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地图
德化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状况
全县总人口304802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54330人。以汉族为主,有畲、回、壮、满、高山等11个少数民族。通用闽南方言。荣誉称号
荣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茶油之乡”、“中国瓷都·德化”和“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省级文化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全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福建省首批平安县”“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荣获“全国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德化陶瓷街
在瓷都德化,有一条飘着浓郁“瓷香”的特色街道,那就是位于龙鹏街的陶瓷街,这也是瓷都德化的窗口形象。该街汇集着德化县陶瓷精品,游客可在很短的时间内纵览瓷都陶瓷精粹,陶瓷玩家亦可在此随心所欲鉴赏各商家的品牌产品。各种产品琳琅满目,涉及日用陶瓷、传统雕塑工艺瓷、西洋工艺瓷、红壤陶等四大类近万个品种,是德化陶瓷产品“大观园”。自然地理条件
地势由中部向四周倾斜,呈层状逐级下降。戴云山绵亘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逾700米,千米以上山峰200余座,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发源于戴云山主峰的浐溪和涌溪绕行县境南北,东流汇合出永泰县,经闽候县注入闽江。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9℃,1月均温9℃,7月均温26℃,年降水量1800~1900mm,无霜期270天左右。地形地貌:全县地势偏高,地形复杂,地貌以低中山地为主。境内山脉连绵,多呈北东——南西走向,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十分发育,具鲜明之山地景色。其间偶有散布于群山之中的山间盆地和河谷阶地。地势大抵由中部微向四周倾斜,呈层状梯级下降。福建省第二高山戴云山雄居中部,海拔1856米。最低点仅217米。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素有“闽中屋脊”之称。著名的山峰有戴云山、九仙山、石牛山。德化县中部高耸,往四周呈阶梯状渐降,东南低于西北。全县75%以上的村驻地海拔在600~9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800-1856米的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9.24%,约131.29万亩,主要分布在赤水、上涌、桂阳、葛坑、汤头、大铭、雷峰、南埕等乡;海拔500-800米的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6.43%,约155.34万亩;海拔在217-500米的山间丘陵、盆地、河谷阶地仅占总面积的14.3%,主要分布在雷峰、浔中、三班等乡。
地质和地震:从大地构造上,德化县位于平和县至广东省大埔断裂带东侧。晚古九生华夏古隆起的西缘。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多旋回、多构造层特点。主要有:扬子和加里东构造层,华力西至印支构造层,燕山构造层,喜马拉雅山构造层。德化县处于长乐-诏安活动断裂中段,境内有雷峰瑞坂至城关断裂带。德化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德化县境内被断裂切割的板块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缓慢上升,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这是戴云山脉成为“闽中屋脊”的主要原因。德化县的地下热水(温泉)和轻微地震的震中多分布在老断裂活动带,是全国重点抗震、防灾区域。
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具有温凉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潮湿多雾、日照略少等特点。同时,由于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又具有气候垂直变化大、小气候突出等特征。城关年平均气温18.0℃,平均最高气温23.3℃,平均最低气温14.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9℃,极端最高气温36.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2℃,九仙山极端最低气温-13.6℃。日照年平均1802.4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7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89.0毫米。春雨季(3~4月),平均雨量31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7.3%;梅雨季(5~6月),平均雨量5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1%;台风雷阵雨季(7~9月),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6.3%;少雨季(10~2月),平均降水量2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历年来年最大降水量2485.7毫米(1961年)。
水文:境内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全县溪流总长495.06公里(溪面宽在10米以上),河网密度0.222公里/平方公里,年径流深在1000-1300毫米,径流总量22.95亿立方米。境内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有浐溪、涌溪、大张溪、小尤溪等12条。其中浐溪、涌溪集雨面积最大、河流最长、流量最大。城区内河流有穿越中心城区的浐溪及其支流丁溪、缨溪。浐溪:位于大樟溪上游,全长101公里,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戴云山南坡,环绕县境东南部至水口乡湖坂村的涌口与环绕县境北部的另一条主要河流——涌溪汇合经永泰、闽侯入闽江,流域面积95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6.5‰,年平均径流量为11.72亿立方米,是德化县县城供水的主要水源。丁溪:发源于盖德乡雪山下,流经福阳、有济、英山、丁墘、丁溪村至县府前入浐溪,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河道长度13.4公里,河床坡降平均为31.88%。缨溪:发源于浔中镇格仔后金鸡山下,流经仙境、龙翰、浔中村南流入浐溪,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河道长度8.6公里,河床坡降平均为44.16‰。
自然资源:具有山多、林多、水多、矿多、生物多、特产多、能源足等特点,被誉为闽中宝库。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250.7万亩,森林覆盖率75.5%,森林蓄积量918.2万立方米。因具垂直气候特征,树种繁多,有维管束植物864种;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112.34万立米,人均占有量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地形高差悬殊,溪流坡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供开发的24万千瓦。据初步勘查,境内有高岭土、煤炭、石灰石、铁矿石、泥煤、叶蜡石、金、铜、钨、锰等矿藏40多种,其中高岭土、铁矿石、石灰石远期储量均在亿吨以上。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和人工繁殖、培育的动植物种类繁多,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为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珍稀植物有水松、银杏、南方红豆杉、金毛狗、刺桫椤、鹅掌楸、花榈木、福建柏、樟树、红豆树lO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江南油杉、油杉、福建青冈、福建酸竹、长袍铁杉、黄檀等。此外,还有兰花、杜鹃花、茶花等多种名贵花卉,其中“十八学士”茶花闻名海内外,“黑牡丹”荣获全国优质茶花奖。国家级珍稀动物有蟒蛇、云豹、黄腹角雉、虎纹蛙、苏门羚、猕猴、穿山甲、水獭、毛冠鹿、黑熊、金猫、大灵猫、小灵猫、蛇雕、白鹇、鸳鸯、蝾螈等;省级珍稀动物有棕鼯鼠、大头平胸龟、棘胸蛙等;高经济价值动物有龟鳖、河螺等。
自然灾害:有“三寒”、连阴雨、霜冻、台风、干旱、冰雹。倒春寒,发生于3~4月的早稻播种期,日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低于12℃,其出现机率为54.8%;“五月寒”发生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早稻孕穗期,日均气温连续3天或3天以上低于20℃,出现机率为58.1%;“20型”秋寒,发生于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初,出现机率为22%。5天以上的连阴雨,年均出现2次,出现机率为50%以上。台风(热带风暴),影响该县的台风最多年份出现10次,最少1次,年均出现3—4次,主要集中于7~9月,约占80%;最早出现的台风是6103号(5月20日),最迟出现的台风是6721号(11月17日),最强的台风是9009号,过程雨量达450.8毫米。城关年均暴雨日数5~6天,暴雨日数(50毫米/日以上)占总雨日的3.4%,最多年份13天(1990年),最少年份1天(1964年),全年暴雨日数以5、6月和8月最多。日雨量≥100.0毫米的大暴雨年均出现0.90天,日最大雨量达208.8毫米(1961年5月20日)。大暴雨易引发山洪及局部洪涝,年均出现洪涝1.2次,最多6次。干旱有春旱、夏早、秋冬旱,春旱、夏旱两年一遇,秋冬旱二至四年一遇。冰雹,属福建省主要雹区之一,多发生在春夏或夏秋之间,以7月居多,其出现机率为50%;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雷击,一般年份1~2天。最多6天,最大冰雹达3.2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