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临沂市地图 > 莒南县地图 >
大店镇地图
大店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物简介

庄谦:(?~?)字含光,大店镇大店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举,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推官。为官期间,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惩治奸邪,因政绩突出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巡按陕西八府。晚年恬淡仕进,回乡督促子弟读书。
庄瑶:(1791~1865)字琪园,大店镇大店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二十二年中进士,曾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都水司郎中、湖北荆宜施兵备道。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活动于大店一带,庄瑶奉旨在家乡督办民团,防堵农民起义军。同治四年(1865年)去世,赠太仆寺卿。
庄陔兰:(1870~1946)字心如,大店镇大店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殿试中进士,入翰林院编修,诰封朝议大夫。1914年后任山东省民政长官公署总务厅厅长、兼任山东图书馆馆长,山东省议会议长,国会参议院议员。1934年春任《重修莒志》总纂。1936年任孔子77代孙孔德成汉文教师,1946年在曲阜去世,葬于孔林。其代表作为颜体《重修定林寺碑》。
庄孝俨:(1901~1966)字明远。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秘书处处长、总政治部总务厅厅长、国民党第六战区参议、国防部储备司中将司长。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交通部供应局局长、财经局局长。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钮恩升:(1913~1975)大店镇何家店村人,中共党员。历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农救会长、农业合作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公社副主任、公社党委委员、县委委员等。1954年起当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1952年获“全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张秀菊:(1903~1980)女,大店镇薛家道口村人。历任村妇救会长、农业社社长、村党支部副书记、乡信用社主任。1944年创办莒南县第一个养牛合作社。1945年被滨海专署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55年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60年和197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庄肃贞:(1944~1988)大店九村人。中共党员。1973年在县工业局水晶管理站干临时工,先后承担了省、地5项科研项目,其中“古代指南车结构原理及其在工艺品、玩具行业中的应用”项目,获临沂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省二轻厅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十几家报刊和美国《华文大报》均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相继作了专题介绍。庄肃贞制造的仿古指南车工艺品被中国科技馆征集并赴美展览。1985年经省人事局批准,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莒南县第二、三届政协委员,1986年获山东省首届自学成材表彰大会三等奖,1987年获临沂地区“振兴沂蒙”劳动奖章,同年被选拔为县级拔尖人才。1988年3月被选拔为地级拔尖人才,同年4月病故。
王增笃:1934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店镇北小官庄村人。自20世纪70年代初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广大村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当选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莒南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称号,198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社会进步

教育事业:?,庄氏庄立朱陈中学。后设莒县县立第二小学一处,第八区区立小学一处。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50年2月,滨海区乡村简易师范(后改称莒南师范)迁至大店。1958年8月莒南县师范迁至县城,原址改为中学。80年代全镇学校房舍、设备均实现达标。1989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培养农村各类技术人员累计5400人。90年代,镇投资4000万元先后建成大店三中教学楼、大店中心小学教学楼。200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薛希民投资20万元建起希望小学1所。是年,全镇有小学14所,在校生5353人;中学3所,在校生4875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947名,其中本科生123名,专科生353名。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2743人。自1983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1项。