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福州市地图 >
罗源县地图
罗源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辖区

隶属,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夏商属扬州,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为冶县地,东汉为侯官地,晋属温麻地(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或曰罗江县),隋属闽县。唐大中元年(847年),朝廷准福建观察使之请,割连江县北一乡为罗源场,罗源政区始从连江分离出来。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属福建观察使领辖之福州。乾宁三年(896年),以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永贞镇仍属福州。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元龙启,以福州为长乐府,升永贞镇为县,隶属于长乐府。五代天福十二年(947年),长乐府被吴越国占领,永贞县为吴越福州威武军辖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两浙西南路辖福建各州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永贞县属两浙西南路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贞县仍属福州。天禧五年(1021年),为避皇太子赵祯讳,永贞县改名永昌。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罗源县属之。元代实行省辖路、路辖县体制。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安府改称福州路,罗源县属福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罗源县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清沿明制,罗源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道,罗源县属福建省东路道(次年,改名闽海道)。民国14年废道,罗源县直隶于福建省。民国22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4个省,罗源县属闽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罗源县复为福建省直辖县。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次年10月改为7个),罗源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罗源县又为福建省直辖县。1949年8月14日罗源县解放。9月,福建省划为8个专区,罗源县属第四专区(1950年4月改名闽侯专区)。1956年3月,罗源县移属福安专区。1961年11月,改属福州市。1963年8月,闽侯专区恢复建制,复属闽侯专区。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同年2月,罗源县归属福安地区(1971年6月改称宁德地区)。1983年7月划属福州市。
境域:唐大中元年(847年)设罗源场,罗源场东、南两面毗邻连江县,西接闽县,北界感德场(今宁德市)。境域约相当于今凤山、起步、白塔、西兰、洪洋、中房、飞竹等乡(镇)及松山乡大部、霍口乡东部。唐咸通二年(861年)割闽县林洋地入永贞镇,西部边界扩展到双口渡(《八闽通志》称“双溪渡”,有误),而与闽县(公元982年后为怀安县)、古田县为界,其他三向疆界不变。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连江县划招贤里5图地入罗源。县东部边界因以扩展至海,辖域增加今鉴江、碧里两乡(镇)地区。明万历八年(1580年)裁怀安县并入侯官县,原属怀安县的霍口一带(具体地界无考,疑为山垄塆溪以南的小块地区)划属罗源,西界改与侯官县为邻。民国29年(1940年),连江县又划巽屿、北山两地入罗源,此后辖域未发生重大变动。1956年5月,大获乡漈头自然村划属连江县,香岭乡后山自然村划属古田县岭南乡;同年7月,香岭乡活山自然村划属古田县岭里乡。此时,罗源县境域东端隔海与霞浦县东冲半岛相望,西端与闽侯县接壤,南邻连江县,北连宁德县,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分别与宁德、古田、连江诸县及福州市郊区为界。地形呈东西向长条状,东西最长距离78.5公里,南北最宽距离28公里,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平方公里,滩涂53平方公里。2008年,罗源县下辖:凤山镇、松山镇、起步镇、中房镇、飞竹镇、鉴江镇、白塔乡、洪洋乡、西兰乡、霍口畲族乡、碧里乡、罗源湾。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截止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623354亩,其中林业用地1165242亩,占71.