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嘉兴市地图 > 桐乡市地图 >
崇福镇地图
崇福镇相关地区地图: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9年10月,民政部部长程子华、民政部政治部主任崔乃夫来崇福镇进行县人民代表直接选举的试点。1981年,桐乡化肥厂合成余热回收利用项目,获省科技成果奖。1983年3月,崇福镇消灭血吸虫病,中共桐乡县委、县人民政府赠给“造福万代”匾额’;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率队考察崇福电影院。1984年6月3日,化工部副部长贾庆礼一行视察桐乡化肥厂。1985年5月28日,朝鲜中央植物防疫所副所长孙成模一行来桐乡农药厂考察。1986年9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1986)93号文件批复,确定崇福镇为省对外开放工业卫星镇。1987年4月,崇福镇进行殡葬改革,实行火葬;6月,在“文革”中被毁坏的中山公园重建后对外开放。1989年1月,浙江省公安厅授予崇福镇治安联防队“治保战线先进集体”称号;6月,该联防队又获公安部授予的“全国治安保卫、治安联防优秀集体”称号;6月10日,崇福邮电支局安装HPO4型1000门自动交换机,至1998年,全镇安装程控电话超过7000门;8月1日,崇福镇集贸市场建成开张。1990年5月,省委书记李泽民在桐乡化工总厂召开座谈会;7月27日,投资358万元,日供水量为2万吨的崇福地面水厂一期工程建成供水,1997年10月二期工程建成,日供水量达到4万吨。1994年7月,邵逸夫投资80万港元的邵逸夫中学竣工。1996年10月,建成桐乡经济开发区崇福开发分区;到1998年底,分区面积为0.96平方公里,总投资2800万元。1998年12月,经省爱卫会验收合格,崇福镇跻身“省级卫生镇”行列。

建制沿革

春秋时为吴越边界之地,称御儿。镇西郊有何城遗址,相传为当年吴拒越所建。汉时又称御儿为语儿。镇东有南沙渚塘,古时即称语儿中泾,又称语溪,镇亦别名语溪。晚唐时已有崇德之名。唐乾符六年(879)为义和镇。后梁开平初,以运河右侧为义和市,左侧为语儿市。后晋天福三年(938)置崇德县,设县治于镇。清康熙元年(1662),改崇德县为石门县,民国初复称崇德县,镇一直为县治,直至1958年撤销崇德县建置止。民国22年(1933),称崇福镇,以镇有建于梁天监二年(503)的崇福寺得名。民国25年(1936),改名崇德镇。日伪时期,曾称语溪镇。抗战胜利后,复称崇福镇。解放后,1951年5月,划为县直属镇。1958年10月,为崇福公社崇福管理区。1959年6月,恢复镇建置。“文革”期间,一度改称红卫镇。不久复称崇福镇。1998年10月,撤销上市乡建制,原上市乡行政区域并入崇福镇。2000年,崇福镇辖城郊、上市、东安、民利4个村委会。2000年,芝村乡辖联丰、上莫、新益、利顺、星火、五丰、芝村7个村委会。2000年,留良乡辖湾里村、留良、新桥、华光、御家桥、南阳6个村委会。2000年,虎啸乡辖茅桥埭、钱家埭、李家浜、陈家埭、店街塘、芦母、景卫、钟夫、李家坝9个村委会。2001年,撤销芝村乡、留良乡、虎啸乡建制,并入崇福镇。崇福镇辖26村、8居,驻日晖路。2003年6月24日,桐民[2003]75号,崇福镇撤销城北、东园、城南、勤俭、横街、青阳、南沙滩、北沙滩8个居民委员会,建立东园、青阳、城北、崇德、南沙滩、北沙滩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东园社区:东至320国道,与茅桥埭村接壤;南至320国道、中沙渚塘;西至青阳河、虎啸沟管厂西围墙;北至北沙渚塘,与茅桥埭村接壤。青阳社区:东至青阳河、虎啸沟管厂西围墙;南至320国道、金属丝网厂,与南阳村接壤;西至老运河;北至中沙渚塘、北沙渚塘。城北社区:东至老运河、医药用品厂东侧小路;南至北沙渚塘、青阳路;西至西城河、花园港,与星火村接壤;北至鼎泰药业有限公司北围墙、环卫所,与茅桥埭村、蔬菜村、新益村、星火村接壤。崇德社区:东至老运河;南至老运河、西城河;西至西城河;北至青阳路。南沙滩社区:东至老运河、西城河;南至320国道,与城郊村接壤;西至胡德公路,与城郊村接壤;北至老运河、崇德西路。北沙滩社区:东至西城河、花园港,与星火村接壤;南至崇德西路;西至胡德公路,与星火村接壤;北至跃进港,与星火村接壤。