1995年莒南县砂轮总厂生产的“陶瓷结合剂砂轮”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同年,该厂开发的“陶瓷磨具系列生产技术”先后荣获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类“春燕奖”、全国第八届发明技术暨山东省第三届发明技术博览会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星火二等奖。该镇也连续多年被评为临沂市“农村科普先进镇”。大店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曲艺、书法、绘画、泥塑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56年建文化站,1964年建广播站,1976年成立电影队。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镇共投资720万元,建起了68处农村文化大院、37处文化娱乐室、63处农民科技夜校、200多处阅报栏和图书屋。1995年投资80万元,建成了全县首家镇级电视转播站,全镇覆盖面已达90%以上,极大地丰富了全镇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1949年前,大店庄氏家族经营的药房有15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医疗有了进一步发展。1951年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1958年改道胜医院为大店卫生保健站,1961年改为卫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院,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至1984年全镇建有医院1所,农村卫生室80所。大店镇中心卫生院,医务工作者78人,病床45张,年门诊病人3.6万人次,住院1681人。1998年实行农村医疗一体化管理后,全镇有农村医疗所34处,乡村医生126人。自1995年起,大店中心卫生院先后购置了100毫安X光机、三维脑电地形图、阿洛卡B超、生化分析仪、激光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1996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8年被评为“爱婴医院”。2000年大店中心卫生院新建面积200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1座,投资120万元。2000年,有镇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37处,病床140张。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1964年在山东省青年职工运动会上,大店中学教师徐士安获撑杆跳高赛第三名,姜美兰获自行车赛第四名。1965年在山东省中学生运动会上,尉忠平获标枪赛第三名,陈德仲获100米短跑赛第二名。1984年,赵春玲获山东省中学生运动会女子400米栏赛第三名,李春玲获山东省农民运动会女子3000米长跑赛第三名、5000米长跑赛第六名。大店中心小学成立的体育业余训练队,累计输送体育特长人才25名。
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70公斤,经济收入120元。70年代,农村人口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大米为主粮;80年代吃细粮,以小麦、大米为主食;90年代吃好,以大米、白面加鸡、鱼、肉、蛋为主食。穿着方面,70年代穿着青、蓝、白单色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样,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次发展。现已有90%以上的农户建设砖石结构新居。全镇人均居住面积14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3000余部,2000年被评为临沂市第一个手机千户镇,闭路电视普及率31%。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电器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忙时种收、农闲赶四集”已成时尚。1995年该镇被评为“临沂市首批小康镇”。200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006元。
镇村建设:1990年,大店镇驻地南北大街拓宽,拉开镇村建设序幕。1995年聘请山东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编制完成了大店镇新一轮小城镇规划,确立了“建好一个区,拓直四条线,两个市场促繁荣,一个龙头兴大店”的小城镇建设总体思路。自1990年以来,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4100多万元,新建楼房17幢,拓宽硬化4条街道,总长14公里,先后被列为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示范镇。近年来,该镇确立了“政府出政策、大户投资修、镇村负责管”的城镇建设模式,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环保等各项建设,并利用保存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和山东省政府旧址及省级风景名胜区马亓山和天湖(陡山水库)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优化了小城镇投资环境。1996年,该镇被命名为“全省新型乡镇”称号。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41年1月建立大店区委员会。1950年11月以序号编为第三区。1958年8月成立中共大店人民公社委员会,1963年1月改为中共大店区委员会。1971年9月建立中共大店人民公社委员会。1984年5月建立中共大店镇委员会至今。到2000年底,全镇设党委1个、党总支1个、农村党支部57个,党员人数发展到2450人。被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临沂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先进基层党委”称号。1994~1998年连续五年被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称号。基层政权建设1942年1月,从原大店区划出大店镇,建立大店镇公所。1958年8月成立大店人民公社。1968年4月建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改为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公社撤销建立大店镇人民政府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有:团委、工委、妇联、科协、科委、工商联、个体劳协、草莓研究所、磨料磨具研究会、计划生育协会等。现任镇党委书记:孙利,现任镇长:孟庆礼