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869784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4.6%,疏林地面积23918亩,灌木林地面积21147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8933亩,非林业用地面积458112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1.29万m3,毛竹立竹数1523万根,杂竹489万根,其中林分蓄积87.73万m3,疏林地0.76万m3,散生木和四旁树2.79万m3。全县林分面积652188亩,其中用材林面积376382亩,薪炭林面积2067亩,防护林267664亩,特用林6075亩,分别占林分面积的57.7%、0.3%、41%、1.0%。林分蓄积量中,用材林53.03万m3,薪炭林0.12万m3,防护林33.22万m3,特用林1.36万m3,分别占林分蓄积量的60.4%、0.1%、37.%、1.6%。罗源县地跨南、中亚热带两个植被带,以县城所在地凤山镇为界,凤山镇以东(含凤山镇)属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湿南亚热带雨林小区;南亚热带雨林是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原生植被被破坏后仅呈次生萌芽林,或稀疏阳性林,其中大部分已被人工马尾松林所替代。凤山镇以西的罗源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阔叶林植被带,以米槠、栲类、樟树、酸枣、枫香、木荷等组成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农业资源:2003年全年粮播面积调减为19.7万亩,比降9.8%,粮食总产7.67万吨,比降10.7%,其中水稻14.43万亩,落实早稻面积2.88万亩,平均亩产量389公斤,中稻面积8.66万亩,平均亩产量449公斤,晚稻面积2.9万亩,平均亩产量348公斤,总产6.01万吨,比降10.2%;甘薯3.671万亩,总产1.47万吨,比降11.4%;马铃薯5000亩,总产601吨,杂豆类1.11万亩,总产0.125万吨。全县水果面积4.53万亩,总产1.1万吨,产值2663万元,比增27.9%;茶园面积3.78万亩,总产3600吨,产值3600万元,比增6.5%;蔬菜面积6万亩;全县种植秀珍菇、姬松茸、鸡腿菇等优质特色食用菌7600万袋,产值1.33亿元,比增10.8%,其中,秀珍菇5500万袋,姬松茸800万袋,鸡腿菇300万袋,蘑菇400万袋;全县生猪年末存栏4.13万头,年内出栏5.23万头;牛存栏0.382万头;羊存栏1.25万头,出栏0.565万头;家禽存栏65万羽,出栏103万羽;兔存栏21.5万只,出栏21万只。肉类总产量8428吨,蛋类总产量2602吨,奶类总产量805吨。
土地资源:2008年,全县耕地221501.0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7%,略高于全省11.66%的水平;人均耕地0.88亩,也略高于全省和福州市的平均水平。耕地中灌溉水田174825.0亩,占该地类面积的78.93%:旱地45722.O亩,占20.46%;菜地918.7亩,占O.41%;望天田34亩,占O.02%。灌溉水田主要分布在中房、霍口、飞竹、洪洋、起步等乡镇:旱地主要分布在碧里、松山、鉴江、白塔等东部几个乡(镇);菜地则以风山,中房两镇较多。2008年,全县园地面积为55523.7亩,占全县土地总向积的3.4%,略低于福建省4.75%的水平。园地中以茶园面积最大,达32823.3亩,占该地类面积59.12%;次为果园21957.1亩,占39.55%;其它园地数量较少,为743.3宙,占1.34%。茶园以中房、霍口、西兰、洪洋等乡(镇)为主,约占75%;果园主要分布在起步、碧里、松山和白塔,约占68%。
渔业资源:罗源海域、滩涂广阔,沿海居民从事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以海水捕捞为主。明代前限于滩涂捕捞,明代始有海洋捕捞作业,明末发展海水养殖,主要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等。民国时期海水养殖年产100吨左右;淡水养殖甚少,年产5吨左右。1949年水产品总量547.6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持渔业,生产逐步得以发展。1979年后落实渔业生产责任制,鼓励私营养殖。1984年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1990年后将水产养殖列为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采取措施,促进发展。养殖品种和产量逐步增加,海水养殖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蛤仔、贻贝、太平洋牡蛎、海带、紫菜、对虾、青蟹等及鲷类鱼(网箱放养),淡水养殖有青、草、鲢、鲤、尼罗非鱼,革胡子鲶、河蚌、河蟹、鳗鱼等。1994年养殖面积达2.89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36万吨,产值1.5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社会事业

