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地图
子长县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建设
现有煤炭、石油、电力、建材、农机等生产门类,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开发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03年列为全省煤炭化工基地县,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羊马河、中庄、秀延、张家坪等煤区已具备规模开采条件。坚持新区开发和挖潜改造并举,全县原油年产量达到106万吨,石油工业成为财政的重要支柱。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元,增长17.3%,注册登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累计达到3133户,其中私营企业186户。市政建设:自1990年对旧县城进行大规模改造以来,进一步完善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相继开辟了农民街、安定路、迎宾路商贸一条街、环城南路和西门坪、兰水沟、刘家沟、冯家屯、石窑坪、龙虎山、二道街等小区,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突破10万人。城市道路、桥梁、照明、供水、供热、供气、防洪和通讯及背街小巷硬化等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承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特色产业
子长粉条:子长粉条(丝、皮)为子长县特产,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经磨浆、过滤沉淀制成淀粉、再经熟制加工而成其色泽洁白光亮、条干均匀滑爽、柔韧适口,热炒、凉拌、作汤均可。清末至民国时期,民间以石磨磨浆提取淀粉制作粉条。20世纪80年代前,马铃薯的加工利用只限于手工操作,马铃薯粉条(丝、皮)产量甚微,只有少量外销。80年代后,随着薯类加工机械的采用,马铃薯粉条(丝、皮)产量逐年增加。1980年,子长县年产粉条(丝、皮)200吨,外销100余吨,1995年,生产2.94吨,外销2.36吨,为大宗外贸商品。1993年并获常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银奖。1999年全县有大、中、小洋芋加工点3512个,年加工能力15—20万吨,生产粉条(丝、皮)2.5万吨,农民人均靠洋芋实现纯收入382元。
子长薯业:子长马铃薯种植始于清末,民间除作副食外,多用于牲畜饲料。民国时期,开始用马铃薯制作粉条(俗称洋芋粉条),但因数量少未有大的发展。建国后,在人民政府大力推广下,马铃薯在子长广为种植。1999年建起了448.6平方米的无菌实验楼—座,良种繁育温室5座,无立柱网棚2座,建成了优良品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中心”。对46个品种作适应性对比试验,选出适宜本县推广种植的早大白、津引8号(费鸟瑞它)、克新1号、万斤薯、东北白、夏波蒂、克新2号、忻革6号、坝薯10号。2000年种植马铃薯60万亩,实现薯业总产值2.09亿元。马铃薯粉条、粉丝、马铃薯精淀粉成为延安市大宗外贸商品。子长马铃薯薯皮光滑、薯形正规,大而整齐,芽眼浅,薯肉细密,淀粉含量高,有适口性好、抗病性强、生理退化慢、富含营养等特点。1995年4月,中国农学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特产报社、经济日报社、农村部联合主办的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会上,子长县被命名为唯一的“中国洋芋之乡”。子长县淀粉厂生产的“秀延”牌马铃薯精淀粉1995年荣获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博览会暨陕西省第四届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金奖。
子长原煤:了石油企业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对石油生产企业的产生的污水、污物的处置作出了具体要求,并加大了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监督监察力度。二是水源保护工程。为了保证人畜饮水的安全,县上将中山川水、红石峁沟水库列为饮用水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先后关闭中山川水库周围1000内生产油井6口,对其它一些无排污处置办法的油井分别采取停产治理和限期治理的措施。三是生态建设工程。结合大规模退耕还草工程,从1999年开始,动员县级机关单位以划片承包的形式实施了城郊六山绿化工程。目前城郊六山绿化面积已达到100%。四是城区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根据县城建设中“四化”的具体规划,制定城区园林绿化和管理办法。仅2006年栽植行道树1600棵,栽植鲜花4万余株,新增公共绿地2处,创建园林式单位10个,园林式小区2个,县城绿化达到25%,人居公共绿地4平方米。继续扩展城市夜景灯光,加强了单位、集体、沿街广告牌匾,市政公用设施等夜景灯光的规划、设置和管理。同时对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和脏、乱、差集中整治。通过“四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五是城市交通管理逐步规范化。为了保证城区交通安全有序运行,2006年县上投资100万元,在什字街口或其它交通要道安装了10组红绿灯和电子监测设备,并按照城市管理要求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使城市交通管理日趋规范化。与此同时,根据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的态势,建立和完善了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以人力观光三轮为辅的公交运输体系,规范了运营线路,设立了站(点),划定了各种车辆停靠线(点)等。达到了城区客运需求的总体平衡,进一步增强了城区公交服务功能,方便了居民安全、方便出行。“十一五”期间,县城瓦窑堡围绕撤县设市这一目标,按照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管理的思路,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十一五”末(201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1.2万。使昔日的“红色故都”,变成一座文明、整洁、环境优美具有特色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子长县是全国全省重点产煤县之一,现已形成年产量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县13个乡镇中,12个乡镇有煤炭资源。煤炭储量28.94亿吨,其中探明储量8.02亿吨。子长煤埋藏浅(平均垂深50米)、赋存平稳(1~3度)、煤质优良、开采技术简单、建井条件好,煤种属全国少有的44~45号气煤,是配焦、气化、液化和燃料动力优质煤。煤质为中低灰(三号煤4.30~31.18%,平均9.14%;五号煤7.1~32.08%,平均17.14%)、低硫(0.45~0.64%)、低磷(0.0012~0.0036%)、富油(>13%)、高发热量(三号煤6717~8369卡/克,平均7587卡/克;五号煤5610~8313卡/克,平均7142卡/克)、高挥发份(三号煤34.42~42.64%,平均39.05%;五号煤35.95~44.3%,平均40.12%)。
