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州乡地图
环州乡相关地区地图:
新农村建设
环州乡按照州、县《2007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以滔谷村委会滔谷村为试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建设中我乡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各级会议精神,广泛深入调查,积极组织召开党小组会、群众会等专题会议,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实施五谷箐二队和鱼塘村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项目,现在工程已顺利完工。民族与地理
环州乡位于武定最西北,面积206平方公里,距县城112公里。东邻东坡乡,南邻白路乡,西与元谋县接壤,北邻金沙江大峡谷,与四川省的会理县隔江相望。境内有武定县的重要林区之一—万松山林区,海拔最高处2834.8米。万松山之东北角就是环州李氏土司筑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古营盘城堡以及镌刻于明嘉靖——清康熙年间的许多汉、彝文崖刻等遗址,是研究彝族文化和土司历史文化的活教材。最南端阿所拉河畔的波必里村,海拔1409米。全乡南北高差大,所以“立体气候”较为突出。在环州这块神密、古老的土地上,世代生息着彝、傈僳、汉等11292多各族人民,基中彝族1629人,主要分布在环州村,吝车大村;傈僳族6883人,主要分布在拉务,他贞、千则古、滔谷、大雪坡村委会。民族介绍
彝族:环州古老的土著民族,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乡政府所在地环州村,是个有八百余年历史三百八拾四年土司历史文化的古寨,曾是环州李氏土司第三代——十六代的衙署所在地;吝车大村曾是历史上第二代土司安尔的衙门所在地,因而都蕴藏着丰富的彝族文化和土司历史文化。尽管几经历史变革与岁月的苍桑,但这里始终保留着许许多多原生态的、古朴的民风民俗,如婚丧嫁娶、饮食、居住、礼仪、习俗等独特、浓郁的风土人情以及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彝族文化,除以上所提之外,还有两个亮点:1、服饰解放后的彝族服饰,几经改革,由过去明清时期的“休闲型”、“贵族型”逐步变为现在的“轻便型”、“实用型”,但始终不离其“高雅、尊贵”、“美观、大方”的本色,特别是从女性头饰“公鸡帽”的图案,足以说明这点;2、民间文学(民歌)彝族的天性就是“能歌”。民歌种类繁多,严格分为“家调”和“山调”二类。此外,还有在特定环境、场合所用的曲调,如“哭嫁调”、“哭丧调”、“诵经调”、“踩地气”舞曲等。可以说,“彝族,生活在歌的海洋里”,一点都不夸张。傈僳族:是环州的主体民族。绝大多数居住在海拔1400——1900米之间的温热地区,气候条件较好,是环州大地上年青的民族,尽管本民族没有文字,但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造就了这个民族的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民族特征,经祖辈们的言传身教,传统、优秀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极为丰富,是中华文学宝库里一颗耀眼的明珠、社会主义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傈僳族不但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而且开朗、热情好客。“有庆就有歌,有晏必有舞”,就是对傈僳人古朴的民俗民风、热情奔放的豪爽性格的最高赞喻。傈傈人除了独特的服饰文化之外,还有三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其一:丰富的民歌歌种分“民各”、“阿得”、“唆酒调”三类,涉及内容广泛,歌词结构严谨,对杖公整,均为五言句。分场合、地点演唱,不能混淆。其二:优美的民间舞蹈(跌脚舞)。其三:丰富的民间音乐、众多的民间艺人如唢呐。其曲分“上字品”、“下字品”二类。前者用于婚嫁、喜庆时吹奏;后者用于白事。主要代表:大雪坡村委会的普春先、李明高。除此之外,石雕艺术,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名气。如人称“雍氏四杰”的滔谷村委会吝车小村人雍成珍、雍成光、雍文光、雍文昌,吝车上村的李得胜,李得会等,可称为雕刻之乡。其次,民间刺锈也是傈僳族女性的一大特长,但凡傈僳族妇女,就如同古时的纺线织布一样,几乎人人都会。