2008年,教育双高普九工作通过省级指导初评;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3240平方米;建成二中高中教学楼、宿舍楼和民中学生公寓楼并投入使用;完成72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添置。新增图书22万册。为全县农村4110名学生配备床上用品。中考9科合格率居福州市的八县第一;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2.7%,超过全市平均10.2个百分点。卫生基础建设继续完善,县医院综合大楼正抓紧主体施工;改扩建起步、洪洋卫生院;基本完成50个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94.5%。城乡低保对象共新增1641人,每人每月提高补助标准10元。着手启动社会保障型住房建设,对60户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住房租赁补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完成35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27个行政村电视信号模拟改数字及15个自然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巩固了省级计生一类先进县和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平安罗源”创建活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治安满意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水平。

名优特产

对虾、鲍鱼、干贝、大黄鱼、目鱼干、蛏干、深水雪鱼、虾姑肉干、咸香大黄鱼、鱼翅、金鲨鱼翅、糟香大黄鱼、鳗鱼干、紫菜、海带丝、宽叶海带、鲶卤、香菇、茶树菇、黑木耳。

经济建设

经济概况:2008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工业总产值94.91亿元,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58亿元,增长34.4%;农业总产值23.6亿元,增长5.2%;财政总收入完成3.31亿元,增长33.4%,其中地方级收入1.93亿元,增长2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5亿元,增长59.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62亿元,增长16.6%;实际利用外资211万美元,增长16.14%;外贸自营出口总值2473万美元,增长10.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1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5214元,增长12.0%。
工业经济:2008年,规模企业个数由上年122家增至134家,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60.1%上升到67.2%。开发区工业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8%。亿鑫钢铁、时代包装、源鑫水泥等3家企业完成产值22.4亿元,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亮点;石材业进一步整合提升,产销两旺,实现年产值26.5亿元;德盛镍业、三金高速线材、宇星彩板、时代包装二期、华东船厂、恒逸化工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6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建设投资18.19亿元。招商引资共签约外资项目25项、总投资2.8亿美元,内资项目15项、总投资38.21亿元,其中已动工项目占40%。
农业经济:2008年,重点发展水产、畜牧、食用菌、林竹果茶蔬等农业特色产业。水产业形成了万亩鱼虾塘生态立体养殖、4万个海水鱼类和鲍鱼网箱养殖、万亩浅海吊蛎养殖等5个水产养殖商品基地,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4.16万吨。畜牧业发展壮大了正宏牧业、贤德水禽、党林特禽等50多家规模养殖场,引进正大集团合作建立工厂化养鸡示范10万头。食用菌形成了15万袋以上规模场厂179家,全县年生产规模达1.4亿袋,鲜菇总产4.6万吨。林竹果茶蔬形成0.67万公顷杉木丰产林、0.8万公顷工业原料林、0.93万公顷毛竹林、0.33万公顷水果、0.27万公顷茶叶、0.47万公顷蔬菜生产规模。益升食品、海林食品、味中友肉松、绿丰竹笋等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2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农户小额贷款3.09亿元,增长69.8%。
渔业发展:罗源海域、滩涂广阔,沿海居民从事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以海水捕捞为主。明代前限于滩涂捕捞,明代始有海洋捕捞作业,明末发展海水养殖,主要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等。民国时期海水养殖年产100吨左右;淡水养殖甚少,年产5吨左右。1949年水产品总量547.6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持渔业,生产逐步得以发展。1979年后落实渔业生产责任制,鼓励私营养殖。1984年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1990年后将水产养殖列为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采取措施,促进发展。养殖品种和产量逐步增加,海水养殖品种有褶牡蛎、缢蛏、泥蚶、蛤仔、贻贝、太平洋牡蛎、海带、紫菜、对虾、青蟹等及鲷类鱼(网箱放养),淡水养殖有青、草、鲢、鲤、尼罗非鱼,革胡子鲶、河蚌、河蟹、鳗鱼等。1994年养殖面积达2.89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36万吨,产值1.5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港口建设:2008年,碧里作业区4#、5#两个5万吨级码头建设进展顺利,4#泊位卸船机已安装过半,基本具备靠泊条件;将军帽作业区15万吨级散货码头动工建设。港区配套日益完善,在建成3万吨级乘潮航道的基础上,启动疏竣5万吨级全天候航道;临时一类口岸开放获得延续;口岸通关中心大楼完成主体工程。路网:开发区江滨北路完成拓宽,温福铁路罗源段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和火车站填方;港区铁路支线已获批。供电:动工建设碧里220千伏、德盛110千伏变电站,扩建亿鑫110千伏变电站。供水:已启动建设南榜等水库,日可新增供水5万吨,基本满足开发区、港区项目用水需求。
经济开发:罗源湾开发区位于罗源县城东,以罗源湾顶部23平方公里的松山围垦为中心,包括周边山头、土地及旅游水域,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1993年4月16日完成截流体一次性合龙成功,垦区面积3.46万亩。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104国道城关段32.5米宽水泥路全线贯通,南北堤7.6公里的柏油路路面铺设顺利完成,洋尾水厂扩容改造日供水能力达2万吨,泥田3.5万伏变电站竣工,1000对电缆经过南北两岸、通讯用量达400门,千吨淡水码头交付使用,开通直航日本航线,并批准建立迹头台轮停泊点等,为前期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开发区招商引资营建开发小区,狠抓一号工业区、南工业小区和万亩养殖区等八大启动项目建设。至1994年底共填方造地500亩,新建楼房20座,总建筑面积2.30万平方米。累计签订正式投资合同26项(其中“三资”项目20项),合同总投资1.11亿美元;共批准内外资企业20家(其中“三资”企业15家),总投资1270.31万美元,合同履约率76.2%、到资率38.5%、开工率46.6%。1994年开发区工农业总产值达3.03亿元,其中“三资”企业产值1.3亿元,出口总值1097.01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428万元。

邮电情况

民国时期,罗源县有通连江县琯头和宁德县飞鸾的县际邮路2条,县城通起步乡的乡村邮路1条以及城区邮路,电信设备十分简陋,只有15部手摇电话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事业不断发展。1965年邮路达525单程公里,长途电话9路,交换机容量240门,城乡话机276部。1973年起加速长途和城乡载波电话的发展,1977年用BD055型电传设备收发报。80年代实现长途和市区电话自动化。1990年有电报电路3条,长途电话35路,可直通全国各地及189个国家和地区,全县邮路1041单程公里,乡、镇、村通邮率达100%。1992年沪穗光缆工程线路罗源段22公里管道铺设竣工,提供960路长途光纤数字电路。1994年,实现电话程控化,全县有市话用户4088户,农话294户,无线寻呼1928户,移动电话94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