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地图
枞阳县相关地区地图:
名优特产
概述:枞阳气候温和,物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境内水质优良,盛产甲鱼、鳝鱼、银鱼、鳜鱼、螃蟹、莲子、芡实等特种水产品,畅销国内外。主要农作物水稻、棉花、小麦、油菜产量高,品质好。家畜家禽中生猪饲养占全省重要位置,其中枞阳黑猪品质优良,曾批量出口。近年来人工驯养由野鸭变种的媒鸭,野味十足,营养丰富,已大批销往深圳、香港等地。林木主要有松、杉、毛竹等,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5.2%,森林积蓄量106.9万立方米。县内药材资源也很丰富,“桐桔梗”驰名全国,辛夷花、夏枯草、射干等销往东南亚。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金铜矿、石灰石、大理石、明矾石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极具开发价值。枞阳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石灰岩、铜金矿、泥炭三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极有开发价值。境内有白荡湖、菜子湖、陈瑶湖、枫沙湖四大湖泊,可养水面近四十万亩,是发展“水体家业”的优势所在。芡实莲籽糊:是根据《本草纲目》的有关药理,在国家水产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开发研制的一种纯天然水生植物营养保健食品,先后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中国绿色食品。产品选用野生芡实、莲籽、藕粉等水生植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科学配方和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含有较高的氨基酸、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能滋心润肺、舒胃化气、明目美容、补脾肾等。长期食用,能延缓衰老,益寿延年。
脱水蔬菜:采用热风干燥工艺,日产脱水蔬菜4吨,主要品种为甘蓝菜、胡萝卜、青葱、四季豆、苔干菜等,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内主要为各大方便厂提供配料。
无糖荞麦糊:本品以《本草纲目》为依据,精选优质苦荞麦为原料,采用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研制面成,不含任何色素和食用添加剂。本品富含人体必需的钙、磷、植物蛋白、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维生素,具有祛寒去火、养颜护肤、清凉解热、补血养神的食效,对高血压、高血糖的人更具独特效果。经常食用能有效地调整人体各种需要和合理平衡。
子夜花茶:以纯天然苦荞麦为主要原料,辅以有关中药配制而成。产品包括子夜花香茶、凉茶、南瓜茶等,常饮有一定的食疗效果,其香茶能开胃、健胃;凉茶清凉爽口,消火祛毒;南瓜茶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效果明显。本产品1998年获省科技星火计划产品,1999年获国家级星火计划产品。
香肠:选用枞阳黑猪之鲜肉,辅以安徽名酒,特制肠衣精工灌制而成,以其独有的广式特色、徽派风味而畅销国内外。
红心咸蛋:选择野鸭子所产的蛋为唯一用蛋,引进国内外先进配方加工而成,列任何添加剂及色素,其蛋黄呈红色,蛋白鲜嫩,口感芳香。本产品是安徽省外贸部门再制蛋出口定点产品,主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地区等。
交通运输
京台高速以及103、229、320、228、227等省道穿境而过,通过铜陵长江大桥与铜陵市跨江相连,航运有长江黄金水道。根据规划,我县交通建设2011-2015年间将完成20亿投资,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港、站建设完成投资4亿元。建设八大重点工程:一是国家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祁济高速枞阳段和北沿江高速枞阳段,新增高速公路100公里;今年内开工建设池枞大桥。二是干线公路升级工程,争取普枞一级公路项目立项并开工建设。力争完成义小公路、白会路等升级为省道,铜安路由现在的技术等级二级提升为一级。三是农村公路完善工程,完成农村公路改造751公里,消除境内县道砂石路面。四是港口建设工程,新建万吨级泊位1个,5000吨级泊位2个,3000吨级矿业综合码头2个,东方特种船舶基地项目1个,万吨级造船项目1个。五是运输场站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大型公路客运中心,实施县城区汽车站外迁,建成城关社会公益型停车场。六是城乡交通便捷工程,鼓励县城公交向城郊延伸覆盖。七是安全应急保障工程。八是科技节能环保工程。规划的合安城铁过枞阳,今年计划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开工建设池枞大桥和祁济高速枞阳段。完成农村公路路面改造111公里,其中县道路面改造81公里,乡道路面改造30公里。开工建设并完成全长12公里的庐十路路面改造任务。完成全长10公里钱桥至白湖公路和150延米的白湖大桥建设任务。建设大型公路客运中心二级汽车站1个,社会公益型停车场1个。完成渡改桥11座、标准化渡口改造项目3个。力争实施全长47公里的老枞桐公路路面改造和全长12公里的义小公路小缸窑至雨坛段路面改造及大窑圩埂段软基处理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人文历史
