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镇地图
东莞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相传立村于商末,后为邑,有谓即古东郓者。西汉置东莞县,曾治今沂水县城子岭,东汉移治今沂水城,南北朝南齐间徙治于此。唐初省县为镇,宋因之,明清置社,1931年复镇称,1944年后历为乡镇级人民政府驻地至今。城镇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先后培植发展了桑蚕、黄烟、林果、畜牧、瓜菜、药材六大主导产业,其中,黄烟栽植面积4500亩,实现税收136万元,居全县第二;桑园面积稳定在6000亩以上;先后建立了22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34个畜牧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农户600多户。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土管所办公楼、交管所办公楼、东莞村委办公楼等;投资60万元,对镇驻地两侧旧花坛进行了更新;投资120多万元,建起了河西大桥和后石崮大桥,拓展了小城镇发展空间。做大做强畜牧业:东莞镇是传统的畜牧业大镇,该镇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业,目前,全镇已发展养鸡专业户316户、养猪专业户172家,出现了像专业养殖青山羊的闫家三山村、专业养殖肉食鸡的河崖村等一大批养殖专业村,畜牧养殖年收入达1200多万元。面对群众空前的养殖热潮,该镇党委、政府积极联系银行、兽医、工商、外贸等部门,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努力引导他们组织起来,从供种、供药、防疫、饲料、出售等方面实行个体养殖、统一监管、集体结算,发挥规模优势,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刘家洼村村民刘树宝自前年从事肉食鸡养殖以来,效益连年翻番。去年他又把远在浙江的大女儿一家和远在济南的二女儿一家全都招来“上山下乡”,先送他们到县有关部门学习培训,后又在信用社支持下新建3个养殖大棚,2006年他家共出栏肉鸡15万只,纯收入3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在搞好传统养殖的同时,该镇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大搞特色养殖,像季家山村的特种牛养殖中心、龙王庙村黄粉虫养殖基地都搞的红红火火,效益节节攀升。今年的养殖户们可谓是盆满钵满,金利满包。
“三带一扶”促发展:东莞镇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三带一扶”工作,即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带一个职能部门,带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和一名工作能力较强的村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落后的村委班子,使全镇工作齐头并进,取到了良好效果。该镇在具体工作安排中,领导班子成员各有分工,但又不搞条块分割,注重工作中的“一盘棋”思路,注重相互协调和配合。针对乡镇工作任务繁杂的实际情况,领导班子成员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使全镇各项工作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部门都有专门领导具体管理,责任明确,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同时,对镇域内的主要企业采取领导班子包点服务的策略,本着“服务不干预、支持不包办、放手不撒手”的原则,与各企业零距离接触,全方位服务,随时解决企业建设和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杜绝部分村庄在工作中的“拖后腿”现象,该镇还明确了后进村名单和主攻方向,领导班子挂靠落后村,帮助他们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分析落后原因,发展村级经济。
全力打造为民服务平台:一是设立“五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以“便民、为民、惠民”为宗旨,设立农村财务审计中心、信访及司法服务中心、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及信息服务中心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等5个中心。结合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在全镇开展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廉洁型、和谐型”机关活动,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对所有涉农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全过程为群众搞服务、办实事。二是开通“民情直通车”畅通信息渠道。要求包村机关干部做到“进百家门、察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把农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让农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及时将了解到的民情反馈给各职能部门,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三是开展便民服务大集拉近群众距离。抽调涉农部门部分工作人员现场办公,现场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向群众解释明白,承诺限期解决,提高了为群众办事的效率。四是拓宽服务领域实行无缝隙服务。积极协调邮政、电信、农信社、供电所、卫生院、派出所等单位在人口较为密集的村设立为民服务点,达到富一方经济、保一方平安的目的。目前,该镇共设立为民服务点70多个,为群众传递致富信息60余条,提供种养技术服务26人次,提供政策咨询服务200余人次,调结各类矛盾、纠纷70余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