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津镇地图
义津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义津镇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27.4公里,完成义津至钱桥十字路、义津至浮山岔路水泥路面浇筑工程。义津至小缸窖公路工程,土路基即将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以义津新镇区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07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实施了义津镇总体规划修编,并已通过市县专家组评审。该规划确立了以义津新镇区为义津镇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居住中心,同时围绕该中心,大力推进四个民营经济集中区建设,即:华美纺织集中区、朱公功能区(杨湾工业集中区)、牛集传统加工业集中区、塔桥循环经济区。新镇区完成商住楼面积10320平方米,兴建下水管道1.5公里。历史足迹
义津,宋朝时名白杨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系枞阳县三大古镇之一,境内有吐秀山、将军山、玉屏山。尚存名胜古迹有:明末姚康伯墓、史可法词石碑,桐城派文学家姚鼐、同治进士桐城中学创始人吴汝纶墓等。经济发展
2005年乡镇合并以来,义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加快发展,富民强镇”这一主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顽强拼搏,扎实苦干,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国民经济: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增加值3500万元,农业增加值1.2亿元,财政收入327.2万元,劳务输出近1.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834元。
农业经济:2006年全镇粮食总产量49268吨,油籽总产2060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9570万元。水产、畜禽养殖等开发性农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传统农业正逐步走向市场。2006年,全镇水产品产量达4505吨,总产值4250万元。生猪出栏和存栏分别为25500头和15700头。通过成功实施种植养殖补贴、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改革,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全镇共发放贷款7600万元,各项存款余额742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75万元。
民营经济:义津镇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积极鼓励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作为振兴义津经济的突破口来抓。抓典型引路,抓市场培育,着力培植大户,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畜牧、水产、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业。华美服饰、家国牧业、丰禾生态养殖、义津畜禽养殖、万兴新型建材、牛集养鸡厂等一批民营企业已崭露头角,逐步显现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2006年,全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9亿元。家国牧业、丰禾生态被评为省、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财贸:2006年,义津镇本级财政收入共完成327.2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212.47%,比上年同期增长214.1万元,增幅达189%。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消化历年与县结算赤字96.12万元。2006年度,全镇经济发展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双列全县第一位。
招商引资:义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发展镇域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广泛捕捉招商信息,着力拓宽招商渠道,强化责任措施,优化招商环境。结合义津实际,围绕轻工纺织、农业综合开发等优势资源,依托工业功能区、新集镇平台,充分利用纺织、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等支柱产业实行招商。在进一步扩大华美、家国等原有项目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成功引进天瑞实业、万兴建材、义津加油站、义津商城等外来项目。两年引进资金近2亿元,大大增强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功能区建设:义津镇党委政府从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入手,不断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枞桐路横穿镇境的区位优势,集中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快土地征收和平整工作,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征收土地近200亩。与此同时,积极利用土地置换政策,置换土地150亩,盘活存量国有土地80亩,极大地增强了乡镇功能区建设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