纪念堂园

归王府:在西大街西城门内(今崇德路226号),坐北朝南,前后长100米,由五进主要建筑组成院落。内有“门楼”、“传事房”、“议事厅”、“大花厅”、“小花厅”、“厢房”、“钟楼”等建筑。建于清代中期,原为当房。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归王邓光明曾作为王府,在此发出了“预知由单”、“完粮串票”、“条银执照”等文件。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失败,邓降清后又改为当房。民国中期为仁大当栈,建国后改作粮仓。1987年拆建为粮管所职工宿舍。
中山公园:在东门孔庙内(今公园路)。民国22年(1933),崇德县长毛皋坤为纪念孙中山光复民国之功,以息几园遗址和孔庙旧景为基础建成。内有“中山厅”、“陈英士纪念塔”、“吕晚村纪念亭”等建筑物,并有“六角亭”、“四角亭”、“茅亭”等园林小品点缀其间。中山厅为中西合壁建筑,明亮宽大,正中有一匾,额曰:“中山纪念厅”,下面挂有孙中山遗像,像上有孙题之“天下为公”四字。四壁有玻璃窗架,内陈列孙文生平事迹的照片。中山厅前面筑有三面装有玻璃窗的民众茶室,再前为陈英士纪念塔。纪念塔由混凝土磨光而成,塔基四面都有阶石。塔身上部正中朝南有林森题的“陈英士先生纪念塔”八字,中部四面各嵌方形铜板一块,朝南为陈英土像,朝北为蒋中正题的“碧血丹心’四字,东西两旁铜板上记有陈的事迹。中山厅后,桂山东南麓建有吕晚村纪念亭,亭呈六角,系青石制作。亭顶塑有石鹤一只。亭座北朝南,亭额刻“重见天日”四字,两旁石柱有“正气常存,先生不死;余风犹在,民族之光”的古铜色底绿字木联。亭中立有石碑,正面隶书“先贤吕晚村先生纪念碑”,为蔡元培所题;背面系当时县长毛皋坤撰之《吕晚村先生事略》。石亭东、西、北三面方柱上,另刻有石联三副:一为蔡元培撰书:“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以文章报国,没世勿援”;二为太虚法师撰书:“春秋大义严夷夏;理气微言瓒宋明”;三为裔孙吕在廷撰书:“民族昔沦亡,惨受严刑碎白骨;河山今恢复,洗除奇辱见青天。”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崇后,中山公园被日军所占,拆毁原建改筑炮台,除晚村亭,大成殿等硕大木石建筑,因移动不便,未遭全损外,其余亭阁厅堂均被拆毁。“文革”期间,晚村纪念亭又遭毁。1983年镇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园林,并增添了“语溪亭”、“无名亭”等景点。
徐自华故居:在观善桥北堍(前门今宫前路100号,后门庙弄19号)。建于清后期,为同盟会员徐自华、徐蕴华姐妹的住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5月,鉴湖女侠秋瑾易男服来镇筹款,与徐自华在此屋抵足而眠,密谋革命。徐倾其私蓄约三十两之金饰相助。秋瑾就义后,同盟会员吴惠秋又来该屋避居,与徐蕴华密议一室。此后数年,此处一直为石门县同盟会活动基地之一。光复后为徐氏后代之私宅。

