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福州市地图 >
罗源县地图
罗源县相关地区地图:

文物名胜

罗源凤山、中房等地出土新石器时代石□、石□等20余件,发现商周文化遗址19处。出土文物有陶罐、陶片19件、石器1件。有“莲峰月色、圣水听泉、三川春涨、五里潮平、匹岩飞雪、茅顶留云、紫霄盖树、金粟盘榕”等罗川八景和栖云洞、白马寺、禾山景区等名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陈太尉宫、南宋十八罗汉石雕像。

自然环境

罗源县,地处鹫峰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而东,高低起伏。全县最高峰牛母山海拔1251米。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水量165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91.1小时。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东部罗源湾口小腹大水深,海域面积达240平方公里,避风遏浪,不冻不淤,港口作业时间年平均360天,是福建省六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县辖罗源湾北岸港区岸线长25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7个,约14公里的岸线水深在10米以上;截止2009年,有1000—5000吨级码头4个、3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各1个,年吞吐能力达800万吨以上,在建的还有5万吨级、15万吨级码头各1个;拥有松山、白水两大围垦造地近5万亩以及周边可开发利用腹地,土地储量近10万亩,形成海峡西岸“人无我有,人有我多”的可供成片开发的港区工业建设用地。罗源湾与台湾隔海相望,距马祖岛38海里、基隆港146海里、上海405海里、香港435海里,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距离中心,北联宁德、浙江,南接福州、厦门,是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海陆空交通便捷,开辟了直抵香港、日本、新加坡等航线,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仅58公里,福州市区65公里,距宁德市仅25公里、温州200多公里。温福铁路于2009年建成,并在罗源湾开发区内设站,罗源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从该站点连接贯穿港区三个作业区至将军帽。

文化体育

唐末五代期间,大批中州人士相继移居罗源,“立学校、务桑农”,文化开始发展。宋代,境内人文兴盛,登进士第者203人,陈善的《扪虱新话》为传世佳作。明清时期文人创作,如陈钧、郑国佐的诗,游彤麟、陈士钦的画,林长存、林长奎的书法皆卓然可观。民间文艺经历代发展亦颇具规模,故事、歌谣、谚语内容丰富,诗词、音乐、舞蹈、塑雕、剪纸等形式多样。民国时期县内开始设立文化机构,出版报刊,上演戏剧,放映电影。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所开展的文化救亡活动,更为时人所称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源文化事业逐步普及与提高。从50年代起先后建立县文化馆(站)、广播站、电影队、闽剧团等,并将文化活动推向广大农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遭受挫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文艺创作活动空前繁荣。诗社、文学社、画社、谜社、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社团相继成立,新建30所影剧院,建立县和5个乡镇电视差转台,县卫星地面接收站,开通凤山、起步、鉴江、松山等乡镇有线电视,开办录像厅、歌舞厅、舞厅,建设莲花山公园、明珠山庄娱乐中心等,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体育活动,清末以前以民间传统武术为主,畲族“八井拳”曾流传闽东和浙南一带。舞龙灯、龙舟竞渡、登山、游泳等,世代相传。民国初,现代体育的体操、球类、田径等始在学校中兴起,但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事业逐步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活跃。90年代建成占地65亩的县体育中心,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达6万余人。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其中最著名的为国际级运动健将、亚洲及全国十佳运动员刘华金,在全国及国际比赛中屡破国家和亚洲记录,屡获女子100米栏冠军。

城乡建设

2008年,凤凰城二期、闽星佳园二期、万豪城市广场二期等一批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全年完成房地产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市政设施建设和管护:建成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成104国道城区段路面改造和交通护栏建设以及104国道城区段及城区主干道路灯改造;完成南门人行天桥维修和城区主次干道路面、人行道及排水沟渠整修。城市环境卫生:城区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县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98%以上。农村:22个“双百工程”试点村共组织实施村部建设、环境绿化、垃圾处理等项目88个;完成农村通达公路105千米;完成10个集镇、40个行政村路灯改造,196户912人造福搬迁,24个村居300口沼气池和30个行政村冲水式公厕建设;2个乡镇48个行政村通过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验收;完成21个行政村人饮工程。

