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镇地图
张秋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历史
张秋镇宋元时称“景德镇”。明弘治七年,运河决口,景德镇惨遭淹没,临塞决口告成后,更名“安平镇”。明末又改称张秋镇。明礼部尚书、大学士东阿人于慎行在《安平镇志序》中称张秋为:“南北几十里辐射而受成焉,则尤称要重哉。乃其地籍东阿,而错麓阳谷、寿张之境,三邑鼎时而有之。……漕渠出齐鲁之郊,旋之若带,张秋有结也”。随着明代运河商品流通的频繁,安平镇遂发展成为商业性城镇了。张秋镇地处寿张、东阿、阳谷三县三县鼎峙,横跨运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向有“南北转运锁钥”之称,自明以来就为封建政府所重视。明景泰年间,寿、东、阳三县王薄分署张秋,张秋始立三县管河主薄厅。成化年间张秋又设有都木分司署。自明弘治四年后,“张秋河厅始有专设,注以通判任”。至嘉靖四十三年,又添设捕盗通判用以弹压一方,这样张秋又设有捕务管河厅署。此外,自明代在张秋的封建官僚机构还有都察院、布政司、巡检司、税课局等。张秋镇位于县城东部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北与阿城镇毗邻。张秋之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北宋设张秋镇。1940年成立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1964年撤县建镇,先后设张秋区、张秋人民公社。1984年设张秋镇至今。闻名中外的武松打虎景阳冈坐落在辖区内,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和“江北小苏州”之美誉。主要名胜古迹有景阳冈旅游区,龙山文化古城迹址,任疯子坟、挂剑台、乾隆晾衣台、五体十三碑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极大。借助运河文化和景阳冈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运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高起点,建设新型小城镇,东西大街拓宽了30米,两旁临街店铺全部为当前流行样式的高层楼房,具有浓厚的现化气息;南北大街宽25米,仿古步行商贸饮食一条街,古朴大方风格独特。张秋镇是乾隆下江南的必经之地。现在还有乾隆皇帝的晾衣台。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沿京杭运河曾多次南巡。有一次,船到运河重镇张秋,忽然风起浪涌,浪花打湿了正在船头观赏美景的乾隆。于是,御船靠岸停息,一为体察民情、游览观光,二为晾晒浪头打湿的皇袍,故名。聊城的木版年画始于阳谷县张秋镇,已有近300年的生产历史。清初,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阳谷县张秋开设了3家年画店。后来,其中的刘振升画店迁至东昌府清孝街。经济发展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经济发展上提出了“明确三个目标,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五个突破”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建立了占地500亩的民营工业园区,入住企业30余家,形成了塑料化工、清真肉食加工、机械铸造、面粉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借助运河文化和景阳冈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运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高起点,建设新型小城镇,东西大街拓宽了30米,两旁临街全部为当前流行样式的高层楼房,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南北大街宽25米,仿古步行商贸饮食一条街,古朴大方风格独特。政策优惠,环境优越,民风朴实的张秋镇将为您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宽松优美的投资环境。张秋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创新思维、更新观念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总开关,多次组织有经营理念的有识之士走出去,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感悟发达地区创大业、大发展的精神和干劲,破除不思进取的陈旧意识、孤芳自赏的封闭意识,从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思想解放热潮,推动了该镇民营经济一次又一次的膨胀发展。肉制品宰杀加工企业由最初的一家发展到如今的8家,由单一宰杀发展到猪、牛、羊、鸡、鸭多品种宰杀,达到了年宰杀加工30万头生猪、100万只羊(牛)的生产规模,年创外汇1200万美元。张秋镇独特的人文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该镇通过绿化美化城镇建设、人文景观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完善的“硬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并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放心投资、安心创业,为企业发展创造春天般的良好环境,真正让项目谈得成、留的住、建得快、发展好。张秋镇坚持激活民间资本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基础上,确立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的发展思路,使市场意识、经营理念融入到千家万户、各个企业,通过典型引导与能人带动,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西义和村党支部书记吴士荣由原来饲养肉鸡发展到投资800万元新上永兴钢球有限公司,维尔康三阳食品有限公司在四位股东创业的基础上抢抓机遇,实现了与济南维尔康食品有限公司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几年来,全镇共培植发展肉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塑料化工等民营企业28家,年创利税600多万元。招商引资
