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淮南市地图 > 八公山区地图 >
八公山镇地图
八公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

八公山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后被夏、商征服。西周时建立州来诸侯国,春秋末期改州来为下蔡。区境在西汉时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时属九江郡,汉末及魏、晋、隋时属淮南郡,唐时属淮南道,宋时属淮南路,元时属下蔡县,明、清初时属寿州,清雍正十一年后及明国时属凤台县。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政府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5月,两区划入淮南矿区,合并成立淮南区。11月设置八公山镇。1950年9月,淮南矿区调整农村区划,淮南区改为第三区,1951年11月第三区改为蔡家岗区。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名称。

资源

八公山矿产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的矿产资源不下50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大理石、石灰石、紫砂页岩、高岭土、矿泉水、龟纹石、紫金石等,品位较高,储量都十分可观。近年来我们利用紫金石开发出的紫金砚系列产品,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旅游产品,目前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

新农村建设

该镇党委、镇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对财力较好的村按照新规划高起点进行建设。该镇建设了朱岗新村一期、二期工程、杨家地农民新村一期工程、钱湖农民新村工程、沈巷紫金山庄建别墅100幢、商住楼20幢。另外一种模式是对老村庄的新农村建设。该镇杨家地村投入600万元,新改建房屋2000余间,新修道路5公里,安装路灯120余盏,绿化面积6000余平米。投入200万元对镇八公仙阁公园进行拆墙透景工程,使之成为城镇居民及农民游园观光的好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2007年该镇共投入约7000万元。该镇每个村都成立了村级卫生队,制定了清扫保洁责任制、追究制,做到了垃圾及时清扫清运。有五个村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贴,使老年人充分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地理

八公山区位于淮南市西部,地处东经116°45′59″~116°52′29″、北纬32°35′54″~32°42′47″,东西宽10.13公里,南北长11.84公里,东邻谢家集,西与凤台县,西南与寿县接壤,北隔淮河与潘集区相望。全区面积96.24平方公里。
地质和地貌:八公山西依八公山麓,东临淮河,自然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地势。西部为山丘和岗地,约占全区面积的60%,东部为湾地(近淮为冲积平原),约占40%。全区可耕地15800亩,境内山丘植被覆盖率52%。八公山北起西华山,南至车路山,山势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林荫蔽日,花果飘香,风景秀丽。期间分布有数亿年历史的淮南虫化石,有清冽甘泉。
气候物质:八公山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呈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
土壤与植被:区境内有可耕地15800亩。土壤种类主要是潮湿土、棕壤、黄棕壤、石灰土。除了高产土壤外,一般的土壤缺磷、少氮,有机质低,但钾较丰富。自然植被多分布于丘陵岗坡。
野生动植物:兽类:野兔、黄鼠狼、刺猬等禽类:斑鸠、布谷鸟、猫头鹰、乌鸦、喜鹊、云雀、白头翁等。
植物: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有超过千年的黄连木、过百龄的三角树、连理枝等。
中药材:境内有动植物中药材1000种。药用植物大多属于华北区系植物,绝大部分野生。

荣誉

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9亿元,实现增加值3.12亿元,财政收入47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62元。该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百强乡镇,被省委宣传部授于“双百工程示范点”,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居第十七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委。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第一名、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第二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乡镇党委”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

经济发展

该镇先后被安徽省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百强乡镇,被省委宣传部授于“双百工程示范点”,被淮南市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在安徽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居第十七位。2008年实现财政收入9163万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6220元,同比增长1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800万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全镇拥有金玉资产管理公司、煤矿、水泥厂、宾馆、两蔡集团、砖厂、石料厂、豆制品厂等多家上规模企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截止2009年4月,投资600万元建造的豆腐文化产业园交易和展示大厅主体已封顶,园区内的基础设施也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项目以发展本地经济为主要宗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将有效地整合豆腐产业,传承豆腐文化。2008年该镇不断提高机关效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先后获得了“市级综治模范乡镇”、“市级信访工作四无乡镇”、“区级禁毒工作先进单位”、“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首届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