寺庙庵宫

崇福寺:俗称西寺,在县西闹市(今崇德路52号)。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初名常乐寺(《嘉兴府志》作祟乐寺)。宋大中祥符间改为悟空院,天禧二年(1018)易今名。建炎兵毁后重建,额为元代赵子昂书。东西列二塔,唐无着禅师造。明洪武末,并入普慈寺。永乐初。重建前殿。殿北有藏经阁,东南有钟楼,隆庆中建。清朝屡加修葺,咸丰十一年毁,仅存前殿。同治六年(1867)重修前殿。该寺鼎盛时期,僧房殿堂林立,东至太平弄,西至五桂坊弄,北至演武场,南至大街,至清道光间,尚有僧众六十余,以后逐渐衰落,至建国前,只有僧众十数人。“文革”期间,殿宇大部被毁。现仅存金刚殿。光绪《石门县志》载有宋庆元间陆峻《崇福寺田记》、嘉定间释妙宁撰《崇福寺记》和明万历间周应秋撰《崇福寺藏记》。南广福寺俗称南寺,在小南门外半里(今南寺路1号),为梁天监古寺。唐开平间初名宝寿,来治平间改名寿圣,绍兴三十年(1160)改今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光绪二年(1876)里人重建前殿。建国后改为南寺粮仓。
广法寺:俗称东寺,在县东三百步(今春风路5至7号)。唐咸通九年(868)建,名修澄院,来治平初改今名。建炎四年(1130)邑遭兵火,寺巍然独存。县治寄于此者二十余年,县令黄杨创立县治,僧如琳以重屋五十间助之。明万历中厄于火,僧园通、祖梅重修。清康熙末记,乾隆四年(1739)募修;三十三年(1768)大殿毁,道光初又募建;咸丰十一年(1861)毁,光绪间又重建。建国后改为粮仓,“文革”中拆毁,原址现为食品站店房。光绪《石门县志》载有宋景佑间李嵩叟撰《修澄院法堂记》。
甘露庵:俗称北寺,在城北五百余步(今崇福煤仓库原址)。明万历间建,因地处要冲,寺僧施茶于亭,方便行人。县令靳一派定今额,其址六亩。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光绪间又重建。“文革”中拆毁。光绪《石门县志》载有明万历间陆典撰《甘露庵记》。半月庵在董仁门(即大南门)内(今糖坊弄44号西),依城垣结宇,同治六年(1867)重建,内住有尼僧。建国后改建为住宅区。
白云庵:在东门坊。咸丰十一年(1861)毁。民国期间和化城庵同时建在一起,改名新庵,供有白衣观音。住有尼僧十数人,以素事礼忏为生。建国后。尼僧还俗四散。庵址规划归桐乡第二医院。?
青阳庵:在青阳门外,明末僧智珩募修。清道光间,镇人蔡锡琳重修,内筑有“雨香室”,为蔡氏会文之所。咸丰十一年(1861)毁。
龙吟寺:在南门外包角堰上,旧名环碧庵,庵名系县令靳一派所取。咸丰十一年(1861)毁。光绪间重建,改名为龙吟寺。建国初,因挖堰基开通长安塘而拆除。

