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滁州市地图 > 南谯区地图 >
大柳镇地图
大柳镇相关地区地图:

大柳镇-城镇建设

政府:大柳镇党委政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迅速展开对全镇14座小(I)、小(II)型水库和一些塘坝进行清障工作。具体实施措施:一、该镇以蹲点副科级干部为水库、塘坝清障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全镇30多名镇村干部进行分工,确保全镇各水库、塘坝清障工作都有镇村干部负责;第二、组建了一支镇长亲自带队,分管领导和专业人员为成员的督查小组,对以完成清障工作的水库、塘坝严格按照防洪标准进行严格检查,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要求重新清理,并追究负责人责任;三、大力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到清障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广播的宣传以及召开村委会会议等形式,把清障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到每家每户,让群众知道做好水库、塘坝清障工作,就是在保护全镇120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积极的宣传,各村群众都自发地带着锄头、铁锹等工具,冒着酷暑、顶着烈日走上坝堤,清除杂草、树木,确保坝埂安全。在该镇党委政府的科学指导下,在全镇群众的不懈努力下,短短的二、三天时间,该镇总共清除各水库、塘坝坝埂树木4000多棵、杂草200多亩,基本完成了区委区政府所下达的清障工作任务。该镇通过本次清障工作,不仅美化了坝堤,也为以后的防洪除险工作带来了方便。

大柳镇-行政区划

大柳镇人民政府:大柳社区居委会(辖9个村民组):桥东村民组、中街村民组、北元村民组、平冲村民组、西街村民组、机房村民组、新庄村民组、长塘村民组、仙店村民组。横塘村(辖16个村民组):周冲村民组、大山岭村民组、小王庄村民组、小坝村民组、石灰窑村民组、烂泥冲村民组、石坝村民组、上大冲村民组、大平顶村民组、南元村民组、下大冲村民组、清流寺村民组、花塘村民组、横塘村民组、石桥村民组。曲亭村(辖35个村民组):街东村民组、街西村民组、猪厂村民组、王郢村民组、米咀村民组、田家户村民组、桂花村民组、汪圩村民组、大杜村民组、许圩村民组、门坎岭村民组、阴山村民组、车水赵村民组、张二户村民组、下祝村民组、大路村民组、瓦西村民组、大古王村民组、瓦东村民组、荷叶冲村民组、王庄村民组、石作村民组、仓刘村民组、关塘村民组、刘冲村民、大刀李村民组、上庄村民组、大严村民组、下庄村民组、大陈村民组、小陈村民组、上祝村民组、北张村民组、大周村民组、岳河村民组。华严庵村(辖15个村民组):陶洼村民组、杨庄村民组、贾圩村民组、大胡村民组、小庄村民组、大王村民组、彭塘村民组、七户王村民组、韩庄村民组、山东村民组、沈塘村民组、黄峰村民组、郝庄村民组、七里湾村民组、清水塘村民组。

大柳镇-自然环境

人口与民族全镇有2998户,12850人,其中男性7068人,女性5782人,男女性别比为55:45。居民以汉族为主,华严庵村黄丰岭村民组350人,主要为回民,是民族村民组。由于婚迁原因,还有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理与地貌大柳镇属丘陵地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平均海拔高度100米左右。皖东第一高峰——皇甫山北将军位于大柳镇政府西南,海拔392米,耕地多为岗坡地与冲低田,土壤以白沙土、夜潮土、黄棕沙土为主。
自然资源境内矿产资源有绢云母、石英石、石墨、重晶石、黄沙等,其中绢云母矿为全国不多见的稀有非金属矿种。1992年勘探开发,首采量3000万吨。
土特产滁菊—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滁州志》卷二之二记载:“甘菊产大柳者佳谓胜于杭产而不可多得”。明清时期作为贡菊,上世纪50年代多为药用,随着改革开放,现被世人重视开发,用于饮用、药用,其产品有滁州贡菊、菊花茶、菊花酒等。白沙花生—大柳的又一特产,年种植面积均在1000公顷以上。因白沙土壤土质好,花生仁用作炒货味香可口,榨油出油率高且品质好。萝卜—大柳村的萝卜名声在外,当地说有“北园的萝卜、南园的菜(大包菜)”之称,萝卜脆嫩酣甜,水份适量,生食可当水果,做成萝卜干味正脆甜,很多大上海人都知道大柳树的萝卜好。
旅游资源皇甫山森林公园—(皇甫山自然保护区)主体在大柳镇境内,位于皇甫山主峰北将军的古烽火台遗址上建起来的塔式观火楼,耸立在青山云海之上,游人登上塔顶,山下低丘连绵,真可谓“一览众山小”。清晨、傍晚登楼时,群山在云雾中,人如身处半空中,眼下是雾海茫茫,远眺炊烟缕缕,甚为可观。春夏之际,数万只白鹭居集皇甫山,青山林海中隐现斑斑白点。若有惊动“一行白鹭上青天”,甚饱眼福。因而赢来“皖东白鹭洲”之美誉。军事演习观礼台—(南京军区大型军事演习场所,可供除海军外的多兵种综合军事演习场),为军事演习需要,建此观礼台,移动公司在此建了移动通讯发射塔,站在此观礼台上,可一览军事演习场的全景。演习时是军事禁区,平时若去观礼台,可回味一场大战的场景,也是旅游观光的好景点。弥陀寺与南谯贡茶—弥陀寺位于皇甫山腹地,元至正无年(1341年)建。几经兴废,最后一次毁于日本鬼子之手,现在的寺庙房舍是1986年重建的。弥陀寺一带山高云低,风轻雾浓,雨水充沛,适宜茶叶生长,茶味极佳。明《南京户部志》载:“成化三年(1468年)奏准,朝中代库岁用茶。……叶茶,滁州二百斤……”。南谯州为滁州古地名,后人称“南谯贡茶”。据县级《滁州市志》记载:“名茶南谯贡茶即产于境内弥陀寺”。现皇甫山林场在弥陀寺前山坡上新辟茶园近百亩。古银杏—位于华严庵小学门前。树粗四人合抱,数枝并发,树冠直径20余米,每年产白果200多公斤,据专家推算树龄至少500年以上。上世纪70年代以前被南京军区确定为飞机演习导航标志。安徽电视台、安徽电影制片厂曾在这棵古树下拍摄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故事影片《母与子》。现已被市、区列为古树保护。

