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福司镇地图
百福司镇相关地区地图:
舍米湖摆手堂
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土家先民发祥于长阳武落钟离山,巴务相为其最早的领袖,号为廪君,古称巴人。巴人后迁至施南(今恩施州)、湘西(现湘西州)、渝水(今重庆市)等地,少数迁至贵州省境内,来凤舍米湖村地处湘鄂渝三省交界的群山中,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据村里老人讲,他们都是唐朝末年迁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龙的后代。村里人世代事农,民风淳朴,不沾赌,唯好摆手舞。古巴人战争阵前舞蹈谓巴渝舞,后由渔猎发展为以种养为主的农业生产后,巴渝舞加进了一些农耕畜养动作,演变为后来的摆手舞,现今已成为土家族人民的传统舞蹈。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摆手堂。此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大门形似牌坊状。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这里有上千年的古寨,几百年的古堂,为渝东、湘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因而被誉为“摆手之乡”、“神州第—摆手堂”。每逢新春佳节,舍米湖寨内热闹非凡,人们披红戴绿,男女老少齐到摆手堂,场内松树上张灯结彩,群众围绕松树跳舞,鸣锣击鼓,先敬奉土司王,然后举行摆手舞,以舞祭祖,欢庆丰收,并预祝新的一年兴旺吉祥,五谷丰登。清咸丰年间陈秉钧(云南广南县人,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进士,官刑部侯部主事)在《题土王词》一诗中形容:“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洞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子歌。”同治年间彭施锋著诗云:“福石(百福司)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迭,一片缠绵摆子歌”,更证明摆手歌舞在该地相当盛行。百福司镇处于三省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
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土司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郎洪波代表提出,今后工作要围绕打造旅游名镇的目标,通过开展摆手节等活动,将百福司镇的名气打出去,把外面的客人请进来。县委副书记田景福参加百福司镇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听取与会代表们的发言后,田景福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着非常大的历史机遇,恩施州将来凤作为副中心城市打造,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龙凤先行区”的申报,铁路、高速公路相继将开工建设等,都将大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能否实现制定的工作目标,关键是开局之年基础打得牢不牢。百福司镇是我县打造“一区三极”中的重要“一极”,今后要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好文化,要唱好一首歌,跳好一支舞,学好一门话,读好一本书,演好一台戏;二是要做活旅游,把客人请进来,建好景区景点,打造名镇名村;三是要做靓集镇,集镇建设要体现出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特色民居;四是要做大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将油桐、生猪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仙人洞
在洞口的正上方,一百多米处有一个圆形的小洞,此洞名曰:仙人洞,据说那是在几百年(或者更长)以前先民遗留下来的杰作,是先民用来埋葬棺木之所,但无人能想象出先民是怎么在那没有任何辅助性工具的情况下,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上雕琢出这奇特的洞穴的,先民的智慧让后人无不称绝,这也给仙人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上穿洞主峰鸟瞰,落印潭、卯洞尽收眼底。卯洞卯洞,四十八洞。南岸较著名的有月亮洞,洞口形如月亮;燕子洞,洞容深不可测,数不清的岩燕遮天蔽日。北岸的大洞内有石磨龛,两块钟乳石,一似石磨,一似缠头帕的妇女在推磨,惟妙惟肖。正洞和大洞比肩而存,路径相通,洞内有大厅,厅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尤其四块巨石,像龙、像凤、像麟、像龟,人称“四大灵石”,不由人叹其大自然的造化!“石上垂莲花十数瓣,天然生成,非人工。”这是《来凤县志》卷六的《地舆志·古迹》中的话,描述卯洞内石钟乳的多姿多彩。“南山卯洞太奇绝,山势回环水势灭;其中灵怪多异常,大洞正洞景差别。”这是清代来凤一位知县游卯洞后的诗作。落地项目投资过亿:去冬以来,百福司镇沙道湾处处是忙碌的施工队伍。自从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开工后,镇里派出10多名干部蹲守在工地,调处有关问题,确保施工有序进行。该项目涉及8个村,建设规模1.38万亩,总投资2752万元。改造完工后,将净增耕地4000多亩。与此同时,边界断头路、经济循环路、省际出口路、农村烟水配套等涉及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百福司连接重庆酉阳五湖乡、湖南龙山火岩乡等地的断头路已陆续贯通,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中心集镇河堤建设项目启动,总投资预计1500万元。集镇还将新建客运站、加油站等;县城“好利来”超市计划投资700万元,在集镇建设大型超市和宾馆。由香港国际伊斯佳集团投资3000万港元的石材开发项目,预计今年6月开工。该镇即将开工的还有5000亩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达1690万元。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罗菊珍介绍,今年落地百福司镇的项目建设投资额将突破1亿元,创历史之最。
循环模式拓宽财路:一排排猪舍坐落在深山,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一块块烟田星罗棋布。自来水管埋田头、入农户,水池连猪舍、接烟区。偏僻的兴安村,村民沿袭多年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村支部书记彭南清说:“‘猪—沼—烟’循环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拓宽了村民的增收门路,美化了院落环境。”,两年前,兴安村返乡农民工田永红、田清刚等,投资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在一批返乡能人的带动下,兴安村先后涌现出生猪养殖大户24户,全村存栏能繁母猪总量达到700多头。去年出栏生猪超过1万头,今年存栏生猪在1万头以上。去年以来,全镇新发展兴安村、冉家村、洞塘坝村3个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近5万头,存栏生猪4万多头;新发展烟叶种植大户41户,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亩以上;动员农民流转坡耕地5.5万多亩,今年新造油桐基地面积1.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