子长梨业:子长县果树开发总公司92年成立以来,在省科委、陕北建委的大力支助下,市县乡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子长梨业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梨面积这4.55万亩,产梨8400吨(占全市梨总产的60%)。2002年梨面积达5.5万亩,产梨9200吨。2003年预计可产梨10000余吨。20000年总公司从辽宁锦州引进水晶梨,通过试验示范,现已挂果,表现为皮薄、肉细、味美、丰产、抗性强等特点、所产梨优于原产地(韩国)关中等地,优于砀山、雪花梨等品种。并形成了优质丰产配套技术、为陕北乃至全省筛选出了新的栽品种——水晶梨,为大棚发展梨选出了水晶、黄金梨的最佳组合。为加快梨业发展,我县每年得用大田、黄金梨的最佳组合。为加快梨业发展,我县每年利用大田、大棚出圃优质水晶苗1000000余株,全县已建成10000余亩水晶梨生产基地,更为我县梨业的崛起注入新的活力。子长人民热忱欢迎各界人士莅临我县考察发展。
子长蚕桑:全县桑园面积已达5万亩,其中成桑3万亩,良桑2.5万亩。良桑的主要品种为荷叶白、桐乡青、陕桑305、新一之濑,其中荷叶白,为我国栽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全县有养蚕户5000户,从事蚕桑产业的人数在6000人左右,年可养蚕7000张,产茧易达2450吨,干茧现库存45吨。
人口状况
2000年,子长县辖8个镇、5个乡2管委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54万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瓦窑堡镇69279、杨家园子镇12706、玉家湾镇9857、安定镇14992、马家砭镇14583、南沟岔镇10659、涧峪岔镇9940、李家岔镇10438、热寺湾乡5323、史家畔乡11743、高台管委会5880、石家湾乡5641、栾家坪乡11082、余家坪乡8308、寺湾乡7541。
行政区划
据境内出土文物考证,远在六千年前先民即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渐有原始聚落出现。西周初,地属翟。东周隶晋、隶魏、隶秦,更迭频繁。秦统一六国后,全国实行郡县制,于今榆林一带置上郡,在今本县石家湾乡曹家坬附近设阳周县,隶上郡。楚汉战争时,项羽于高祖元年(前206)二月在戏(今临潼县东)分封诸侯,封董翳为翟王,改上郡为翟,境内为翟地。七月,董翳降汉,阳周为西汉上郡属县。新莽时期,王莽改阳周县为上陵峙,仍隶上郡。东汉初,废上陵峙,置肤施县(治所在今绥德附近),本县为上郡肤施县地。建武十八年(42),罢州牧,复置州刺史部,境内属并州刺史部,仍为肤施县地。三国时期,境内为羌胡占据,未置县。东晋时期,境内相继为前秦、后赵、后秦领地。东晋义熙三年(407),赫连勃勃于奢延水(今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筑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夏国,境内为夏国领地。南北朝时期,境内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所辖。北魏始光元年(424),境内属夏州辖。北魏中叶,在今子长、延川县交界地带设朔方郡魏平县,境内为魏平县地。神龟元年(518),在今县东北部设城中县(治所在今子洲境内),境内分属城中、魏平两县。北周,境内为延州城中、魏平县地。隋代开皇元年(581),城中县避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名讳改称城平县,治所东迁30里(今清涧县境内),境内仍属城平、魏平两县,隶延州。大业三年(607),延州废,置延安郡,境内为延安郡辖地。大业十三年(617)八月,延安、雕阴诸郡降唐,境内属唐。唐代武德元年(618),大并州县,分天下为15道,境内为关内道延州延川县地。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境内为上郡延川县地。五代十国时期,境内相继为后梁、后唐辖,隶延州。北宋初,设路以辖州,境内隶郎延路延州,仍为延川县地。至道年间(995~997),境内被两夏占据。康定元年(1040),升安定寨为安定堡。庆历元年(1041)设丹头寨(在今史家畔乡丹头村)。元符元年(1098)在安定堡西北置殄羌寨。崇宁元年(1102),在安定堡西北筑天降山骈城,政和八年(1118)更名制戎城。正大三年(1226),升绥平、怀宁、克戎3寨为绥平、怀宁、克戎3县,今本县南沟岔乡属怀宁辖,余为延川县地。蒙古宪宗二年(1252),升安定堡为安定县,属延安路辖。至元元年(1264)析置丹头县,至元四年(1267)撤丹头县并入安定县。明洪武二年(1369),改延安路为延安府,本县属延安府绥德州辖。清代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政制,本县为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属县。民国二年(1913),省下设道、县两级,本县隶属陕西省榆林道。二十二年(1933),道制废除,县直属于省。二十三年(1934)八月,中共陕北特委在涧峪岔区景家河村建立陕北第一个县级政权——安定县革命委员会,十月,更名为赤源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十二月改称赤源县苏维埃政府,为陕北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与南京政府陕西省安定县政府并存。二十四年(1935)二月,秀延县苏维埃政府在境内建立(治所在今玉家湾镇柳树沟村,1937年10月并入边区安定县)。同年一月底,陕北省在境内白庙岔(今属安塞县)成立。同年四月,西北工委在安定县西北和安塞县北部筹建重远县(未公开),五月,在此区域建立子长县(1937年10月废)。赤源、秀延、子长3县隶属陕北省。同年九月,赤源、秀延、子长3县隶属陕甘晋省。十月,瓦窑堡市(县级建置)建立,亦隶属陕甘晋省。