枞阳是桐城派的发祥地,自古名人辈出,如明代贤臣齐之鸾。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明桐城(今枞阳雨坛乡人),是枞阳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据传齐之鸾先祖本明代功臣凤阳徐达,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因避祸南迁,故更姓为齐。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齐之鸾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故此,之鸾乃变成枞阳雨坛查岭齐氏一世祖齐添福(天福)后代。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齐之鸾在任刑部给事中期间,直言敢谏。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卒于任上,时年52岁,卒后列入乡贤祠奉祀。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对桐城派的兴起有先导作用。姚莹在《桐旧集》序中曰:“自齐蓉川(之鸾)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钱澄之)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齐之鸾著有《蓉川集》、《南征纪行》和《入夏录》等各若干卷。之鸾诗歌直面现实,出语新奇,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始祖。,另外,雨坛齐氏后人齐遇以进士官广州按察佥事;齐心孝以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齐维蕃以举人官台州知府,科第蝉联;齐述,号柳峰,明代人,诸生,工诗,性淳谨。中岁游于太学,例授别驾,坚辞不就,耕于白兔湖滨,以吟咏自娱。著有《柳峰集》;齐琦,字越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转户部任职,清出屯粮银二万余。出任浙江绍兴知县,大力简拔人才。琦名为文作诗,每一字句,均加以锤炼。著有《慕草》诸篇。齐鼎字调宇,号重客,明万历间诸生。聪慧瞻博,文雅标名。著有《蒯侯集》、《姓史》、《史略》等。齐杰字士庸,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江西赣州知州,卒于官衙;齐登辅字员倩,清代人。由贡生授山东青州府通判,升江西南安府同知,政绩卓异,升赣州道,未任归里。工诗文、善骑射,琴棋、音律、医卜皆冠绝一时。年八十四卒;齐永字肇奕,号西,清代人。初任福建临海县丞,防治海水为患,保障居民安全,政绩卓著,上官令护福宁洲并福安县印,皆有政声。后服母丧归里,刻其先人蓉川遗书并著《青莎馆集》行世。时里人称齐姓为大族。而高甸吴氏,以吴承恩(非《西游记》作者)、吴承颜,系同族兄弟,学行和政声,有名于时。承恩以选贡官潞南通判;承颜以贡生官监察御史,謇谔敢言,声震一时。与吴承恩同时,还有吴时逢,又名天启,以诸生通任侠,结识很多豪俊之客,名贤亦推许之。吴直以举人力攻古文,与同里方灵皋(方望溪)友善,刘大櫆乃其弟子,著述极富。吴汝纶(挚甫)以进士官冀州知府,同武昌张裕钊为至友,精攻古文,当时有“吴桐城”、“张武昌”之称。吴汝纶不仅学识渊博,志在维新,原欲为国抡才不得,乃施之乡邦,建立桐城学堂。时至清末,吴汝纶力举桐城派大旗,并适应新的潮流,奋起改革,开办新学,将桐城文派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称得上是桐城派的后起之雄。明末清初,浮山人方以智的《文章薪火》和石矶人钱澄之的《田间文集》中提出的文学理论,以经学之文导启学派,拯救古文之衰,树立了桐城文派文章的楷模。清代“桐城派”三祖都是枞阳人。方苞祖籍义津方皋庄;刘大櫆,汤沟陈洲人;姚鼐祖籍今义津镇姚王集。枞阳是桐城派的发祥地。明清之际,枞阳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出现了民间文化部落,区域文明随之逐渐形成,各种文化悄然兴起,文风日盛。枞阳人方苞师事钱澄之,首倡"义法"之说,开创"桐城派"文学主张,奠定了文派的理论基础。继之而起的是汤沟陈洲人刘大櫆,他的"音节神气"之说是对方苞"义法"说的继承和发展,在散文的艺术美方面发挥了自己的见解,成为桐城派的中坚和桥梁。钱桥麻溪人姚鼐,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作家,他综合方、刘文学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统一的主张,强调"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的观点,倡导"阳刚"、"阴柔"之说,肯定了散文风格的多样性。至此,桐城派古文创作理论已臻于完备,强有力的作家集团得以形成,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向全国展开,文章风气遍及神州,出现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赢得了"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美誉。枞阳县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建城于下枞阳,以阻魏兵南进;唐代辅公祏起兵反唐于枞阳镇;南宋李全镇守幕旗山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今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张献忠扎“四营”于枞阳镇,并进军浮山寨;雨坛乡黄公山,原名高山,取高出当地群山之义。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攻下皇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死。出外募兵的侍中黄观闻变后,在贵池乌沙投江而死,其妻闻讯,携玲、角二女亦投江殉难。