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福州市地图 >
平潭县地图
平潭县相关地区地图:

海防情况

平潭素为海防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加速海岛建设的同时,重视海防建设。50年代初,动员群众支前备战,支援驻军修地堡、挖坑道,同时组织民工支前。60年代初,台湾海峡局势紧张,全县进行备战动员,投入大量人力,修筑战备公路35公里,挖堑壕4400多米,运送战备物资480多吨,组织县城30%人口疏散。80年代,县内沿海地区29个单位与驻军挂钩联防,设立联防区与联防点。同时,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涌现一批共建先进单位。1994年12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平潭“双拥模范县”称号。

历史沿革

平潭县简称岚。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百业荒废,满目疮痍。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直至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公元1851—1861年(清咸丰)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移镇驻平潭(今潭城),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设县丞,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置平潭海防厅,属福州府。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解放战争爆发后,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1949年9月16日全境解放。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政府,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解放军收复平潭。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公元1936年(民国25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2个乡,后陆续将2个乡改镇,设5镇10乡。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政府,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解放军收复平潭。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公元1936年(民国25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2个乡,后陆续将2个乡改镇,设5镇10乡。1997年,平潭县陆地面积321.4平方千米,其中有滩涂44.5平方千米,人口36.2万,辖5镇10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屿头乡、大练乡、白青乡、平原乡、芦洋乡、中楼乡、岚城乡、敖东乡、南海乡、东庠乡,县政府驻潭城镇。2000年,撤销平原乡,设立平原镇;撤销敖东乡,设立敖东镇。2000年底,平潭县辖7镇8乡: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北厝镇、流水镇、平原镇、敖东镇、岚城乡、中楼乡、白青乡、南海乡、屿头乡、大练乡、东庠乡、芦洋乡,8个居委会、192个行政村。2003年,平潭县辖7个镇、8个乡:潭城镇、苏澳镇、澳前镇、北厝镇、流水镇、平原镇、敖东镇、岚城乡、中楼乡、白青乡、南海乡、屿头乡、大练乡、东庠乡、芦洋乡。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民俗风情

清明节:人们都到祖先坟上扫墓,刈除杂草,修整林木,刷新碑铭,压钱纸、红纸签;基督教徒多用红纸剪成十字架压在坟上。头年墓(或前年有新丧),要在清明当日或前一两天祭扫。有“不孝子,清明不祭(扫)祭谷雨”之说。遇虎年,一般忌清明日扫墓,要提前或推后一两天祭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单位、学校团体常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到烈士陵园扫墓,以表缅怀敬仰之意。立夏:是小麦上场时节,群众有制作面食过节的习俗,意在庆祝丰收。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节”,又称鬼节,是祭祖的节日。尾中元: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正逢渔区夏汛结束,旧时渔民多备香烛供品到妈祖庙、龙王庙拜谢海神。50年代后,此习渐除。重阳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旧时重阳登高,有避邪去祸之意。儿童多在这天竞放风筝。1988年福建省政府将此日定为“敬老日”、“老人节”。冬至:也叫冬节。平潭民间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圆”(做冬节埘)。两项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先是祀祭祖先(基督教、天主教徒无此习俗),至晚餐后,各家各户点起红烛,摆上红橘,男女老幼围坐一起开始搓埘。埘分糯米甜埘和薯粉咸埘。旧时搓前要放鞭炮。而且在簸箕圈沿插上时花(旧称“瓷官人”),还要特别搓几粒染红的小埘,待次晨煮熟粘在门框两边及猪背鬃毛上,寓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愿。煮埘一般要在冬节早晨,放完鞭炮后,合家人吃咸埘当早餐。平潭有些地方沿袭福清习俗,新嫁女儿的人家,第一年冬节应给女儿、女婿送冬节花、红橘,俗称“搓圆花”,表示祝福。新丧人家冬节不搓埘,由邻居或亲友赠送,要奇数,丧家以食糖回赠。除上述节日外,民间尚有许多宗教节日,如佛教徒要过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等;基督教、天主教徒要过复活节、圣诞节等。平潭有很多民间故事流传至今。如:哑巴皇帝、活石狮、牛山王——海盐的传说、碧湖说奇、平潭潭紫菜的传说等。