行政辖村

大店五村大店一村大店二村大店三村大店四村大店六村大店七村大店八村大店九村大店十村崮北头村林后村老龙腰村彭家仕沟西村彭家仕沟东村孙家仕沟村钱家仕沟村将军山前村何家店村周家坡子村大公书村小公书村许家孟晏村张家岭村许家岭村郭家埠墩村大时家庄村后王家庄子村前王家庄子村小李家庄村朱家庄子村小时家庄村沙埠子村庄家庄村薛家窑村斜方村多居官庄村北大官庄村北小官庄村新村村井子村四角岭村小古庄村庄家滩井村许家滩井村王家滩井村薛家道口村东陈家埠墩村西陈家埠墩村宣文岭村王家坡子村史家坡子村汲家庄子村小王庄村河湾村庄家埠墩村王家埠墩村后车峪村前车峪村街疃村黄山子村甲子山村高家庄村狮子口村刘家山村前惠子坡村后惠子坡村花园村前高柱村后高柱村峰山前村峰山后村陈家庄子村东兴村五龙山前村前官庄村后官庄村玉皇沟村浔河北村响河崖村大店镇位于宿州市埇桥区东郊,北依汴河西邻朱仙庄、芦岭两大国有煤矿,南毗固镇,东与灵璧县接壤,303省道贯穿其中。全镇辖40个行政村,219个自然庄,312个村民组,人口8万人;总面积202平方公里,可耕地16万亩。资源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年粮油总产量可达15万吨,经济作物以瓜菜、花生为主。1992年辙区并乡后,大店设镇,2000年设中心镇。大店是个古老的城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较多,颇为览古方胜者所向往。在战国时期即为南北官道上的驿站,当时名“安阳亭”。汉代就亭建立“安阳县”,唐代将安阳并入符离县,城址更名“静安镇”,又为沿隋堤东西官道重要驿站,历经宋、元、明、清数代,作为驿站一直未变。民国后宿州多次改名县、市、区,现为埇桥区辖镇。大店在宿城东面50华里处,故又名东五铺。因该镇有南阳寺(现为大店中学校址)规模颇大,旧社会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往来香客相互问讯,辄日“从大殿来”到“大殿去”,积久成习。“大殿”名称便取代了东五铺;又因“殿”与“店”同音,逐渐成为“大店”。这里有古老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名胜。距大店5公里的堡顾家,为商代烽火台遗址;东面8公里处车家湖,是大丞相田千秋(一名车千秋)的府第;西南安阳村,是古安阳县,安阳亭的遗址;东面与灵璧交界处,有“唐槐”一株,四人合抱粗,虽历经沦桑,却虬枝盘旋,枝叶茂盛。传说唐槐上秦琼挂过锏,罗成拴过马。九五年,当地政府和群众捐资数千元对古树进行去腐填空修救,并树碑立传,昭示后人保护历史文物。镇内有“马号汪”(是古驿站旧址)。九六年集镇开发建街,驿站旧址上树起一座20米高的俊马奔腾雕塑。镇西北展桥原名“斩桥”,是因农夫斩神羊变无头石羊而修的。展桥烈士陵园,安葬着早年革命领导人王恒照等二十多名烈士。陵园占地十多亩,苍松翠柏数百株,每逢清明节,这里成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胜地。在大店出生的有著名新闻记者郑重,革命先辈杨海波早年都在此转战多年,留下不少英雄故事。大店镇从九一年起连续八年被评为宿县地区“十佳文明集镇”。二000年被省命名为副县级中心镇。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50年代初期粮食平均亩产113公斤,总产904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315公斤,总产2520万公斤。1990年以来,全镇以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实施了大店西大湖平原2万亩“吨粮田”开发规划,经过三期综合开发,共开发土地面积2500公顷,修砌标准石渠6.5万米,建桥、涵、闸582处,铺设地下管道1.2万米,修高标准机耕路135公里,道旁植树15万株,使整个吨粮田开发区内达到了“田成方、树成行、路如带、渠如网、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实现了旱涝保丰收。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400公斤,总产达到3.15万吨。在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同时,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果园400公顷,果品产量1600吨。全镇建冬暖式大棚1.2万个,小拱棚1300个,主要种植草莓、杂果、蔬菜、黄瓜、西红柿、水萝卜、芹菜等10余种瓜果、蔬菜。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1120吨,亩产值6000元。草莓是该镇重点培植的特色经济产业,1998年注册了“大明星”牌草莓专用商标,同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00年草莓种植面积1333公顷,亩产5000公斤。该镇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山区植松、桧、柏22万株,平原林网及“四旁”植树36万株,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亿元,其中种植业1.9亿元,林业4200万元,畜牧业6800万元。
