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区地图
樊城区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樊城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现已成为襄樊的经济中心和商贸中心。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24.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结构已调整为16.5:32.9:5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经济平稳增长,蔬菜种植面积达8.5万亩;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1家,以化纤纺织、机械电气、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樊城农业耕地面积20.5万亩,宜林沙洲和山岗9万多亩。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度在15.1~15.9℃,全年无霜期225~250天。水利资源丰富,汉江流径约50公里,年均入境江水388亿立方米,另有水库7座(牛首镇4座,太平店镇3座),水域面积4000多亩。农业生产格局主要以粮油、蔬菜、花卉林果、养殖为主。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我区高标准规划并启动了“樊城万亩花卉苗木大世界”的建设,目前开发面积已达3500亩,园区内长6.1公里的景观大道即将完工。区工业企业由于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除纺织服装类企业外,生产经营普遍不景气。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民营化改革为基本取向,大刀阔斧地推进企业改革,采取调整优化股本结构、买断产权、动态股权、破产重组等多种形式,顺利实现了瑞源公司等6家企业公转民,长虹商场等12家企业破产,企业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轻纺优势进一步显现。目前,我区有纺织服装类企业18家,有纱锭8万锭,年产纱11700吨,织机1270台套,年产布2200万米,缝纫设备370台套,年产服装130万件,产品大多出口,这是入世后区工业的优势发展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樊城自古商贾云集,素有“小汉口”之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商贸业发展更为强劲,截止目前,辖区商业企业达到825家,各类专业市场达到85家,其中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市场1家(新华市场),过亿元的市场9家,新华服装、再尔电器、白鹤小商品、鄂西北物流中心、中南板材、正在建设中的万亩花卉大世界等市场的规模和效益在鄂西北同类市场中均位居前列。200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占全市30%。三产业占全区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60%。近两年来,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猛,专业化、集团化尤为明显,目前有各类专卖店500多家,连锁超市60多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襄樊市30%,三产业占全区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60%以上。樊城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城区,二元经济结构格局特征明显。樊城城乡经济的比重为8:2,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农村经济特色鲜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发展快。太平店镇是省、市规划的重点镇、中心镇,是楚天明星乡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试点乡镇。王寨办事处(原为王寨乡)曾是全省十强乡镇,经济实力较强。基础建设
交通基础:樊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它西接渝陕,东连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鄂、豫、川、陕的交通枢纽,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美誉。“一条汉江、二座机场、三条铁路、四条高速”是樊城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穿境而过的汉江属三级航道,全年可通航500吨级驳船。市区内的港口年吞吐量在1500万吨以上,并建有汽车滚装专用码头;襄阳机场和武当山机场位于汉十高速公路附近,分别距市区15公里和65公里,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航班;汉(武汉)丹(丹江口)、焦(焦作)柳(柳州)、襄(襄阳)渝(重庆)三条铁路在襄阳交汇,是我国铁路运输八纵八横网络中的枢纽之一;襄北铁路编组站是13个特大型编组站之一;樊城是全省高速公路网中心之一,襄(襄阳)十(十堰)、襄(襄阳)荆(荆州)、孝(孝感)襄(襄阳)、樊(襄阳(樊))魏(河南魏集)四条高速公路及316和207国道在市区纵横交汇,并与京珠和武黄等全国高速公路网相连,实现了湖北省内“1—3小时交通圈”。配套设施:襄阳地处华中电网西北部,电力供应充足,拥有装机240万千瓦的襄樊火力发电厂,已建和在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65万千瓦,发电量63亿千瓦小时,形成了以220千伏为枢纽,110千伏为骨干,35千伏、10千伏为配网的现代化供电网络;汉江常年保持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可满足任何一个特大城市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区内建有自来水厂三座,日均供水量50万吨;城市天然气输送工程已全面投产供气,区内襄阳热电厂年供热量达120余万吨。樊城科技资源丰富,辖区内有400多家中央、省、市级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高中级人才1.4万人。尤其以汉江机械厂、5713等为代表的三线军工企业,聚集着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全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60多所(高中3所,初中24所,小学、幼儿园133所),教职工5765人,在校学生10万余人,整体办学能力在全省前列,连续七年中考综合指数名列全市第一,有“学在樊城”之美誉;襄阳是全国重要通讯枢纽,区内电信网络规模和质量达到省内一流水平,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国家5条一级干线光缆和4个一级数字微波空中通道交汇于襄阳,GSM网、智能网、无线互联网、信令网、同步网等网络支撑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樊城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大气环境质量稳定,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绿化率达40.83%,绿地率38.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1平方米。通过加大治污和环保执法力度,加强生态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城区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投资魅力城市”等。