十一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瓦窑堡遂成中国革命的红都。西北办事处成立后,赤源、秀延、子长、瓦窑堡4县市属陕北省辖。二十六年(1937)九月,边区安定县与陕西省安定县在境内并置,边区安定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十九日,陕西省安定县政府撤离,境内属边区安定县辖。三十一年(1942)五月一日,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沿用至今。建国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2日发布划分区域命令,本县为绥德分区辖县。1956年10月5日,本县划归延安专署辖。1958年11月,安塞县治撤销,原安塞县北部地区划入本县,1961年6月复归安塞。子长县辖8个镇、5个乡:瓦窑堡镇、杨家园子镇、玉家湾镇、安定镇、马家砭镇、南沟岔镇、涧峪岔镇、李家岔镇、热寺湾乡、史家畔乡、栾家坪乡、余家坪乡、寺湾乡。共有354个村委会、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4.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07万人。
农业状况
全县农业用地158.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7万亩,百万方以上水库3座、淤地坝932座。粮食生产以谷子、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粮食总产8.55万吨。以养殖为主的草畜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产值达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薯业、梨果、棚栽和蚕桑等补充产业迅速壮大。建成优质牧草基地40万亩、畜牧大乡5个、养殖大户659户,舍饲羊子存栏8.1万只,生猪存栏9.46万头,大家畜存栏1.5万头,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种改良、饲草饲料加工和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薯类良繁基地,薯产品打入东南亚市场,1995年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洋芋之乡”;全县梨果面积13.5万亩,梨果总产达1.53万吨,其中水晶梨3万亩,建成陕北地区最大的水晶梨生产基地;实现了“万棚县”目标,蔬菜种植品种达22类69种,蔬菜总产7.8万吨;优质桑园发展到5万亩,年养蚕能力达9500张。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1998年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全省苗木基地县。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草)93万亩,与1998年相比,治理程度由10.05%增加到34.2%,林草覆盖率由6.16%增加到29.95%,生态环境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新貌开始显现,以205省道沿线为主的4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成为全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旅游资源
子长县属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钟山石窟、瓦窑堡革命旧址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烈士纪念馆系全国烈士重点建筑物保护单位。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公元366-370)年间,历经唐、宋、金、明、清至今。据史载,共18窟,现仅发掘5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以佛祖释加牟尼的“横三世”为主体,形成三组大型立体石刻,是古代石刻艺术和彩绘艺术的一大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史学家称为“陕北第一石窟”。子长烈士纪念馆是1946年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所建,有烈士塔、雕像、墓、陈列室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题词。毛泽东旧居,一处系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瓦窑堡所住,一处系毛泽东1936年率领红军东征回师后所住。瓦窑堡会议旧址,系党中央于1935年12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龙虎山风景区占地约168公顷,共有15处景点,是集休闲、娱乐、观光等为一体,富有传奇色彩的风景区。
旅游景点
子长县属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钟山石窟、瓦窑堡革命旧址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烈士纪念馆系全国烈士重点建筑物保护单位。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石宫寺,始建于晋太和(公元366-,370)年间,历经唐、宋、金、明、清至今。据史载,共18窟,现仅发掘5窟,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以佛祖释加牟尼的“横三世”为主体,形成三组大型立体石刻,是古代石刻艺术和彩绘艺术的一大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史学家称为“陕北第一石窟”。子长烈士纪念馆是1946年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所建,有烈士塔、雕像、墓、陈列室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题词。毛泽东旧居,一处系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瓦窑堡所住,一处系毛泽东1936年率领红军东征回师后所住。瓦窑堡会议旧址,系党中央于1935年12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林虎山风景区占地约168公顷,共有15处景点,是集休闲、娱乐、观光等为一体,富有传奇色彩的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