为纪念黄观一家之忠孝节义,邑人方佑会同当地名流,在雨坛乡黄公山(高山)顶部开阔处,建黄公祠(俗称“黄公大王庙”)三进,并将高山改名为“黄公山”。每逢黄观殉难日,乡人瞻拜不绝,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胜地。在明代,黄公山周围群众自觉封山护林。清朝宰相张廷玉笃爱黄公山风景,特在石壁上亲题“神林永禁”碑(石刻至今犹存)。:清代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在陈湖、水圩一带创立了桐东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敌、伪、顽的反动势力;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枞阳镇成为解放军中线指挥部,县属江心洲和沿江各码头均成为解放军的起渡点。枞阳西乡喜文,东乡重武。民国17年,共产党人章逐明在章家大屋创建了桐城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同年11月,成立了中共桐城区委,下辖15个支部(其中有10个支部在今枞阳县境)。次年8月,成立了中共桐城县委,下辖区委3个(其中2个区委、19个支部在枞阳县境)。这期间,浮山成为安(庆)、桐、枞、庐地区共产党的活动中心,浮山中学成为秘密交通站,会圣岩吴富之家成为中共县委机关。民国19年,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会宫召开了8县联席会议后,枞桐地区掀起了武装斗争高潮,枞阳人陈雪吾、吴克正、张舜卿等在欧家岭领导了武装暴动,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陈瑶湖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并成立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枞阳人民在沿江一带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民国3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近20万人抵达枞阳沿江一带,枞阳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和支前,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到新中国诞生,枞阳人民为之奋斗了20余年,牺牲了600多名优秀子弟,著名的烈士有童长荣、史伟、史逸、陈石奇、陈雪吾、吴克正、吴鹏武、疏冠中(苏拓夫)、黄静寰(黄彬)、张舜卿、朱锦铭等等。他们的英雄业绩均已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他们的英名将与世长存!
科教文化
新中国建立后,县文学艺术事业日益繁荣,县黄梅剧团蜚声大江南北,民歌创作誉满诗坛,文学作品不断发表,一批文艺新人正在茁壮成长。1989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63个、文化馆站13个、文物管理所1个、图书馆74个;广播站遍及乡镇,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全县从城镇到农村,从儿童到老人,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领域里,慈云桂成为“中国计算机之父”,汪旭光号称“炸药大王”,疏松桂点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倪皖荪从事低温声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王奎仁发现了“张衡矿”,陶善昌研制了国际首创闪电探测定位系统,他们的科研成就,均为世人所瞩目。据初步统计,枞阳人现在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的教授级的专家就有100余人。在县内,1989年,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已有200余人;科技兴农、科技兴渔、科技兴厂已结出丰硕成果。悬壶济世、行医卖药,在枞阳大地上自古有之。在这块土地上,名医辈出,药店如林。名医古有余霖、许丽京,今有查少农、疏元善、汤春生等;医学名著有方以智的《医学会通》、余霖的《疫疹一得》、许丽京的《医方新编》等等。1949年统计,全县中药店132家,中医人员279人。1989年,全县乡以上医疗单位有60个,职工1293人,其中930人有技术职称(副高以上的有26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一般疑难病症可以不用出县便能诊治,人民健康基本得到保障。县境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有舞灯、划龙船和武术,其中“东乡武术”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历史上曾出现“三十六名教”;而今到处兴办武馆,武术之花开遍枞阳大地。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教学常抓不懈,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在历次省市体育运动会上枞阳健儿均获得较好成绩,如蔡声和在安徽省首届运动会上夺得百米跑第二名,取得了零的突破;1958年,焦志华在安徽省100米蛙泳比赛中,打破了省记录,荣获第一名;1981年,施小平在安徽省少年棋赛中,获得象棋组冠军;1986年,吴卫凤获全国六运会女子柔道第三名,后在亚运会上又夺得银牌。枞阳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三面环水、“望之若浮”的浮山,有“亚浮山”之称的白云崖,有何宰相读书的青山石屋,还有“秦始皇三鞭抽不动”的岱鳌山。浮山为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以108洞和400余块古代摩崖石刻著称于世,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县境文物古迹众多,仅名人墓葬就有方以智、钱澄之、刘大櫆、姚鼐、王胜、方学渐、阮鹗、吴应宾、吴汝纶、李光炯、房秩五、鲁生等数十处之多;至于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古代建筑、馆藏文物等等,更是难以枚举。名胜古迹