第二产业:新中国建立前,仅有油坊、酿酒、针织、土陶加工等零星私营手工业。新中国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停办。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农具厂、综合厂、面粉厂、糖厂、纺织厂等小型企业。1975年成立大店镇企业办公室,创办了大店镇建筑队,从业人员140人,产值48万元,利税5万元。新村建起临沂市第一家磨具厂。1978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86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51万元。1978年后,办起莒南县砂轮总厂、兰矾厂、针织厂等企业,6个村建粘土或煤渣砖窑。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个体等多种形式办企业。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418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87万元。90年代后,该镇确定了“农业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科教促镇”的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壮大主体(镇域企业),强化两翼(磨具企业和高效特色农业),培育一点(培植个体私营经济增长点),搞活全局(镇域经济)”的具体工作措施。重点培育以莒南县砂轮总厂为磨料磨具的龙头企业,先后投入2400多万元,引进了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陶瓷磨具生产线和磨料生产线,开发出陶瓷、树脂两大系列磨具产品,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国家中(二)型企业,以此带动了全镇磨料磨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全镇已形成以磨料磨具为主,化工、辅料、印刷、包装、针织、棉纺为辅的工业发展格局。2000年全镇工业企业582个,从业人员1.45万人,130多个产品品种,固定资产原值4.6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6亿元,创利税6700万元。名优产品有:“大鹏”“崂山”牌砂轮,油石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陶瓷系列产品生产技术”被列为省级星火项目。
第三产业:新中国建立前,镇驻地大店因庄氏家庭是富豪之家,商号较多,大店庄氏兴办的民族工商业达280多处,主要有药房、油房、杂货店等。新中国建国初,区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大店联村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春,合作社运动进入高潮,大多数私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益繁荣。1986年底,国营网点33处,集体网点73处,个体网点发展到560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了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镇政府先后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建起了镇集贸市场、农工贸批发市场,镇驻地建商业街1条,草莓批发市场6处,建立22处个体私营园区。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3566户,私营企业499家,个体运输户106家,其中客运户45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7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亿元,实现产值1.53亿元,创利税2530万元。被临沂市命名为“私营经济明星乡镇”,获莒南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一等奖。特色产业大店镇是全国重要的磨料磨具生产基地,能够生产陶瓷、树脂和金刚石三大系列近2000个品种的磨料磨具,被誉为“中国磨具第一镇”。2000年,全镇磨料磨具及其配套企业已达到316家,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2万人,磨料磨具总产值达到9.7亿元,实现利税380多万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已有“陶瓷磨具生产技术”、“陶瓷磨具煤烧节能推板窑”等六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山东省和临沂市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其中“3000吨陶瓷磨料生产线”、“3000吨碳化硅、氧化铝磨料生产线”和“金刚石超硬磨具生产线”分别具有80年代末先进技术水平。山东大店磨料磨具集团公司拥有成员企业146家,年产各类磨料6万吨、磨具5.2万吨。该集团的“大鹏”牌和“巨鲲”牌系列磨具产品已成为主宰东南亚地区磨具市场的王牌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已连续10年居国内同行业首位,集团核心企业--莒南县砂轮总厂是目前国内第六大陶瓷磨具生产企业。大店镇是长江以北最大的泡化碱生产基地。全镇有泡化碱生产企业21家,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日产20吨以上的“全煤气发生间燃式熔烧炉”30多座,年产固体泡化碱近20万吨、液体泡化碱5万吨,年产值1.4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30多万元。大店镇是山东省种植规模最大、栽培管理技术最先进的草莓生产基地。环浔河无公害草莓生产基地的塑料大棚草莓栽培面积已达1333公顷,全部采用“草莓大面积高产优质保护地促成栽培管理法”进行栽培管理,统一栽培从美国和日本引进的高产、优质、耐储运的优质品种“大明星”、“大丰香”,亩均产量在5000公斤以上,亩均产值6000元以上。2000年全镇从事草莓种植的村达51个,草莓种植专业户近7000户,总产值近8000万元,创农林特产税近300万元。全镇草莓生产已形成农户连基地、基地连市场的农业化生产经营格局,草莓畅销京、津、沪、鲁、豫、苏、皖四省三市几十个大中城市水果市场。全镇统一向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大明星”牌草莓专用商标,该品牌是山东省唯一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