非遗文化

2008年,福建省罗源县申报的“畲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1017。2008年,福建省罗源县申报的“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项目类别,入选名称“畲族医药”,序号1017

邮电情况

民国时期,罗源县有通连江县琯头和宁德县飞鸾的县际邮路2条,县城通起步乡的乡村邮路1条以及城区邮路,电信设备十分简陋,只有15部手摇电话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事业不断发展。1965年邮路达525单程公里,长途电话9路,交换机容量240门,城乡话机276部。1973年起加速长途和城乡载波电话的发展,1977年用BD055型电传设备收发报。80年代实现长途和市区电话自动化。1990年有电报电路3条,长途电话35路,可直通全国各地及189个国家和地区,全县邮路1041单程公里,乡、镇、村通邮率达100%。1992年沪穗光缆工程线路罗源段22公里管道铺设竣工,提供960路长途光纤数字电路。1994年,实现电话程控化,全县有市话用户4088户,农话294户,无线寻呼1928户,移动电话94户。

行政辖区

隶属,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夏商属扬州,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为冶县地,东汉为侯官地,晋属温麻地(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或曰罗江县),隋属闽县。唐大中元年(847年),朝廷准福建观察使之请,割连江县北一乡为罗源场,罗源政区始从连江分离出来。咸通二年(861年),升场为镇,改名永贞,属福建观察使领辖之福州。乾宁三年(896年),以福建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永贞镇仍属福州。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元龙启,以福州为长乐府,升永贞镇为县,隶属于长乐府。五代天福十二年(947年),长乐府被吴越国占领,永贞县为吴越福州威武军辖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两浙西南路辖福建各州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永贞县属两浙西南路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两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贞县仍属福州。天禧五年(1021年),为避皇太子赵祯讳,永贞县改名永昌。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罗源县属之。元代实行省辖路、路辖县体制。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安府改称福州路,罗源县属福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罗源县属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清沿明制,罗源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民国2年(1913年)废府设道,罗源县属福建省东路道(次年,改名闽海道)。民国14年废道,罗源县直隶于福建省。民国22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4个省,罗源县属闽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罗源县复为福建省直辖县。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次年10月改为7个),罗源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罗源县又为福建省直辖县。1949年8月14日罗源县解放。9月,福建省划为8个专区,罗源县属第四专区(1950年4月改名闽侯专区)。1956年3月,罗源县移属福安专区。1961年11月,改属福州市。1963年8月,闽侯专区恢复建制,复属闽侯专区。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同年2月,罗源县归属福安地区(1971年6月改称宁德地区)。1983年7月划属福州市。
境域:唐大中元年(847年)设罗源场,罗源场东、南两面毗邻连江县,西接闽县,北界感德场(今宁德市)。境域约相当于今凤山、起步、白塔、西兰、洪洋、中房、飞竹等乡(镇)及松山乡大部、霍口乡东部。唐咸通二年(861年)割闽县林洋地入永贞镇,西部边界扩展到双口渡(《八闽通志》称“双溪渡”,有误),而与闽县(公元982年后为怀安县)、古田县为界,其他三向疆界不变。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连江县划招贤里5图地入罗源。县东部边界因以扩展至海,辖域增加今鉴江、碧里两乡(镇)地区。明万历八年(1580年)裁怀安县并入侯官县,原属怀安县的霍口一带(具体地界无考,疑为山垄塆溪以南的小块地区)划属罗源,西界改与侯官县为邻。民国29年(1940年),连江县又划巽屿、北山两地入罗源,此后辖域未发生重大变动。1956年5月,大获乡漈头自然村划属连江县,香岭乡后山自然村划属古田县岭南乡;同年7月,香岭乡活山自然村划属古田县岭里乡。此时,罗源县境域东端隔海与霞浦县东冲半岛相望,西端与闽侯县接壤,南邻连江县,北连宁德县,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分别与宁德、古田、连江诸县及福州市郊区为界。地形呈东西向长条状,东西最长距离78.5公里,南北最宽距离28公里,总面积118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3平方公里,滩涂53平方公里。2008年,罗源县下辖:凤山镇、松山镇、起步镇、中房镇、飞竹镇、鉴江镇、白塔乡、洪洋乡、西兰乡、霍口畲族乡、碧里乡、罗源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