建国后将清代桐城区域一分为二,古桐城的桐城八景桐城枞阳两地亦平分秋色,位于枞阳的有:浮山夕照、枞江夜雨(又名枞川夜雨)、竹湖落雁。“浮山夕照”:浮山张公岩,宋朝进士任江西路转运判官张同之,和州人,因游浮山,爱不忍去,遂弃官学道于辟谷岩,相传辟欲仙去,因称张公岩。张公依岩筑楼名夕阳楼,楼后有井,容水六担,久旱不涸,汲之旋满。每当夕阳西下,经折射入井,泉水浮动,红光摇曳,出现日照光环奇观。因名“浮山夕照”。浮山夕照,明·许浩,浮山景迹写难穷,翠壁丹崖几万重。惟有夕阳留返照,乔林掩映彩霞红。清·张骅,烟生石上烟凝碧,日落峰头日影黄。返照入林山倒没,余辉映水塔生光。人驱古道牛羊下,风送归巢鸟雀忙。共识夕阳无限好,挥戈争得驻西岗。浮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枞阳县中部偏北地区,白荡湖畔,北距合肥120公里,南距县城30公里,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掠境而过。浮山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以火山地貌为其主要特色,植被繁茂,人文景观独特,儒、佛、道"三教"荟萃,历史悠久,名士辈出。浮山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区面积76.6km2,1983年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列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该景区以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风光而著称于世。张公岩景区是浮山主景区之一,此处集宗教遗迹、火山岩洞、摩崖石刻于一体。浮山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性的白垩纪晚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破火山,地质学上称浮山组——浮山旋回,经过大自然一亿多年的风雨精雕细刻剥蚀,形成张公岩天池、会圣仙桥等别具特色的六大景区,景区内叠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钟、天桥与涧流,幽谷与湖荡遍布,被看作是中国的“维苏威”。在这里游人可以亲身体验浮山火山爆发、岩浆溢流、火口坍陷、再喷发,缓慢侵出等五次火山活动过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这里还有江南最大的岩洞摩崖石刻长廊和宋代莲花座及石雕佛像群。或山鸣谷应,或清澈可鉴。深山幽林中又有洞十余个,其中以宽敞可容几千人的观音洞为最。纵横交错,缠绕诡秘的峡谷中,以飞来峰下的“天柱一绝”神秘谷最为奇险。谷底54个洞穴形态各异,云集交错,洞连洞,洞套洞,洞洞相连,人游其中,狭窄处须屈身匍行。谷旁古树虬枝,谷内怪石异草,恍似仙境,引人入胜。
“枞江夜雨”:现名“枞川夜雨”:枞阳镇历为商贾云集之地,扬帆系缆,车马往来。沿岸荻影投滩,芦花飞雪。每当夏秋之夜,芦叶纷披,随风送响,或瑟瑟如小雨淅沥,或萧萧如大雨骤至,若倚篷窗静听,尤觉微妙。因名“枞川夜雨”。枞川夜雨,明·许浩,枞江夜雨势如倾,拂柳滋花尽有情。几个渔翁趁新水,江头无数棹歌声。清·张骅,风起湖波催暮景,云来山谷暗人家。飘零几度蛟台屐,寂历今宵夜雨槎。芦叶有声和漏水,松枝堪爱惜阴嘉。惭余独酌官如客,落日潇潇水一涯。
“竹湖落雁”:竹子湖位于拔茅山之东北,芦荻掩映,湖草丰盈,每当秋末凉风,群雁南飞,悠然而下,栖息于此。一日湖滩乱石叠起,形如立锥,秋水落浅,有似群雁纷纷落地之状。因名“竹湖落雁”。山上建有观雁亭,为晋朝枞阳县令陶侃来此观雁之所。竹湖落餍,明·许浩,大地西风振荻芦,雁衔秋色下平湖。眼前尽是潇湘景,谁为挥毫入画图?,清·张骅,怅望湖天旅雁过,蒲荒秋水意如何?,声从向晚添寒泪,影带斜阳动碧波。月色有情沙更白,芦花无恙夜常和。只疑落后书偏少,不似凌空字尚多。
“荻埠归帆”:老洲头往日洲头突出大江,后因洲土随江水流失形成半岛,沿岸芦苇密集,挡风避雨,天然屏障,为来往归舟良港。每当晚霞灿烂,由对江南岸大通溯江而上的归帆,先后接踵,近如锦帆片片,远似素影翩翩,目不暇接,蔚然壮观。因名“荻埠归帆”。荻埠归帆,明·许浩,肃肃金风漾碧流,锦帆片片白云秋。晚来系缆知何处?只在芦花浅埠头。清·张骅,溪云暗淡夕阳收,细草寒江奈石尤。滚滚浪花随返棹,萧萧芦叶响孤舟。浮鸥不动汀烟冷,渔火相将树影留。望到水乡思更切,不堪薄宦又经秋。
气候物源
枞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6.5℃,年均积温5129℃。冬季低温而无严寒;春季温和;夏季温度虽高但不酷热;秋季略高于春温。由于季风环流和地形影响,县境冬季多北风,春秋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冬季降水量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总量40%。境内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有白鳍豚、江豚、小灵猫、水獭、中华鲟、小天鹅、黑鹳、鸳鸯以及鹤类和各种雕鹗等。植物有942种,隶属173科,其中药用植物有354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银杏、金钱松、杜仲、青檀、水杉等5种。主要矿产有铁、铜、明矾石、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煤、泥炭、陶土、黄沙等。农业生产