旅游产业

平潭素有“千礁岛县”之称,全县境内有名称的岛屿126个,岩礁702个。宽阔的海域与外海大洋相连,众多的岛礁点缀其间,使海岛自然拥有秀丽迷人的海域风光。由于地质构造和海水侵蚀的影响,发育众多奇特壮观的海蚀地貌形态,既有平坦宽阔的海滨沙滩,又有数不胜数的象形奇异岩石。湖、海、沙、石相映成趣,奇、幽、险、俏引人入胜,构成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景线,博得文人墨客的吟咏赞叹。1984年创办龙凤头度假村,接待海内外游客。1991年提出经济建设新构想,视旅游业为与传统渔业并重的“两翼”之一,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全县旅游资源6大类、36种基本类型,拥有景物217个。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准平潭的“半洋石帆”、君山、“东海仙境”、坛南湾、南寨石景、凤凰山黄金海岸、瑗风顶(“一片瓦”)、“海坛天神”等八大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境内还有新石器时代壳丘头遗址、1840年抗英殉国的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墓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三十六脚湖等名胜古迹。是游客旅游的胜地!,旅游业的崛起,为平潭县第三产业注入生机,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1985年以来,近20个国家地区的官员和游客抵岚观光旅游,1994年游客达9万人次。,为推动平潭旅游业发展,省旅游局决定在推动平潭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平潭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力争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宣传广告片。省旅游局在刚刚出台的《关于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今后,平潭旅游项目开发将重点围绕滨海度假、文化旅游、娱乐购物、休闲养生等旅游产品进行建设,并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平潭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旅游精品及观光休闲养生景区,促成坛南湾旅游先行区尽快形成规模。为扶持做大平潭旅游业,省旅游局计划将旅游酒店星级评定和新设立的旅行社审核推荐工作下放给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负责。同时,平潭还将积极引进中国百强旅行社落户,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省旅游局还表示,将支持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旅游学院在平潭选址建校,建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平台,共同构建新型旅游教育联合体。两岸旅游集散中心也有望落户平潭,吸引台湾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平潭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我省将积极争取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和旅游购物等特殊优惠政策落户平潭,把平潭建成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的特殊区域。
卫生保健:平潭长期以来,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和血吸虫、恙虫等疫病,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命健康。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城乡环境卫生差,人民群众无法摆脱缺医少药的窘境。民国元年至37年,全县鼠疫患者4884人,死亡4727人,死亡率达96.78%。全县人均寿命35岁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全民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并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网络。至60年代消灭了血吸虫、血丝虫、恙虫等地方性疾病,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乱等瘟疫。80年代后,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并逐步制度化与经常化。1994年,全县共有县级医院3个,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所1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所155个,个体诊所87个。县医院荣获国际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命名的“爱婴医院”称号。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25‰降至1994年的4.01‰,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3.57‰,出生率19.0‰。人均寿命近72岁。

