属于村级公路。截止2004年底,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1.81万,物产丰富,是奉节县重点产煤大镇。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燕子岩、卡门雄奇峻险,“小夔门”白马寨秀丽多姿,道教圣地九龙观引来无数信男善女顶礼朝拜。地方名吃紫阳鸡闻名遐迩。2000年被命名为重庆市市级试点小城镇,2001年底被命名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旅游文化
历史文化:竹园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是重庆市重点保护的二十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现存古旧民居是奉节最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石龙街,略呈南北走向,北起上辕门,南至下辕门,老街古旧名居相互毗连,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牵挂川东地区敌人正面作战,彭咏梧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在奉巫地区积极组织进步人士进行革命斗争。1948年初,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敌人围攻,在巫溪鞍子山黑沟淌献出了年青宝贵的生命,敌人曾将他的头颅悬挂于老街下辕门口,解放后每年都有人业吊唁,现已成为革命教育圣地。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正在走向辉煌。竹园的民歌源源流长,品类繁多,民歌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唐朝时期刘禹锡收集整理的《竹枝词》确有竹园古代村民生活经历的痕迹。竹园民歌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青年男女唱情歌,牧人挑山汉子唱山歌,吊唁亡人唱丧歌,各具特色,山歌粗犷,丧歌凄婉首首逗人心扉,竹园的民俗风习较多,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更替。近年来,竹园市场居民自发组织发民间乐队、狮子、秧歌等队伍,每逢佳节、婚丧嫁娶便登场表演,很是活跃,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前不久,一支成人乐队又现身于竹园,从此更进一步丰富了竹园的文化市场。
饮食文化:竹园的饮食事业在逐步开发,食用原料十分丰富,村民自制的腊肉、各类咸菜远近闻名,农民养殖的乌鸡、野鸡营养十分丰富,又有药用价值,没受农药、化肥污染的蔬菜和天然的野生菜很是受人欢迎。目前,有竹园特色的名菜“紫阳鸡”已经得到开发,竹园“紫阳鸡”制作时间已超过百余年,而真正得名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视察奉节时路经竹园,品偿了地道的竹园蒸鸡,赞不绝口,当日下午视察到巫溪还念念不忘,并派人专程来竹园购买,竹园紫阳鸡至此而得名,享誉市内外。之后,许多厨师专程来竹园取经,目前为止,许多城市都有了“紫阳鸡”专卖店,而且生意火爆,效益一路看好。
特色风貌:竹园的特色风貌:旅游景点美不胜收。潜在优势十分突出,富有盛名的燕子岩、龙门桥风景画廊,山如虬蛇蜿蜒连续而前,峰如剑刃刀削斧切而立,山涧之中悬泉瀑布多项舞练,轻若绫纱明有白云环绕其间。若幻若仙,峻石绝壁怪异奇极,令人叹为观止。野人湖可渭溶岩景观的小洞天,洞内有石笋如钟,禽形兽状美不胜收。除此之外,竹园坪古镇风光,素有小夔门之称的白马寨、红马寨、金狮寨、宝塔寨、九龙观等旅游资源不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