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岭镇地图
长春岭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面积300平方千米。总人口528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87人,镇区人口6743人。镇政府驻长春岭。辖长丰村、钱粮村、长兴村、福春村、李家村、六家子村、二道村、新发村、东长发村、西长发村、长岭村、长青村等31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
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长春岭镇重点培育优质水稻、养殖和劳务输出等3大支柱产业。2008年,长春岭镇发展优质稻5100亩,占稻田总面积的80%;养殖生猪1万多头,鸡、鸭、鹅12万只。他们还通过寻找订单,争取资金打抗旱井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农业和效益农业,2007年新打抗旱井166药材、红辣椒、蔬菜等高效作物发展到280公顷;绿豆、香瓜、葵花等传统优势农作物总产量达到3万吨。通过加大宣传,积极组织,内引外联,长春岭镇已累计输出5860人,实现劳务收入6000多万元。为使长春岭镇的农产品就地转化,长春岭镇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扩大改造了镇酒厂的生产规模,使白酒年产100吨。建起日加工能力为500吨的葵花加工生产线、日加工150张细木板的木材加工生产线和日加工100扇苇帘的苇编厂,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旅游资源
万善石桥简介:万善石桥位于长春岭镇西9公里石桥乡的石桥村东头,是连接扶三北线的交通要道,横跨夹津沟子。夹津沟子北通松花江,南达集厂、南天门等地。每遇雨水增多,沟水上涨,水流湍急,虽有木桥,但往往坍塌,不能经久,故行者苦之。当地民众纷纷上疏,促使县衙提倡“募集善资,修筑石桥”。建万善石桥始于民国元年,由长春岭慈善会吴老常、石老洪等,鼓励当地一批僧人四出化缘,化缘远至鲁、晋、冀、豫四省,他们的口词是:修桥行善,不修今日修来世。他们的行动感到了各地的官商富户乃至穷人,多则捐资几千吊,少则几吊,共募集资金一百六十四万四千六百五十二吊八百文。建桥的石料从吉林市郊阿什哈达采购,经由松花江运到扶余,再用大车运至建筑工地。万善石桥建成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吉林省内最早的一座公路石桥。万善石桥建筑特点:万善石桥是三孔拱式,桥身用青色和淡黄色花岗岩石条筑成,全长40.1米,宽4.1米,高7.7米;三个桥孔,中间的较大,宽6.1米,高6.3米;左右两孔尺寸相同,宽5.4米,高4.7米;桥墩入水处最深为11米,最浅为9米;桥身两边装有雕栏石柱,各为23根,柱高82厘米,间宽l.45米。三个桥孔设计适度,既能减轻桥身重量,节省材料,又能分洪缓流,有助于桥身的坚固。万善石桥墩成船底形,迎水面凿成分水尖,起到抗御洪水,保护桥墩的作用。三个桥孔呈莲花瓣形,其边缘上雕衬以荷叶图形,两边连续纹饰。中间桥孔上方正中雕嵌喷水状龙头,显得美观别致,独具一格。桥身南面上部镌有“天地同体、万善石桥”8个字,北面上部镌有“流芳百代”4个大字。桥身两端竖立的回柱顶上,各雕一只目视前方,神态活泼的小石狮。
竣工及后世修缮:石桥竣工的那天,是阴历8月26,举行了隆重庆祝仪式,通知各位善士,踏桥观赏,并唱戏5天以示庆贺。为留作纪念,将建桥工程经过、规模、花费款项和募资50吊以上者之名字镌刻于6块石碑之上(其中工程碑两块),立放在桥酉端北侧的一座重檐碑楼内,以垂永远。今碑楼已坍塌,石碑散失无存。桥柱上的石狮毁于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1966年8月,一场大暴雨,洪水暴溢,石桥东端桥台被冲毁。为了增加泄洪能力,保护石桥,不被再次冲坏,在当年修复石桥的同时,又在该桥东端不远处另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桥长43.34米,5个孔,净跨7.5米,桥面净宽9米,双柱式桥墩,重力式桥台,载重标准汽车为i3吨、托车60吨。此桥修建后增加了泄洪能力,减轻了洪水对石桥的冲击。这座在将近70年前修筑的万善石桥,受到了省文物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