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区地图
仓山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仓山区因地处仓前山得名。古称藤山,公元1368年(明洪武年间)在藤山北麓建盐仓,俗称盐仓前,遂通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1946年1月福州建市时即置仓山区,1949年8月17日解放后,仍为市辖区之一。1955年11月,设上渡、下渡、临江、仓前、麦园、藤山6个街道办事处。1956年5月,撤销水上区,并入仓山区,增设桥东、桥西两个街道办事处。1957年7月,桥东、桥西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水上街道办事处。1958年1月,撤销藤山街道办事处,并入下渡街道办事处;撤销麦园街道办事处,并入仓前街道办事处。1968年9月,仓山区更名为朝阳区。1970年2月,郊区行政办事处撤销,其所辖盖山公社并入朝阳公社,划归朝阳区。7月,闽侯县城门公社划归朝阳区。1975年5月,朝阳、城门公社划归郊区行政办事处。1978年7月,朝阳区复名仓山区。1987年12月,撤销水上街道办事处,增设对湖街道办事处。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国函[1995]102号)批复同意调整福州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其中:仓山区辖仓前、对湖、临江、上渡、下渡、三叉街6个街道办事处,从原郊区划入的建新、仓山、盖山、螺洲、城门5个镇。区政府驻地不变。1996年1月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仓山区从原郊区划入建新、仓山、盖山、螺洲、城门5个镇,从鼓西街道划入农大居委会。辖7街道5镇。面积142平方千米,人口32.6万,区政府驻麦园路。2000年,仓山区辖7个街道、5个镇:仓前街道、下渡街道、临江街道、三叉街街道、上渡街道、对湖街道、东升街道、建新镇、仓山镇、盖山镇、城门镇、螺洲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82039人,其中:仓前街道24537人、东升街道9270人、对湖街道27030人、临江街道22131人、三叉街街道20291人、上渡街道12569人、下渡街道32312人、仓山镇46264人、城门镇90302人、盖山镇88931人、建新镇64359人、螺洲镇19666人、福建师范大学虚拟街道10472人、福建农业大学(现福建农林大学)虚拟街道9241人、红星农场虚拟镇4664人。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3年,根据省政府《关于福州市调整仓山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立金山街道办事处的批复》(5月10日闽政文[2003]134号)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仓山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立金山街道办事处的批复》(6月26日榕政综[2003]155号),调整仓山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立金山街道:从建新镇划出卢滨、后曹、潘边、石边、新颐、上雁、葛屿、闽江、刘宅9个村,从仓山镇划出燎原村,从上渡街道办事处划出横江居委会,设立金山街道。金山街道办事处四至范围为:东至闽江北港,西至闽江南港,南至浦上路,北至金山大道。金山街道办事处驻金山生活区风荷苑1号。行政区划调整后,仓山区辖8个街道、5个镇,99个居委会、107个行政村。金山街道面积约13.09平方千米人口约5万人(2004年),代码350104008,于2003年7月正式成立。位于南台岛西部,东起闽江南岸;西至乌龙江畔;南邻浦上路;北至金山大道。2004年辖金洲、金河、金环、金麟4个社区,横江居委会,卢滨、后曹、石边、潘边、上雁、葛屿、刘宅、新颐、闽江、燎原等10个村。计划生育
仓山区1963年成立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80年代以后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70年代的两位数降至一位数。1994年人口出生率为7.08‰,自然增长率为2.15‰,计划生育率100%。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全面达标区。区计划生育协会荣获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亚太地区理事会的荣誉奖。交通发展
公路交通:进出岛交通方便。北岸自西向东依次有洪山桥、金山大桥、尤溪洲大桥、三县洲大桥、解放大桥、闽江大桥、鳌峰洲大桥、鼓山大桥通往市区北部的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南岸自西向东依次有洪塘大桥、橘园洲特大桥、浦上大桥、湾边大桥、乌龙江大桥、乌龙江特大桥(福泉高速)通往市辖闽清县、闽侯县、福州大学城、永泰县等。境内主要市内道路有南北走向的六一南路、则徐大道、福峡路、连江南路、浦上大道、金山大道;东西走向的三高-上三-上渡路、闽江大道、南二环路。国家高速G15线(沈海高速)福州连接段引入仓山区白湖亭(秀宅收费站)。国道G324线横贯中东部(则徐大道、福峡路)。铁路交通:2010年刚刚投入使用的福州火车南站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东侧。福州南站是一座现代化的铁路客运一等站,全国十大区域性客运交通枢纽之一,归南昌铁路局管辖。它是全国沿海铁路大通道温台甬-温福线、福厦-厦深线的连接枢纽,并与建设中的向莆铁路交汇,开行CRH2动车组列车。采用中轴对称、地域风格浓郁的建筑造型,成为福州市又一处地标建筑,亦将带动周边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福州南站投入使用后,福州始发普快、快速、直达特快列车及部分动车组列车由原福州站始发;过往动车组列车经停福州南站,大部分福州始发北上动车组列车由福州南站始发。市民从市区可乘坐K2、305、306、309、47、83、124、503路公交车到达福州南站,换乘动车组列车快速到达上海、杭州、宁波、温州、泉州、厦门等城市。
文物名胜
