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街道地图
北城街道相关地区地图:
农村工作
党委、办事处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安全、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重点。狠抓农村环境治理、保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形势的长期稳定。19个村(居)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电话、通宽带、通远程教育网络,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和党员活动中心,普法教育进一步深入,营建了健康文明的农村道德新风尚。农业产业结构更超合理,全面提升了棉花、畜牧、林业等农业产业化水平。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4180元。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举办培训班,使农民都能掌握1~2门致富技术。农民的参训率达到了8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
以西工业园区建设和江北片建设为契机,立足于外延扩张、内涵提升,城市化建设进程得到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好落实。修编了104国道东复线以北的控制性详规,完成了坎头张等9个村的二轮村庄规划,基本完成江北片改造的土地征用工作,王林片火车场站规划编制已完成。积极与区旧城改造指挥部协调,解决了浦西、妙儿桥、黄土岭、五里牌等村的有关政策处理后续工作,青岭线黄土岭隧道涉及黄土岭、新宅两村的政策处理已经完成,部分土地丈量完毕。完成通村道路硬化5.6公里,全街道已提前完成省政府提出的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村庄拆迁整合效果显著,完成西园区8个村庄的整合工作,其中后庄和塔水桥两个村整体拆迁改造,新房已全部竣工。安置小区建设稳步推进,已完成104东复线北城段马鞍山300多间民房的拆迁安置工作。
经济发展
自2007年3月23日北城和开发区分署办公以来,北城一班人凝神聚力,自我加压,负重奋起,叫响“招商引资是最大的任务,项目建设是最大的本领”的口号,发动全员招商,强化以商招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限额以上企业由3月份的3处增加到现在的8处,计划年底前增加到14处。目前,辖区共有民营企业24处,现有纺纱能力3.84万纱锭,植物油年加工能力200吨,年加工皮棉2万吨,机械配件加工设备200台套。为充分发挥北城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打造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以德商路、东外环的建成通车为契机,按照高标准、外向型、现代化的原则规划建设两个专业园区,沿东外环占地3000亩规划建设北城高科技生态园,沿德商路占地2000亩规划建设北城工业园,现在北城正配合县有关部门对公路两侧各200米内的土地进行调整,做好土地储备,筑巢引凤,保证大项目及时入园。北城将倾力打造两个园区,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把北城建设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地区。为促进北城特色经济发展,借助全市建设京津济地区畜产品生产基地动员大会的机会,在唐堤建设养鸡小区,在杨堤建设养猪小区,引导分散的养殖户向小区集中。唐堤小区共可容纳200个养殖大棚,每棚养鸡3000只,可喂养60万只鸡,一期工程新建养殖大棚50个。杨堤小区的肉猪存栏量已达1000余头。目前两个小区的基础建设正在进行中,计划于年底前进一步完善,使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为延长产业链条,引进上海客商投资,兴建了宏兴肉联厂,日加工白条鸡2万只,产品全部供应德州扒鸡公司。
农业发展
实现农业总产值228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391.93万元,同比增长572%,农民人均收入5535元,同比增长4%。马鞍山“双宝珠”葡萄、新宅红茄、黄土岭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得到巩固发展。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万馀元,改造了江北渠道,疏浚王林片1800多米河道,修复了净土岙、新宅、唐溪岙三座病险水库,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完成了二轮土地续包工作。通过土地置换或土地出租等形式进行部分村集体留用地的开发,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完成“双证制”培训152人。
教育卫生
北城现有各类学校12处,其中中学1处,中心小学1处,学区小学4处,教学点6处,在职教职工268人,在校生985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站点23处,农民参合率80%以上。
沿革
北街境域,民国前期,先后属泸州城厢和泸县中城镇辖区。1937年,建北城镇至解放。1950年至1952年4月,仍置北城镇公所。5月与南城镇合并,建泸州市城区人民政府,设第一街道办事处。1955年12月,划分为第一、第二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北街办事处。1960年6月,建北城街道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复名北城街道办事处。
概况
北城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5年3月1日,于2007年3月和县开发区分署办公,位于山东夏津县城北侧,下辖19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6万人,辖区总面积3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万亩。境内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308国道、德商公路、青银高速公路、315省道在境内交汇通过,青银高速公路夏津出入口位于北城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