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镇地图
神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神头镇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地跨东经116°27ˊ、—116°57ˊ,北纬37°13ˊ、—37°36ˊ之间。地域宽阔,地势平坦,地面高度在海拔24—13米之间,坡降为1/7000—1/12500之间。神头镇土壤分潮土和盐土两大类。潮土分布神头镇,潜水埋深一般在1—3米,土壤耕层质地较好,淋溶作用强,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盐碱土主要分布在陵西大洼和宋家镇北部、糜镇北部及陵城镇、郑寨镇等地。按表层质地划分,分壤质土和沙质土两大类。神头镇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天气干旱少雨多风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冬季多西北风,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12.5℃,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02天,稳定积温一般在4000—4250℃之间,全年光照时数为2679.9小时,年日照率为60%以上。经济发展
神头镇属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镇。1994年,该镇党委政府结合本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养鸡业确定为该镇的一项主导产业,引导农民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路子。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镇建成迟家、南街、邓集等养鸡小区7处,形成了纪家、后圣、西店等38个养鸡专业村,一大批存栏量超万只的养鸡专业户为该镇养鸡业的发展起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搞好养鸡业的同时,该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蛋鸡深加工及相关产业,一大批农民通过鸡蛋贩运、蛋糕加工、活鸡宰杀等途径走上了富裕路。神头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鸡专业镇。并且被农业部命名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饲养的小型肉食鸡被德州扒鸡公司指定为专用鸡。民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突出农副产品加工这个重点,本着“抓大不放小,大小一齐上”的原则,进一步扩充企业群体规模,膨胀民营经济总量。1--6月份,全镇新增私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90家,注册资金1.38亿元,实现民营经济总投入1.8亿元,该镇已形成塑料加工、棉花加工、造纸三大民营经济群体。名称来历
“神头”镇之称谓也有些来历。人们传说“神头、神头”,意即神仙之首也,这岂不又让人觉得不同凡响。据史书记载:“神头”镇过去又叫“厌次”古城。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扫平群雄,统一中原后,因唯恐他人取而代之,于是据当时星象家关于“东南有天子气”的预言,多次东游私访。一天,来到陵县神头一带,发现“远望,树深林茂,犹如雉堞笼烟;近观,鬲津河九曲盘旋,犹如玉带缠腰;阳光之下,不时有阵阵青气与之冲天”。自语道:此地不就是要出天子的地方吗!因而当即将“神头”改为“厌次”(公元前202年)古城,意即天子已到这里,不再出天子,或者说已出了天子的地方。由此可见,陵县非同一般,有据可考。1991年1月14日,撤销陵县神头乡,设立神头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0290,男25516,女24774,家庭户户数15158,家庭户总人口(总)48513,家庭户男23979,家庭户女24534,0-14岁(总)11061,0-14岁男5642,0-14岁女5419,15-64岁(总)35432,15-64岁男18117,15-64岁女17315,65岁及以上(总)3797,65岁及以上男1757,65岁及以上女2040,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9705旅游资源
神头汉墓群,陵县城东有个神头镇,是秦代的厌次故城。相传秦始皇称帝以后,巡幸天下,“东抚东土”,在此东望,讨厌那里的岚气雾霭,住了下来,“厌次”就因“秦帝遥看作厌游”而得名。神头古镇,风景秀丽。在环绕神头的鬲津河两岸,散布着数十个雄伟高大的古冢,蜿蜒起伏,绵亘数里,俗称七十二疑冢(今存三十八个)。这些古冢有的状如馒头,有的略似山崮。或互相偎依,或兀然独立。古冢上,杂树丛生,倒映在清澈的鬲津河中,别有一番情致。更有奇者,清晨傍晚,每每有如锦似带的迷雾缠绕其间,好象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因此,《陵县志》把它列为本县两景,名曰:“疑冢叠翠”“神头晓气”。关于这些古冢的来由,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三国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有人说这是古厌次城的城墙,倾圮未尽所成……据陵县志记载,在神头村西的一个硕大平凸的古冢,乃是我国汉代著名文学家东方朔先生的陵墓。尽管这些陵墓早就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来受到党和政府重视。但是这些陵墓地下到底蕴藏着什么奥秘,却一直是迷雾层层未有弄清。历代诗人留下歌咏厌次和古冢的诗句,给弥漫在古墓群上的疑云迷雾布上了一层诗情画意:“厌次城今圮,空余晓气真,仙居悬碧落,幻境绝红尘……”;“青翠如岚隔岸生,有人相对寄遥情;一抔土自成千古,莫倩山樵说姓名……”;“炊烟散处接斜曛,水色山光两不分;高阁凌空凭远眺,吟诗呼吸可通云……”,1979年夏,考古工作者决心揭开古冢的秘密。对坐落在张高庄的15号墓和4号墓进行了发掘,并对2号墓进行了清理。考古工作者挖开15号墓中室,里边只有一些浮土掩蔽的碎陶片,他们又深挖了墓前室和中室的左侧室,也没有多少发现。他们挖开墓后室,在这里发现古尸已经尸枯骸散,但却挖出了三十多件精美珍贵的汉陶制品,有完整无损的八莲灯,典雅古朴的博山炉和铜质弩机,还有多枚汉五铢钱。其余陶罐、陶井、陶灶、陶仓等,都有力地证实了这些墓葬是汉朝的。尤其在主墓室发现了两件汉白玉石雕,一件为姿态生动的石猪,一个是雕工精细的石蝉,为同类汉墓中所少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这次开掘,初步判明三十八个疑冢都是汉墓,并且得出了“墓墓有尸,冢冢有物”的结论,推翻了认为疑冢不过是废城墙的说法。疑冢耸翠,逶迤多姿。碧蓝的鬲津河从中流过,势如游龙穿峡,别具一种风情。笼罩在千年古墓上的疑云迷雾已经初步揭开。这三十八个疑冢确是鲁北平原上的一大景观。东方朔画赞碑: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子碑,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书,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为书法艺术珍品。该碑原存陵县县政府院内。1983年5月重新复制新碑,旧碑存陵县文化馆内。碑高2.6米,宽1.03米,厚0.22米,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正面和两侧正文为晋夏侯湛撰《汉大中大夫东方朔先生画赞》正文,背面为唐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碑阴碑阳各15行,两侧各3行,每行30字,大字楷书。碑文内容是对东方朔的高度赞誉,简称《东方朔画赞碑》。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号应方,祖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所书。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因受权奸杨国忠排挤,颜真卿被贬出任平原郡(今陵县)太守。次年,范阳、卢龙、阿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反意已显,派人去平原郡游说。颜真卿一面募兵储粮备战,一面泛舟饮酒假作懈怠,以麻痹使者。与使者同游时,见东方朔碑已残缺漫漶,便亲书赞文,重刻石碑。后安禄山举兵反叛,唯平原郡得以坚守。颜真卿书此碑时正值盛年(45岁),笔法刚健雄浑,遒劲严正,为颜碑中的珍品。苏武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自临此。虽大小相悬而意良是,非自得于书,易为之言也。”(《仇池笔记》卷下)此碑已初具后来颜书的规模,在研究颜书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有宋拓佳本。千百年来,世人争相拓摹,推崇备至。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