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泉州市地图
泉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县域荣誉

晋江市世界夹克之都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品牌之都:全国百强县(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中国陶瓷重镇”、中国织造名镇、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石狮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全国百强县(市):全国科技百强、文化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福建省教育先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
南安市中国石材之都中国龙眼之乡中国水暖城全国百强县(市):“全国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全国龙眼生产基地县”
惠安县中国石雕之都全国百强县(市):建筑之乡渔业强县食品工业强县
安溪县中国茶都“中国茶叶第一县”中国著名侨乡全国百强县(市)世界名茶--铁观音:中国藤铁工艺品之乡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安溪)特产城中国家居工艺城
永春县中国芦柑之都中国永春白鹤拳武术之乡中国著名侨乡永春佛手茶
德化县中国瓷都
泉港区石油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点园区
鲤城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丰泽区中国童装名城: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洛江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区省级双拥模范区
金门县目前由台湾当局实际管辖,为“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和高等法院金门分院所在地,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胜景”之美称。

泉州标志

城雕"飞天迎宾",高25.8米,底部直径30米,绿地环绕着圆形水池
市花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因此,刺桐花被定为泉州市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闽产录异》:“刺桐产泉州。官廨、书院处处植之。”,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我国南方栽培。其花木高大,枝叶繁茂,夏初开花,殷红似火。可作庭园观赏树,或作行道树。唐·曹松《送陈樵书归泉州》诗中有“帝都须早入,莫被刺桐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现代杰出诗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1962年游泉州,写了一首《咏泉州》诗。该诗镌碑立于开元寺:“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友好城市


国内友城: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阜阳市,湖北省襄樊市,辽宁省抚顺市,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景德镇市,北京市海淀区,江苏省扬州市,河南省商丘市,北京市崇文区,四川省广元市,陕西省铜川市,上海市长宁区,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省邯郸市,山东省烟台市,安徽省安庆市,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山海协作结对子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国际友城:菲律宾马卡蒂市,意大利索伦托市,日本浦添市,德国诺伊施塔特市,美国蒙特利公园市,法国埃罗省,土耳其梅尔辛伊尼赛市,美国圣迭戈郡,美国蒙特雷帕克市,斯里兰卡科伦坡

民俗文化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泉州作为唐朝中期以后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区之一,保留了唐代中期以来的大量文化信息,包括语言、艺术、风俗、宗教等。其中,南音、北管、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提线木偶是泉州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宋、元时代,泉州已是东方第一大港,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海内外文化在泉州出现大融合的景象,反映在文人诗中常见有关歌舞活动的描写。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明、清时代,泉州地方戏曲、民间歌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了上元节泉州城内游灯、踩街歌舞活动“一国若狂”的热闹景象。解放以来,泉州民间舞蹈一枝独秀,蜚声全省、全国。

泉州高校

1、国立华侨大学,华侨大学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家于1960年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中央部属高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2、泉州师范学院: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由原来的泉州师范专科学校、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等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泉州师范学院是福建省属本科院校,融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为一体,师范教育与非师教育并举的新型现代化大学。
3、仰恩大学:仰恩大学于1987年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创建,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4、闽南理工学院:学校前身是成立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福建长兴职业技术学校,由中国知名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机学院)与福建知名企业集团—泉州兴达集团于1998年联合创办。200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学院正式更名为闽南理工学院,目前,学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含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5、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暂名),安溪县委、县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签下协议,合作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暂名),并于2012年秋季正式招收第一届新生。茶学院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6、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创办于2001年,是一所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由福建师范大学与福建东方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学院实行“董事会决策,院长负责”的管理体制。7、黎明职业大学:黎明职业大学创办于1984年,是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国内首批的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创办人是著名华侨教育家、书法家梁披云先生。其前身是创立于1929年的黎明高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办学积淀。8、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9、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10、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2、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3、泉州轻工职业学院,14、泉州信息学院,15、泉州华光学院,16、泉州泰山远洋职业学院,17、泉州理工职业学院,18、泉州纺织服装学院

经济建设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3564.76亿元、400.28亿元、181.53亿元和1250.81亿元,是2005年的1.98倍、2.6倍、2.4倍和3.5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分别达88.6%、41.6%,比2005年高18个和3.2个百分点。荣获“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七连冠)、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等称号。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过去五年,是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的五年。城市发展从沿江时代步入环湾时代,《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5年70平方公里,拓展到环湾区域建成区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9%提高到60%。累计投入“三农”资金266亿元,创建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889个,支持各级扶贫开发重点村370个。完成公路、电网、水利、通信投资分别达370亿元、100亿元、97亿元、113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过去五年,是泉州对外大开放、大收获的五年。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斗尾30万吨级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投入运营,泉州港、肖厝港成为首批两岸海上直航口岸,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服务海西的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初步建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台资分别达289.9亿美元、103.7亿美元和8.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2.1倍和2.8倍。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等称号。过去五年,是泉州民企大成长、大提升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保持政企一心、攻坚克难的好传统,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连续召开4场千名企业家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民营企业在危机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地位更加突出。亿元企业、上市企业、驰名商标数量分别达1096家、61家和54件,比2005年增加713家、41家和38件。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称号。过去五年,是泉州民生大投入、大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155元和9296元,比2005年增长77%和51.8%。累计投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分别达214.02亿元、50亿元、26.55亿元和60.42亿元,建成海峡体育中心、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等重大社会事业设施;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泉州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等称号。

泉企品牌

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泉州市中国名牌产品46项(历年),安记、七匹狼、劲霸、九牧、中宇、申鹭达、辉煌、冠福、舒华、天守、惠泉、富贵鸟、亚礼得、安踏、爱乐、特步、361°、乔丹、PEAK、贵人鸟、鸿星尔克、德尔惠、金苹果、达利、佳美、梅花、金欧、金鹿、雨中鸟、Yusimeng、柒牌、艾派、momoco、嗒嘀嗒、GAIQI、CoolDry、凤竹、威兰西、九牧王、虎都、金冠、雅客、亲亲、蜡笔小新、达利园、福马,泉州市全国驰名商标49件(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