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大理州地图 > 云龙县地图 >
漕涧镇地图
漕涧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保障

2007年上半年,我镇境内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给灾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困难。目前正值夏荒期间,部分村有不同程度存在缺粮问题。对此,州、县党委政府十分关心灾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县民政局及时安排给我镇夏荒救济粮10000公斤,经镇人民政府研究,现将2007年夏荒粮安排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村夏荒粮(大米)安排:漕涧村:2000公斤仁德村:1500公斤鹿山村:1300公斤铁厂村:1500公斤仁山村:1500公斤大坪村:1200公斤新胜村:1000公斤,二、救济粮重点用于灾民、五保户、特困户及贫困户。三、救济粮不得平均分配和优亲厚友,更不得挪作他用。要切实把党委、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绝不允许非正常情况出现。四、救济粮的安排要严格把关,并将安排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五、各村安排到户的数量,统一以公斤为计量单位,要,求于2007年8月15日前安排到户,并将发放到户花名册一式二份报镇民政办。

人文地理

有悠久的历史,曾有新石器时代文物和汉代青铜器出土,据专家考证,漕涧地区曾是西汉时唐县的治所。漕涧古称“早竹”村,明朝洪武十五年在今仁山村设漕涧土千总。清初改为荣里,民国初改不第四区,并设立县佐,民国十九年改为第五区,到民国二十五年裁撤,民国二十八年又改为永丰乡,1949年改漕涧区,1955年3月划归怒江州泸水县,当年11月份归回云龙县,1984年改为漕涧镇,一直沿袭至今。

资源环境

按照城镇经营理念,突出特色,以文化为内涵,打造亮点、打造品牌,定位是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根据我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5)布局,逐步抓好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的开发利用。依托“金六”公路至漕涧镇连接线建设,筹资230万元抓好漕涧公园建设,抓好24米大道建设工作,适时启动城区三轮100亩土地开发,严格按照规划,提高城镇品位,抓好绿化亮化美化、道路、供排水、环境卫生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镇管理机制,塑造整洁、优美、有序、文明的漕涧形象。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民间和外来资本推进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

农村经济

一是稳步抓实粮食生产。二是泡核桃种植稳步推进,逐步形成规模。2007年共种植泡核桃3863亩,全镇泡核桃已达7.2万多亩,优质泡核桃基地规模基本形成。三是畜牧业发展形势良好。全镇大小牲畜存栏73289头(匹、只),出栏53400头(匹、只),同比增长6%,全镇共有养殖专业户30户,建成牛养殖示范小区3个,黑山养殖示范小区1个,活畜流通专业户20户,畜产品加工7户。

