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襄樊市地图 > 樊城区地图 >
太平店镇地图
太平店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太平店镇现有六年制小学12所,普通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在校小学生3606人,初中生2186人,高中生410人,有教职工291人。有卫生院2所,其中太平卫生院为中心卫生院。国道及县乡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乡间路。通讯开通,村村通电多数村通电话,是会宁县东南部国道312线上的一个重要集镇。

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强镇富民),打好三大硬仗(卫星城建设、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突出四个重点(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增收),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太平店。

开发区概述

湖北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襄樊市樊城区太平店镇,该镇系“中国乡镇之星”、“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开发区2003年元月被省政府开发办、体改委批准为省管开发区。起步区面积5.4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17平方公里。距襄樊市中心35公里,老河口市中心30公里。襄樊飞机场和老河口飞机场位于汉十高速公路附近,分别距开发区45公里和30公里。襄渝铁路、316国道、汉江均穿过开发区,并设有陈家湖火车站一个,汉江30吨级码头两座,交通便利,构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开发区内基础设施实现“三通一平”,供电、供水、排水设施一应俱全。拥有22万伏变电站一座,已开通万门程控电话,金融、商贸、教育、卫生等社会配套服务体系亦日趋完善,完全具备了吸纳大产业大项目的能力。开发区规划有五个功能小区,分别为纺织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板材加工园区、机械加工园区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目前开发区内有纺织企业7家,拥有纱锭7万锭,宽窄幅布机400台(套);高新技术园区有精细化工企业1家;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有企业3家,板材加工园区有板材成品、半成品加工企业9家。区内新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服务、高效率”的要求,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开发区积极实行“低税区和零费楼”政策,采取“一站式”服务。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其显著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惠的政策和高效、精干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大开放的姿态,热忱欢迎中外客商前来观光考察,洽淡贸易,投资开发。

未来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围绕太平店现代卫星城市建设,加大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经济总量扩张,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小城市建设

1、太平店集镇。太平店集镇西临汉水,东依316国道和襄渝铁路,东南距襄阳市区37公里,北通老河口城区34公里,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鄂西北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之一,素有小樊城之称。解放前,太平店集镇350多户居民,大小行、栈、店、馆、铺、摊手工业277家(个),单日为集,每逢集日远近客商云集。镇内有两堂(天主堂福音堂)、三馆(江西馆、陕西馆、大路馆),一宫(文昌宫)、一阁(三皇阁)、六庙(杨司庙、火星庙、黄州庙、安陆庙、汉阳庙、武昌庙),宫阁庙宇香火均盛,每逢祭期、节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三教九流,梨园僧道亦来此聚会,另有鸦片烟馆七处,赌博馆三家,赌摊三个,妓院三家。民国时期,“同善社”会首李东山(本镇肖笆村人),广罗信徒三百余人。他口善心恶,为非作歹,信女入会,需先“考色”。解放初期,他自封司令,散布妖言,猖狂反共,与人民为敌,波及豫、鄂、陕三省。1953年春被镇压。光绪年间,意大利教士在镇上兴建天主堂,教友一千余众。美国教士白小姐、兰大德也随之而来。建起了福音堂,吸引会众更多,接近解放,天主堂神父唐大清(中国名)、福音堂牧师刘谦(中国名)均在镇上传教,后回国。现天主堂遗址已被汉江崩入河道。解放后在福音堂内办起了镇医院,因医院的发展已被拆除。三馆、一宫、一阁、六庙解放后也已陆续拆毁无存。建国后,1953年统计,太平店集镇商业户420余家,从业人员达3200多人。正当经营的行、栈、铺、馆、摊为258家(个)。后经过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产业改造,一部分纳入合作社,一部分合营办社,少部分收归国有。从此,一类物质统由国家或供销社经营,市场从此稳定。“文化革命”时期,剁资本主义尾巴,改为五日集、七日集,撵上街赶集的市民,一度市面箫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平店镇就绘制了自己的城镇发展规划,其后,又不断地聘请国内知名的专业规划单位进行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围绕规划,先后投资3亿多元,建成18—30米宽的街道16米21公里,铺设供排水管道26公里,配置绿化池3万平方米,开辟大型公共绿地五处,建成了11万伏输变电站,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和无线通讯接收站。全镇建成甲等卫生院2座,广播电视差转台2座,初中4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公共汽车客运站2个,邮电、邮政、互联网、文化、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配套完善。目前,城镇建成区面积发展到4.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58万人,城市化率40.2%,建成区道路铺通率98%,排水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95%,通电率100%,电视机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75%,绿化覆盖率34%,每百人拥有电话25门,拥有病床位2.1张。先后荣获“中国乡镇之星”、“楚天明星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城镇”、“襄樊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第二届“楚天杯”创建优秀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2、朱家坡。朱家坡集镇距太平店集镇到襄阳八公里处。民国时期,居民约80余户,300余人。农商兼营,以农为主。其中约30家商业户,50家农业户。粮棉行10家,京广杂货铺7家,山货行1家,油坊、药铺7家,茶酒、饭馆5家,双日为集。土改时(1950年),工农商110户,360人。其中商业兼地方4户,小土地出租3户,中农5户,贫农98户。1953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以后,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一类物质,同时,组织起公私合营商店,饭馆各一个。1981年,全朱坡集镇109户,480人。其中商品粮29户,农业粮80户。1987年以来,朱坡集镇建设由原来的一条街,建为四条街,各种店、铺、摊、馆,发展到139家,企业324家。其中,乡办12家,集镇初步形成了农、工、贸、购销、水产养殖、农副土特产加工,商业、饮食、化工、科技、卫生等多功能服务网络。目前,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以文化路、迎旭路、富民路、汉十路为框架的“井”字形街道已形成。安装路灯180盏,修建下水管道5800米,硬化水泥路面2.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200平方米,种植各种花卉树木8万余株。建有日供水1.2万吨自来水厂一座。另投资300万元新建电视差转台一座,塔高98.7米。

