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合肥市地图 > 庐阳区地图 >
大杨镇地图
大杨镇相关地区地图:

民间传说

高桥高桥的传说:高桥坐落于今大杨店乡高桥村和林店乡汲桥村交界的四里河上,为单孔大跨度石拱桥,过去为寿(县)合(肥)大道的必经之地。相传原桥已没。清朝时,寿县的孙家鼐状元修状元府,为运材料重修高桥。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为控制合肥及江淮地区,复修高桥。50年代,兴修水利,原郊区水利部门对高桥进行了整修加固。传说很久以前,鲁班为沟通两岸交通,在此兴建一座桥梁,桥修好后,城隍爷推车经过此桥,头号鲁班:“此桥多高”鲁班顺口答道:“在桥上初一丢一块砖,十五才能听到下面的回声。”于是当地百姓就叫此桥为高桥。另外,从桥上向下看,有时候看到庐州府在水中的倒影,因此又叫照州桥。有一次,张果老骑着毛驴来到桥头,正犹豫间,看到鲁班便问道:“此桥能过吗?”答道:“能过。”于是张果老驾着毛驴就向桥上走去,走到桥中间时,只见桥身慢慢下沉;鲁班见桥下沉,急忙将手中瓦刀向桥墩的一块石缝扔去,有一半露在外边,用手摇之则晃动,就是取不下来。至今,高桥附近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照州桥什么人修?什么栏杆舍不得丢?什么人骑驴桥头站?什么人推车轧条沟?”“照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舍不得丢,张果老骑驴桥头站,城隍爷推车轧条沟。”大杨镇-名胜古迹烟大古堆古文化遗址大雁墩古文化遗址:大雁墩座落在大杨店乡吴郢村东边,系商周古文化遗址。墩高约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地表在大量陶片、红烧土块,器型有鬲、尊、罐等,文化堆积层丰富。1976年,出土了珍贵的分裆铜鼎,造型优美,色泽斑斓,圆形腹,直式方耳置于腹的肩部,腹上周装饰有精巧美丽的窃曲花纹。下有一道凸弦纹,盖为直边平顶,顶心为弓形鼻,鼻周环铸“乔夫人铸其鼎”七字铭。从鼎的形制、花纹和铭文书体的风格看,此鼎属于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早期的巢国遗物,这是合肥近郊发现最早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大雁墩古文化遗址于1985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烟大古堆古文化遗址:大杨店乡的施大郢村东边,系商周时代古文化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表面可见红烧土块和陶器残片,器型有鬲、尊、罐等,还发现磨制石器2件。1985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因大房郢水库建设被文物保护单位发掘。

集镇建设

大杨小集镇起源于1987年撤乡建镇时,该镇政府驻地建在四里河路和合淮路交叉口。当时的大杨村大杨店村民组部分村民,沿合淮公路和四里河路两侧,依镇政府驻地,经村镇统一规划自建了少量门面商住房。80年代末,随着经济改革开放,镇政府驻地周边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一部分村民进了企业成为大集体工人,相应的是服务行业的迅速增加,小集镇人口逐渐增多。至1998年起,大杨镇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调整经济发展导向。1999年,大杨镇被合肥市列为十一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2000年,该镇提出“融入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杨集镇已不仅仅局限于镇政府驻地的周边。2005年,大杨镇中心镇区发展到3平方公里。

2.3经济状况

大杨镇自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心建制镇以来,本着“重农、强工、活商、富民”的发展方针,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大量戏纳农民进镇经商,已有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638家,分为工业、商业、养殖业、运输、建筑等5个行业,以良夫、占元、珠东面粉厂为龙头生产的精制面粉远销哈尔滨、沈阳、长春、广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在全省都享有盛名,邹长贵养鸡厂2006年被评为省内知名品牌企业,是皖西北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有蛋鸡8万只,其产品销往省内各大超市,交通便捷以及三家面粉企业的需要,带动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已有大小客货车100余辆,出租车30余辆。大杨辣椒在省内外也享有盛名,种植面积约3万余亩,产值可达7500万元,大杨辣椒市场的存在不仅吸收了就业(大杨从事辣椒经营者不低于1000人)。同时也方便该镇及周边乡镇的群众对辣椒的销售,大杨辣椒销售收入近亿元。2005年该镇的国内生产总值达3.55亿元,在免除农业税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达293万元,预计到2010年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收入达1575万元,为该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

综合经济2003年大杨镇各项经济情况如下:企业总产值:3.01亿元国民生产总值:2.52亿元投资总额:9680万元工商入库税金:1003万元财政收入:2203万元农业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杨镇紧持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同时把握城郊填的区位优势,为满足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积极调整全镇的农业生产结构,在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同时,致力开发“名、优、高”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和禽、肉、蛋、鱼副食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连年持续稳定增长。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693元。

