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福州市地图
福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城市标志

市标: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市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现有古榕树近千株。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这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蔚为壮观。相传,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这株榕树。每当春回大地之时,古榕约有一半树冠首先萌芽,待老叶子逐渐落光,另一半树冠则新叶初萌,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市果: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且皮薄、色红、汁多、味甜,风味独特,称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福州风俗以“红”见好,且“桔”与“吉”音似,所以成为民间吉祥物和贺年赠品。
市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开花,有单瓣、重瓣、单叶、复叶之分。花色有红白两种,以白花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于制作茉莉花茶、提炼香料等。

福州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711537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9%,占全省的人口比重19.29%,人口密度为581,(人/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1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3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2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3万人,占51.02%;女性人口为348万人,占48.98%。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3万人,占14.49%;15-59岁人口为522万人,占73.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万人,占12.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万人,占8.21%。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8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0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9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40万人,占61.9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0万人,占38.05%。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37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3万人。具有市外户籍的迁入人口为123万人。

社会经济

福州经济建设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综述,2010年据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0:44.9:46.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81.11亿元、1402.41亿元和1439.89亿元,分别增长4.0%、19.2%和11.0%;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402.51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7.82亿元,增长26.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2.42亿元,增长28.0%;全部工业总产值达4853.44亿元,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4.28亿元,增长2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17.44亿元,比增40.7%;进出口总额达245.9967亿美元,比增37.81%;出口总额达163.1423亿美元,比增35.82%;进口总额达82.8544亿美元,比增41.89%;实际利用外资11.85亿美元,增长14.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增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16元,实际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02元,实际增长9.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
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经济。重点围绕“发展是富民强市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发展第一要务、发展工业是发展经济第一要务”的思路,优化生产力布局,依托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强大的制造业基地。
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社会事业。基本实现省会“一流教育”、“一流管理”和建设“科技强市”、“一类计生先进城市”目标,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大力加强省会中心城市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继续好转,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阳光工程”领域进一步深化拓展,发展环境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和高效。
维护省会城市社会稳定。基本实现“平安福州”创建目标,全市政治更加稳定,治安秩序更加良好,法治环境更加规范,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成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会城市之一。
福州江滨CBD:位于壮阔的闽江北岸,其中,包含一座108层,518米高楼,即将动工。超200米福建国际金融中心等超高楼已动工。
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是我国第五大岛,陆域面积面积267.13平方公里(全县陆域371.9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距离中心城市福州南翼重心福清经济区不过是隔海相望,从平潭到福州100公里的距离上有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台地、低矮丘陵及平地,又临福建最大的淡水资源库闽江水系,是福建乃至中国东南沿海最后极待开发的处女地。平潭虽然基础设施一片空白,开发需要进行大量的路桥、市政管网、水、电、气、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估计到2020年需要投资五百多亿建设基础设施。平潭地区紧邻福清、长乐靠近省会中心城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铁路、港口、机场都在区内,只要完善区内的交通、通讯、水、电及教育、医疗、体育、休闲、消防等等公共配套,引进金融、物流、信息、酒店、上下游等等产业配套,海西最强大的港口、机场、铁路枢纽、公路枢纽,最密集的路网,最具影响力的会展、物流、外贸、金融,最多的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将会为平潭的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友好城市

福州市国际友好城市名单。:隶属国家友好城市名称美国锡拉丘兹市、塔科玛市日本长崎市、那霸市、冲绳县法国马恩河谷省韩国平泽市、光阳市澳大利亚肖尔黑文市巴西坎皮纳斯波兰科沙林市肯尼亚蒙巴萨市印尼三宝垄圭亚那乔治敦市