行政区划

宋庆历八年(1048年),福清县建10乡辖50里,后并为7乡36里,平潭编为海上里、海下里,属福清县太平乡。元代行政区划与宋代相同。明初,福清分东、西、南、北4隅。正统七年(1442年)南隅分为南上隅、南下隅。成化十八年(1482年)北隅分北一隅、北二隅。嘉靖十一年(1532年)仍为6隅,统36里、15都、112图。平潭境域分属南上隅、北一隅、北二隅、西隅。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清县丞移设于平潭,以候均区、大墩区、坑北区、朴秀区、酒店区、斗门区、庄上区、敖网区、南澳区、芬尾区、北海区、高平区及9个岛屿(东庠、小庠、大练、小练、屿头、塘屿、草屿、吉钓、牛山)析归平潭县丞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10月至民国14年沿袭清制,划为21区。民国23年3月1日设立区公所,整编保甲,委派保甲长。民国25年5月,全县分区设署,共设3个区署,辖区范围大体与民国15年各区公所所辖范围一致。一区区署设后旺久;二区区署设东昆,民国27年迁往西院;三区区署设苏澳。民国26年1月实行政教合一,全县3区设24个联保办公处。一区辖潭城、东澳、北苑(流水)、富田(大富)、东庠、大中、君山、东霞、正旺等9个联保;二区辖湖南、北厝、西海、芬尾、仙霞、敖东、塘草等7个联保;三区辖龙泉、玉堂、党堑、沙峰、玉库、苏澳、屿头、双练等8个联保。民国28年9月,国民政府颁发《县各级组织纲要》,整编保甲,撤销联保,全县设立15个乡镇分所。民国31年8月,平潭撤销区署,改15乡镇为2镇10乡:潭城镇、苏澳镇、爱群乡、同仁乡、塘草乡、屿头乡、中正乡、中山乡、龙泉乡、潭南乡、复兴乡、潭东乡。将原设15乡(镇)时的平沙乡、中正乡、东庠乡合并成立中正乡;三民乡、新民乡合并成立苏澳镇。民国32年10月全县改设2镇、5乡、89保,撤销潭东乡、屿头乡、爱群乡、同仁乡、塘草乡,分别并入潭城镇、苏澳镇、龙泉乡、复兴乡、潭南乡。民国33年7月,全县改设潭城、苏澳、潭东、潭南、复兴、龙泉、爱群、中山、中正、东庠、屿头、塘草12乡、91保。民国36年增至92保。民国38年5月6日,平潭人民游击支队攻克平潭县城,13日,经中国共产党闽中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下划潭南区、龙泉乡、君山乡、流水乡、屿头乡、大练乡、苏澳乡、潭城镇、东庠乡、潭东乡10个区乡政府。7月2日,游击队撤离平潭后,国民党政府又沿袭旧制划分2镇、5乡、92保。民国38年9月16日,平潭解放。9月23日成立县人民政府。民国38年9月至1950年2月平潭设1镇3区,潭城镇,驻地城关;一区区公所驻地后旺久,管辖范围相当今之芦洋、中楼、流水、东庠、岚城、澳前等乡镇;二区区公所驻地北厝,管辖范围相当今之北厝、敖东、南海等乡镇;三区区公所驻地苏澳,管辖范围相当今之屿头、大练、苏澳、白青、平原等乡镇。1950年2月至1951年5月设4个区公所,一、二、三区区公所驻地不变,由一区划出1镇6乡成立四区,区公所设潭城镇。1951年5月设5个区。1952年6月至1956年3月,全县设7区,一区辖8乡63村,二区辖6乡74村,三区辖10乡92村,四区辖1镇6乡90村,五区辖6乡44村,六区辖8乡56村,七区辖6乡54村,全县共1镇50乡473村。1956年3月,区乡合并,重新划分为中楼、苏澳、北厝3个区和潭城镇,中楼区辖11个乡,苏澳区辖8个乡,北厝区辖10个乡,潭城镇辖2个乡。1958年4月,撤区并乡,全县重新划分为1镇15乡,分别为潭城镇、湖西乡、敖东乡、芬尾乡、塘屿乡、草屿乡、潭东乡、苏澳乡、国彩乡、平原乡、屿头乡、大练乡、中楼乡、君山乡、流水乡、东庠乡。1958年8月建立平潭县人民公社,设潭城、平原、流水、敖东4个分社,下辖46个大队。1961年7月人民公社体制变动,全县划分屿头、大练、苏澳、平原、中楼、东庠、流水、潭城、潭东、北厝、敖东、南海12个人民公社,辖120个生产大队。1981年11月,从平原公社析出,设白青公社。1980年4月,潭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和岚城人民公社,1982年9月改称潭城镇人民政府。1984年9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乡镇人民政府,潭东公社改为潭东乡,芦洋农场改为芦洋乡,保留农场单位建制。同年10月苏澳乡改设苏澳镇,12月潭东乡更名澳前镇。当年,全县有3镇、12乡,建立4个居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委员会、49个居民小组、2096个村民小组。1992年7月22日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撤销北厝乡,设立北厝镇,原管辖区范围不变。1994年12月27日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撤销流水乡,设立流水镇,原管辖区范围不变。1995年底全县设5镇、10乡、194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居民委员会6个)、555个自然村(居民区)。,2008年,平潭县下辖7个镇、8个乡,共有200个居委会、行政村。潭城镇:面积18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2010年末)代码350128100,系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辖8个社区、4个行政村,87个街庄、56个村民小组:~001_辕门居委会、~002_右营居委会、~003_瑞龙居委会、~004_城东居委会、~005_红山居委会、~006_宝湖居委会、~007_中埔居委会、~008_桂山居委会、~201_城北村、~202_城南村、~203_城中村、~204_北门村。苏澳镇:面积17.3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101,位于平潭县西北部。辖18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201_苏澳村、~202_钟门村、~203_龙头村、~204_红旗村、~205_下苏澳村、~206_斗魁村、~207_梧峰村、~208_和平村、~209_友谊村、~210_五一村、~211_斗门村、~212_紫霞村、~213_齐富村、~214_南海村、~215_民主村、~216_看澳村、~217_先进村、~218_西楼村。流水镇:陆域面积4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500平方千米,人口5万多人(2004年),代码350128102,位于平潭县东北部。