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镇地图
东坑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5052男7544女7508家庭户户数3239家庭户总人口(总)14893家庭户男7428家庭户女74650-14岁(总)65550-14岁男34070-14岁女314815-64岁(总)716015-64岁男341115-64岁女374965岁及以上(总)133765岁及以上男72665岁及以上女611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4448
基础建设
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群众,依照“南封山、中改水、北治沙,国道沿线兴工商”的“三元一带”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先后争取移民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集中移民点19个,发展水浇地8600亩,移民6500人,其中小桥畔村移民点搬迁群众500户,平整土地5000亩,是全省最大的整体移民村;完成退耕还林(草)11万亩,水地种草3.5万亩,植树927万株;治理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民办公助水利工程3.8万亩;解决了涉及16个村委3.6万人的水、电、讯等生产生活问题;铺设村级黑色油路40多公里,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气东输、银太高速公路、11万千伏变电线路相继在该镇境内实施。通过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完成了镇政府办公大楼、粮食储备大楼、电信大楼、卫生院大楼、镇中小学教学、实验大楼等一大批骨干工程建设,建成两个规范化农贸市场,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王贵集团、新田源集团、东方苗圃、远特沙漠矿泉水厂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东坑,其中新田源集团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投资7000多万元。
经济发展
东坑镇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蔚秀。建县十多年来,特色经济发展迅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事业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142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046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3776元,分别比增11.6%、11.2%和5.2%。该镇被广东省授予“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竹园村被广东省科技厅确定为“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重点示范点”。
文化教育
东坑镇今年实行联合办学后,共有四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分别为中心小学、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东坑中学。中心小学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学生1800多人,教职工112人。拥有电脑室、多媒体电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等30多个功能室和一座可容纳1800多人的体育场。室内设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设置,计划今年底申报市一级学校。第一小学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学生860人,教职工47人。该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英语特色学校,强化学校管理,努力办成一所不是市一级学校的"市一级学校"。第二小学占地面积15350平方米,学生660人,教职工37人,去年已被评为市一级学校,填补了该镇等级学校的空白。实验小学占地24660平方米,学生500多人,教职工27人。该校以创建市绿色学校为契机,加强环境育人建设。东坑中学占地40000平方米,学生1500人,教职工126人。该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校风、师德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争取明年成为市一级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法规,东坑镇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实现了普及高中教育。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为6周岁,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东坑中学的毕业率为99.6%,辍学率为0.4%。我镇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该镇积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全镇中小学教师都通过了计算机的初级考试,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举办了大专班,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联合办学后的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多,学校卫生环境好,成为园林式学校。镇科教办狠抓素质教育,历年都举行校际篮球赛、田径赛和文艺汇演,小篮代表队多次在市比赛中获奖。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082男4486女3596家庭户户数2574家庭户总人口(总)8003家庭户男4415家庭户女35880-14岁(总)13060-14岁男6890-14岁女61715-64岁(总)585415-64岁男325515-64岁女259965岁及以上(总)92265岁及以上男54265岁及以上女380户口本地住在本地7154
卖身节
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起源于明末清初。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在东坑,有“卢家地,谢家田”的著称。连接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小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中转码头。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蟋寮,连绵一片。其赌馆、烟馆、妓馆昌盛。省港粤剧红伶频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为“小澳门”。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传说,“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明清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自此之后,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斗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接着,这快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很多《遇仙记》。传说着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小河岸边、木桥两侧,真是人山人海,远近商贾云集东坑。远者,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东坑“二月初二”它曾几经沧桑,这个名为“卖身节”又名“遇仙节”,后改为“翻身节”。近年来,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二月初二”来趁欢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
下辖村
,共光村竹园村新东村东坑村富口村榕江村福新村高树村大路村大溪村大新村石塔村丰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