历代兴镇人士

晋代,许安仁,在语儿乡授学时,值“五胡之乱”,招勇练兵拒敌,乡并得免滋扰。唐代,吴公约,余杭人。黄巢起兵时,招语儿健儿保境。乡升为义和镇,功授义和镇遏使。朱文喜,语儿人。出家名无着禅师,发心建造崇福寺双塔,为上有名古迹。尉迟恭,善阳人。在旧县治东南建万岁桥,东西跨河连贯,方便镇上行人。宋代,吴伯举,括苍人。元丰间在镇倡聚学者,择经师教之,镇学启兴。黄杨,绍兴人。重建金兵毁坏之县治,在镇治理有方,民不知扰。爱上达,宣城人。庆元间在镇东南建观风亭,观风向,防灾害,后为春风楼之古迹。莫琮,仁和人。建椿桂堂于崇福寺西,教子有方,“五子登科”,今五桂坊之地名由此而来。黄元直,会稽人。淳佑间建荣桂斋,在镇会课诸生,编有《语溪志》,扬名全国。元代,庐礼,太平人。至顺初在镇兴学修社,均赋恤刑,劝富户出粟,半价以赈,时人称“循吏”。王雍,崇德知州,律己公廉,迁改学宫至河东,奠定今日孔庙之基。吴英,崇德人。在运河之左建屋六十格,创设延陵义塾,为镇上有“义学”之始。张土城,泰州人。至正十六年(1356)领兵驱除扰镇之苗兵,修城抚民。明代,郁纶,德州人。景泰间兴学校,建县治,疏河渠,筑街道,倡市肆,镇更兴盛。陈伯琼,福清人。正德间在镇修建学校、公署、教场,并简政抑豪。李滋,宜兴人。疏浚市河,令运土为文壁山、桂山,为镇上水运作贡献。刘宗武,贵县人。嘉靖间知县。筑瓮城,修公署,为城防出力。蔡贵易,同安人。隆庆末建尊经阁,拓学官墙,筑拌池堤,复包角堰。郭子直,镇东郊人。集石门山人宋旭、崇福寺僧明旷等,组“殳山文社”,发扬镇上文化。吕炯,崇德人。城西筑友芳园,建五柳山庄,大雅山居,长林亭,兴镇上名胜。陈应坚,长洲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减免荒里糟粮,修建邮传、学校、仓廒。蔡本端,闽县人。嘉靖间协同自希周兴筑县城,为防倭侵镇树立功勋。胡友松,崇德人。利用当地产蚕丝,而长洲多职工,往来两邑贸丝通贾,促进镇商繁荣。刘会国,武陵人。崇桢间修学宫址,筑洋池堤,奖励士类,人文蔚起。清代,社森,怀柔人。康熙八年(1669)减里均田,修建学官、书院、粮仓、永安桥、漏泽园。方维翰,大兴人。嘉庆间创立崇文书院于西门,集诸生会课,捐俸以助膏火。邓廷彩,重庆人。道光初,捐资创修包角堰桥,镇民呼堰上桥日:“邓父”。杨澍恩,湘潭人。同治间,修复战后被毁建筑,招商复市,准小本经营搭棚营业。林孝河,闽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书院为学堂,废八股,兴学堂,为镇上创新学之首。民国时期,沈廷浩,镇西东园人。在镇长期从事体育工作,发动义务劳动,扩建运动场,提倡强种强国。曹月江,崇德人。二十年代主持运河疏浚,提倡“实业救国”’,创设天利、惠通、振兴茧行于镇郊。孟裕通,杭州人。设计开挖县前城隍庙二大公井,改善镇人饮水条件。程振翔,崇德人。创设农民银行抵押粮丝,解决镇郊农人“蚕期缺粮,禾熟缺钱”的困难。毛皋坤,江山人。创建中山公园,设有六角、四角、晚村等事及中山、英土、民众等塔堂。

地方特产

崇福镇的蓝印花布很出名。中国蓝印花布源于秦汉,盛于宋代。这种以植物靛蓝作染料,利用黄豆和石灰粉拷蓝,由独特工艺制作的蓝白两色的纯棉织品,以其朴实、清新的风格,柔和醒目的色调自成一派。桐乡工艺印染厂是浙江唯一以完整的传统工艺生产蓝印花布的厂家,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国画、版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在蓝印花布行业独树一帜,成为国内同行的佼佼者。该厂生产的蓝印花布系列工艺布和工艺品深受日本、东南亚和西欧市场的欢迎。《浙江省工艺美术保护实施条例》将其产品列为传统工艺保护产品。

