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聊城市地图 > 阳谷县地图 >
阿城镇地图
阿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阿城镇交通

阿城镇交通便利。明清时期,镇为大运河所经,扼南北水运咽喉,处东西陆路要冲,水陆交通便利。镇东南部陶城埠为黄河重要渡口和客运码头,下通济南,上达郑州。齐(河)南(乐)公路横贯镇中部,聊(城)位(山)公路经镇东部。另有专线防汛公路贯通镇驻地和金堤。镇汽车站每日有驶往济南、泰安、淄博、青岛、安阳、濮阳、新乡等地的班车通过。

历史名人

阿城镇历史上名人颇多。战国时期阿邑(今阿城)人孙膑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其本名失传,因在魏国受过“膑”刑,故名孙膑。齐威王时任齐国军师,先为齐国田忌设“批亢捣虚”之计,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后又用“减灶”之计惑敌,再败魏军,魏军统帅庞涓势穷自杀。所著《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崔山汉墓中出土其残编,经整理得440筒,11000余字。程昱为三国时东阿(今阿城)人。先在兖州刺史刘岱部下任都慰。曹操据兖州,迁为寿张县今。后又升为中郎将,任济阳太守,督兖州。程昱长于谋略,屡为曹操献计献策,多为采纳,累迁至振威将军、安国亭侯。死后谥号车骑将军。曹元用,字子贞,元代著名史学家,阿城镇人。少有才华,为阎复所用,荐入翰林,官至礼部尚书。曾参与撰修《元实录》,诠释《贞观政要》,有《超然集》四十卷传世。

镇村规划及建设

阿城镇镇村规化建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2001年3月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随着聊城创办国家级旅游城市的验收和阿城镇海会寺的开发建设,为阿城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阿城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发展蓝图已规划完毕,并通过了县政府的批复实施。目前,镇区三纵三横框架已经形成,城镇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扩大集市100多亩,新建和完善改造了蔬菜、粮食、畜牧、百货、鞋帽、布匹、木材家具、建筑材料、生产资料、工业品等9处专业市场。阿城镇农贸大市场已成为阳谷、东阿、台前、东平四县接界处最大的农贸市场。镇政府紧紧围绕“以农稳镇,以工富镇,以商活镇,以城兴镇”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与时俱进,把阿城建设成为设施配套,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城镇。

历史述要

阿城镇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此地春秋时称为“柯”,处齐国西部边境,因地近泽,故名。古时“柯”、“阿”二字通假,故亦称“阿”。汉设东阿县。南北朝时东阿县治东迁。此地仍沿称阿城。置阳谷县,阿城属之。隋镇域内叠路头村附近原为阳谷县城所在地。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遭黄河水患而迁离。元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设阿城上、下二闸,委闸官驻镇专司河水蓄、泄事宜。上闸位于上闸村,保存尚好。下闸已经毁坏殆尽。清朝时期,阳谷县丞驻镇开衙理事,称“县二堂”,民国初年于此设义和乡。1929年重新区划为阳谷县二区,区公所驻阿城镇。1939年9月,成立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流动于阿城附近村庄。1947年秋,设置徐翼县,县政府一度驻阿城镇海会寺内。1949年8月,徐翼县建制撤销,阿城镇仍回属阳谷县。建国后,先后于此设阳谷县第二区、阿城区、阿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阿城镇。2001年3月撤乡并镇,原范海镇并入阿城镇。

名胜古迹

阿城镇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璀璨。镇驻地西北三华里处有东阿故城遗址。镇驻地西南5华里处有马湾遗址。西南15华里处常楼村南有黑土坑遗址。镇驻地南端的海会寺创建于清康熙年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等落成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典型的清代古代建筑群落,总面积近百亩,分为刘公祠、佛寺和运司会馆3个自成体系的单元。镇西北三华里处东阿县故城遗址中的古阿井(亦称阿胶井)乃海内外罕见古迹。有关此井的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于汉代的《本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东阿故城中央阜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即指此井。井以青砖砌成,上覆以石板。井侧原有接官厅、龙神庙等建筑,今仅存一石质碑亭。碑亭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六角对称,结构紧凑,额题“济世寿人”四字,左右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亭下石碑高五尺,宽二尺余,上镌“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朴自然。海慧寺,位于阿城镇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寺碑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所建,至今仍坚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亩,由刘公祠、海慧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原有殿堂、僧房、楼阁200余间,现存81间。海慧寺作为寺院建筑,结构完整严谨。沿其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和前殿、中殿、大殿、三大殿及三进院落。山门三间,额匾上写“海慧寺”三字。山门外原有二个大石狮,其上建亭,称为狮子亭。山门内有泥像哼哈二将,高约一丈五尺。进山门即是前院,院内东西两侧建有钟鼓二楼。前殿三间,内有二个佛龛,关帝与韦驮二神像南北相背而立,东西山墙分别立着四大天王。中院有中殿三间,为穿堂式建筑。殿中南向供弥勒佛,靠背北向供观音菩萨。院内各有平顶配房五间。后殿是正殿、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木结构、砖登顶、是寺内主体建筑,比前殿、中殿都高大宽敞。正中供奉三尊木雕池佛坐像,中间一像是释迦牟尼、俗称西天如来佛。海慧寺后院落两面三刀旁各有小院,以中轴线为准左右对称。西院为大悲阁,东院主体为方丈阁。海慧寺是阳谷现存的古代文化宝贵遗产。

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城镇

阿城镇原属阿城县管辖,后为阿城市市区,今为阿城区城区。位于阿城区腹地,东临阿什河,南、西、北三面为阿什河乡(城郊乡)所环绕,是一个纯城镇人口的聚居区。滨绥线铁路设有阿城站。阿城镇是一座古城。始建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为阿勒楚喀协领所建新城,并将协领衙门由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移驻新城,名为“阿勒楚喀城”(即阿城镇)。城以阿勒楚喀河得名。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阿勒楚喀副都统移驻阿勒楚喀协领旧署,遂为副都统衙门驻地。初为木城,几经重修扩展,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重修,形成南北大街长4.5里,东西大街长2里,城外挖有护城壕,共留8门。城高8尺,壕深6尺。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阿城县,驻阿勒楚喀城,县名乃以阿勒楚喀城名简化为“阿城”。中华民国时期,县城分设一区、二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称阿城保,1939年改为阿城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城关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改为阿城镇。1958年9月,改称阿什河人民公社。1964年5月,将原阿什河公社实行城乡分治,设置阿城镇和阿什河公社。阿城镇公社管辖城内街道,阿什河公社管辖城郊农村。1980年10月,恢复阿城镇名称。到撤县设市前夕的1985年,阿城镇全镇已发展到占地11平方公里,拥有城镇人口2.3万户、10万人的小城市。1987年3月,在阿城县撤县设市的同时撤销阿城镇,分设4个城市街道办事处。

城区规划

阿城区属工业主要集中于原阿城镇内,并有省属阿城继电器厂、黑龙江涤纶厂、黑龙江纺织印染厂、制糖机械厂等著名的大中型企业。市区内大小街道大部分已扩展和整修,主要街道为沥青路面,街道两旁进行绿化,是一座工商业、文教卫生和旅游业兴旺发达和楼房林立的小城市。城内有建于清代、造型考究的清真寺和文庙;城南2公里处的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为金朝初期的都城,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