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乡地图
城北乡相关地区地图:
土特产品
飞龙、水稻、小麦,、棉花、生猪。
畜牧产业
该乡畜牧养殖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户把它当作一项主要家庭副业来抓,不断涌现了一批养殖专业大户,为全乡经济增长和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2007年生猪饲养量67205头,耕牛存栏量7983头,山羊存栏量4985头,三鸟饲养量162876只。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9675男10137女9538家庭户户数5390家庭户总人口(总)19664家庭户男10126家庭户女95380-14岁(总)47350-14岁男25260-14岁女220915-64岁(总)1332015-64岁男685515-64岁女646565岁及以上(总)162065岁及以上男75665岁及以上女86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9674
简介
城北乡位于六安市市区北郊,属于城乡结合部,辖17个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全乡地域面积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万亩,养殖面积5321亩,年末总人口40993人。城北乡位于六安市区北郊,距离市区5公里,是六安市的“北大门”,东有迎宾大道贯穿全乡,南有连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寿春路贯穿东西,西有省道六寿路贯穿南北,北有合六叶高速公路东西贯穿全境。老淠河、淠东干渠和三源河流经全乡。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六安警官培训中心也坐落于城北乡。城北乡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民风淳朴。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西古城遗址,位于该乡城北村),刘邦于公元前204年封英布为淮南王,仍都于六。乡党委、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依托区位优势,走“工业强乡、农业富民”之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区、一线,四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一区”,即东至纵一路,南至寿春路,西至正阳路,北至霍邱路的城北工业园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涉及5个行政村,园区一期建设面积805亩,规划为科技、轻纺、机械加工、创业四个功能区,目前工业园区引进了项目11个,总投资达4亿元。“一线”,即以六寿路为主线的工业经济产业带。目前已形成以精细化工、机械铸造、汽车配件、机械加工为主的四大产业体系和城北、十五里墩、廿铺三大工业集聚群,以及以捷通达化工、长红手拖、安利汽车配件等为代表的55家骨干企业。“四基地”,即千亩茭白莲藕生产基地、沿淠湾区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万亩淡水养殖渔业基地和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2008年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乡镇”,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工业发展先进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2008年财政收入完成1199.79万元,其中国税收入331.91万元,地税收入738.74万元,非税收入127.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7.61元。
产业结构
该乡党委、政府以蔬菜、水产、养殖业为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18000亩,有“蔬菜乡”的美誉,实行品牌销售,不断销往周边县市,东部10村蔬菜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0%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000亩,防渗渠道30公里,排灌自如,农业生产抗灾能力较强。大牲畜存栏7300,生畜存栏10500头,水产养殖6000亩。产量达3460吨。自1997年实施科县农战略以来,“芮集农业科技示范园”犹如一颗科技之星闪耀,已有类原之力。集旅游、商务、养殖为一体的城北湖综合农业生态开发区已立项投资。另外,高山电厂、三里沟污水处理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正在实施建设之中,全乡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已呈良好态势。2004年农业总产值达5。22亿元,乡镇企业完成产值2。6亿元。全乡财政收入突破500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2767元。
社会经济发展
城北乡原由三个乡合并而成,现分为三个管理区,有35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1860人,最大自然村人口也不足1000人。全乡面积232平方公里,有山295230亩,地14795亩,海拔高度自300至1050米不等,平均高度大约在500米左右。气候、土壤等状况同丽水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生态植被好,水土保持好,基本无污染,昼夜温差大。这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非常有利。城北乡的社会发展状况良好,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综合治理成效突出,平安城北是龙泉市的平安乡之一,尤其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较为发展和完善,人民安居乐业。值得一提的是该乡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方面,一直是龙泉市的先进乡,在山花工程建设中,早年就已通过省级验收。2006年9月,龙泉市城北乡、遂昌县安口乡、松阳县枫坪乡,又一次在城北乡举办了三县市毗邻乡文艺会演。这是一项促进毗邻乡精神文化建设、开展联合综合治理、增进毗邻乡友谊的重要举措。当地的传统艺术、文艺瑰宝——木偶戏,也一直活跃在毗邻乡的各大小山村。城龙乡的经济发展状况,2004年人均纯收入2860元,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第一产业种植业.以及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外出经商、务工,当地的第二、三产业则不发达。在经济来源中,庭院经济——香菇、灵芝、黑木耳等食用菌栽培收益不少,经商、务工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总的来说,纯农业的收益并不高,留守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生活。从人均拥有的资源看,有山林20多亩,田一亩多,外加岸地,比起平原地区,每人仅拥有几分田地的情况,应该说城龙乡山区的土地资源是丰富的。但投入少、缺乏管理,主要从事传统农业,效益不好,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有撂荒现象。从产业来看,粮食产业是其支柱产业,田地多种粮食作物,自给自足或作家庭养殖饲料,农田只种一季水稻,少见二茬作物,亩产收益不足500元,效益低下,土地资源存在严重浪费。毛竹产业,人均2亩多,但投入少,缺乏水土肥科学管理,经济效益没有突显出来,多属低产笋竹林,也没有作为主导产业。其实毛竹产业在城龙乡就目前而言应属是一个最好的产业,也有基础,应该做大、做强、做精。低产竹林,亟待改造提升,同时发展毛竹深加工、形成产业化,使资源增值增效。林木产生,当地以杉木、松木为主,还有阔叶林等,对于竹木产业,当地人认为这是天赐的,只要有露水就行,无需付出,缺少管理。香菇、黑木耳、灵芝业,产值几百万,目前由于市场状况正在衰退。种植业中还有香榧基地60亩,是由土榧改造而成,但尚未投产,茶叶800亩,规模也不大。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是蔬菜业,06年发展的100亩高山蔬菜(四季豆)基地和05年发展的60亩山露菜基地效益可观,高山蔬菜四季豆,亩产收益6000--7000元,07年将发展到400亩左右,并产生了辐射。这是产生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产生的示范效应,但需要同步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养殖业中,有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养鸡场。在第二产业中都是个体经营,几乎没有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有一家近1000万产值的太阳伞厂,还有一些小型毛竹加工厂,另有小水电厂7座。从纵向看,近几年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原因同全国一样,主要是近些年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发展。从农民的素质看,留守农民同其他地方一样,素质普遍较低,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缺乏发展的新理念,不善学习,信息闭塞,恐与市场接触,组织化程度低,安于现状,以资源取胜,靠“吃露水”过日子,等、靠、要思想严重,村级组织大多没有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缺乏紧迫感、危机感,认为那是政府的事,要加快农业发展让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需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加快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大力发展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开发种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