烟台山在仓山梅坞顶,临江而立,地势冲要。元朝曾在这里筑有炮垒,以扼闽江。明清两代复置烟墩做为报警之用,故名烟台山,现辟为“烟台山公园”,占地16500平方米,是仓山区群众娱乐活动的好场所。桥南社(独立厅)是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总机关旧址。民国元年4月,孙中山来闽在此发表演说,留影并亲书“独立厅”3字,制成横匾,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内共有蔡忠惠公祠、琉球墓群、江南桥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通明古井、鲁贻图书馆旧址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还有弥勒殿碑记、洋墓陵、下北馆碑刻等其他文物。交通邮电
福州至厦门公路始于区内三叉街,从区最南端的白湖亭至义序机场仅2公里。闽江由西而东横贯区北,顺江而下至马尾港约2.5公里。闽江大桥和解放大桥将仓山区与市中心区相连。1994年,全区共有道路38条,总长约68.81公里;小街巷254条,总长约33.87公里。宋时有驿铺传递信函,明代设白湖铺,清代出现由商人组织的民间通讯机构——民信局。仓山近代邮政的创办,始于19世纪末。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总局设于境内泛船浦海关大楼内,邮政业务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是年,德商在程埔头禅臣洋行安装磁石式电话交换机一部,容量20门,专供外国领事馆和洋行使用。这就是福州有电话之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内邮电事业发展较快。1970年仓山邮电分局成立。至1988年,全区邮电事业发展到有一个分局和观井、埔顶两个支局以及观井、对湖、工农、桥南、三叉街、师大、洋洽等7个邮电所的规模,直接受理与世界各城市和全国各地的邮政、电信业务。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仓山区是福州著名的学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产生过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有名闻遐迩的清代名人陈若霖、陈宝琛,还曾诞生过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现代海军将领陈绍宽,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等杰出人物。五口通商后,西式教育发端于此,教会办有学校11所,其中小学4所,中学4所,中专l所,盲聋哑学校l所,大学1所。自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福州市的文化居住区以来,区内新建和扩建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特别是国家投资在区西南部新办3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干部学校。因而,仓山区最具有书卷气,学术氛围最浓。仓山人对子女教育也十分重视,特别是老人,早年就读教会学校,能接受对子女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是福州受开放思潮影响的第一代。仓山老城区有着众多的优质学校、优秀教师,原住民的素质普遍较高,越来越饱满的人文因素决定了仓山具备很好的居住氛围。仓山区汇集大中小各类院校,有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警察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州第六中学、福州第十二中学、以及英华等历史名校,还新建有福建省金山幼儿园、福州三中金山校区、金山小学等。截止2009年9月,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达60余所,形成了以福建师大为中心的长安山文教区和以福建农大为中心的金山文教区;辖区内共有中学28所(其中福建农林大学附中、私立平民中学、私立金山学校3所学校于2009年已停办),其中,省属中学2所、市属中学9所、区属中学12所、民办中学8所;辖区内中学在校生数28311人(初中18777人,高中9534人),其中区属中学在校生数11002人(初中9252人,高中1750人);全区中学教职工2383人,专任教师2050人,其中区属中学教职工863人,专任教师811人。辖区内共有小学67所,其中,省属小学2所、市属小学3所(含盲校)、区属小学59所(含培智学校)、民办小学3所;辖区内小学在校生数46008人,其中区属公立小学在校生数36213人;全区小学教职工2184人(含特教),专任教师2088人(含特教),其中区属小学教职工1847人(含特教、民办),专任教师1750人。辖区内共有幼儿园140所,其中,区属幼儿园3所,部门办、镇(街道)办、农村小学附设、村办幼儿园23所,民办幼儿园114所;在园幼儿数17684人;全区幼儿园教职工2333人,专任教师1095人。辖区内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4所,其中,省市属公立中等职业学校16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6所、区属中等职业学校2所;辖区内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52461人,其中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1878人;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149人,专任教师126人。截止2009年9月,该区已实现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3.3%,在职园长100%持证上岗,有证幼儿园教师合格率达96%以上。100%学龄儿童按时入学率,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初中报考率、合格率、全科及格率均不低于上级下达的指标,2009届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7.4%,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69%。城区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控制3%以内。