寿诞习俗

建国前,本地给老人祝寿,一般只限于儿女至亲,生日的前一天晚上都来祝贺,第二天早上吃寿面,中午吃酒席,但富有的人家大操大办。60大寿更为隆重,请“响手”,请戏班唱戏,亲朋等送寿匾、礼物。建国后50年代至70年代去掉了这一习俗,80年代以后,这一习俗又捡起来,还掺和了现代成分。不仅60岁生日这天中午一顿酒席,甚至36岁、50岁、70岁、80岁、90岁都祝寿,并且大摆酒席,非常隆重。每次做寿酒,亲戚朋友满下请贴,生日那天请上乐队、亲朋都点歌点戏庆贺。女儿女婿、儿子媳妇给老人买衣物,女婿还要上大礼,也有的朋友买寿匾和礼物的。这天中午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食客满座,边吃酒饭边听唱,热闹非常。

历史沿革

太平店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据考证,自秦朝以来,穿越两千年岁月沧桑,见证了历朝历代兴衰存亡。过去这里人称“青泥湾”,公元1368年,元未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率部路过,“但见沿途百姓慌恐四逃,民不聊生,唯此地戏台高搭,鼓锣喧天,市面繁荣,堪称太平,遂连叹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如今,这里保存完好的百年老街,明清古道,为太平店镇建设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江西会馆,王家当铺,无不映射出这片土地昔日商贾云集的繁华与喧嚣。太平店又称太平镇,古称山都,战国时期为南阳之赤乡,后建山都国。秦置山都县属南阳郡,治所在和城(今太平店),后迁至汉水西岸故城(今谷城县黄畈乡张庄)。西汉曾为侯爵王恬启的封地,东汉为侯爵马武和杨陀的封地,属荆州刺史南阳郡。西晋时,山都县初属南阳郡,后属襄阳郡。南北朝刘宗时期,属雍州新野郡,南齐曾改属宁蛮府义安郡。梁为山都县,属襄阳郡。北周省山都入安养县,属河南郡。随初,省安养,将原山都辖地划入筑阳(谷城)。随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封吐万绪为谷城郡公,开皇七年(587年)省筑阳入义城,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义成县为谷城县。相传,太平店原名“青泥湾”,又名“半扎店”,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福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路过此地,见当地戏台高搭,鼓乐喧天,正在唱戏,欣然相语:“此地堪称太平”,于是后人改称“太平店”。但据文献记载,明崇祯十一年张献忠改王家河为太平店。清末修建的太平店东街牌楼---洞宾楼,禀生王林峰书“古青泥湾”斗大四字于其上。此牌楼1949年尚存,1958年被因修丹江水库运送分水球,水运从太平转汽运,因牌楼门狭窄被拆毁(见图片)。旧谷城县志裁:“咸淳八年,元围襄阳五年,宋闯闻知其北一水曰青泥河,即其地造舟百艘。求将得张顺、张贵。俾为都统。发舟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黎明抵襄阳城下。又载谷城县八景之一;“高头渔隐”。“高头”,即今之高台铺----原名高头堡。据百岁老人追忆,原太平店西街与高台铺仅一水之隔,可互为呼应。太平店曾筑过土城,早在清前业已消失于汉水(刘德全《谷城县志》)。随着河岸长期崩塌,街道渐次东移,汉水中已淤成四里多宽的沙滩。东岸于1953年垒块石护坡2480米,太平店镇遂固定于此。据《谷城县志》记载,太平店镇和谷城县的庙滩、茨河、黄畈一带古称山都,战国时期为南阳之赤乡,后建山都国。秦置山都县属南阳郡,治所在和城(今太平店)。两晋时,山都县初属南阳郡,后属襄阳郡。南北朝刘宋时期属雍州新野郡,南齐曾改属宁蛮府义安郡。梁(南北朝时的一小国)为山都县,属襄阳郡。北周省山都入安养县,属河南郡。隋初,省安养将原山都辖地划入筑阳(谷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省筑阳入义成。开皇十八年(598)改义成县为谷城县。炀帝大业初,省襄州、谷城属荆州襄阳郡。唐、宋、元时,太平店一直在谷城、光化、襄阳三县之间来回辖属,直至清代属谷城县。民国时期本地仍属谷城县管辖,1948年7月谷城全境解放。从此,以汉水为界,太平店划归襄阳县。2001年12月划归樊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