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坝乡地图
大田坝乡相关地区地图:
产业存在的问题
产业比较单一,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农业主要以粮食、烤烟、茶叶、畜牧业为主,通过近几年努力,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基础建设滞后、科技生产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宽;工业较少、作用发挥不强;个私经济弱而散。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较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十分艰巨。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后劲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教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严重不足,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全乡现有一所初级中学;一所湾岗九年制学校,辖5个办学点;一所乡中心完小,辖5所村完小、4所高小、6个一师一校点。校舍建筑总面积18730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达4736平方米,在校教职工161人,在校初中生972人、小学生2117人。随着教育“普九”工作的不断深入,生源不断扩大,部分校舍建设已十分滞后。其中,湾岗九年制学校中心校点缺乏运动场地且学生住宿拥挤,在校学生499人,学校仅有一块390平方米的篮球场,急需拓宽运动场地;住校生达536人,而住宿楼建筑面积仅有324平方米,生均住宿面积0.6平方米,且学生住宿楼由于建盖时间长久成为危房,急需进行拆除重建。经乡规划部门实地测设,拓宽学校运动场地需投资12万元,完成危房拆除、建盖7格3层住宿楼需投资65万元。清河完小没有学生住宿楼,住校生120人,现在占用了一格教室,而且十分拥挤,需投资26万元建盖一间住宿楼。
团组织阵地建设滞后、经费缺乏:乡团委仅有一套办公桌椅和一套档案柜,随着团组织的发展和工作范围扩大,现有的办公条件已无法满足正常办公所需。团内工作需要大量文档材料和照片,团员集中开展活动需要音响设备,但由于办公设施缺乏,工作效率不高,且支出较大,每年将近6万元,为保证团内活动正常有序开展,满足广大团员的需求,急需购置电脑、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等必要办公设施。
经济收入
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5元,粮食总产923万公斤,人均432公斤,财政收入202.6万元,支出436.6万元。矿产分布有硅、铜、铁、锡、锑等,硅、铜蕴藏量丰富,特别是硅储量在850万吨以上,硅、铜两个矿种目前正在开采利用。全乡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平均海拔1700米,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1100—1200毫米;立体气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社会文化。全乡有中小学32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共有在校学生2933人,其中初中生908人,小学生2025人。县、乡、村公路网络已形成,乡内公路网已形成,40%的社通公路;通讯电力、广播电站基本普及,建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微波站、程控电话通往各村,乡镇中心医院、计生服务站、财税、金融等部门设置齐全;集镇商贸物流交易市场初具规模,新的规划方案正在加紧实施。
矿产资源丰富
大田坝矿产资源丰富,有硅、锡、铜、铁、锑、铀等多种矿藏。其中铜矿和铁矿开采历史比较久远。铜矿主要分布于文沧河支流铜厂河流域,清朝中期就有开采、冶炼,“铜厂河”就因此而得名。当时属于朝廷组织办厂,从事开采和冶炼,称为“皇厂”,传说负责技术的是一些“黄头发、蓝眼睛、勾鼻子、高个子”的英国人。到了民国时期转为政府组织开办,成为“官厂”。民国五年改为官商合办,后因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加之冶炼方法原始、技术落后,效益低下而被迫停产。到了1996年,在多方努力下,再次对文沧铜矿进行开发利用,创办了文沧铜矿采选厂(私营)。铁矿主要分布在文沧河下游两岸,矿点很多,最大的矿区在阿正寨(原称阿便寨),面积约1平方公里,当地铁矿在清光绪年间开始得到开采和冶炼。到民国时期,铁矿的开采、冶炼规模达到了顶峰,有数十座炼铁大炉,七家铸锅厂,三家农具厂,这些厂都集中在现华严村的锅厂坝(锅厂也因此而得名)。这里生产出来的铁锅以铁质好、不生锈、韧性好、经久耐用而著名,各式各样的铁锅远销云南省各地及南亚各国,深受用户青睐。锡矿和硅矿的开发较晚,锡矿分布于湾岗村蒿坝地,1976年至1977年间有云南省地质803大队探明,1979年以县办企业形式正式建厂采选,2004年改制为民营企业。硅矿主要分布在狮子塘梁子,1996年由省地质大队探明,储量约850万吨以上,纯度达99%以上,全部为露天矿,其储量之大,品位之高居国内首位。自1997年9月以乡企业站为主体开办了第一个硅矿采选厂(现已转为私营)以来,如今已发展到四个硅矿采选厂。大田坝是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庙宇古刹林立,文笔塔、观音阁、宝华寺、华严庵、平安寺、金黄寺、龙王阁、财神庙、五郎庙、大老爷庙、初五庙、初六会庙、十四会庙……数不胜数,应有尽有。这些庙宇在“破四旧”时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其中一部分庙宇解放后被用于教学,成了学校,也有的用于行政村驻地,其余大部分都变成了废墟,或遗址都不复存在,只留下地名永传,那些巧夺天工、古色古香的建筑原貌以及当年人们虔诚朝拜、热闹非凡的盛景,也都成了古老而遥远的故事。
地灵人杰
大田坝地灵人杰,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大田坝的山水养育了大田坝人民,大田坝古远的历史成就了大田坝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大田坝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虽未发生过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也未出过闻名天下的历史人物,但也不乏可圈的点的往事和英雄人物,值得大田坝人民传颂。大田坝人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从清嘉庆年间,华严瞿家寨瞿姓人家聘请云南宾川的李趋梧老先生任教,创办当地第一所私塾,到各地私学和寺庙办学的兴起,从1935年有识之士周任贤在华严庵创办第一所高等小学和1947年华严锅厂以邹润芹为主的邹家在自家祠堂开办含附设初中班的私立小学,到解放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田坝人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意识不断提高,各类人才包括乡土人才辈出,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大田坝中学学校