辖26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201_流水村、~202_户楼村、~203_砂美村、~204_磹水村、~205_君山村、~206_渔屿村、~207_北港村、~208_山门村、~209_坑北村、~210_谢厝村、~211_五埕村、~212_模镜村、~213_松厝村、~214_南松村、~215_新湖村、~216_大埕村、~217_大澳村、~218_西楼村、~219_山边村、~220_裕藩村、~221_东美村、~222_下厝场村、~223_五星村、~224_港东村、~225_松南村、~226_后田村。澳前镇:面积28.3平方千米,人口4.28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103,位于平潭岛东部,三面临海。辖21个行政村:~201_澳前村、~202_东澳村、~203_岭前村、~204_龙山村、~205_官姜村、~206_龙北村、~207_玉道村、~208_玉楼村、~209_井边村、~210_光楼村、~211_光裕村、~212_紫兰村、~213_上井村、~214_龙南村、~215_磹角底村、~216_前进村、~217_东星村、~218_中甲村、~219_磹报村、~220_东光村、~221_南赖村。北厝镇:陆域面积58.5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104,位于海坛岛的中南部,其娘宫码头是平潭县进出岛的门户。辖19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201_湖西村、~202_北洋村、~203_厝祥村、~204_澳尾村、~205_务里村、~206_跨海村、~207_先建村、~208_红山村、~209_红湖村、~210_北厝村、~211_庄上村、~212_娘宫村、~213_芦山村、~214_山利村、~215_天山村、~216_大厝基村、~217_美楼村、~218_湖南村、~219_吉钓村。平原镇:面积23.68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105,位于海坛岛北部中心。辖14个行政村:~201_平原村、~202_剑湖村、~203_榕山村、~204_上攀村、~205_红卫村、~206_凤美村、~207_山显美村、~208_梧凤村、~209_燎原村、~210_江楼村、~211_梧凤楼村、~212_当盛村、~213_半山村、~214_瓦窖村。敖东镇:面积23.7平方千米,人口3.14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106,位于平潭县海坛岛南端突出部。辖15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201_新垅村、~202_敖网村、~203_向阳村、~204_龙海村、~205_建民村、~206_仙霞村、~207_苍海村、~208_东坑村、~209_华东村、~210_建星村、~211_桥锦头村、~212_渔庄村、~213_青观顶村、~214_钱便沃村、~215_大福村。白青乡: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2.03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200,位于海坛岛的西北部,三面临海。辖10个行政村:~201_青峰村、~202_白胜村、~203_白沙村、~204_丰田村、~205_岱峰村、~206_玉堂村、~207_招康村、~208_国彩村、~209_南盘村、~210_东占村。屿头乡:面积12.5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201,位于海坛海峡西北部,地处长乐、福清、平潭3县(市)海上交界处。由7个岛屿和40多个礁石组成,辖10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201_东珠村、~202_乐屿村、~203_屿北村、~204_后党村、~205_东贵村、~206_东京村、~207_田下村、~208_玉瑶村、~209_旺滨村、~210_屿南村。大练乡: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8962人(2004年),代码350128202,位于平潭县西北部,由大练岛和小练岛组成。辖9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201_立新村、~202_西礁村、~203_秀礁村、~204_东礁村、~205_渔限村、~206_月举村、~207_舍仁宫村、~208_瑞洋村、~209_围东村。芦洋乡:面积31.81平方千米,人口6800多人(2004年),代码350128203,位于海坛岛腹部,属乡场合一建制。辖7个行政村:~201_洋中村、~202_芦北村、~203_黄土墩村、~204_马腿村、~205_西边寮村、~206_鹿楼村、~207_大渊村。中楼乡:面积19.45平方千米,人口2.25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204,位于平潭县北部中段。辖11个行政村,2个直属村民小组:~201_中楼村、~202_冠山村、~203_湖山村、~204_昆湖村、~205_大坪村、~206_凤楼村、~207_南楼村、~208_大中村、~209_韩厝村、~210_盐田村、~211_芦南村。东庠乡:面积4.46平方千米,人口1万多人(2004年),代码350128205,位于平潭县东北突出部,四面环海。辖8个行政村:~201_澳底村、~202_东风村、~203_澳星村、~204_东进村、~205_鲎北村、~206_东霞村、~207_湖边村、~208_南江村。岚城乡:面积34.2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206,位于平潭县中部,地处城郊。辖13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201_正旺村、~202_上楼村、~203_新桥村、~204_霞屿村、~205_白山村、~206_流东村、~207_东屿村、~208_新门村、~209_上洋村、~210_下洋村、~211_矾屿村、~212_中湖村、~213_中南村。南海乡:面积10.2平方千米,人口1.01万人(2004年),代码350128207,位于平潭县最南端的渔业岛乡,主要由塘、草屿等28个岛屿组成。辖7个行政村:~201_陈厝村、~202_莲澳村、~203_西门村、~204_江尾村、~205_后坑村、~206_北楼村、~207_南中村。