大柳镇-经济建设

林业:农牧渔业全镇耕地面积2305.6公顷,粮食产量14520吨,油料产量2850吨。可养殖面积2100公顷,水产品产量500吨,农业总产值47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12元。大柳镇是滁州奶业公司的奶牛养殖点,奶牛发展到35头。饲养家禽16万只,生猪1100头,山羊1500头,耕牛1978头,仅养殖业一项人均收入310多元。
林业林业用地2867公顷。2002年林业产权制度改,几年来拍卖山林25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2.5%。乡镇企业非金属矿生产、林木加工7是大柳镇两大资源支柱产业。从1992年开始,稀有非金属矿——绢云母矿被正式开发利用,现镇内有绢云母矿企业11家,成立了“滁州市绢云母协会”,11家企业的固定资产总投入1000多万元以上,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利税在35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不少客商来镇洽谈投资开发精加工产品,精加工后的产品可出口销往国外。林木加工是大柳镇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全镇从事木材加工的有10余家(卷材、压板、切片、刷把加工、包装板材加工、矿柱加工业等)。还有粮油加工企业2家,水泥预制企业2家,大型加油站1个,个体工商户176家。乡镇企业产值6000万元,利税400余万元,镇财政收入733万元。工业“世界绢云母在中国,中国绢云母在滁州,滁州绢云母在南谯大柳”,绢云母矿位于镇南的曲亭村。据安徽省地矿局、华东物勘局勘测储量超亿吨,且矿体品位高,均属露天矿体,易于开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区内已有9家企业,形成了初级(325目)精细(3500目以上)、复合等系列产品。通过鼓励民间投资造林,已建成大规模人工林基地。树种主要有松树、杨树、麻粟以及枫杨等自生林。境内有皇甫山、大柳、岱山3个国营林场等单位,有林地17.6万亩,活立木畜积量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年可采伐木材5万立方米。已建成木材加工企业10余家。

大柳镇-机构设置

党政办公室:负责党的建设、组织、宣传、人民武装、纪检监察、人事管理、综合协调、政务监督、社会治安、来信来访、文秘档案、信息统计、行政后勤、群团工作;承担仁达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经济建设,村镇规划建设、农业发展规划、农田水利建设、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民政、教育、文化、卫生、科学、体育事业。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林业、水利、水产、农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负责文化、广1996年镇建成有线电视,可收视40多个个频道,2008年并入南谯区宽带光纤,现在用户500余户。
卫生有大柳、曲亭两个卫生院,20张病床,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放射科等五个科室,七个行政村均有卫生室。

大柳镇-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滁(州)定(远)、(大)柳皇(甫)公路交叉穿境而过。2002年至2004年,区、镇投入200余万元,将大柳至曲亭9公里的砂石路改造为柏油路;区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通了曲(亭)皇(甫)13公里柏油路,建区以来,村组修了九条村砂石道路,累计里程120余公里,并建立了村级道路养护机制。2007年“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2.5公里,另外曲桂花等三条“村村通”工程水泥路正在建设中。全镇共有出租面的30辆,大小客车8辆,农用运输车(自御车)7辆,大型货运车15辆,农用手扶拖拉机2100余台,大中型农用推土机3台,中型收割机15台,其他类型车辆5辆。
集镇建设大柳镇自建自来水厂一座,可日供水300吨,新建大柳商贸街,水泥路长500米、配套下水道1000米,安装路灯12余盏。曲亭街道的街东柏油路、街西水泥路各500米,配套建下水道2000米。
邮政电信1964年建大柳邮电所,有职工4人(其中原公社驻地曲亭2人)。1998年邮政电信分营,目前邮政所职工3人,电信所职工2人。2004年实现村民组通电话,全镇电话用户发展到2000余户,普及率65%,还架设了移动、联通通讯发射塔,移动通讯覆盖率达到100%,全镇无盲区。
供电1998年建电管站,2000年改为供电所,现在职工6人,2000年开始农网改造工程,2004年底改造完成,解决了电压不足的状况,电损减少,电费城乡实现了同网同价,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住房全镇农民住房100%为砖瓦混凝土结构,其中楼房普及率达30%,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水利全镇现有小Ⅰ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12座,大小塘坝1230个,蓄水量1000万立方,基本达到了农业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