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大理州地图 > 云龙县地图 >
检槽乡地图
检槽乡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卫生

巩固提高“三为主”,积极推进“三结合”。六年来共完成“三术”,例,女扎例,放环例,积极鼓励少生优生,2007年兑现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资金6.8万元,完成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合同管理份,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2006年全乡共计报销门诊27405人次,报销156572.60元,住院235人次,报销180149.50元。2007年度共筹参合资金137620元,参合率达92%。

人文地理

检槽乡原名师里乡,距县城27公里,位于县境北部,东连长新乡,南连诺邓,南接表村,北连兰坪县。国土面积414.77平方公里。主要居住着白、彝、傈僳、汉等民族。乡辖九个村民委员会,1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06人,是一个横断山脉中的典型山区乡。检槽乡划为革命老区是与当地的人民、地理位置和当时的七支队(当地人民俗称剑兰部队,即剑川兰坪部队)的共同革命斗争分不开的。一九四九年六月,七支队的司令员李岳嵩亲自秘密到师里,进行革命宣传,在当地进步人士与群众的配合掩护下,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经过艰苦的工作,发展了一些地下党员,根据形势的发展,在进步人士中和地下党员中着手组建师里游击中队和农抗会,具体的分工是由当时的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七登的杨周书负责组织农抗会,瓦窖的尹学尧负责组建游击队,石坪的赵文彬负责军需后勤。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所需,师游击中队于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正式组建,组建成一个中队部,下属三个分队起初由于人员不足,正式只设两个分队,以清朗的开化寺作为基地。由于当时的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游击队的活动不能分开,秘密进行。任务是:宣传革命形势、发动受压迫、受剥削的农苦大众起来革命、扩建队伍、搜集敌方情报、及时向上级传送、筹集物资、保障后勤、开展和发民兵农会工作。活动的地点分散,地点分布为当时群众基础较好的,炼登村、清朗村的瓦窖、七登、永安的完小、及麦子登、山神庙村。一九四九年九月,剑兰部队(七支队)的政委王伯光率一部队从兰坪进入师里,处决恶霸,打击反动势力,极大的鼓舞了受苦群众的心,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全乡组织了区农会,区妇全会,成立民兵大队。党员队伍不断状大,随之建立了党总支和革的党支部。随即云龙县人民政府也在清朗的七登村组建完成。师里游击中队壮大后,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筹军粮、军响、保护社会治安、打击反动地沦和反动势力,努力做好支援前线的各项工作,队伍得到了锻炼,战斗素质有了提高。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九日,师里游击中队参加了解放云龙县城石门的战斗,为解放云龙作出了贡献。基础设施

文化教育

检槽乡位于云龙县城北部,东连长新乡、白石镇,南接诺邓镇,西交表村乡,北靠兰坪县。总面积414·77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2006年末,全乡总人口15806人,境内分布着汉、白、彝、傈僳普米等民族。2006年粮食总产量866.9万公斤,人均有粮597.0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167万元;人均经济总收入2126.7元,财政收入79.4元,财政支出300.7万元。乡内设有9所村完小,10个校点,一所初级中学,一所附设中;现共有中小学在校生1594人(其中有初中生628人,小学生966人);中小学教职工159人。多年来检槽乡的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基础教育不断得到发展。一是“两基”成果得到了巩固提高。近三年来,全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学额巩固率都在8%以上。二是各学校围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厌学、违纪等不良现象不断减少,校校都呈现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三是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检槽中学2006年中考综合评估成绩居县内第6位,2007年居县内第3位,其中物理学科成绩第一。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换岗援教,鉴于乡内各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从2005年开始,我乡实行了校际之间一对一的教师换岗援教,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集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近两年我们把边远完小六年级10人以下的班级并入乡中心完小,让这些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在安排“两免一补”中,对边远特困村的学生给予倾斜。四是加大对边远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学年在县教育局、县农工部等挂钩单位的支持下,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乡边远的四个完小的校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在以上做法的同时加上“远程教育”项目的普及、增加边远特困村教师的津贴等优越政策,为我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政务公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兴乡两手抓的方针,按照“兴科教、稳粮经、抓林畜、拓工贸、强基础、奔小康”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继续解放思想,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培植林果、畜牧、矿冶、烟草四大支柱产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在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全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转化和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全面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科技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绝对贫困人口(年纯收入在667元以下)降到千人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等各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保持良好局面,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构建平安和谐检槽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