政务公开

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我乡政务公开工作,根据中央、省、州、县《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有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推进廉政勤政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二、义务人和权利人:镇人民政府是实施政务公开行为的义务人,应按照规定程序方式公开和提供镇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行政决定等政务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政务公开权利人,享有要求政务公开、获取政务信息的权利。
三、公开原则:政务公开应当遵循合法规范、完整统一、真实有效、及时准确的原则。
四、公开内容: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事项之外,下列事项应按照规定方式向社会公开:(一)行政决策方面,1、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性规定;2、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计划、重大决策、工作目标及实施情况;3、本镇发展规划、财政预决算报告;4、本级政府向社会承诺为公众办实事的事项及完成情况;5、重大决策或重大管理事项失误及责任追究情况。(二)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方面,1、疫情、灾情或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报、发生和处置情况;2、扶贫、优抚、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分配、使用情况及依据;3、社会捐赠及其分配、使用情况;4、乡镇企业的设立、重组、改制、产权交易情况;5、本行政区域内公益事业的投资、建设、使用情况;6、违反承诺或违纪行为的投诉的处理办法和结果,行政救济的途径。(三)行政主体及行政执行方面,1、组织机构设置、设定依据,法定职能、职责,工作纪律、办事规则,工作人员的姓名、职责分工、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等;2、政府组成人员任免、公务员招录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等情况;3、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采购限额标准、采购结果及其监督情况;4、重要专项基金、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和重要物资招投标、采购情况;5、税费征收和减免政策执行情况;6、征地拆迁、土地供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房地产市场情况;7、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情况;8、行政机关行政许可项目、非行政许可项目、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和收费项目及其设定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期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办理结果等情况。(四)其他方面,1、在本机关范围内公开事项:领导干部在政务活动中廉洁自律情况;内部财务收支情况;工作人员的任免、奖惩及其他人事管理情况;工作人员福利待遇及生活救济情况等;2、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五、公开方式和要求:(一)政务公开应建立固定场所和载体,形式应体现直观性、多样性、行业性、地域性和发展性,内容应经常更新,准确及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政府网站;2、政务公开栏。(二)政务公开事项属于日常性工作的,应当定期公开;属于阶段性工作的,应当逐段公开;属于临时性工作的,应当随时公开。对事关全局、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及公众普遍关心的重要事项,实行决策前公开、实施过程中动态公开和决策实施结果公开。(三)政务公开的政务信息自政务公开义务人做出公开决定之日起,须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公开,其内容发生变更、撤销、终止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更新公布并做出说明,保证政务公开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误传。(四)政务公开义务人未按本实施方案第三条规定,政务应公开而未公开的,政务公开权利人可以通过口头、书面、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要求政务公开义务人履行,义务人在接到权利人要求公开申请之日起,在7个工作日内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答复。政务公开权利人申请公开的内容已经公开的,政务公开义务人应当给予指引。(五)对于尚未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政务信息,应当暂缓公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的规定对其性质予以认定,再决定保密或公开。(六)政务公开权利人查阅公开的政务信息时,有权取得查阅证明或相关文件、资料的复印件。政务公开义务人根据本规定提供政务公开信息,只能向政务公开权利人收取预先确定标准的检索、复印、邮寄等成本费用,不得收取其他费用。成本费用的收取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准。
六、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政务公开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镇政府要把政务公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政务公开工作领导责任。党政办为政务公开工作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政务公开工作。(二)狠抓落实,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政务公开工作,明确政务公开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把政务公开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二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政务公开投诉受理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和通报制度、政务公开内容备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使已开展的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根据新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满足群众的知政要求,做到应当公开的必须全面公开,内容必须详实,责任必须明确,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和联系群众的桥梁。(三)强化监督,要健全监督网络,通过设立投诉信箱、公布监督投诉电话、从社会各界聘请政务公开监督员等多种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每半年要对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总结,并将工作总结报县政务公开领导组办公室。(四)责任追究,违反本实施方案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乡政府或乡纪委投诉。受理机关接到投诉后,应及时调查处理,并给予书面答复。对违反政务公开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1、未向上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报告政务公开工作的;2、未将应当公开的事项及时公开的;3、政务公开的内容不真实的;4、不按规定方式公开应当公开的事项的;5、不按规定要求为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复制有关资料提供协助的;6、对于监督检查机关责令整改的问题,拒不整改的;7、泄露党和国家秘密及个人隐私的;8、对投诉、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9、其他违反政务公开规定应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的。

历史沿革

漕涧镇有悠久的历史,曾有新石器时代文物和汉代青铜器出土,据专家考证,漕涧地区曾是西汉时唐县的治所。漕涧古称“早竹”村,明朝洪武十五年在今仁山村设漕涧土千总。清初改为荣里,民国初改不第四区,并设立县佐,民国十九年改为第五区,到民国二十五年裁撤,民国二十八年又改为永丰乡,1949年改漕涧区,1955年3月划归怒江州泸水县,当年11月份归回云龙县,1984年改为漕涧镇,一直沿袭至今。

人口卫生

漕涧镇辖7个村民委员会,200个村民小组,156个自然村,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34338人,其中白族25679人,汉族4892人,彝族781人、阿昌族2374人,苗族534人,其它民族78人。医疗卫生实行一体化管理,新增了一百多万元的医疗设备,1500㎡的卫生院综合大楼已经开工建设,医疗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80%以上并逐年提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