农业:枞阳为农业大县。1949年,全县可耕地有59.46万亩。50年代起,县境大规模围湖造田,1967年可耕地已增到93万亩。后因退田还湖、停垦还林以及建设用地,至1989年末,可耕地减至64.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74亩。新中国建立后,县境实行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接着,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兴水利,使防洪防涝能力逐年增强。50年代,开始围湖造田,扩大了耕地面积。60年代,提倡科学种田,不断革新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方式。70年代,区乡建立农机(技)站,形成科技兴农的网络,并提高了作物复种指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实行了以联产承包为中心内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为提高。1989年,粮食总产为28349.5万公斤,棉花总产为269.6万公斤,油料总产为86.58万公斤,畜禽总量为50.1万头(只);农业总产值为18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7元,农民储蓄总额为3380.3万元。2010年“三农”工作持续加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我县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称号。棉、油、肉、蛋和水产品生产稳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陈瑶湖镇跻身省级粮食产业集群专业镇。成功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水利建设累计投入1.02亿元。马鞍山水库除险加固、白荡湖南站改造工程完工。总投资4亿元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扎实开展。完成建设用地置换2167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成效。改造县道砂石路100公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国家阶段性验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继续实施。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64亿元。深入清理农村集体“三资”,全面推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在所有村(居)选举成立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扎实推进“两镇二十七村”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整村推进2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减少贫困人口6000人。林业:林业生产,几起几落。明清之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上“无崖不树,无径不竹,无涧不花,无石不苔”。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新中国建立后,全县林业用地约为56万亩,其中有林地44万亩,立木蓄积量为6万立方米。1958年,因“大炼钢铁”和毁林开荒,树林被滥伐,林地面积急剧减少,至1976年立木蓄积量仅有1.5万立方米。1981年,全县林业实行“三定”,农民植树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至1983年林地面积已达53万余亩。1989年,森林覆盖率为18.1%,立木蓄积量约20万立方米。
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兴旺发达。枞阳县早在50年代就是全国22个淡水渔业重点县之一。新中国建立时有水面61.2万亩;50年代末,因围湖造田,蓄水面积逐年缩小。1984年,开始退田还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水产品有各种鱼类和龟、鳖、螃蟹以及莲、藕、菱、芡实等等,其中甲鱼、鳝鱼(黄、白鳝)、银鱼、鳜鱼、螃蟹、莲子、芡实为特种优质产品,每年有大量出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实行了联产计酬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由天然捕鱼转入以养殖为主,水产养殖出现了新的局面。1989年,全县水域面积为37.5万亩,另长江可利用水域13.5万亩;水产品产量为750万公斤,渔业总产值899万元。
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县境滨江背湖,历史上湖口未建节制闸,湖水随江潮起落,造成“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无水旱灾”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白荡闸、梳妆台闸、湖东闸、永登闸、枞阳闸等;拓宽加高74.5公里的长江大堤;兴修众多的水库和塘坝;疏浚大小河道和沟渠;兴建100余座电力排灌站。198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56.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46.6万亩,基本上解决了水旱灾害的失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