昌宁县大田坝初级中学的前身是宝华小学附设初中班,于1969年3月招收第一个初中班。1979年5月经行署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大田坝初级中学”,校址位于距大田坝街子三公里的营盘山宝华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于1992年在大田坝街子边现址新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2400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812平方米。拥有教学楼2栋、办公楼1栋、教师宿舍楼1栋,1栋可入住500多人的普通学生宿舍楼;2006年新建的综合实验楼1栋,里面有配着52台电脑的电脑室以及多媒体教室;有图书10965册的图书室及对师生开放的阅览室;各班教室配有有线电视插孔、投影仪和录音机;有篮球场2个,200米环形跑道并田径场1个。学校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4人、中学二级教师19人、中学三级教师8人、工勤人员1人。任课教师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专业教师合格率达100%。学校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28人。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为98%。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团结、文明、勤奋、守纪”的校风;“博学、严谨、育人、创新”的教风;“自觉、自律、勤奋、上进”的学风,以管理育人、以环境育人、以服务育人,各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绩。1996年通过上级的普九检查验收,2002年被评为省二级一等初级中学、市级文明学校。2006年被保山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教学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并且在昌宁县教育局组织的每年度学校工作考评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先进集体”。2005年,我校学生参加中考,有3名同学名列全县前30名;同年我校输送到县一中就读的学生参加高考有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多人被国家、省重点大学录取。2006年中考,又有一名同学名列全县前30名。
新农村建设
2007来,大田坝乡在省、市、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为切实抓好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按照昌宁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对全乡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乡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为确保我乡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实施,经乡党委、政府研究,专门成立了大田坝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并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带动,示范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我乡的实际,确定了我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湾岗村民委员会下辖的上寨村民小组,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田坝乡一是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耕地、土壤、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烤烟、泡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三是人员集中的地方新建科技培训活动中心,切实解决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产地难的问题,以科技培训中心为阵地,切实提高群众整体素质;四是着力实施安居工程,彻底改善当地的村寨面貌;五是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倡导团结互助、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同时,健全和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让群众参与并决定涉及组内的大事,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经过努力,大田坝乡2007年完成新农村建设试点3个,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
土地面积
大田坝乡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以山区为主,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100毫米,常用耕地面积25166亩,人均耕地1.1亩,林地301721亩,森林覆盖率为62%。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蚕豆、马铃薯、烤烟、茶叶、泡核桃、油菜籽、甘蔗、鸡蛋果等农作物和经济林果。全乡辖大田坝、文沧、华严、清河、新寨、湾岗6个村民委员会,共140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乡共有住户5795户,其中农业户5525户;共有人口22758人,其中农业人口22125人,少数民族113人;农村经济总收入6989.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2.97元,粮食总产979万公斤,人均产粮443公斤。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