经济发展

大杨镇1975年,当时的大杨店乡乡村企业以及农业企业等,随着农业的发展相应有所发展。当年兴建以农、牧、副、渔为主体的生产场——三场,养奶牛30头,猪72头,鸡500多只,鱼80000多尾;同年又兴建五里拐奶牛场,养奶牛5头,开挖1口27亩水面的精养鱼塘。1977年兴办大杨铸钢厂,1979年兴办大杨窑厂,1982年兴办大杨绣品厂,1984年兴办石灰窑厂、石子厂和煤球厂等。村办企业有:草塘村的猪鬃厂、吴郢村的石灰窑厂,龙王村的煤灰站等。80年代末,随着经济改革开放,道路运输红火,个体、集体车辆不断增加,大杨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成立了大杨汽车修理厂。该家乡镇企业在发展最高峰时,年上缴入库税金30多万元,是合肥市二类汽车修理单位。90年代初,大杨汽车修理厂发展日渐壮大,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洋实业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有大杨铝合金压铸厂、大杨加油站、大杨修理厂,当时属镇龙头企业,并在原郊区率先建起了乡镇企业职工宿舍楼房。1996年,大杨镇共有镇属集体企业9家,村办企业19家,行业涉及加工制造、汽车修理、服务搬运、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等,企业总产值16000万元,营业收入15000万元,年上缴入库税金60万元。1998年起,大杨镇调整经济发展导向,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同时对镇属、村办企业逐步进行改制,1998年对大杨压铸厂、大杨汽修厂、大杨加油站等镇属集体企业采取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了改制,对部分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村办企业进行关闭或承包租赁,盘活了资产,使企业走向民营化。2000年,大杨镇对原镇属重点企业,合肥星星冰柜厂进行大胆改制,将企业资产全部出售给个人,2003年又将大杨建安公司、大洋房地产开发公司成功转让给个人,激活了企业的市场潜力,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为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大杨镇加大对外开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引进民营私营企业入驻,1998年时,全镇共有民营私营企业12家,职工400余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600万元。根据大杨镇发展规划,2001年建成了占地50亩的一期工业园,当年驻入企业4家。2002年,占地1500亩的大杨产业园二期工程全面动工,镇政府投入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条件,截止2004年底,全镇共有民营私营企业46家,职工2000多人,其中大杨产业园共引进入园企业26家,行业涉及印刷、电子、家具制造、服装加工、电线电缆生产等,直接引进资金1.2亿元,安置本镇富余劳力就业1200多人。2005年全镇共实现企业总产值6亿元,财政收入3600万元,实现工商入库税金2000万元。2006年,大杨镇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数量从1997年的10多家发展到71家,企业产值也在逐年大幅增加。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模式也都迈上了新台阶,正从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重质量、重信用、遵纪守法的规范经营转变。为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该镇不断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及对来镇投资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了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为投资者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之能安心投入生产,不断发展壮大。自2001年至2006年底,大杨镇区域生产总值由1.3亿元上升到5.5亿元,年均递增3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00元上升到6180元,年均递增16.3%;财政收入由1660万元上升到4250万元,年均递增20.7%;全镇完成企业总产值由2.45亿元上升到12.1亿元,翻了二番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占镇域经济主导地位。2006年,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39亿元,增长63.6%;其中工业投资1.289亿元,增长61.1%。完成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3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亿元,增长46.6%。工业增加值0.96亿元,增长33.2%;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0.899亿元,增长50.2%;工商入库税金2550万元,创历史新高。

历史沿革

大杨镇大杨镇1950年隶属肥西县长军区,其范围当时分归邓店、北外、火龙和岗集等4个乡。1951年,长军区改名为岗集区,邓店乡等撤销,成立双庙乡和谢岗乡。双庙乡辖水库村及郑郢、楚郢等,谢岗乡辖谢岗村以及从火龙乡划进来的俞大郢和俞小郢,北外乡划归合肥郊区;此间又成立了四河、龙王和高桥等乡。1955年,龙王乡和高桥乡合并为高桥乡,双庙乡、谢岗乡及侯郢、梁岗合并为岗集乡,四河乡划归郊区管辖。1956年,原岗集乡改为共耕高级社,高桥乡改为共和高级社,四河乡改为淮联高级社。1957年,又将共和高级社改为优胜高级社。1957年10月,共和、优胜两个高级社划归合肥郊区管辖。1958年秋,优胜高级社并入永青人民公社,淮联高级社划归省农科院管辖。1960年,岗西村划归永青公社。1963年,又将十张村、高桥村、照山村、大杨村及岗西村划归肥西县岗集人民公社;五里拐村、夹塘村、吴郢村和园艺场又从省农业科学院划出,与草塘村、龙王村合并成立四河人民公社。1969年3月,园林人民公社撤销,原所属范围并入优胜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原优胜人民公社撤销,成立大杨店乡人民政府,下辖岗西、谢岗、水库、十张、大杨、照山、高桥、龙王、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等12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3901户农民,17063人。1987年撤乡建镇,成立合肥市郊区大杨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在大杨村大杨店村民组,位于四里河路和合淮路交叉口。2000年6月,因大房郢水库建设,龙王、高桥、及照山部分村民组撤村建居,同时在镇政府驻地成立王墩社居委。2003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后,大杨镇划归庐阳区管辖,下辖龙王、高桥、照山、王墩四个社居委和岗西、谢岗、水库、十张、大杨、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9个村民委员会以及园艺场、三场两个建制场。2005年10月,草塘、五里拐、夹塘、吴郢村撤村建居,社居委正在建设之中。2006年,全镇下辖8个社居委,5个村民委员会。同时园艺场并入吴郢社居委,三场并入谢岗村。

2.2历史沿革

大杨镇人民政府驻地大杨集,大杨系大杨集之简称,以杨姓居多兴起集市而得名,解放前为亳县大杨镇管辖,1979年建区撤社时,与城父公社合并再建大杨区,1992年撤区并乡时,由大杨、丁固和师店三个公社合并成立大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