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呼伦贝尔市地图 > 扎兰屯市地图 >
成吉思汗镇地图
成吉思汗镇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状况

改革创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3年建市以来,成吉思汗镇委、镇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经济为中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奋进,谱写了不畏艰难、敢于胜利的壮丽篇章,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过了令世人瞩目的光辉历程。
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牧业富市,构筑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第一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施“乳肉草药”战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彻底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单一、过分依赖种植业的局面。2003年高油大豆等重点项目产效喜人,出口创汇蔬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全面启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粮经饲比例为3:4:3。畜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100万大关,达到105.97万头(只口),奶牛存栏3.53万头,产奶量7万吨,分别是1983年的3倍、13倍、16倍。
全面建设: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依托工业项目拉动,加速结构调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资本运营为手段,以工业开发区为载体,构筑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新格局,使工农、工牧、工林相互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兴市,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确立了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全面建设和开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持续改革发展稳定: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改革,扫除了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负率为34%,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保证了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实施机构改革,强化了服务职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再上新水平。文明城、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三城”创建活动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顺利推进。保持社会政治保持全面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的激励和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高,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经济资源

成吉思汗镇地处祖国北疆,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南部,背倚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面向东北三省,与黑龙江省毗邻,是呼伦贝尔市向东开放的窗口。成吉思汗镇交通便捷,是国家南北通道的必经之处。欧亚大陆桥滨洲铁路贯穿全境。成吉思汗镇的自然资源富集,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源优势。野生动植物近千余种。盛产玉米、大豆、白瓜籽、甜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糖料基地。地下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有硅石、石墨、煤、重晶石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北方少数民族游猎栖息之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此屯兵扎寨,金长城横贯南北。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险、石怪、水秀、林茂、兽奇、鸟异,素有“塞外苏杭”、“北国江南”之美誉。产业门类齐全,工农业产业关联度高,与东部经济的互补性强,经济合作的空间和潜力较大。俄罗斯木材、粮食、牲畜、农机等有型市场初具规模。成吉思汗镇地处祖国西部和东北部之间的交汇地带,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按行政区划属于西部大开发范畴,按经济区划又是东北经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更独得国家“东北振兴”计划强力拉动的便利,优越的区位环境使成吉思汗镇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历史沿革

成吉思汗镇史建于1691年(康熙30年),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次驻扎而得名。1901年中东铁路修筑通车后,成吉思汗镇地区人口渐繁,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1949年布特哈旗为呼伦贝尔盟(呼纳盟)辖区,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经济建设扶摇直上,改革开放使成吉思汗镇焕发了蓬勃的生机。1986年,成吉思汗镇被列为开放城镇,1988年又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使扎成吉思汗镇步入了全方位开放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