教育发展

明代,平潭办义学、私塾。清雍正年间,始设书院。民国以前,历代科举选士,有举人13名,进士6名。清末,欧美传教士在县内倡新学、办学校,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县内出现改良私塾、兴办国民学校的热潮。至民国10年,有国民小学24所。然因时局动荡,战事迭起,经济落后,教育事业举步维艰。民国38年,全县仅有初中1所,小学91所,教职员171名,在校学生414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小学迅速普及,各类扫盲班也相继兴办。1957年,县内有中学3所,小学118所,教职员410名,在校学生1458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备受摧残,不少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升学考试制度,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校园建设。1994年,全县有完中4所,初中16所,职业高中2所,完小139所,初小49所,教师2270人,在校学生42575人。
平潭一中:1931年秋,毓贤小学初中班与创建于1917年的开宗小学初中班合并,取名“岚华初中”(原有的小学部也合并成立岚光小学)。校址设在城关南炮台(今实验小学),1937年8月迁往开宗小学所在地北炮台(今城北小学)。1939年夏,日本侵华的战火燃及平潭,岚华初中被迫流离转徙于福清县的东张香山寺、楼锦村等地。1941年夏,福清沦陷,教会当局将10所教会创办的初级中学合并,取名“卫理联中”,统迁顺昌县元坑村。次年秋,闽海各县克复,“卫理联中”随之解散,各校返回原地复课,唯平潭孤悬海外,敌伪残余势力仍不断骚扰入侵,“岚华”一时未能复校,将男女学生分别寄读于福清的明义,毓贞两所私立学校。1943年,又将明义学校的岚华学生寄读于龙田镇的融美初中。翌年秋,平潭地方稍靖,“岚华”学生方返回本县上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潭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10月25日接管岚华初中,改校名为“平潭初级中学”。1956年9月改称为“平潭第一中学”,并增设高中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上课时断时续,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1970年9月,学校下放给当时的“红心公社”,改名为“红心公社中学”;次年10月,学校由县“革委会”宣教组接管,又更名为“平潭红心中学”。至1977年,始恢复“平潭第一中学”名称。1999年起,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该校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高潮,学校开始大规模校园建设。征地40亩,校园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新建教学主楼、综合实验楼、塑胶田径场、学校大门以及校园绿化等,校园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近年来,平潭一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取得骄人业绩。高中会考优秀率连续三年超过97%,高考本科上线率100%,本一上线率达45%以上,居福州市同类校上等水平。初中在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背景下,因材施教,中考成绩年年保持全县第一。平潭一中现有初高中部,共70个教学班,教职工180人,在校学生4000多人,校园面积90亩,是国家规范化考点和省文明学校。

民间艺术

语言文化评话:民国时,平潭评话艺人不多,进岛说唱多是福州、福清等地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组织评话艺人,走乡串村,巡回说唱。1950年秋,县召开第一次业余文艺工作者代表会,评话艺人被邀请参加。1953年9月,第一区评话艺人为配合土改反霸,评话艺术溶进幻灯放映进行宣传,很受群众欢迎。“文化大革命”期间,评话艺术受到冷遇,因无书可说,多数评话员改从他业。1979年5月,县文化局召开评话、讲书、伬唱艺人座谈会,交流创作、演出经验。6月,成立平潭县评话伬唱协会,会员36人,其中评话艺人12人。1980年10月,俞昌仁创作的历史题材评话本《血溅钟楼》,参加莆田地区举行的评话会演,获得剧本创作奖,王秀明获演出奖。1983年11月,县文化局邀请省著名评话艺术家吴乐天、林木林、叶神童等到平潭演出,县评话伬唱协会组织评话员观摩学习。20世纪90年代,评话艺术难以在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经常从事说唱演出的评话员仅剩2—4人。1995年,全年演出不足10场,听众不足几千人。2003—2005年,平潭县顺利主办了3届国际沙雕节。沙雕节邀请了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沙雕手创作了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烽火台、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神像、埃及金字塔、罗斯德岛巨像以及孙中山、岳飞、郑成功.沙雕节期间还举行了文艺晚会、沙雕啤酒狂欢节、沙雕人体彩绘秀、少数民族风情表演、大型风筝放飞、沙雕摄影大赛、南少林武术擂台赛、福建省首届精英男模选拔赛、福建省首届沙滩小姐大赛、时装秀等形式多样、娱乐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配套活动,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