历史文化

福州是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秦置闽中郡。福州历史悠久,夏代属扬州地域,殷商为七闽之地,战国时归越国,秦时为闽中郡,汉高祖封闽越王,福州,自南朝陈朝开始的1000多年时间内,大部分是福建地方的行政中心。南朝陈朝年间,在今福建设置闽州,后改名作为丰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名为泉州,大业三年泉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郡治在今天的福州。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名为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再改名为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改为闽州。唐玄宗时设福州都督府,为出现“福州”之名之始。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划入吴越,分出尤溪、德化2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元朝设置福建行中书省,省治在福州,称福州路,领闽侯、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领闽、侯官、怀、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10县,清顺治三年(1646)仍为福州府,属福建行省,领县仍旧,清朝前期开始隶属宁福道(下辖今天的福州地区、今天的宁德地区)。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县增置屏南县。1912年废府,设东路道(1914改闽海道),领闽侯、长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连江、罗源、福清、平潭、宁德、霞浦、福鼎、福安、寿宁15县,为福建省省会。1962年连江、罗源2县划入,1963年又划出。1968年9月鼓楼、台江、仓山更名红卫、赤卫、朝阳区,10月设郊区。1970年撤郊区,市郊设北峰、马江2区。1971年闽侯县划入莆田地区。1973年闽侯县再划入。后增设晋安区、马尾区。福州宗教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福州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温泉资源丰富有温泉城之雅称,还有“江南胜地”之美誉。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福建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以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存最为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清代时,福州为闽浙总督(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的驻地。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英才。

