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镇地图
奔牛镇相关地区地图:
城镇建设
近年来,奔牛镇加大资金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镇村面貌。在几年时间里,我镇对农村村庄邀请专业设计单位进行了规划,并按规划实施,“三清”工作、村庄道路硬化,对镇区的道路、河道、空地等进行了维修、清理、整治,按照创建优美乡镇的要求相继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改造,加强长效管理。总投资5000万元的综合消费品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业集中区内引进企业28家,已初具规模,区内的面貌日新月异。总投资6000万元的中天钢铁实验学校已经开工建设。中国再生资源公司常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进入建设阶段,我镇污水处理也已经做好规划,污水管网已开工建设。学校、医院、道路、供水、供电、金融、通讯、广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已越来越完善,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使我镇由工业老镇发展为现代化的经济强镇.历史沿革
奔牛之得名,据宋咸淳《毗陵志》引《舆地志))记载:“汉时,有金牛出山东石池,到曲阿(今丹阳),入栅断其道,牛因骤奔,故名。”又引《四蕃志》记载说:“万策湖中有铜牛,人逐之,上东山入土窟,走至此栅,今栅口及堰皆以此号。”宋以后,明、清各志记载均循此说。然而,金牛、铜牛都是神话传说,奔牛地名之真实由来,实难考证。若按汉时得名推算至今,奔牛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古代奔牛是水路要冲,称为奔牛堰。因人们怀念金牛,于是在镇西运河南筑台纪念,故历来奔牛别号金牛,金牛台,金牛里。据《明统一志》记载: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和大臣萧顺之共登金牛台,但见田野一片白骨横道的凄凉景色,萧道成说:“父王以来,千五百年矣,当复有掩此者乎?”凛然色动,似乎感慨万千。自宋朝以后,已统称奔牛。北宋元佑年间,诗人苏东坡过常州赴杭时,见奔牛闸已废,六月无水。他在《次韵答贾耘老》诗中,曾有“东来六月井无水,卧看古堰横奔牛”的感叹。元末明初,常州著名教育家谢子兰归乡隐居,有《登金牛台》诗:六龙城西吕城东,谁作高台沚水中。奔牛古堰卧雨虹,野有蔓草牛无踪。奔牛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划晋陵西三十六乡置武进以来,一直是安善西乡(简称安西乡)的一个重要集镇。宋时奔牛建坊,列为武进县四大重镇(奔牛,万岁、青城、横林)之一。明代改坊叫厢,至明末清初时,仍系武进县三大重镇(奔牛、阜通、横林)之一。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建置奔牛镇。至1949年4月武进解放,奔牛单独建镇,成为武进县唯一的县属镇。此后至1984年,奔牛镇虽历经多次行政建制变动,但一直是县属三大镇之一。自1985年3月至1999年11月,奔牛乡和九里乡先后与奔牛镇合并,奔牛镇名称不变。遗存古迹
(五渎八景)五渎:盂渎:俗称老孟河。唐朝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常州刺史孟简因改故渠开此渎,自南而北,疏浚四十里,引长江水,流经奔牛,“以近孟城山得名”,故为孟渎。渎口在东街万缘桥老宁闸。直渎:俗称扁担河。《唐志》作鸣风河,在镇东三里,北通大运河,南接白鹤溪,自阮家桥至南河口,长十华里。瓜渎:在镇东运河南。相传明时有王良章者,在此种西瓜三亩,只得一瓜,其大如箩,久贮不烂,色泽鲜艳。当年,时疫盛行,王曾以此瓜普施患者,病者皆愈。芦渎:在镇南南洪桥东,有滩大数田,遍植芦苇,南转河流其前,秋季芦花泛白茫茫一片,相传曾产实芯芦柴,故名。今桥已废,芦滩田改作农田,转河遗址犹在。琴渎:即伯牙渎。在镇西,渎口有伯牙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俞伯牙曾抚琴于此,奏《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渎化钟树人)。后伯牙因闻知音者已故而弃琴渎中,渎产琴鱼。弦徽皆备,故名琴渎。古时渎水北流经黄泥湾入孟渎而达长江,今河久塞,琴鱼亦绝产,唯桥犹存。
八景:能仁古刹:又称能仁铁佛,在奔牛镇西。相传在齐代(公元479年至502年)由黄门侍郎萧惠开舍宅建之,时名“禅乡”。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19年)改名能仁禅寺。明洪武初重建,嘉清年间重修,清同治、光绪年间,由僧人法慧、德意、智远、隐岚等募建。寺内有铁铸大佛三尊及韦陀、弥勒佛各一尊,故又名铁佛寺。至1958年大炼钢铁时受毁,寺殿虽存,改为奔牛茧站。寺后有银杏一棵,大可七、八人合抱,位于奔牛中学内。伯牙桥:在镇西,相传俞伯牙曾抚琴于此得名,下为琴渎。渎西有古香林寺,又名大悲庵。庵中有一室洞开,游客顿足拊手则音铿然,若琴声焉。古为伯牙琴台,今庵早废,渎亦淤塞不通,桥面仅有一块石板架于小沟上。陈氏书楼:在西街坝口,为梁时陈文表教子读书处。据《武阳合志》记载:梁武帝年少时,曾与陈文表同窗攻书,极为相善。后武帝即位,授其以官职。文表不愿为官,愿还乡教子读书。武帝乃勅建书楼一座,名陈氏书楼。明代洪武时曾加修葺,嘉清乙卯年间毁于兵燹。今遗址不存。高陵乔木:在镇西河南金牛墩上。古有木棉一株,大可数围,干挺直,无枝叶。清乾隆南巡江南时,见此,曾诏师绘图,终难逼肖,逐止。据云:刳去其皮,则夹岸房屋人物及河中帆船均映入干中。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大水,树忽不见。1958年开浚大运河,金牛墩全部挖废,遗址在今武进锁厂西北隅。星月池:在镇东,原奔牛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竹器加工场内。解放前为镇公所后天井东南角。池广不及丈余,一面靠墙,四周绕以石栏。今已弃作他用。据《舆地志·古》载:星月池在奔牛巡检司后,大不及半亩,天色晴明,昼见星月,嘉靖末年,为居人填塞。秀水紫竹:在中街运河南。位于秀水庵(俗称桑园庙)西。秀水庵内有宋时米元璋所书“城市山林”匾额一块,庵西小院植紫竹,风景清幽,故名秀水紫竹。1937年11月遭日军飞机轰炸,庵损竹存。1958年疏浚大运河时,庵竹均废。遗址在原武进锁厂水塔附近。张公钓鱼台:在运河南南坝村前、七星坟东南角,有一张公池,钓鱼台即在池旁。1958年开大运河时,池被填塞十分之七,后为南坝村民全部填平。洗心池:在镇东河南今南观村仁惠观内。县志称池为金台八景之一。池侧有银杏一株,大数十围,荫蔽数亩,观为忠佑行庙之一。旧传司徒祖父葬此,或谓旧居。殿后有小药磨,指为古物。今已改作民房,池、磨早已不存,唯银杏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