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乡地图
龙潭乡相关地区地图:
13、河南省漯河郾城区黑龙潭乡
黑龙潭乡距漯河市区3千米。2006年,辖14个村委会:河沿李村、土城王村、南街村、北街村、西街村、黄赵村、半截塔村、姚庄村、生杨村、老应村、张得武村、田庄村、坡杨村、何庄村。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黑龙潭乡原名青龙镇,自古就是众多客商的集散地,素有“水旱码头”之称。相传沙河黑龙潭段深潭内住一青龙,历尽艰辛保佑两岸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为表感激之情,遂以“青龙”命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地缘优势突出,水陆交通便利。黑龙潭乡位于中原腹地,南与漯河市接壤,西与107国道、京广铁路毗邻,境内有京珠高速公路漯河北站上下道口,据郑州国际机场不到100公里,东紧临沙河,境内正在筹建纳入“十一五”规划的沙河水旱码头。漯{河}开(封)省道和市区新北环咱纵横贯穿全乡,乡村公路相互交织,密布成网,沙、颖、塔、柳四河纵横,粮基、旱保区片相连,水陆交通便利,水利资源极为丰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几年来,黑龙潭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强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以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社会进步为目标,以找准定位,优化方略为前提,以现有及潜在的资源优势为依据,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为杠杆,以灵活方位、创新机制为动力,以优化服务、优良环境为保障,主攻二产、壮大一产、启动三产、开创了全乡“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目前,全乡工业总产值达6.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00元。绿色养殖发展迅速,养殖基地享誉中原,养殖业作为该乡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之势,养殖基地享誉省内外,先后受到罗干、费孝通、马忠臣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自视察和高度称赞,截至目前全乡千只以上规模鸡场已突破900座,蛋鸡饲养总量已达300万只,居全市第一位;万头以上猪场2座,3000头以上猪场4座,确保“漯河养殖第一乡”向“河南省养殖第一乡”的新跨越。4、湖南省株洲县龙潭乡
位于株洲县东南端,距县城渌口46公里,属典型的山区乡,2007年,龙潭乡辖11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共2190户,8623人。土地面积73.5平方公里。全乡设15个党支部,115个党小组,有中共党员365人。龙谭乡东邻攸县,西接黄龙镇、龙风乡,南界衡东县,北连砖桥乡,总面积78.6平方公里,有水田7269亩,耕地9690亩。据传,离毛家坪3千米溪水曲处有一潭,有龙于潭内戏水,故名龙潭。乡由此得名。原属湘潭县,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1961年属龙潭乡公社,1965年划归株洲县,1967年为上游公社,1972年为龙潭公社,1984年改乡。全乡有健在的90岁以上老人26人,102岁老人一名,80岁及以上的281名,寿星中男女比例相等,乡境内山峦连绵起伏,有山地87765亩,高山有蓬源山(646米)、凤凰山(599.5米)、龙形山(558米),老虎壁(548.7米)等,均为县内高峰。境内山高谷狭,溪水长流,怪石嶙峋,曲径通幽,林木苍翠,风景优美。山林中栖息着30多种野兽,40多种飞禽。山地土层深厚,宜竹木生产,经多年人工造林,林地面积达65820亩,为县内杉木林基地之一。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有黄金、石灰石等。龙谭水库水域面积达13630多亩,周边绿树成荫,风景如画,是旅游、休闲、垂钓、娱乐的理想之地,2007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突破9746万元,年递增15%,财政总收入达到475万,较上年增长15%,乡村可用财力增长11%,人均可支配收入4700元,全年完成招商引资320万元。新修的网朱路全线贯通,从京珠高速公路朱亭出口,十五分钟即可达乡政府,全乡10个村先后建成了水泥路,共计40公里。其中,新田、太平两个村组组通上了水泥路。全年乡、村投资42万元,恢复重点水毁工程250处,水圳硬化40公里,疏通了水圳水系。全面完成了乡卫生院综合楼的改扩建工程,卫生院的住院条件得以改善。全年共组织资金2万余元,慰问了五保户、特困户130户,救济特困学生14名,慰问贫困党员4名,灾后重建户2户。重点解决了部分特困人员的低保问题和养老保险问题,使民心得到安抚。大病医疗救助、安居工程等工作有续进行,全乡人民做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3、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
