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江镇地图
彬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彬江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土壤肥沃。全镇有林地面积121270亩,森林覆盖率达69%,地下资源丰富,蕴含着瓷土、石灰石、汉白玉石、钨、铁、石英粉、地下水、煤、花岗岩等10余种资源。水源丰富,各类水库30余座,水面3000余亩。彬江农牧渔业发达,物产丰富。素有“春有茶、夏有瓜、秋有金桔、冬有鱼虾”之美誉。至今以冬枣、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林果、黑杨和生猪养殖等六大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优势明显,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彬江人杰地灵,环境优良。历为宜春重镇、商贾云集,古有青瓷窑址,近曾列“全国商品集散先进乡镇”,现又誉为“农民书法家之乡”,改革开放后,招商、亲商、安商、扶商、富商氛围浓厚。民俗风情
打麻糍:老远以来,彬江人就作兴麻糍。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彬江人打麻糍,平时是一家一户悄无声息地打,打的数量也少,只打几升米甜甜嘴。可是到了每年除夕,就家家动手,热热闹闹地打起来。“年三十打麻糍”成为不成文的乡规,似乎不打麻糍不像过年,乡里人家里有专打麻糍的石舂和粗大的麻糍棒槌。打麻糍颇要几分力气。打时,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舂,三个人各握紧一根棒槌交替猛捣,捣烂糯米后,再用力打一阵,使它烂无米烂,即可做麻糍了。除夕打麻糍,是专为新春正月待客“煮碗”用的。彬江人正月里待客“煮碗”一律用麻糍。所以就有讲究,每个麻糍必须是圆的。麻糍打好后,家主毫不厌烦的一个一个做。做时用左手食指与中指捏紧烂熟的糯米泥,用力挤成鸡蛋般大小的圆球,然后再一个一个地用手压扁,五个或六个层成一叠,有行距地排在桌面上,再压上平整的大锅盖,锅盖上加上适量的重物,压一晚后便定型为大小、厚薄相差无几的圆麻糍了。乡民们过年过春最讲吉祥,因此麻糍要做成圆的,取一家团圆之义。打春锣:彬江一带至今还流行着打春锣的习俗。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为体察民情,私下带了几个侍从,打扮成生意人,来到了湖南长沙。快到年三十了,却见满街冷冷清清,大小店家关门闭户,百姓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片凄凉景象。乾隆皇帝又饥又渴,走遍通街,也没有买到饭。转了半天,寻进一条小巷,只见一个小茶馆半开着门,看样子也好久没做生意。乾隆挤身进去,见屋内只有一位老倌人,便向老人买饭吃。老倌子见是外乡生意人,便把自己吃的红薯丝饭端给乾隆。乾隆一边吃,一边问了些长沙的情况。乾隆皇帝亲眼看到老倌人家里很清贫,临走时,便在身上撕下一条长红带,题了几个字。并告诉老人,正月初二日披着红带,到各衙门里去讨些钱粮。初二那天,茶馆老人真的身披过膝长红带,到各衙门乞讨去了。衙门里见老倌子身上披的红带,有当今皇上的题字,便拿出钱粮送给老人。这一下,老倌人家里便发了财。初四日,老倌子家里来了一位亲戚,见老人突然发了财,便问原由。老倌人也不相瞒,高高兴兴地把原由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亲戚听了,借了红带,也去衙门里讨,果然也讨了许多钱粮。于是,左邻右舍都来借红带,还有的仿造红带。衙门里见来的人多了,而且有真有假,于是便开始躲避。而行乞的人,为了让衙门里面的人听到乞讨之声,便配上小锣,唱曲子,这便是打春锣了。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几年就传到了彬江。不过,现在彬江人打春锣,很少披红带,而是手拿《送春图》,每到一户递上一张,以便换来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