著名人物

闽越有才,左海为盛。福州地灵人杰,俊采星驰,这方水土的先贤们在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作出开创性成就而成为“中国第一人”。他们集中反映了福州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拼搏创造,为桑梓争光添辉。
【杏林始祖——董奉】,董奉(200年—280年),东汉名医。董奉一生行医济世,不取分文报酬,只让治愈者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售杏得谷用以赈济贫民。董奉以其崇高的医德,使医生的职业有了“杏林”的别号,也被后人尊为“杏林始祖”。
【福州鉴真——隐元】,隐元禅师(1592年—1673年),日本黄檗宗开创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为之轰动。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黄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黄檗宗的信众达数百万人,建有黄檗分寺500余座。隐元禅师还将中国的馒头、豆腐配方和当时中国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和音乐等传入日本,被日本称为“黄檗文化”。
【书法高超——叶向高】: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叶向高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他的书法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故而他的书法,也才最终能墨法华滋,顿挫有致,流美多姿且伸缩变化多端,有翩翩自得之态,有洒脱放逸、意气风发之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叶向高的书法,正是缘于他生活于一个重视文化修养、重视个人性灵抒发的时代氛围之中,所以他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书法写得笔笔含情,下笔能穷其自然变化、干净利落并体势奇幻、布势精工,无拖泥带水之弊。
【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1785年—1850年),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了震动世界、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掀开了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外国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块丰碑。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译著;他在新疆主持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至今仍为民造福,被颂称为“林公渠”、“林公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
【船政之父——沈葆桢】,沈葆桢(1820年—1879年)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础。沈葆桢提出“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他培养出的船政学堂精英,撑起了近代中国革新、自强的脊梁。
宣统帝师——陈宝琛:陈宝琛(1848年—1935年)清宣统帝师,太傅,著名的敎育家、诗人、书法家、收藏家,九一八事变后,极力反对傅仪到“满洲国”当“皇帝”。
【爱国侨领——黄乃裳】,黄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爱国侨领。1896年,黄乃裳参与“公车上书”,并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1899年,黄乃裳毅然出南洋,寻找垦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创办了“1943年新福州”垦场,成为一代侨领。
【译林鼻祖——林纾】,林纾(1852年—1924年),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学泰斗——严复】,严复(1854年—1921年),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国府主席——林森:林森(1868年—1943年),历任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国民党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党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
【共和先驱——林觉民】:林觉民(1887年—1911年),《与妻书》作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参加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下绝命书《与妻书》,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化工巨子——侯德榜】:侯德榜(1890年—1974年),中国近代化工工业奠基人和世界制碱权威。侯德榜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发明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改进了碳化法氮肥生产流程,为中国化工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侯德榜生产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他写下的《纯碱工学》等专著,揭开了纯碱生产的秘密,被誉为“中国化学家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
【虎穴忠魂——吴石】:吴石(1894年—1950年),是中国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牺牲时公开身份为“中华民国国防部参谋次长”。毛泽东主席曾题诗赞誉吴石将军,写下了“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的名篇。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将军为烈士。
【文化巨匠——郑振铎】:郑振铎(1898年—1958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全才型巨匠。郑振铎在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担任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海军宿将——陈绍宽】:陈绍宽(1889年—1969年),国民党海军一级上将。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1912年任镜清练习舰大副。1914年调海军总司令部任少校副官。1915年任“肇和”舰上校代理舰长。1920年任“通济”舰舰长。1923年调任“应瑞”舰舰长,升海军少将。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晋升中将。1929年海军部成立,任政务次长兼代部务,兼海军江南造船所所长。1932年,任海军部长。抗战结束后,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回福州隐居。1949年8月福州解放前夕,拒绝蒋介石的赴台电召,参与策动部分国民党海军起义。福州解放后,他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中央国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是全国政协第1届委员、全国人大第1、2、3届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
【天文大家——张钰哲】:张钰哲(1902年—1986年),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史上写下许多“第一”。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第1125号小行星)就是由张钰哲发现并命名为“中华”。1941年,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钰哲星”。
【世纪老人——冰心】:冰心(1900年—1999年),被誉为与世纪同龄的文学大师。1923年,冰心发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寄小读者》。其后,在她8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小桔灯》、《繁星》、《春水》、《空巢》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文学名篇。冰心以爱为中心的文学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
【一代才女——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现代诗人、作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林徽因参与新中国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发掘、抢救了国宝景泰蓝制作工艺,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学创作上,她一生也著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等大量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
【科普铁人——高士其】:高士其(1905年—1988年),被誉为科教战线上的“铁人”,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全身瘫痪的高士其,以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工作了60年,写下600多篇、75万多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高士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被称为“中国两亿儿童的爷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为“中华民族英雄”。
【党内才子——邓拓】:邓拓(1912年—1966年),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邓拓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党报——《抗敌报》。1944年,邓拓主持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文集。新中国成立后,邓拓担任《人民日报》总编、社长等职务,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燕山夜话》等。
【围棋宗师——吴清源】,吴清源(1914年—),现代围棋大师。少年时代的吴清源就被誉为“一代围棋神童”。东渡日本后,吴清源与日本著名棋士木谷实开创了“新布局”,被称为围棋现代布局的奠基人。1939年至1956年,他与当时所有日本围棋一流高手的番棋决战均取得胜利,纵横日本棋坛近20年难逢敌手,被尊为“昭和的棋圣”,开创了“吴清源时代”。1983年,吴清源先生因健康原因隐退。
【数学巨星——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1996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解析数论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1978年,新华社记者徐迟写下了著名的长篇通讯《哥德巴赫猜想》,报道了陈景润的事迹。在十年“文革”动乱刚刚结束的那个“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成为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向科学进军的一面旗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仁心妙手——吴孟超】:吴孟超(1922年—),福建闽清县人,中国肝胆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视病人为亲人,只要有可能都坚持亲自主刀,至今已使1.36万多名患者恢复了健康。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2006年,吴孟超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中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商界巨头——郭鹤年】:郭鹤年(1923年—),早年毕业于莱佛士书院,1949年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郭氏集团渗透到世界各地,遍布中国、新加坡、印尼、斐济和澳大利亚等。经营的业务也极为多样化,从甘蔗种植、制造糖、面粉、饲料、油脂、矿山,一直到金融、酒店、产业、种植业、商贸和船运等等;拥有数10亿美元的资产。
文化名人:近代留美专家、中国公路运输之父陈体诚,民国抗日将领陈长捷,中国作家、中国诗人北京大学敎授林庚,中国诗人陈北鸥,中科院院士、天文学家陈彪,中国作家林艺,中国作家、诗人陈运和等。

传统艺术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除此之外还有福州三宝:纸伞、角梳、脱胎漆器。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压乱”谐音,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庞然大物太平蛋,感到爱莫能吞。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长一位”要转正。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中”一位,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本地人称之为平话。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福州话主要通行于福建地区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古田、屏南、闽侯、永泰、闽清、长乐、福清、平潭、罗源、连江和福州,使用的人口约为六百四十万。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