名胜古迹

新桥遗址:在镇西南郊运河南岸大通新桥南堍东侧,面积约19500平方米,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1972年发现,1982年试掘,出土骨角器有鹿角钩、点种器、麋角柄,陶器有釜、罐、盆、盘、钵、豆、支座,胎中分别夹蚌、夹砂、夹禾本科植物的茎叶等,陶质疏松,往往施红色陶衣。据陶器的发展序列分析,遗址的相对年代,晚于罗家角遗址,约在六千多年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城庙遗址:在镇西郊区何城庙东北300米(今属芝村星火村),为西周或春秋、战国间遗址,南北宽300米,东西长500米,文化层厚达170厘米。陶器以印纹硬陶为主,纹饰有米字纹、席纹、网纹、方格纹、曲折纹,也有一器兼施数种纹饰。除硬陶外,还有原始青瓷和泥质红陶和灰陶,少量灰沙陶。地面还采集到鱼鳍形,丁字形鼎足,由此推测,还可能有比西周更早的地层存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经幢:俗称西寺双塔,在崇福寺金刚殿前东西两侧,均为八角七层实心砖结构,高12米。底层为白石须弥座,座上有栏杆。塔龛上下相互参差,每层檐口砖迭涩挑出,覆以筒瓦,檐角各悬铁风铎一块。塔刹系层层铁圈作橄揽状。该塔建于唐乾符中,为寺僧无着禅师造,中经六次重修,一次重建,最后一次为同治六年(1867)。两塔原有塔志。为寺僧收藏,记有历次修建和入藏文物情况。1955年因年久失修,塔顶倾斜,危及民房,经省文管会同意,拆去上端六、七两层。1966年“文革”中,两塔被拆除。拆塔时发现砖刻、金银铜器、玉石佛像、经卷、象牙玛淄、珍珠、钱币等不少文物,收藏于省博物馆。
元崇福寺铜钟:明正德《崇德县志》载:“延佑七年(1320),僧本烈筹建钟楼于寺东南隅,募铸铜钟,计重万斤,声闻十里。”清康熙《石门县志》载明嘉靖中,刘令宗武以钟楼改建于关帝庙南,为鲸音阁,迁钟其间。清初阁记,顺治十八年(1661)镇浙章昂帮,取钟置杭州灵隐寺。
文壁巽塔:在镇东中山公园内,为该园重要景点之一。明嘉靖通政使吕希周始建。原有“坤”、“离”、“巽”三塔,以次相连,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时仅存巽塔。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巽塔因长期风化倾坍。咸丰三年(1853)宋成勋等募资重建。塔底花岗岩须弥座。塔身六面七层,仿木实心楼阁式。每层有仿木砖雕塔檐,檐下有仿木浮雕斗拱和立柱,三面棂窗,窗门相间。壶门上部阳文砖铭,从残存题刻分析,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单字题记。壶门内有壁龛原供佛像,“文革”中毁。塔顶由相轮和复钵组成的生铁塔刹。
宋米芾行书登岘山直幅石刻:石刻共八块,高五尺余,字大小如华阳瘗鹤铭,笔势奇宕可喜。光绪间,该石嵌北庄胡氏家庙庑壁,民国间移嵌南门外新安会馆关帝厅壁。1937年日军侵镇时被毁。桐乡博物馆藏有该石刻拓印件。
王厚之临本兰亭序石刻:徐光祚跋,无年月,识“御儿孙闻孙氏珍藏”八字。清咸丰间,崇福寺僧清梵于邑中故家购得此石,兵燹时携至西湖云林寺。清梵殁后,石为同邑方丈东周持人寺中,现不知下落。黄叶村庄种菜倡和诗册石刻,清初吴之振首唱《种菜》二绝句,同时嘱友和诗,得黎洲兄弟、尧峰、西堂、杨园诸先生暨同邑劳之辩,吴震方诸乡贤二十余家真迹,装成一册。道光十八年(1838),邑人蔡载樾借吴氏藏本钩摹上石,首列汤斌大书“种菜”二字,后有海昌钱泰吉及蔡载樾两跋。兵燹后,石已散失殆尽,是册真迹原藏宝山知县吴康寿家,今不明。有刻石拓片,藏镇上于梦全家。
黄叶村庄乾隆御书诗碑:碑刻为七言绝句,云:“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波暖弄阴晴。帘虚日落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款署“乾隆辛末春御题。字体为乾隆一贯所写的董其昌行草体。五十年代初,镇上建东西大街路面,毁作碎石而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