基本概况:龙潭乡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南部,大南山南麓。北靠东坝办事处和南河办事处,东、西、南与大石镇、元坝区的元坝镇、梅树乡、紫云乡、射箭乡和利州区的盘龙镇相连。面积138.9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辖区17个村,113个组,4437户,17007人。除回族102户,410人外,其余均为汉族。2008年8月25日,广元市利州区同意龙潭乡在龙潭场和紧挨的驿地河新场共同组建成驿地河居委会,乡驻地龙潭场,距广元市区19公里,以场东跳蹬河与驿地河水所冲之深潭,传为有龙得名。明清时曾设置驿站,亦称龙潭驿。乡以驻地取名。截止2008年龙潭乡下辖18个村(社区),分别是;驿地河社区,金鼓村,青龙村,复兴村,界牌村,春风村,庙坪村,柏佛村,红岩村,官山村,桃园村,曙光村,元山村,建设村,和平村,林场村,回民村(回族)和胜利村龙潭乡在清代属柏龙里辖柏龙堡。民国初属金帽乡、第十四(王家)团区。1935年设龙潭联保处。1950年在境内建龙潭、柏佛两乡,属新场区(现元坝区新场乡)。1951年建大坝区划属大坝区(现元坝区元坝镇大坝村)。1953年撤销柏佛乡,分别并入龙潭、梅树乡。1955年撤销大坝区后,划属河西区;撤销界牌桠乡并入。同年撤销河西区,为广元县直属乡。1957年恢复河西区,又划属河西区。同年分出原界牌垭乡境另置界牌垭乡。1958年将界牌垭乡并入。同年撤销万缘乡将新农6村并入。1961年又分出原界牌垭乡境建立界牌垭乡。1989年划属东坝街道办事处。1992年将界牌垭乡并入。龙潭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7510男9019女8491家庭户户数4338家庭户总人口(总)16752家庭户男8530家庭户女82220-14岁(总)41240-14岁男20980-14岁女202615-64岁(总)1244915-64岁男647315-64岁女597665岁及以上(总)93765岁及以上男44865岁及以上女489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7239
自然气候:乡境属中区山,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境东鹰王岩海拔1108.9米,最低点境西黑水塘海拔490.4米,乡驻地海拔528.5米。境内主要有石板河等大小溪沟三十余条,总流长约58公里,其中龙爪沟较长,支沟较多,长达6.5。耕地多分布于沟槽地带,多系梯田坡地。年均气温15.2℃,降水量972毫米,以夏秋两季偏多,地霜期240—280天。全乡耕地面积14243亩,其中田9888亩,地4355亩,人均占有耕地0.84亩。粮食作物主产水稻、小麦和玉米。现有山坪塘1216口,河堰70条,总蓄水量260万立方米,有效灌面10538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万吨,人均产粮588公斤。油料产量3万公斤。造林累计保存面积38767亩(其中飞播林11400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64%。年林产品收入达62万元,主产核桃、棕片、板栗。
经济发展:龙潭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五大产业。先后栽种梨树、冬枣、桃树等果树29万株,年产果品3000吨,龙潭水果以其绿色无公害和味甘、汁多深受城区消费者的喜爱;全乡常年种植蔬菜6000余亩,产各类反季节蔬菜1.7万吨,已成广元城区重要的二线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龙潭年出栏生猪3.8万头,出栏仔猪20万头,龙潭仔猪远销内蒙、河南、陕西、南部、巴中等省市,是远近闻名的“仔猪之乡”;劳务输出是龙潭的又一大产业,全乡每年有近6000余人常年在省内外务工,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要带回2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援家乡的建设;随着南河湿地公园的开发,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飞速发展。如今,水果、蔬菜、仔猪、劳务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全乡人民致富小康路上的五朵亮丽“金花”。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4265万元,人均纯收入1975元。龙潭乡现有1所初级中学,1所民族小学,1所中心小学,村小5所,在校学生18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乡有卫生院,17个村有医疗站。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乡建有标准化有线电视网络,五个村开通了村村通工程,乡境内有四座无线通讯发射塔,无线通讯覆盖全90%的地区,2005年又开通了有线电话,全乡有60%的农户都用上了电话。乡建有中心文化站一个,五个村建起了村文化室,10个村建有图书室。境内有广元至元坝区白果乡的县级公路,由北至南横穿境内,长22公里。公路通村、通组率达100%,入户率达95%。为加快和谐龙潭构建步伐,龙潭乡根据全乡实际制定了“农业立乡、交通活乡、特色兴乡、生态富乡”发展思路,并围绕思路制定了“抓重点、抓特色、抓示范、抓亮点”工作方法,组建了三个重点工作组,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分类指导,狠抓落实,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