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窝乡地图
发窝乡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578.19万元,其中:完成农村私人投资292.69万元,集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285.5万元,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个,引进域外资金7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为加快该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基础。【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强化乡村医生培训,实施初级保健工作,进一步完善疾病的预防和报告制度,加强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确保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教育】
教育事业有了新发展。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教育资源整合的步伐,新、扩、改建中学、小学校舍和活动场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投入5.7万元,新建中学教职工宿舍、完成花园小学校舍迁建和大西邑小学饮水工程的改造。“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教育教学取得新成绩,2006年中考,上高中分数线61名(其中一名被楚雄一中录取),上线率达36.4%。积极开展“寒窗助学”活动,争取“爱德”、“宣明会”、“招行”资金支援贫困学生。【经济情况】
2006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预计5340万元,增长8%;其中工业总产值360万元,增长5%,农业总产值4980万元,增长8%,粮食总产量466.9万公斤,与上年同比增长21.5%,人均有粮328公斤,与上年同比增长21.5%。农村经济总收入206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0.5%【农业】
在农业工作中,乡人民政府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高山反季蔬菜种植产业,强化科技推广,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全乡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一是全年种植经济作物7529亩,粮食作物2.06万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6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7%。二是引导农户发展名、特、优畜禽产品的同时加大山猪养殖和彝山火腿加工综合开发力度,全年销售彝山火腿150吨,实现产值345万元。三是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利用地区优势,全方位开发优质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扶贫工程建设力度,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俗节日】
彝族人民在春节期间崇拜祖宗的习俗,是大年一三十迎祖宗魂归,初一留祖宗过年,初二一送祖宗回阴间。在这三天的早晚饭前先祭献祖宗,祭献祖宗必须一定要系家谱;二要求祖宗保佑;三要求地神,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民间习俗种。大年初一以狗为大的民间习俗,彝族人民在大年初一先喂狗饭后,才能祭献祖宗的民间习俗,起源于在远古的时候,彝族农民没有谷种,狗就到印度的谷堆里钻,谷种是从狗毛上粘后游过孟加拉湾到云南彝族农民手中,从此以后彝族人民在大年初一先喂狗饭后才能祭献祖宗的民间习俗流传到至今。
火把节民间习俗,彝族人民的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有送火神的民间习俗。在六月二十四日是高温多湿蚊虫多,畜禽瘟疫多的情况下,彝族人民用火焰、火光缥房屋四周,田边角,驱除瘟疫,除虫害,火到病除,要请毕摩来送火神,求地神消灾免难,送除火神。
彝族“驱白虎”:彝语(罗吐伙)“驱白虎”是一种民族民间遗留下来的民族民俗的文化活动。“驱白虎”其目的是夫妻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意味着是一种白虎害成家庭不安宁,要举办送白虎这项活动中要需要大班姑娘伙子把不和睦夫妻两捆绑在一起打打闹闹送到半路上驱除白虎时。一要有毕莫送鬼的狂叫声;二要有哭声,哭声分为两种:哭丧声和哭嫁声;三要有歌声,歌声分为两种:家歌声和山歌声;四要有笑声:笑声分为两种,欺笑声和憨笑声。五要打砸声。打砸声分为两种,打架声和砸具声。用这五种方式来驱赶“白虎”使夫妻和睦,家庭安宁,这种驱“白虎”活动是姑娘伙子最喜欢参加的场和。这也是算一种民族民间文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