旅游资源
樊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遗留了西周邓国遗址、米公祠、山陕会馆等底蕴丰厚的文化古迹。近年来,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推动下,辖区内又新添了诸葛亮广场、明珠广场、沿江大道等一大批新的都市观光景点,樊城周边景点,如谷城南河小三峡、南漳香水河、保康野花谷等生态自然景区。道教圣地武当山距樊城100余公里,走襄十高速公路40分钟即可到达。区内旅游服务及接待设施拥有星级酒店17家,规模酒店45家,大型休闲娱乐场所50余家。襄阳古隆中:AAAA级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以西15公里处,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现在的古隆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文物风景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环抱、松柏参天,景色颇为优美。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点诸葛亮故居、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隆中形成文物风景旅游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古隆中的武侯祠,系明代重建,并在嘉靖,万历及清康熙时重修,乾隆时定名为“汉诸葛丞相武侯祠。武侯祠系四进三院的四合院建筑,山门以高矗的仿木结构砖雕牌坊构成。祠内建筑多采用木步架与硬山砖墙组合,屋脊多施雕饰格。祠前有石狮一对。
米芾纪念馆:米公祠于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樊城区沿江路的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纪念北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宋仁宗赵祯皇佑三年至宋微宗赵佶大观元年),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微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其举止“颠狂”,称他为米颠。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米公祠始建无考,《襄阳县志》载:元末明初毁于兵燹,明代曾重修,并由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前619年)撰书《米氏世系碑》,记述米氏故里的沿革。米公祠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部分是沿中轴线四进院落的建筑群,位于中间的拜殿是米氏后裔祭祀祖先的地方。后有宝晋斋是一座四合院,两侧的碑廊占地160平方米,保存有大量的历代石刻碑文,后又重建仰高堂及洁亭、东、西苑等建筑。祠内植草种树,置假山石,环境清幽。
霸王坟古墓群:霸王坟古墓群位于老河口市区南约16.5公里处仙人渡安家岗村汉水东岸的冈地上。分布范围约25万平方米。1992年10月文物部门已发掘了其中的三座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有大量青铜器和珍贵的竹简,时代为战国中、晚期,属典型的楚墓。墓地现仍存有四座较大的封土堆,底径约20——40米,高约3——8米。其中位于南部的“双冢子”较大,当地人俗称“霸王坟”。周围还有许多战国时期的中小型楚墓。
楚皇城遗址楚:皇城遗址位于宜城城南7.5公里处郑集镇皇城村,城址年代上自春秋下至秦汉,是春秋战国时期襄宜平原上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疑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城址面积2.2平方公里,略呈矩形。周有较完整的夯土城垣,东、西、南、北四边分别长2000米、1500米、1840米、1080米。城垣底宽24——30米,残高2——4米。四边各有两座城门,四角皆有烽火台。城内有紫金城、晒金城、跑马堤、金银冢、白龙池等古迹。城外还有许多东周至秦汉的古墓葬和文化遗址。
邓城遗址:邓城遗址位于樊城北约6公里处团山镇邓城村。南近汉水,北接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邓城是春秋时期邓国的故都,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灭邓,邓城又为楚在汉北的要邑。城址近方形,夯土城墙,周长约3150米,现存一般高度为3——5米,东南角为最高点,高出地面约6米。城垣厚20--30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座城门。城外护城河宽50米左右,现已改为水田。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城北4公里左右有蔡坡、山湾、团山等多处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地,"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也分别出土于山湾和蔡坡墓地。
雕龙碑遗址:雕龙碑遗址位于枣阳市区东北约27.5公里处鹿头镇武庄村沙河北岸的台地上。遗址面积4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试掘,接着进行了四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或不同用途的房址、窑穴(或灰坑),以及成人土坑墓、婴儿瓮棺葬等遗迹。出土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2300余件,据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5000——6000年,是一处典型的、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该遗址地处古代南北文化接壤地带,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因素,如水旱农作物并种,类似日本和韩国民间"推拉式"屋门的房屋建筑,与现今农村耕地用的铁犁铧极为相似的石犁铧,相异于其他文化的婴儿瓮棺葬和氏族成员墓地等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雕龙碑类型文化。
三步两道桥遗址:三步两道桥遗址位于樊城南约25公里处襄阳县法龙乡赵山村的冈地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是一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既有屈家岭文化遗物,也有石家河文化遗物。
余岗九冢古墓群:余岗九冢古墓群位于樊城西北约15公里处牛首镇九冢村。相传邓国一公主死后,为防被盗而在一夜间埋了9个冢子,故名九冢。余岗至九冢村一带,历史上曾有众多的大型古墓封土堆,这些东周或汉魏古墓应与邻近的邓城古城址密切相关。多被逐渐夷平,仅存九冢村大型封土堆一座,坐落在张营小学院内,封土呈圆形,高约7米,底径约50米。
玉印岩:玉印岩位于南漳县城西南约110公里处巡检镇南条荆山的金镶坪出口处。悬于古树参天、绿荫蔽日的高山一侧,宛若屏障。屏下一天然石室,额上刻"玉印岩"3个大字。相传楚国卞和得玉于此。石室高约12米,宽22米,深约15米。室内有三级天然台阶,洞壁上尚有开凿的佛龛痕迹。石室右壁有一方30厘米、深15厘米的石穴,相传为卞和取璞之穴。岩顶上有一洞穴,曰龙洞,可容百人,古人常常避难于此。洞顶苍松翠柏之中有一池泉,味颇甘冽,相传卞和故宅在此,后人在这里修有卞和庙,今已荒废。玉印岩对面耸立着一座圆顶高山,山腰有一土台,名凤凰台,相传卞和常见一凤凰落在台上,长鸣后飞入对面岩洞,落于右壁石上。卞和细观此石,闪闪发光,悟之有宝,遂取石献于楚王。玉印岩寄寓着千古流传的"卞和献玉"故事,故又名抱璞岩或抱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