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西镇地图
苍山西镇相关地区地图:
民族迁徙
青铜器时代的“漾濞苍山崖画”证明远在三、四千年以前,漾濞苍山西镇就有人类的祖先居住。境内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彝族,两汉至清的文献称彝族为“乌蛮”、“罗罗”,彝族自称“腊罗拨”“土族”等。境内的汉族最早进入在明代,明军将领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帅大军平定滇西,部分官兵被留守在漾濞,设卫屯田,继续平定地方,他们成为漾濞汉族最早先民,主要分布在漾濞江河谷一带,现今境内的汉族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后裔。回族也是外来民族,他们是西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在元朝时随忽必烈攻占大理的部分回军官兵,奉命在漾濞驻防和屯田,成为首批落籍漾濞的回族先民。清朝杜文秀起义失败后,各地回族遭到清军屠杀,漾濞回族也未能幸免,一部分逃匿,大部分遭杀害。光绪三年(1877年),蒙化直隶厅奉命招抚流落外籍的回民归籍复业,此后陆续又有经商者落籍。白族自称“白尼”、“白伙”。白族是大理洱海地区的土著民族,从明代开始,他们中的部分到境内,主要从事做手艺(裁缝、鞋匠、银匠等),经商、从教,随后在境内定居下来,成为境内最早的白族先民。历史上称他们为太和籍,建国前,在上街还设有“太和宫”会馆。苗族的祖籍多为贵州和四川,他们于清代晚期和民国年间由邻境进入境内,主要聚居在境内花椒园村小水塘,白羊村石打牛。境内还有傈僳族、藏族、纳西族、壮族、水族等民族,都不足百人,多是因为经商或婚配、就业进入,主要分布在机关单位,少部分在农村。长期以来,境内的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苍山西镇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旅游资源
苍山西镇地处县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川秀丽,文物古迹荟萃,载入《云南文物古迹大全》的就有云龙桥、唐标铁柱遗迹、普光寺、古清真寺等省、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崇祯年前的云龙桥,是古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桥。境内的博南古道遗址,青石板铺筑的古街,如今还依稀回荡着过往马帮的铃声。作于3000多年前的石门关苍山古崖画,是云南省境内图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组崖画,画面生动反映了先民们狩猎、放牧、采摘、舞蹈等生活场面,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苍山马龙峰下的石门关为断岩峡谷,谷深数百米,长千余米。两崖对峙,壁削千仞,花草倚石,藤葛攀岩,飞瀑重叠,清流穿峡,悬空栈道扶天直上,奇险独绝,风景幽秀,是省级风景区。曾有游客撰文说,石门之险可比华山,石门之水远胜黄龙,石门之幽比肩青城,不看石门关枉到云南走。改革开放以来,苍山西镇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境内的自然景观还有百丈岩桥、白石悬钟、凤山雨霁、漾江独石、苍山西坡野生杜娟花海等,同时一批人文景点如光明万亩核桃生态园、秀岭梨园等引起了游客的广泛关注。资源环境
地理气候:苍山西镇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中部偏北,点苍山西麓,是一个河谷、山地、高山相间分布的大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拨高差大,最高海拨4122米,最低海拨1500米,立体气候突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18.3℃,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国土面积372.03平方公里。漾濞江水资源:苍山西镇拥有8.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可开发的总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以上。1978年以来,先后建成雪山河一、二、三、四级电站、栗树坡电站、石月亮河电站、紫阳河三、四级电站、广溢河电站共12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11万千瓦。苍山西镇修建水利工程17件,其中全县唯一一座水(一)型水库在境内淮安村小春坝,总投资1715万元,于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
经济植物:由于气候温和,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林木、经济果木、林副产品、古树名木等资源非常丰富。有森林野生经济植物1000余种,中草药植物200多种,森林花卉数百种,林中食用菌50种。其中名贵药类植物有:苍山贝母、云茯苓、岩白菜等。名贵花卉植物有:苍山杜娟、山茶、兰花、报春花、龙胆花、百合花等。名贵食用菌有:松茸、干巴菌、黑木耳、香蕈、鸡枞。
珍稀鸟类:绿色山林和良好和生态环境,为鸟兽栖息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力条件,境内鸟类种类已达100种以上,其中珍稀鸟类有绿孔雀、白腹锦鸡、雕等。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有:狒猴、水熊猫、黑熊等。
果木栽培:苍山西镇经济果木栽培历史悠久,是经济果木种繁多的地区之一,境内盛产优质大泡核桃,其中核桃干果年产量1800万公斤,境内光明万亩核桃生态园成为全省至全中国干果发展基地的一个典范,享誉中国。水果品种众多,优质品种有秀岭玉香梨、漾濞清脆李、李家庄苹果。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闻名遐尔的香软米曾是古代进献宫廷的“贡米”。特色经济作物有树头菜、鱼腥草、蕨菜等。
矿产资源:境内位于甸滇西地槽皱系成矿区,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理彩花石、铜、铁、锡、锌等,现经地质部门勘察清楚的矿床矿点共5个,现初步开发利用的有:塔盘山锑矿,彩花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等,其中大理石(彩花石)蕴藏量十分丰富,属特大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