张秋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动力,立足畜牧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好“两个重点”、强化“三种理念”在促进企业发展上,张秋镇突出抓好“两个重点”:一是扩大交流,加快发展。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发展。二是发挥产业优势,以商招商。同时强化“三种理念”:一是求远不舍近。树立镇内镇外都是商,远近结合广招商的理念。二是求大不舍小。无论大项目还是小项目,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都积极争取。三是求上不舍下。既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又注重挖掘民间资本用于企业建设。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跨国界、跨地区对接,很多国内外客商把加工基地建到张秋镇。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畜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畜牧强镇。强化企业管理能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为改变“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认识。张秋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厂长经理到外地进行考察学习,对发展经济功臣予以轿车、电脑等重奖,极大地激发了全镇人民群众想干事、干大事的发展热情。全镇民营经济总量实现了“裂变式”发展。目前,济南维尔康食品有限公司与山东三阳食业有限公司合资1.8亿元组建的山东维尔康三阳食品有限公司运营良好;联合新上的投资1.5亿元的景阳冈冷轧薄板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在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钎具厂、钢球厂、中敖肉牛等一批项目正在操作中。历史沿革
张秋镇宋元时称“景德镇”。明弘治七年,运河决口,景德镇惨遭淹没,临塞决口告成后,更名“安平镇”。明末又改称张秋镇。明礼部尚书、大学士东阿人于慎行在《安平镇志序》中称张秋为:“南北几十里辐射而受成焉,则尤称要重哉。乃其地籍东阿,而错麓阳谷、寿张之境,三邑鼎时而有之。……漕渠出齐鲁之郊,旋之若带,张秋有结也”。随着明代运河商品流通的频繁,安平镇遂发展成为商业性城镇了。张秋镇地处寿张、东阿、阳谷三县三县鼎峙,横跨运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向有“南北转运锁钥”之称,自明以来就为封建政府所重视。明景泰年间,寿、东、阳三县王薄分署张秋,张秋始立三县管河主薄厅。成化年间张秋又设有都木分司署。自明弘治四年后,“张秋河厅始有专设,注以通判任”。至嘉靖四十三年,又添设捕盗通判用以弹压一方,这样张秋又设有捕务管河厅署。此外,自明代在张秋的封建官僚机构还有都察院、布政司、巡检司、税课局等。张秋镇位于县城东部。张秋之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北宋设张秋镇。1940年成立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1964年撤县建镇,先后设张秋区、张秋人民公社。1984年设张秋镇至今。名胜古迹
闻名中外的武松打虎景阳冈坐落在辖区内,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京杭大运河从镇区穿过,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和“江北小苏州”之美誉。主要名胜古迹有景阳冈旅游区,龙山文化古城迹址,任疯子坟、挂剑台、乾隆晾衣台、五体十三碑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极大。借助运河文化和景阳冈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运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高起点,建设新型小城镇,东西大街拓宽了30米,两旁临街店铺全部为当前流行样式的高层楼房,具有浓厚的现化气息;南北大街宽25米,仿古步行商贸饮食一条街,古朴大方风格独特。景阳冈: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说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总占地面积33.3公顷。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虎”字碑。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碑林: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方悬“勋业昭彰”四字匾。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著名书法家刘艺曾为景阳冈题字:“景阳春晓”。现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2002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晾衣台:张秋镇是乾隆下江南的必经之地。现在还有乾隆皇帝的晾衣台。传说,乾隆皇帝当年沿京杭运河曾多次南巡。有一次,船到运河重镇张秋,忽然风起浪涌,浪花打湿了正在船头观赏美景的乾隆。于是,御船靠岸停息,一为体察民情、游览观光,二为晾晒浪头打湿的皇袍,故名。
木版年画:是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木版年画的刻印者,大都是农民,他们平常务农,闲暇时创制年画销售,成为一种副业。平阳木版年画,与河北省武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同为我国历来以年画著称的产地之一。聊城的木版年画始于阳谷县张秋镇,已有近300年的生产历史。清初,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阳谷县张秋开设了3家年画店。后来,其中的刘振升画店迁至东昌府清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