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镇地图
八公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
八公山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后被夏、商征服。西周时建立州来诸侯国,春秋末期改州来为下蔡。区境在西汉时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时属九江郡,汉末及魏、晋、隋时属淮南郡,唐时属淮南道,宋时属淮南路,元时属下蔡县,明、清初时属寿州,清雍正十一年后及明国时属凤台县。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政府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5月,两区划入淮南矿区,合并成立淮南区。11月设置八公山镇。1950年9月,淮南矿区调整农村区划,淮南区改为第三区,1951年11月第三区改为蔡家岗区。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名称。资源
八公山矿产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的矿产资源不下50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大理石、石灰石、紫砂页岩、高岭土、矿泉水、龟纹石、紫金石等,品位较高,储量都十分可观。近年来我们利用紫金石开发出的紫金砚系列产品,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旅游产品,目前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新农村建设
该镇党委、镇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对财力较好的村按照新规划高起点进行建设。该镇建设了朱岗新村一期、二期工程、杨家地农民新村一期工程、钱湖农民新村工程、沈巷紫金山庄建别墅100幢、商住楼20幢。另外一种模式是对老村庄的新农村建设。该镇杨家地村投入600万元,新改建房屋2000余间,新修道路5公里,安装路灯120余盏,绿化面积6000余平米。投入200万元对镇八公仙阁公园进行拆墙透景工程,使之成为城镇居民及农民游园观光的好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2007年该镇共投入约7000万元。该镇每个村都成立了村级卫生队,制定了清扫保洁责任制、追究制,做到了垃圾及时清扫清运。有五个村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贴,使老年人充分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地理
八公山区位于淮南市西部,地处东经116°45′59″~116°52′29″、北纬32°35′54″~32°42′47″,东西宽10.13公里,南北长11.84公里,东邻谢家集,西与凤台县,西南与寿县接壤,北隔淮河与潘集区相望。全区面积96.24平方公里。地质和地貌:八公山西依八公山麓,东临淮河,自然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地势。西部为山丘和岗地,约占全区面积的60%,东部为湾地(近淮为冲积平原),约占40%。全区可耕地15800亩,境内山丘植被覆盖率52%。八公山北起西华山,南至车路山,山势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林荫蔽日,花果飘香,风景秀丽。期间分布有数亿年历史的淮南虫化石,有清冽甘泉。
气候物质:八公山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呈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
土壤与植被:区境内有可耕地15800亩。土壤种类主要是潮湿土、棕壤、黄棕壤、石灰土。除了高产土壤外,一般的土壤缺磷、少氮,有机质低,但钾较丰富。自然植被多分布于丘陵岗坡。
野生动植物:兽类:野兔、黄鼠狼、刺猬等禽类:斑鸠、布谷鸟、猫头鹰、乌鸦、喜鹊、云雀、白头翁等。
植物: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有超过千年的黄连木、过百龄的三角树、连理枝等。
中药材:境内有动植物中药材1000种。药用植物大多属于华北区系植物,绝大部分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