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习的比率达96.73%,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9年高考40中本科上线率超额388%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专科上线也超额40%;城门中学本科上线超额150%、专科上线超额44%。建筑职专、跨洋职专、环保职专的2009届就业率达90%以上。全区已实现15—24周岁青少年100%无文盲的目标。全区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90.8%,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79.7%,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7.8%,职专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4.9%,已超过该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要求。教师队伍中,小学小中高教师有6名,占0.41%;小学高级教师有635名,占42.9%;中学高级教师有184名,占18.9%;中学中级教师有457名,占47.1%。该区中小学校园、校舍面积达标率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9月,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达6.65平方米(指标为5平方米以上),中学生均校舍面积达14.8平方米(指标为8平方米以上)。中小学校舍配套基本达标,基本消除校舍危房。该区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30.32册、15.96册。实验设施、教学仪器已分类达标。全区学校计算机拥有量已达4450台,中学机生比达到1:7,小学1:11.6,计算机网络教室81间,多媒体教室78间,语音室20间。已有51所学校通过广电光纤接入福州教育城域网。全区中小学100%具备计算机教室,开课率达100%。仓山区是全市最先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区县,是全省课改实验区。截止2009年9月,区属学校中有省级文明校3所(麦顶小学、仓山小学、郭宅中心小学),市级文明校20所;省一级达标中学2所、省二级达标中学1所、省三级达标中学1所(现已升格为省二级达标中学),省级示范初中1所(三十九中),省级示范小学3所(麦顶小学、仓山小学、仓山实验小学),省级农村示范校5所(城门中心小学、潘墩中心小学、郭宅中心小学、义序中心小学、冯宅中心小学),市级农村示范校6所(红霞中心小学、龙江小学、林浦小学、黄山小学、盘屿小学、台屿小学);省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2所(麦顶小学、四十中),市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10所,合格校14所,省级优质幼儿园2所,市级优质幼儿园2所,区级示范幼儿园4所。科技进步:2008全年安排科技计划项目经费642万元,依托辖区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开展“产学研”互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全年申请专利410件,居全市首位,共有11个项目荣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省级考核复查,被推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医疗卫生:全年安排专项经费622万元,对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及业务用房进行改造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72%,受益农民3766人,兑付补偿金728万元。
文化事业: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了陈氏五楼(二期)修复工程涉及的住户搬迁安置以及鲁贻图书馆(一期)修缮工程,陈靖姑民间信仰、林浦安南尺、陈文龙信仰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湖舞龙灯、太平鼓等9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螺洲镇、林浦、阳岐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人口工作:全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8.3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61:100,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
社会保障:城乡低保标准、优抚对象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区纳入城市和农村低保3682户9329人,全年共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51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灾民及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发放各类救助金和救助物资总值约80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0418人。帮助解决困难家庭居住问题,向市里申请廉租住房244户,申报购买经济适用房805户。全年安排2338万元财政资金,加快干部职工住房货币补贴发放进度。重视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成功介绍就业18529人次,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109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成了食品生产小作坊、猪肉质量安全、餐饮消费安全等10个专项整治任务,全年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12起,总案值达6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